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0 likes | 997 Views
第六章 卤 代 烃. 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 本章目录. 1. 卤代烷的分类和命名. 2. 卤代烃的制备. 3. 卤代烷的物理性质. 4. 卤代烷的化学性质. 5. 亲核取代反应机理. 6. 消除反应机理. 7. 重要代表物. 重点. 重点. 重点. 一、卤代烃的命名及结构. 二、卤代烃的化学性质. 三、重要代表物. 介绍. 有些卤代烃可用作溶剂、农药、制冷剂、灭火剂和防腐剂等,在医药工业中也具有重要作用,是一类很重要的化合物。. 介绍. 介绍.
E N D
第六章 卤 代 烃 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
本章目录 1. 卤代烷的分类和命名 2.卤代烃的制备 3.卤代烷的物理性质 4.卤代烷的化学性质 5.亲核取代反应机理 6. 消除反应机理 7. 重要代表物 CompanyLogo
重点 重点 重点 一、卤代烃的命名及结构 二、卤代烃的化学性质 三、重要代表物 CompanyLogo
介绍 有些卤代烃可用作溶剂、农药、制冷剂、灭火剂和防腐剂等,在医药工业中也具有重要作用,是一类很重要的化合物。 介绍 介绍 卤代烃的性质比烃活泼,能发生多种化学反应,转化成其它类型的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起着桥梁作用. 烃分子中的一个或多个氢原子被卤素取代而生成的化合物,总称为卤代烃; 其中卤原子是卤代烃的官能团. 卤代烃介绍 CompanyLogo
一、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 一、分类 1.按分子中所含卤原子的数目,分为一卤代烃和多卤代烃。 2.按分子中卤原子所连烃基类型,分为: 卤代烷烃 R-CH2-X 卤代烯烃 R-CH=CH-X 乙烯式 R-CH=CH-CH2-X 烯丙式 R-CH=CH(CH2)n-X ≥2 孤立式 卤代芳烃 乙烯式 乙烯式 CompanyLogo
3.按卤素所连的碳原子的类型,分为: CompanyLogo
2、卤代烷的命名 (1)普通命名: 简单的一卤代烷以相应的烷为母体,称卤某烷,或看作烷基的卤化物,称烃基卤,某些卤代烷则用俗名. CH3CH2CH2CH2Br (CH3)3C—Cl C6H5CH2Cl 正丁基溴 三级丁基氯 苄基氯 溴代正丁烷 氯代三级丁烷 氯化苄 CHCl3 CHI3 氯仿(chlroform) 碘仿(iodoform) CompanyLogo
复杂的卤代烃用系统命名法(把卤素作为取代基) 编号一般从离取代基近的一端开始,取代基的列出按“顺序 规则”小的基团先列出。 CompanyLogo
(2)系统命名(IUPAC命名) 以烷烃为母体,卤素为取代基 3—甲基—4—溴己烷 3—氯—1—溴丁烷 反—1—氯甲基—4 —氯环己烷 (1S,3R)—1—甲基—3—氯环己烷 (R)—2,3—二甲基— 3—(1R,3S)-1-chloro-3-methylcyclohexane 氯戊烷 CompanyLogo
卤代烯烃命名时,以烯烃为母体,以双键位次最小编号。卤代烯烃命名时,以烯烃为母体,以双键位次最小编号。 卤代芳烃命名时,以芳烃为母体。侧链卤代芳烃命名时,卤 原子和芳环都作为取代基。 3、同分异构现象 卤代烃的同分异构体数目比相应的烷烃的异构体要多, 例如,一卤代烃除了碳干异构外,还有卤原子的位置异构。 CompanyLogo
二、 卤代烃的制备 1、一卤代烃的制备 (1)烃的取代: CompanyLogo
(2)醇的取代: (3)不饱和烃的加成: (4)卤化物互换: CompanyLogo
2、多卤代烃的制备 偕二卤代烷可用炔烃与卤化氢加成、烯烃与卤素加成或羰基化合物与PX5反应制备。如: CH3COCH3 + PCl5 CH3CCl2CH3 + POCl3 0~5℃ 邻二卤代烷可由烯烃与卤素加成制备。 三卤代烷最重要的是氯仿和碘仿,可由乙醇或丙酮经卤仿反应制备 工业上,很多卤代烷是用烷烃高温卤化而得,反应往往形成各种卤化物的混合物,而后经分馏加以分离。 CompanyLogo
氯甲基化反应——制苄氯的方法 苯环上有第一类取代基时,反应易进行;有第二类取代基和卤素 时则反应难进行。 CompanyLogo
