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k likes | 2.02k Views
§ 9 外设与输入输出系统. § 9 外设与输入输出系统. 9.1 外围设备概述 9.2 外存储器设备 9.3 外围设备的定时方式与信息交换 方式 9 . 4 程序查询方式和程序中断方式 9 . 5 DMA 方式 9 . 6 通道方式. § 9 外设与输入输出系统. 9.1 外围设备概述. 9.1 外围设备概述. 输入输出系统( I/O 系统)是主机与外设传输 数据的机构,包括: I/O 设备 I/O 接口 有关软件 图 8-1
E N D
§9 外设与输入输出系统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9 外设与输入输出系统 9.1 外围设备概述 9.2 外存储器设备 9.3 外围设备的定时方式与信息交换 方式 9.4程序查询方式和程序中断方式 9.5DMA方式 9.6通道方式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9 外设与输入输出系统 9.1 外围设备概述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9.1 外围设备概述 输入输出系统(I/O系统)是主机与外设传输 数据的机构,包括: I/O设备 I/O接口 有关软件 图8-1 系统的可扩展性、兼容性和性能价格比都和 I/O系统有密切关系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9.1 外围设备概述 一、概述 外围设备(简称外设),是输入输出设备的总 称。外围设备的功能是在计算机和其他机器 之间,以及计算机与用户之间提供联系。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一、概述 • ·输入设备功能 图8-2 • 将人们要求计算机处理的各种形式的信息 • 转换成计算机可接受的编码形式存入存储 • 器。 • · 输出设备功能 • 将计算机处理后的信息以人们希望的形式 • 表现出来。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一、概述 • 一般说来,外围设备由三个基本部分组成: • ① 存储介质:具有保存信息的物理特征 • ② 驱动装置:用于移动存储介质 • ③ 控制电路:向存储介质发送数据或从存储 • 介质接受数据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一、概述 • 特性: • ① 行为:输入(只读)、输出只写,不能被 • 读),或存储(可被重读和重写) • ② 连接端:连接界面是人或是机器,是输入 • 数据还是输出数据 • ③ 数据速率:传输的峰值数据(反映设备能 • 产生的最大需求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一、概述 • I/O性能测评: • I/O性能测评取决于具体应用,例:吞吐量、 • I/O带宽、响应时间、可靠性、成本等。 • 两种测试I/O带宽的方法(根据实际工作环境): • ① 在某一时间内能从系统中传出多少数据? • ② 在每个单位时间内能做多少I/O操作?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一、概述 • 响应时间: • 当I/O请求非常多时,响应时间严重依赖于 • 带宽。大多数应用要求同时具备高吞吐量和快 • 速响应时间。 • 一般来说,台式机和嵌入式系统更注重响 • 应时间和I/O设备的多样性;而服务器系统更关 • 心吞吐量和I/O设备的可扩展性。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9.1 外围设备概述 • 二、外围设备简介 图8-2 • · 输入设备———键盘、光笔、鼠标器、语音 • 输入器、扫描仪、触摸屏、 • 图像输入设备等; • · 输出设备———显示设备、打印机、音箱、 • 绘图仪等; • · 外存设备———磁盘、磁带、光盘、优盘等 • · 数据通信设备 • · 过程控制设备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二、外围设备简介 • 1. 鼠标器 • 鼠标是一种手持的定位部件,输入的是一个相对 • 坐标 • 机电式:用一个球在物体表面滚动,以改变x、y • 计数器值,计数器的增减量表示鼠标移 • 动的距离 • 光电式:LED照亮鼠标下面的区域,摄像头对照 • 亮的区域每秒采样1500次,图象传送到 • 简单的光处理器,确定鼠标是否移动和 • 移动的距离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二、外围设备简介 • 2. 显示器 • ·光栅阴极射线管显示器(CRT) • ·平板或液晶显示器(LCD) • 相关概念 • ① 分辨率 • 分辨率指显示器所能表示的像素个数, • 像素越密,分辨率越高,图像越清晰。 • 例: 512×340 • 1280×768 • 1920×1280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2. 显示器 • ② 灰度级 • 灰度级指黑白显示器中所显示的像素点的 • 亮暗差别,在彩色显示器中则表现为颜色 • 的不同。灰度级越多,图像层次越清楚逼 • 真。 • 例:256色,每个像素需要8位表示颜色, • 三原色就需24位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2.