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0 likes | 783 Views
新闻发布原则与技巧. 华中科技大学:石长顺教授 2011. 12. 7 月 24 日晚,在 “ 7.23 ” 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 26 个小时后,铁道部召开首次新闻发布会,发言人王勇平通报事故情况,并回答部分记者的提问。. 有人评论说,这是史上最混乱的新闻发布会。这次新闻发布会就是一次事故。 发言人王勇平的强势语言被戏称为 “ 高铁体 ,缺少应有的职业素养,缺少起码的公关意识,激起人们对动车追尾的更大愤怒和不满。. 记者问: “ 你们宣布用生命探测仪探测不到生命体征和迹象时,然后就放弃了救援,而后在待拆解的车厢里面发现了一个活着的小女孩 ” ?
E N D
新闻发布原则与技巧 华中科技大学:石长顺教授 2011. 12
7月24日晚,在“7.23”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26个小时后,铁道部召开首次新闻发布会,发言人王勇平通报事故情况,并回答部分记者的提问。
有人评论说,这是史上最混乱的新闻发布会。这次新闻发布会就是一次事故。有人评论说,这是史上最混乱的新闻发布会。这次新闻发布会就是一次事故。 • 发言人王勇平的强势语言被戏称为“高铁体 ,缺少应有的职业素养,缺少起码的公关意识,激起人们对动车追尾的更大愤怒和不满。
记者问:“你们宣布用生命探测仪探测不到生命体征和迹象时,然后就放弃了救援,而后在待拆解的车厢里面发现了一个活着的小女孩”?记者问:“你们宣布用生命探测仪探测不到生命体征和迹象时,然后就放弃了救援,而后在待拆解的车厢里面发现了一个活着的小女孩”? • 王回答:“这只能是生命的奇迹”。 • 王用奇迹论来掩饰救援不力等失误,不敢直面错误和过失,反而将小伊伊归结为生命的奇迹。
记者追问:“为何要挖坑埋车”? • 王回答:“方便救援,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 • 从回话中看出新闻发言人是多么的傲慢,一种高高在上的表现。
新闻发言人的基本素养 • 新闻发言人的基本原则 • 新闻发布会的策划组织 • 新闻发言人的发布技巧
新闻发言人的角色定位 • 新闻发言人: 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任命或指定的专(兼)职新闻发布人员。其职责: 约见记者或举办新闻发布会 发布新闻或阐述本部门观点立场 回答记者的提问。
新闻发言人 “制度人”:非个人行为 媒体的“引路人”:通过设置新闻媒体议 程,吸引记者的注意力
1.1新闻发言人的政治素质—— 化解危机的“新闻执政”能力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频发: • 07.6厦门PX项目事件 • 08.“6.28”瓮安事件 • 09.“6.17”石首事件 • 2010.中国十大群体新闻事件
昆明城管打下跪老太,民众激愤烧数量警车 • 马鞍山万人群体抗暴 当局催泪弹镇压 • 山东潍坊维权抗暴,赶官砸车扣22辆政府车 • 江西九江数千民众怒砸镇政府 掀翻数十警车 • 广西民众抗污染怒砸铝厂 爆大规模群体事件 • 苏州高新区群体抗暴事件呈持久战 • 四川民众抗暴 派出所被砸局长挨打 • 抗征地,广西上千村民砸翻多辆警车 • 云南昭通大规模群体抗暴,当局抹黑 • 张家港医院“吊水门”死者头七,万人抗暴
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1) 往往由“小地方出事,大地方共话题”衍化而成。激化了民众潜隐的愤懑情绪。 (2)暴烈程度显著上升,暴力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原因:民众诉求渠道狭窄 基层政府“不作为” (3)民众对公力救助存疑,信崇自力救助 “开胸验肺”、“断指鉴心”即用“自残式暴力”这一“悲情原子弹达到自救。
“开胸验肺”体现了公民个体对公权力的示弱和失语。“开胸验肺”体现了公民个体对公权力的示弱和失语。
1.2新闻发言人的职业素质 • 把握和运用新闻传播规律,抓住“新闻点” • 掌握“说”与“不说”的界限 • 良好的公关素质 使新闻发布成为树立政府形象重要举措
个人问题——媒体事件的演变 • 人们从关心他的精神问题,到关心他的权益问题。进而由关心徐武一个人,到关心更广泛的安全感问题。 • 北大法学院王锡锌教授在央视节目中说,今天的徐武可能就是明天的我们。对精神病的收治得不到法律的约束,那么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精神病人。
国务院法制办公布《精神卫生法(草案)》 • 关于精神障碍患者的非自愿住院医疗制度。 一是明确规定只有精神障碍患者不能辨认或者不 能控制自己行为,且有伤害自身、危害公共安全或者 他人人身安全、扰乱公共秩序危险的,才能对患者实 施非自愿住院医疗。 二是严格规范非自愿住院医疗制度的适用程序, 包括诊断时间、诊断医生人数等特殊要求。 三是为当事人及其监护人提供充分的异议程序。