三、卤代烃的物理性质 1、除个别(CH3Cl 、CH3Br、CH3-CH2Cl、CH2=CHCL) 卤代烃在室温为气体外,一般卤代烃大多为液体。 2、卤代烃不溶于水,而能以任意比例与烃类混溶,并能溶解其它许多弱极性或非极性有机物。 常用溶剂:CH2Cl2 、CHCl3 、CCl4 可以用它们由动植物组织中提取脂肪类物质 3、分子中卤原子数目增多,则可燃性降低, 如:CCl4 即为常用的灭火剂。 4、碘代烃、溴代烃以及多卤代烃的相对密度都大于1。 5、卤代烷的相对密度随碳原子数的增加而降低。 6、烃基相同时,卤代烃的沸点、相对密度:碘代烃>溴代烃>卤代烃 7、在异构体中,支链越多的,沸点越低。 CompanyLogo
四、 卤代烃的化学性质 • 卤代烃的化学性质活泼,且主要发生在C—X 键上。因: • 分子中C—X 键为极性共价键,碳带部分正电荷,易受带正电荷或孤电子对的试剂的进攻。 ②分子中C—X 键的键能(C—F除外)都比C—H键小。 键 C—H C—Cl C—Br C—I 键能KJ/mol 414 339 285 218 故C—X 键比C—H键容易断裂而发生化学反应。 CompanyLogo
卤代烷的结构 卤代烷分子中,卤素的sp3杂化轨道与碳的sp3杂化轨道重叠形成σ键 C—X键长 : C—H C—C C—F C—Cl C—Br C—I 0.110 0.154 0.139 0.176 0.194 0.214 nm 构象 带卤原子的C—C键转动能垒为13.4~15.5 kJ/mol,其大小与卤素体积关系不大 1,2—二氯乙烷分子中,C—C键转动能垒为13.4 kJ/mol,分子有两种稳定构象,邻交叉和对交叉 CompanyLogo
邻交叉 对交叉 气相中,对交叉构象比邻交叉构象稳定5 kJ/mol,而在液相中两种构象稳定性接近相等。 原因:邻交叉构象中,两个C—Cl键产生偶极排斥,而两个氯原子之间有范德华引力,气相中,偶极的排斥占主导,故对交叉构象较稳定。而在液相中,由于溶剂的作用降低了偶极之间的排斥作用,因此,两种构象的稳定性接近相等 CompanyLogo
电负性与诱导效应 电负性是原子实对价电子的吸引能力。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大,电负性越大 诱导效应(Inductive effect):分子中两个不同电负性的原子之间的极性,不仅存在于两个键合原子之间,而且还影响着分子中不直接相连的部分。这种取代基的影响沿着分子中的键传递,引起分子中电子密度分布不平均,并且依取代基的性质所决定的方向而“转移”的效应。 δ- δ + δδ+ δδδ+ CompanyLogo
诱导效应 的特点: (1)沿着价键单方向传递,并呈递减方式。一般认为:当传递到第五个原子时,这种影响便消失了。 (2)诱导效应的大小与原子或基团的电负性、带电荷性、饱和程度等有关。 (3)诱导效应的方向取决于原子或基团的性质(相对电负性),表现为给电子 或吸电子的诱导效应。烷基通常表现为给电子诱导效应。 (4) 给电子诱导效应用+I表示,吸电子诱导用 —I表示。 吸电子诱导(—I): —NO2 > -N+(CH3)2 > —CN > —F > —Cl >—Br>—I>—OH 给电子诱导(+I): —O— > —C(CH3)3>—CH(CH3)2> —CH2CH3 >—CH3 CompanyLogo
(一)亲核取代 强极性键,反应中易于发生键的异裂——亲核取代、消除等 RX + :NuRNu + X – Nu = HO-、RO-、-CN、-NH3、-ONO2 :Nu——亲核试剂。由亲核试剂进攻引起的取代反应称为亲核 取代反应(用SN表示)。 1.水解反应 1°加NaOH是为了加快反应的进行,使反应完全。 2°此反应是制备醇的一种方法,但制一般醇无合成价值,可用 于制取引入OH比引入卤素困难的醇。 亲核基团Nu∶—:HO—,R’O—,RC=C—,CN—,R’COO—,NO3— HS—,I —,—NH3,NH2R,NHR2,NR3,R’—,Ar—H,SCN— 亲核试剂:H2O/HO—,R’OH,RC=CNa,NaCN/醇,R’COOM, NaNO3,NaSH,KI/丙酮,NH3,NH2R,NHR2,NR3,R’—M,NaSCN CompanyLogo