显示器 • ③ 光栅刷新缓冲器(帧缓冲器) • ·用来存放显示图案的位图,提供电子束不断重复扫描屏幕,以保证稳定的图像显示。 • ·刷新缓冲器的存取周期必须满足刷新频率的要求,所以需由高速DRAM组成。 • ·刷新缓冲器的存储容量由图像分辨率和灰度级决定。分辨率越高,灰度级越多,刷新存 • 储器的容量越大。 • P10图1-7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2. 显示器 • ④ 扫描频率 • 每次扫描一幅图像的一行,一般刷新频率 • 应大于30次/秒,人眼才不会感到闪烁,所 • 以扫描频率为每秒30~75次。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2. 显示器 • ⑤ 显示标准 • 不同的显示标准所支持的最大分辨率和颜色 • 数目是不同的。 • VGA扩展集——Super VGA,除兼容了传统的MDA、CGA、EGA、VGA的显示方式外,还支持1280×1024分辨率,24位颜色,刷新频率可达75MHz。 • 增加了图形加速器硬件的接口称为AVGA。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2. 显示器 • 例1)刷新缓冲器的重要性能指标是它的带宽,实际工作时显示适配器的几个功能部分均要争用刷存的带宽。设总带宽的50%用于刷新屏幕,保留50%带宽用于其他部分的操作。 • (1)若显示工作方式为: • 分辨率:1024×768;颜色深度:3B; • 帧频(刷新速率):72Hz • 计算刷存总带宽应为多少? • (2)为达到这样高的刷存带宽,应采取何种 • 措施?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例1) • 解:(1) • ∵ • 刷新所需带宽=分辨率×每个像素点颜色深度 • ×刷新速率 • ∴ • 1024×768×3B×72/s=165888KB/s=162MB/s • 刷存总带宽应为162MB/s×100/50=324MB/s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9 外设与输入输出系统 9.1 外围设备概述 9.2 外存储器设备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9.2 外存储器设备 一、 磁记录原理与记录方式 计算机的外存储器可使用磁表面存储设备 所谓“磁表面存储”,是用某些磁性材料薄 薄地涂在金属铝或塑料表面,以作为载磁 体来存储信息的。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一、磁记录原理与记录方式 • 1.磁表面存储器的优点: • · 存储容量大,位价格低; • · 记录介质可以重复使用; • · 记录信息可以长期保存而不丢失,并可 • 脱机存档; • · 非破坏性读出,读出时不需要再生信息 • 磁表面存储器的缺点: • · 存取速度较慢; • · 机械结构复杂; • · 对工作环境要求较高。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一、磁记录原理与记录方式 记录方式: P253 归零制(RZ) 不归零制(NRZ0) 1就翻不归零制(NRZ1) 调相制(PM) 调频制(FM) 改进调频制(MFM) • 2.磁记录原理:利用磁性材料的磁滞回线记 • 录二进制信息。 密度高,可用于双密度磁盘存储器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2.磁记录原理: • 评价标准: • · 编码效率——指位密度与最大磁化翻转密度 • 之比; • · 自同步能力——最小磁化翻转间隔与最大磁 • 化翻转间隔的比值(R),R • 越大,自同步能力越高; • · 检读分辨率——指磁记录系统对读出信号的 • 分辨能力; • · 信息相关性——指漏读或错读一位是否会导 • 致传播误码,是衡量精度的 • 标准。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9.2 外存储器设备 • 二、硬磁盘存储设备 图8-3 • 1.种类 • ①可移动磁头固定盘片的磁盘机; • ②固定磁头磁盘机; • ③可移动磁头可换盘片的磁盘机; • ④温彻斯特磁盘机(简称温盘) • 为可移动磁头固定盘片的磁盘机,采用 • 密封组合的方式,将磁头、盘片、电机 • 等驱动部件,乃至读写电路都组装成一 • 个整体,是最具代表性的硬磁盘存储器。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控制器与驱动器界面划分有多种方式,构成了不同接口标准控制器与驱动器界面划分有多种方式,构成了不同接口标准 二、硬磁盘存储设备 ESDI接口——磁盘驱动器包括了数据分离器功能,未得到广泛应用。后发展为IDE→EIDE,将控制器与盘体集成在一起 SCSI接口——将磁盘控制器功能全部包含在磁盘驱动器中,主机与设备连接采用标准通用接口,为SCSI(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 ST506接口——磁盘驱动器只完成读写,其余工作都由磁盘控制器完成 • 2.磁盘控制器 • 磁盘控制器是主机与磁盘驱动器之间的接口, • 如图所示: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ZBR(区域位记录)技术: 每道拥有可变数目的扇区(保持位距不变) 增加了外道的存储容量→提高了磁盘驱动器的容量 二、硬磁盘存储设备 • 3.