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likes | 742 Views
《 园林植物常见病害鉴别与防治技术 》. 第五章 植物病害的诊断原理与方法. 任课教师 何 笙. 第一节 植物病害诊断的基本原理. 一、病害诊断的重要性 对症下药 — 对症防治 — 是有效防治的前提和基础 执业条件 — 准确诊断病害 — 必须掌握的本领. 诊断的意义. 诊断是防治的前提,诊断正确,防治才能有的放矢。 及时准确的诊断,采取合适的防治措施,可以挽救植物的生命和产量。 如果诊断不当或失误 ( 误诊 ) ,就会贻误时机,造成重大损失。. 二、诊断与鉴定
E N D
《园林植物常见病害鉴别与防治技术》 第五章 植物病害的诊断原理与方法 任课教师 何 笙
第一节 植物病害诊断的基本原理 一、病害诊断的重要性 对症下药—对症防治—是有效防治的前提和基础 执业条件—准确诊断病害—必须掌握的本领 诊断的意义 • 诊断是防治的前提,诊断正确,防治才能有的放矢。 • 及时准确的诊断,采取合适的防治措施,可以挽救植物的生命和产量。 • 如果诊断不当或失误(误诊),就会贻误时机,造成重大损失。
二、诊断与鉴定 诊断(diagnosis):植物病害诊断是对病害识别的过程,也是从病原物、寄主植物和环境条件三方面进行分析的过程。 查证:实地调查、症状辨别、病原鉴定 分析: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综合比较 结论:诊断结论(验证)。忌先结论后举证 鉴定(identification):病原物鉴定是对引起病害的病原物认识的过程。是病害诊断的基础和重要依据(准确鉴定极其重要)
三、诊断依据传染性证明:病害在田间的分布(观察);病害在田间扩展情况(询问调查和观察);试验证明(致病性测定) 确定侵染性或非侵染性病害。 症状学诊断:病状与病征辨别(有无病征)病原物鉴定: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病原物分离鉴定(如何排除非病原微生物的污染)。三、诊断依据传染性证明:病害在田间的分布(观察);病害在田间扩展情况(询问调查和观察);试验证明(致病性测定) 确定侵染性或非侵染性病害。 症状学诊断:病状与病征辨别(有无病征)病原物鉴定: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病原物分离鉴定(如何排除非病原微生物的污染)。
田间观察 症状诊断 病原鉴定 确定病害 四、诊断步骤 诊断步骤分为田间观察、室内鉴定和病原鉴定(人工诱发)三步: (一)田间观察 取样要有代表性。先确定是哪类病害,生理性或是侵染性。症状观察,应联系栽培、环境等条件来分析。生理病害要了解田间管理(土、水、肥等)情况,可通过访问了解。 (二)室内鉴定(镜检病原) 一般做切片在镜下观察。若无病症时,可保温、保湿培养,(病组织要清洗后保温)20~28℃ 1~2d。然后在镜下观察。 (三)人工诱发(在不能确认时采用)。人工诱发采用柯赫氏法则。 注意:从症状入手,全面检查,仔细分析,下结论要有余地。
田间调查 症状观察 病史调查 病害环境 资料分析初步确定病因 侵染性病害 生理性病害 病原检测鉴定 病因分析测定 建立诊断(直择法、对比法、排除法) 诊断结果检验和修正
五、柯赫氏法则(Koch postulate) 是一种对新发生的病害的诊断和病原物的鉴定方法 德国科学家Koch postulate 1882年,在研究了人和动物的病害之后,建立了证明微生物是引起病害的病原物的法则。 在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和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上均可运用。 德国科学家Koch1882年建立了证明微生物是引起病害的病原物的法则
柯赫氏法则,又称柯赫氏假设或柯赫氏证病律,是确定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的操作程序。如发现一种不熟悉的或新的病害时,就应按柯赫氏法则的四个步骤来完成诊断与鉴定。诊断是从症状等表型特征来判断其病因,确定病害种类。 鉴定的方法是将病原物的种类和病害种类同已知种类比较异同,确定其科学名称或分类上的地位。有些病害特征明显,可直接诊断或鉴定,如霜霉病或秆锈病。但在许多场合难以鉴定病原物的属、种。如花叶症状易于识别,要判断由何种病原物引起,就必须经详细鉴定比较后才能确定。