2.醇解 卤代烷与醇钠(RONa)反应 R-X一般为1°RX,(仲、叔卤代烷与醇钠反应时,主要发生消 除反应生成烯烃)。 3.氰解 卤代烷与氰化钠反应 1°反应后分子中增加了一个碳原子,是有机合成中增长碳链的 方法之一。 2°CN可进一步转化为–COOH,-CONH2等基团。 CompanyLogo
4.氨解 一级胺 5.与AgNO3—醇溶液反应 此反应可用于鉴别卤化物,因卤原子不同、或烃基不同的卤代 烃,其亲核取代反应活性有差异。 CompanyLogo
6、卤素互换 氯代烷、溴代烷可与KI/丙酮作用,氯、溴被碘取代生成碘代物 丙酮 R—Cl(Br) + KI R—I + KCl ↓(KBr) 反应速率: 伯>仲>叔卤代烷 应用:鉴别伯氯代烷、伯溴代烷 CompanyLogo
卤代烃的反应活性为: R3C-X>R2CH-X>RCH2-X R-I>R-Br>R-Cl 上述反应都是由试剂的负离子部分或未共用电子对去进攻 C—X键中电子云密度较小的碳原子而引起的。这些进攻试剂都 有较大的电子云密度,能提供一对电子给C—X键中带正电荷的 碳,也就是说这些试剂具有亲核性,我们把这种能提供负离子 的试剂称为亲核试剂。由亲核试剂的进攻而引起的取代反应称 为亲核取代反应。简称为SN(S—取代、N—亲核的)。 CompanyLogo
反应通式如下: 为什么亲核试剂总是从离去基团的背面进攻呢? 1、离去基团从正面进攻会受到携带电子的离去基团的排斥。 2、从背面进攻能形成较为稳定的过渡态,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CompanyLogo
(二)消除反应 从分子中脱去一个简单分子生成不饱和键的反应称为消除反应, 用E表示。 卤代烃与NaOH(kOH)的醇溶液作用时,脱去卤素与β碳原子 上的氢原子而生成烯烃。 CompanyLogo
1)消除反应的活性: 3°RX > 2°RX > 1°RX 2) 2°、3°RX脱卤化氢时,遵守扎依采夫(Sayzeff)规则 ——即主要产物是卤素联的碳和含氢较少的碳之间形成双键 例如: CompanyLogo
(三)与金属的反应 卤代烃能与某些金属发生反应,生成有机金属化合物 ——金属原子直接与碳原子相连接的化合物。 1.与金属镁的反应 格氏试剂的结构还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是由R2Mg、MgX、 (RMgX)n 多种成分形成的平横体系混合物,一般用 RMgX 表示。 CompanyLogo
1、与含活泼氢的化合物作用 上述反应是定量进行的,可用于有机分析中测定化合物所含 活泼氢的数量目(叫做活泼氢测定法)。 CompanyLogo
格氏试剂遇水就分解,所以,在制备和使用格氏试剂时都必须用无水溶剂和干燥的容器。操作要采取隔绝空气中湿气的措施。格氏试剂遇水就分解,所以,在制备和使用格氏试剂时都必须用无水溶剂和干燥的容器。操作要采取隔绝空气中湿气的措施。 在利用RMgX进行合成过程中还必须注意含活泼氢的化合物。 CompanyLogo
2、与醛、酮、酯、二氧化碳、环氧乙烷等反应2、与醛、酮、酯、二氧化碳、环氧乙烷等反应 RMgX与醛、酮、酯、二氧化碳、环氧乙烷等反应,生成醇、 酸等一系列化合物。所以RMgX在有机合成上用途极广。格林 尼亚因此而获得191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41岁)。 3、用与合成其它有机金属化合物 CompanyLogo
2.与金属钠的反应(Wurtz 武兹反应) 2R—X + 2 Na R—R + 2NaX 此反应可用来从卤代烷制备含偶数碳原子,结构对称的烷烃(只适用于同一伯卤代烷,不同烷基无实用价值)。 3.与金属锂反应 卤代烷与金属锂在非极性溶剂(无水乙醚、石油醚、苯)中作用生成有机锂化合物: CompanyLogo
(四)还原反应 卤代烷可以被还原为烷烃,还原剂采用氢化锂铝。反应只能 在无水介质中进行。 CompanyLogo
五、 亲核取代反应机理 (一)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2反应) 实验证明:伯卤代烷的水解反应为SN2历程。 因为RCH2Br的水解速率与RCH2Br和OH -的浓度有关,所以 叫做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2反应)。 CompanyLogo