技术指标 图8-4 • ① 存储密度: P371 • 道密度:沿磁盘半径方向单位长度上的磁道 • 数,单位为:道/英寸; • 位密度:磁道单位长度上能记录的二进制代 • 码位数,单位为:位/英寸; • 面密度:位密度和道密度的乘积 • ② 存储容量=盘面数每面磁道数每道扇区数 • 每扇区存储容量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3.技术指标 • ③ 平均存取时间 • = 控制延迟+寻道时间+旋转时延+传输时间 传输一块数据位所需的时间。 一块数据一般是一个扇区,现在大多数磁盘以多个扇区为单位进行传输。 加有内置缓存后传输速度在2004年就可达到320MB/s。企业用SAS硬盘传输最高可达6Gb/s。 磁盘控制器控制磁盘与内存的数据传输,传输控制时所花费的开销。 寻道: 把磁头定位到正确的磁道上。 产品指标的平均寻道时间一般为3ms-14ms。实际情况仅为该指标的25%-33%。 等待正确的扇区旋转到读写磁头下。 平均时延是磁盘旋转半周所需的时间,为5.6-2.0ms。(0.5转/5400RPM=5.6ms)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3.技术指标 • ④ 数据传输率:指磁盘存储器在单位时间内向 • 主机传送数据的字节数。 • Dr = rN = Dv(字节/秒) • 其中:r为磁盘转速; • N为每个磁道的容量; • D为位密度; • V为磁盘旋转的线速度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二、硬磁盘存储设备 • 例2)对于一个转速为10 000转/分的磁盘,读 • 写一个512字节的扇区所需的平均时间是 • 多少(设磁盘空闲)?该磁盘给出的技 • 术指标是:平均寻道时间6ms;传输速度 • 50MB/s;控制器开销0.2ms。 • 解:平均存取时间 • = 控制延迟+寻道时间+旋转时延+传输时间 • = 0.2ms + 6ms + 0.5转/(10000转/分) • + 0.5KB/50MB/s • = 0.2 + 6 + 3 + 0.01 = 9.2ms • 若考虑实际寻道时间为给出指标的25%,则: • = 0.2 + 6×25% + 3 + 0.01 = 4.7ms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9.2 外存储器设备 • 三、RAID(廉价磁盘冗余阵列) • 利用冗余增加磁盘存储的可用性——RAID • 用多个小容量磁盘替代单个大容量磁盘在提高可 • 靠性和可用性方面更有优势。 • RAID采用的各种级别: 图8-6 • RAID 0 • 把数据分散到多个磁盘,采用条带化方式, 使得这一组磁盘对软件来说就是一个大磁盘 • RAID 0实际上并没有冗余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三、RAID • 2. RAID 1(镜像) • 使用比RAID 0多一倍的磁盘。数据写入某个盘时,同时也写入其冗余盘。 • 若一个磁盘发生故障,系统就转向其镜像盘继续工作。 • 镜像是最昂贵的RAID方案。 • 3. RAID 2(错误检测和纠错码) • 采用了主存常用的错误检查和恢复技术,已不用。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三、RAID • RAID 3(位交叉奇偶校验) • 不像RAID 1一样为每个磁盘作一个原始数据的拷贝,而只需要加入足够的冗余信息以便在出错的时候恢复丢失的信息。每个保护组N设置一个冗余盘。 • 奇偶校验就是这样一个策略 • 优点:开销减至1/N • 缺点:恢复错误时间长(必须读很多磁盘才 • 能确定丢失的数据)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三、RAID • 5. RAID 4(块交叉奇偶校验) • RAID 4使用同RAID 3一样的数据盘和校验盘比率,但采用不同的数据访问方式。 • 奇偶校验码以块为单位存储,与一组数据块相关。 • 小数据量访问在保护组中的一个磁盘中发生,而大数据量访问需要用到保护组中的所有磁盘。 • 比较:RAID 3每次访问要用到所有磁盘 • RAID 4减少了访问磁盘数 • 例:小数据量的写操作 图8-7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三、RAID • 6. RAID 5(分布式块交叉奇偶校验) • RAID 4有效支持了大数据量读/写、小数据量读/写的混合操作。 • 问题:每次写操作都要更新校验盘,造成了校验 • 盘连续写操作的瓶颈 • 解决方案:将校验信息分布到所有盘上,支持多 • 个写操作同时发生。 • 例 图8-8:连续向第8块,第5块写入数据 • · RAID 4因二次写操作都需对同一个校验盘操作,不能同时进行; • · RAID 5二次写操作对应的校验盘不为同一个盘,二次写操作可同时进行。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三、RAID • 7. RAID 6(P+Q冗余) • 采用二次校验块机制,可使系统从二次错误中恢复过来。 • 优点:可靠性更高 • 缺点:存储开销是RAID 5的两倍 • 目前还很少使用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三、RAID • RAID小结: • RAID 1~RAID 5广泛用于服务器系统。 • ·支持热交换: • 在系统运行时,替换某一部件,保证不间断操作。 • ·配有应急备用 • 一旦检测出错误,数据即可重建。