网络疯传武钢发言人“调戏”女记者的录音 • 发言人:“我连你的面都没见,我听声音觉得你是个很甜美的美眉,你叫我发脾气…” • “我跟我老婆在高速公路上我都敢接你电话。我和老婆连泡温泉都没泡好。” • “不要来找我,你爱找谁找谁去吧!”“我对你没兴趣!” • 女记者也毫不示弱:“我对你也没兴趣,我只对事件有兴趣。”
1.3新闻发言人的心理素质 • 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承受力 • 必须具备较高的现场控制力 既不会被咄咄逼人的提问激怒,也不会因恭维而失去自控。要掌握好情绪的“度”,努力达到与记者和公众的情感共鸣 。 • 必须具备较高的随机应变力
2010.4.10“洗脸死”事件 拷问着政府的公信力。 面对这一不顾常识的报道,人们理应有所质疑。
2.1 时效原则 • “政府要做新闻的第一定义者” 在关键时刻“不能失语”。特别是在危机事件发生后短暂的“信息真空”间,如不及时发布真相,谣言将会以最快速度广泛传播,最后酿成媒体事件。
要在第一时间发出政府声音,学会用“发言” 化解媒体 事件。
“瓮安事件”(08.06.28) 由于疏导不力,导致7小时打砸烧:县政府大楼104间办公室被烧,公安局办公楼65间被砸、烧,42台交通工具被毁,150余人受伤。直到7月1日,当地政府才举行新闻发布会。 • 反思:政府应对信息危机反应迟钝,公权力受到公众质疑和批评,进而导致一场公信力危机。
2.2 诚信原则 • “诚信是发言人惟一的、最重要的财富”。对于“一名新闻发言人来说,其首要目标就是诚实地把一个事件、一个问题、一项政策或一个计划的真实情况说出来。” (玛格莱特·苏丽文)
与媒体打交道,“该做的事”— • 永远都要讲实话。 • 做到诚实、准确。 • 如果你答不出问题,勇于承认它。主动并尽可能快速地寻找答案。 • 快速纠正错误。 • 设想你说的所有的话都是要被公开发布的。
“不该做的事情”—— • 永远不要撒谎。 • 永远不要说“无可奉告”。 “面对公众了解真相的诉求,说谎是不道德的。而这需要勇气与技巧。” 案例:“周老虎事件”,由于当地政府迟迟不表态,甚至一味护短,致使“周老虎”一再逃脱,从而使政府诚信坠地。
2.3 重点原则 • 每次新闻发布或应约受访,必须确定主题,明确重点。 • 一般来说,只需强调三个方面的内容,紧紧围 绕“三个重点”,超出三点之外的信息都是过量的。
例:非典时期北京市政府新闻发布会 王岐山强调政府战胜非典的三个重点信息: 全市紧张有序地工作 以救治为中心,提高收治率,降低感染率 果断实施隔离,切断污染源
2.4 “渐进” 原则 • 突发事件发生后,可分阶段、分层次发布,不要等到事件处理完后再发布。 事件之初,只要及时、简明告知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就行。 (快报事实,慎报原因) 新闻发布会通常5—15分钟,详细情况随调查进展发布。
2.5口径一致原则 • 突发事件发生后,由新闻发言人统一对外表态、对外沟通,其他人员应避免擅自对媒体说话,以免说法不一,造成混乱。 • 表态应前后一致。 • 要拟定统一的表态口径。
5月18日警方通报与13日出现重大出入: 1.用以确认强奸动机的“特殊服务”,变成了“异性洗浴”服务; 2.用以确认其暴力行为的“按倒”在沙发上,变成了“推坐”在沙发上。
哈尔滨“天价药费”事件(两个月140万元) • 院方反驳 • 主治医师自曝黑幕,继而“神秘失踪” • 重症监护室主任“反咬一口”,认为患者“还欠医院的钱”。 由于院方没有通过新闻发言人用“一种声音说话”,致使声誉遭到极大毁坏。
常规性的新闻发布 公告性的新闻发布 日常的新闻发布 政府新闻发布 专题性的新闻发布 类 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 别 非政府新闻发布 3.1 新闻发布的类别、形式
新闻发布的形式 新闻发布会 记者招待会 独家采访 接受集体采访 书面采访 电话采访 新闻公(通)报 新闻通气会 网络发言
3.2新闻发布的主要任务 围绕政府的中心工作,及时向公众介绍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重大方针政策及执行情况。 • 针对舆情动向,及时发布权威信息,解疑释惑,消除不实或歪曲报道的影响,维护社会稳定和良好政府形象。
3.3 新闻发布的筹备 (1)策划新闻发布会的选题 主体关心点+媒体兴趣点+百姓关注点 (2)预测新闻媒体的兴趣点和问题涉及面 (3)确定新闻发布的重点(不超过3个) (4)列出发布会可能问到的问题及相关回答 (5)模拟新闻发布
3.4 新闻发布的书面材料 (1)发言人给自己准备的材料: 主持词:不超过3分钟。 发布稿:不超过8分钟 预测记者问题清单——a.向公众说明的问题 b.相关热点问题 c.记者关心的问题 d.本部门长期敏感问题 每一回答不超过3分钟
(2)发言人给记者准备的材料: 新闻通稿“六个W”: 何人(Who) 何事(What)、 何时(When) 何地(Where)、 为什么(Why) 怎么样(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