1.反应机理 一步完成(新键的形成和旧键的断裂同步进行),无中间体 生成,经过一个不稳定的“过渡态”。 其反应过程中的轨道重叠变化如下图所示: CompanyLogo
2.SN2反应的能量变化 SN2反应机理的能量变化可用反应进程 — 位能曲线图表示如下: CompanyLogo
3.SN2反应的立体化学 1) 异面进攻反应(Nu-从离去基团L的背面进攻反应中心)。 2) 构型翻转(产物的构型与底物的构型相反即瓦尔登Walden转化)。 例如: CompanyLogo
(二)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1反应) 实验证明:3°RX CH2=CHCH2X 苄卤的水解是按SN1历程进行的。 因其水解反应速度仅与反应物卤代烷的浓度有关,而与亲核试剂的 浓度无关,所以称为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1反应)。 CompanyLogo
1.反应机理 两步反应(SN1反应是分两步完成的)。 第一步: 第二步: 反应的第一步是卤代烃电离生成活性中间体碳正离子,碳正离子 再与硷进行第二步反应生成产物。故SN1反应中有活性中间体—— 碳正离子生成。 CompanyLogo
2.SN1反应的能量变化 CompanyLogo
3.SN1反应的立体化学 1)外消旋化(构型翻转 + 构型保持) 因:SN1反应第一步生成的碳正离子为平面构型(正电荷的碳 原子为sp2杂化的)。 第二步亲核试剂向平面任何一面进攻的几率相等。 CompanyLogo
2)部分外消旋化(构型翻转 > 构型保持) SN1反应在有些情况下,往往不能完全外消旋化,而是其构型 翻转 > 构型保持,因而其反应产物具有旋光性。 例如: CompanyLogo
理论解释——离子对历程 离子对历程认为,反应物在溶剂中的离解是分步进行的。可表示为: 在紧密离子对中R+ 和X -之间尚有一定键连,因此仍保持原构型, 亲核试剂只能从背面进攻,导致构型翻转。 在溶剂分隔离子对中,离子被溶剂隔开,如果亲核试剂介入溶剂 的位置进攻中心碳,则产物保持原构型,由亲核试剂介入溶剂的背 面进攻,就发生构型翻转。 当反应物全部离解成离子后再进行反应,就只能得到外消旋产物。 CompanyLogo
在内酯中手性碳原子的构型发生了翻转,碳正离子的构型被 固定,因此,亲核试剂(-OH)就只能从原来溴原子离区的方 向进攻,手性碳原子的构型再一次发生翻转,经过两次翻转, 结果使100%保持原来的构型不变。 CompanyLogo
4.SN1反应的特征——有重排产物生成 因SN1反应经过碳正离子中间体,会发生分子重排生成一个较 稳定达到碳正离子。 例如: CompanyLogo
SN1反应与SN2 反应的区别 SN1 单分子反应, V = K [ R-X ] ,两步反应,有中间体碳正离子生成,构型翻转 + 构型保持,有重排产物 SN2 双分子反应, V = K [ R-X ] [ Nu:]一步反应, 形成过渡态构型翻转(瓦尔登转化),无重排产物 CompanyLogo
(三)影响亲核取代反应的因素 一个卤代烷的亲核取代反应究竟是SN1历程还是SN2历程, 要从烃基的结构、亲核试剂的性质、离取基团的性质和溶剂的 极性等因素的影响而决定。 1.烃基结构 1) 对SN1的影响 SN1反应决定于碳正离子的形成及稳定性。 碳正离子的稳定性是: SN1反应的速度是: CompanyLogo
2)对SN2反应的影响 SN2反应决定于过渡态形成的难易。 当反应中心碳原子(α- C)上连接的烃基多时,过渡态难于 形成,SN2反应就难于进行。 当伯卤代烷的β位上有侧链时,取代反应速率明显下降。 例如: 原因:α- C原子或β- C原子上连接的烃基越多或基团越大时, 产生的空间阻碍越大,阻碍了亲核试剂从离去基团背面进攻 α- C(接近反应中心)。 CompanyLogo
归纳:普通卤代烃的SN反应 对SN1反应是3°RX > 2°RX > 1°RX > CH3X 对SN2反应是CH3X > 1°RX > 2°RX > 3°RX 叔卤代烷主要进行SN1反应,伯卤代烷SN2反应,仲卤代烷 两种历程都可,由反应条件而定。 烯丙基型卤代烃既易进行SN1反应,也易进行SN2反应。 桥头卤代的桥环卤代烃既难进行SN1反应,也难进行SN2反应。 Company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