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9 外设与输入输出系统 9.1 外围设备概述 9.2 外存储器设备 9.3 外围设备的定时方式与信息交换 方式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9.3 外围设备的定时方式与信息交换方式 一、 外围设备的定时方式 外围设备的多样性 形式:机、电、磁、光 信号:模拟量、数字量;电压、电流 工作时序、速率都有很大差异 问题: 如何使高速工作的主机与不同速度工作的外围设备同步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一、 外围设备的定时方式 • 分析: • · 输入过程 • ① CPU把访问的地址值放在地址总线上, • 以选择某一设备; • ② CPU等候输入设备的数据有效; • ③ CPU从数据总线读入数据,并送入相应 • 的寄存器。 关键:什么时候数据有效,CPU可读取?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一、 外围设备的定时方式 • · 输出过程 • ① CPU把访问的地址值放在地址总线上, • 选择某一设备; • ② CPU把数据放在数据总线上; • ③ 输出设备认为数据有效,从而把数据取 • 走。 关键:什么时候CPU才能送第二个数据?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一、 外围设备的定时方式 • 结论:由于输入 / 输出设备本身的速度差异 • 很大,因此,对于不同速度的外围设 • 备,需要有不同的定时方式 • 具体分类: • 速度极慢或简单的外围设备 • 慢速或中速的外围设备 • 高速的外围设备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一、 外围设备的定时方式 • 1. 速度极慢或简单的外围设备 • 如机械开关、发光二极管、数码显示管等等 • 这类设备总处于就绪状态,可采用无条件传送方式,需要时,CPU只要接收或发送数据就可以了。 CPU不必查询外设工作状态,而直接进行信息传输,称为无条件传送方式。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一、 外围设备的定时方式 • 2. 慢速或中速的外围设备 • 由于这类设备的速度和CPU的速度并不在一个数量级,或者由于设备(如键盘)本身是在不规则时间间隔下操作的,因此,CPU与这类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通常采用异步定时方式。 • 采用应答式同步两者工作,完成数据传输。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特点:不受CPU时钟信号控制,采用应答方式实现CPU特点:不受CPU时钟信号控制,采用应答方式实现CPU 与外设的同步,完成信息交换。 ① CPU复位接口状态标志,启动外设工作,接着不断读取 状态位,判断外设是否工作就绪; 若外设数据未准备好,CPU进入循环,不断查询; ② 外设数据准备好,置位接口的状态触发器,并将数据 打入接口的数据缓冲器; ③ CPU检测到Ready状态,读取接口数据缓冲器数据,并 复位接口状态标志 2. 慢速或中速的外围设备 外设 CPU Ready 置位状态位 数据准备好 读入状态位 打入数据 复位状态标志 数据缓冲器 NO 数据未准备好 Busy Yes 读入数据 输入的工作过程: 接口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一、 外围设备的定时方式 • 3. 高速的外围设备 • 外设以相等的时间间隔进行操作,可与CPU匹配。 • CPU和外设同步后,靠时钟脉冲控制传输。 • 特点:其数据传输由CPU时钟控制,操作时 • 间必须与其同步,可取时钟的整数倍。 • 优点:传输速度快 • 缺点:控制复杂 ,需传送时钟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9.3 外围设备的定时方式与信息交换方式 • 二、信息交换方式 • 举例:幼儿园一个阿姨带10个孩子,要给每 • 个孩子分4块水果糖,并假设孩子们需 • 把这4块糖都吃完,那么她可采用什么 • 方法进行分糖?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二、信息交换方式 • ① 每次分一粒,不断询问,吃完再发第2粒 • ② 每次分一粒,吃完报告,再发第2粒 • ③ 批处理每人发4粒,吃完报告 • ④ 权利下放,发糖交给其他人管理 ——程序查询方式 ——程序中断方式 ——直接内存访问(DMA)方式 ——通道方式 外围处理机方式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CPU与外设进行数据交换的几种方式
二、信息交换方式 软件 • 1. 程序查询方式(轮询) • 数据在CPU和外围设备之间的传送完全靠计算机程序控制 • 特点:· 利用查询使CPU与外设操作同步 • · 接口电路简单 • · CPU与外设串行工作,效率低 • 实际使用中,由查询程序定时轮流 • 询问各外设状态,可适当提高效率。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P1: IN AX, 21H ;读状态端口 AND AX, 01H ;判就绪状态 JZ P1 ;未就绪,继续查询 IN DX, 22H ;数据准备好,读数据端口 1. 程序查询方式 状态寄存器 地址总线 CPU I/O 接口 数据总线 R/W 数据缓冲器 • 程序查询方式实例: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