柯赫氏法则的鉴定步骤为: ⑴ 一种病原物出现在有明显症状的病植物上; ⑵ 该病原物可在离体的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而得到纯培养物; ⑶ 纯培养物接种到该种植物的健康植株上能产生相同病害; ⑷ 从接种的病植物上再分离到的病原物其性状与原分离物相同。
第二节 植物病害常规诊断 一、侵染性病害与非侵染性病害鉴别
二、常见病害的诊断(症状学诊断与病因分析相结合)二、常见病害的诊断(症状学诊断与病因分析相结合) (一)侵染性病害诊断
1、真菌病害 多产生病征,或可以很容易地诱导出子实体。 诊断方法: 镜检 分离 接种 柯赫氏法则 取新鲜病斑的边缘组织
2、细菌病害 • 症状识别:斑点、萎蔫、腐烂、畸形。 水渍状、菌脓 • 显微镜检查:喷菌现象。 • 分离培养:NA培养基稀释法或画线法培养。观察单个菌落特点。
3、植原体病害 植株矮缩、丛枝、小叶、黄化、花变叶。 • 注射四环素可抑制病害的发展,但对青霉素不敏感。
4、病毒病害 无病征 症状:花叶、矮缩、坏死、蕨叶,畸形等。
5、植物线虫病害 症状: 虫瘿、根结、胞囊; 茎、芽、叶坏死,植物矮化、黄化。 有口针的线虫。
7、复合侵染的诊断 对一些受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物侵染引起的病害,要进行病原物的分离培养,并鉴定病原物的侵染性,找出引起复合病害的主要病原物种类。
(二)非侵染性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的发生有以下特点: 1、发病植物上无病征,也分离不到病原物 2、往往大面积同时发生同一症状的病害 3、没有逐步传染扩散的现象
非侵染性病害诊断要点 1.病害突然大面积同时发生,发病时间短,只有几天,大多是由于大气污染、气候因素如冻害、干热风、日灼所致。 2.病害只限于某一品种发生,多为生长不良或有系统性的一致症状,多为遗传性障碍所致。 3.有明显的枯斑、灼伤,且多集中在某一部位的叶或芽上,无既往病史,大多是由于使用农药或化肥不当所致。 4.明显的缺素症状,多见于老叶或顶部新叶。 非侵染性病害约占植物病害总数的1/3,植病工作者应该充分掌握对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技术。只有分清病因以后,才能准确地提出防治对策,提高防治效果。
三、植物疑难病症诊断----植物病害症状的复杂性三、植物疑难病症诊断----植物病害症状的复杂性 1.同症现象(homosymptom): 不同属、种的病原物或不同病因引起相同的(或相似的)症状 桃白粉病 桃缩叶病 桃瘤蚜为害
2.异症现象(heterosymptom) 同种病原物在同一植物上引起不同症状 梨孢属Pyricularia和稻瘟病
3.隐症现象(masking) 在一定条件下症状暂时消失,一旦具备发病条件时症状又重新出现。 番木瓜花叶病及其隐病现象
葡萄果实炭疽病症状 葡萄炭疽病果穗病状 4.潜伏侵染(latent infection) 由于植物的生育期抗性或环境条件不适合,病原物侵入寄主后长期存活而植物不表现症状,一旦寄主抗性减弱或条件适合,病原菌迅速增殖扩展,导致植物发病和表现症状。
5.复合症(compound symptom):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物侵染后共同发生的症状,这种症状不同于两种病原物单独侵染引起的症状。 甘薯干裂腐烂病症状和接种试验:A田间病薯块(变褐干腐);B.病薯表面(有裂纹和黑色小点);C.线虫接种的病薯横切面(线虫侵染处变褐腐烂);D.病原真菌接种的薯块(变褐干腐皱缩);E-F:病原真菌和线虫混合接种的薯块(内部变褐干腐糠心,外表有裂纹) A B C D F E
6.疑似症(Like symptom) 西瓜嫁接不当引起的急性萎蔫
套袋皱叶 套袋中毒 套袋
作业: 1. 如何区分植物的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 2.诊断植物病害的最重要依据有哪些?利用症状学诊断要注意哪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