840 likes | 1.06k Views
加工 、 贮藏中产生的 毒性物质. 第十章 食品加工、贮藏 中产生的 毒性物质. 反式脂肪酸. N- 亚硝基化合物. 硝酸盐 和亚硝酸 盐. 包装物成分的迁移. 第一节 硝酸盐 和亚硝酸盐. 吃泡菜中毒. 家住哈市道外区武源街的李女士喜欢自己腌制一些泡菜,全家人也特别爱吃。这一次,她把腌了 10 多天的泡菜给全家人吃,没有吃完,李女士想反正是咸的也没坏,扔了还怪可惜的,就吃了不少。结果,吃完之后,她突然口唇发紫、胸闷憋气,被紧急送往哈市第二医院就诊,结果被医生告知是亚硝酸盐中毒。. 思考. ( 1 )李女士是用食盐腌制泡菜,怎么会有亚硝酸盐呢?
E N D
加工、贮藏中产生的毒性物质 第十章 食品加工、贮藏中产生的毒性物质 • 反式脂肪酸 • N-亚硝基化合物 •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 • 包装物成分的迁移
吃泡菜中毒 • 家住哈市道外区武源街的李女士喜欢自己腌制一些泡菜,全家人也特别爱吃。这一次,她把腌了10多天的泡菜给全家人吃,没有吃完,李女士想反正是咸的也没坏,扔了还怪可惜的,就吃了不少。结果,吃完之后,她突然口唇发紫、胸闷憋气,被紧急送往哈市第二医院就诊,结果被医生告知是亚硝酸盐中毒。
思考 • (1)李女士是用食盐腌制泡菜,怎么会有亚硝酸盐呢? • (2)食用泡菜有哪些注意事项? • (3)该如何防范亚硝酸盐中毒?
一.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来源 • 直接来源是食品添加剂 • 主要来源是肥料的大量使用 • 饮用水中也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存在
1.食品添加剂 •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食品添加剂,防腐、稳定色泽、改善风味
1.食品添加剂 硝酸盐 亚硝酸盐(NO2-) 抑制细菌 还原 H+ 亚硝酸盐 亚硝酸 NO 亚硝基肌红蛋白(玫瑰红色)稳定色泽 +肌红蛋白
1.食品添加剂 腌制品及其鲜品中亚硝酸钠的含量比较(mg/kg)
2.蔬菜植物 • 蔬菜本身含有硝酸盐,特别是吸收了土壤中的硝酸盐 • 叶类和根类蔬菜极易富集硝酸盐
2.蔬菜植物 • 腌制蔬菜含大量亚硝酸盐
4~8天升最高 腌制菜要在20天后才可食用!
2.蔬菜植物 • 贮存过久或腐烂的蔬菜含有大量的亚硝酸盐 贮存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mg/Kg)
3.饮用水 • 有些地区饮用水中含有较多的硝酸盐或亚硝酸盐 • 沸腾过久的水、久煮的火锅水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也增多
三、毒性作用及其机制 1.急性毒性 • 亚硝酸盐的急性毒性较强 • 小鼠经口LD50为200mg/kg体重,人中毒剂量为0.3~0.5g • 致死量为1.0~3.0g
亚硝酸盐 Fe2+ Fe3+ 氧化 氧合 血红蛋白 高铁 血红蛋白 1.急性毒性 • 亚硝酸盐是强氧化剂,可使血液中的低铁血红蛋白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造成组织缺氧
1.急性毒性 • 大剂量的亚硝酸盐可以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造成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1.急性毒性 表现: • 头痛、头晕、无力、胸闷、气短、心悸、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以及口唇、指甲、全身皮肤、粘膜出现紫绀,最后呼吸衰竭。
2.慢性毒性 致癌作用: •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在体内均能转化为强致癌物——亚硝胺
四、限量标准 • 在肉制品中亚硝酸盐的使用量不得超过0.15g/kg,最终残留量不得超过50mg/kg,肉罐头中不得超过30mg/kg,而婴儿配方乳粉中不得超过2mg/kg •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ADI分别为0~5mg/kg体重·d、0~0.2 mg/kg体重·d
五、防治措施 1.中毒原因 • 急性中毒的主要原因是误食,或一次大量食入过量含硝酸盐、亚硝酸盐食物
五、防治措施 1.中毒原因 • 慢性中毒的主要原因是长期食用硝酸盐或亚硝酸盐含量高的食物
2.防范措施 • 硝酸盐和食盐分开贮存,避免误食 • 硝酸盐、亚硝酸盐的添加量应严格遵照国家卫生标准的规定,不可多加。 • 保持蔬菜的新鲜,勿食存放过久或变质的蔬菜,剩余的蔬菜不可在高温下存放过久 • 新腌制的菜宜在腌制至少20天后再食用 • 不能直接喝苦井水,不食蒸锅水、火锅水等
凡是具有 =N-N=O这种基本结构的化合物统称为N-亚硝基化合物 • 强致癌物
一、结构和性质 结构:分为两大类 R1 N-亚硝胺 N N=O (N-nitrosamine) R2 N-亚硝酰胺 (N-nitrosamide) R1 N N=O R2CO
一、结构和性质 • 理化性质 (1)N-亚硝胺性质稳定,不易水解,在中性和碱性环境中稳定。 (2)亚硝酰胺:化学性质活泼,在酸碱下均不稳定,属终末致癌物
二、来源与形成途径 1.N-亚硝基化合物的合成反应 • (1)食品中的前体物质 • 环境及食物中N-亚硝基化合物天然含量极微(<10μg/kg) • N-亚硝基化合物的前体物却广泛存在于环境和食物中,在适宜条件下可合成N-亚硝基化合物
(1)食品中的前体物质 分两类: • 一类为N-亚硝化剂 • 另一类为可亚硝化的含氮化合物
(1)食品中的前体物质 ①N-亚硝化剂:主要有硝酸盐(NaNO3)、亚硝酸盐(NaNO2)、N2O3、NO2、N2O4、NO等 含亚硝酸盐较多的食物: 1.蔬菜中的硝酸盐→肠道 2.腌制不充分的咸菜 3.存放过久的变质蔬菜 4.腊肠、火腿、咸肉等
(1)食品中的前体物质 ②可亚硝化的含氮化合物 :主要是胺类,包括伯胺(R-NH2)、仲胺(R2NH)、叔胺(R3N)、季胺、酰胺(RCONH2)等 胺类是由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并脱羧而成,常见于蛋白质较丰富而质量较差的鱼、肉制品中,特别是腐败食品中
两种前体物在适宜条件下可合成N-亚硝基化合物:两种前体物在适宜条件下可合成N-亚硝基化合物:
(2)影响合成的因素 • ①胺的种类:仲胺的反应速度最快 • ②pH值:一般酸性条件下最容易反应, • ③微生物:大肠杆菌、变形杆菌、黄曲霉、串珠镰刀菌等能促进亚硝化反应。 • ④催化剂:SCN-、Br-、Cl-等离子能加快亚硝化反应的速度。
1.N-亚硝基化合物的合成反应 体外合成 合成场所: 食品加工时条件适宜即合成 人体内合成:胃、口腔、膀胱、尿道 体外生成
2.体外N-亚硝基化合物的来源 (1)鱼、肉制品 • 腌制、烘烤、油煎、油炸等烹调过程产生较多胺类化合物 • 腐败变质也可产生大量的胺类
猪肉不同加工方法的亚硝胺含量 (单位:μg/kg)
鱼不同加工方法的亚硝胺含量 (单位:μg/kg)
2.体外N-亚硝基化合物的来源 (2)蔬菜水果 • 含有的硝酸盐、亚硝酸盐和胺类在长期贮藏加工过程中生成微量亚硝胺
2.体外N-亚硝基化合物的来源 (3)乳制品 • 干奶酪、奶粉、奶酒等中含有微量的挥发性亚硝胺
2.体外N-亚硝基化合物的来源 (4)啤酒 • 在生产过程中大麦中的胺类(大麦芽碱)和仲胺等与空气中的氮氧化物生成二甲基亚硝胺
2.体外N-亚硝基化合物的来源 (5)霉变食品 • 某些霉菌可引起霉变粮食及其制品中的亚硝酸盐及胺类的含量增高
3.体内N-亚硝基化合物的合成 • 人体能合成一定量的N亚硝基化合物 • PH<3的酸性环境中合成亚硝胺的反应较强 • 胃可能是人体合成亚硝胺的主要场所 • 唾液和膀胱内也能合成一定量亚硝胺
三、N-亚硝基化合物毒性作用 • 1.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 2.致癌性 • 3.致畸性、致突变
1.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 亚硝胺主要造成肝脏损伤,也可造成肾小管及睾丸坏死 • 亚硝酰胺所致肝中毒病变则较轻
2.致癌性 强致癌物! • 特点: • 能诱发各种实验动物的肿瘤 • 能诱发多种组织器官的肿瘤 • 多种途径摄入均可诱发肿瘤 • 一次大量给药或长期少量接触均有致癌作用 • 可通过胎盘对仔代产生致癌作用
2.致癌性 细胞色素P450 N-亚硝胺→α-位羟化→脱甲基→使DNA、RNA 等大分子中在O6或N7烷基化→DNA、RNA复制错误→形成癌细胞
3.致畸性、致突变 • 亚硝酰胺对动物有一定的致畸作用 • 亚硝胺的致畸作用很弱 • 亚硝酰胺能引起细菌、真菌、果蝇和哺乳动物细胞发生突变
四、防治措施 1.控制食品加工中N-亚硝基化合物的生成 • 控制食品加工中硝酸盐及亚硝酸盐的使用量 • VitC、VitE、鞣酸和酚类可阻断亚硝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