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0 likes | 582 Views
增强科学意识,不断提升文物保护科技水平 ---- “ 十一五”陕西省文物科技保护 工作 回顾. 赵 荣 陕西省文物局 2010 年 12 月. 陕西是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文物遗存极其丰富。 拥有如此丰富而珍贵的文物遗存,是我们的骄傲,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责任。. 一个月后. 东汉墓壁画. 1990 年以来,至 “ 十一五 ” 初期,陕西省的文物科技保护事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1. 2. 3. 4. 建立起了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文保技术队伍;. 培养了一批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文保技术人才;. 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的重要科研项目;.
E N D
增强科学意识,不断提升文物保护科技水平----“十一五”陕西省文物科技保护工作回顾增强科学意识,不断提升文物保护科技水平----“十一五”陕西省文物科技保护工作回顾 赵 荣 陕西省文物局 2010年12月
陕西是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文物遗存极其丰富。陕西是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文物遗存极其丰富。 拥有如此丰富而珍贵的文物遗存,是我们的骄傲,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责任。 一个月后 东汉墓壁画
1990年以来,至“十一五”初期,陕西省的文物科技保护事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1 2 3 4 建立起了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文保技术队伍; 培养了一批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文保技术人才; 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的重要科研项目; 保护修复了一大批省内外国保单位及馆藏珍贵文物 。
文物保护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 科技保护是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支撑和引领
在已有文物科技保护的基础上,陕西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应该怎么做,才能满足我省文物事业发展的需要,切实有效地解决一些突出的科技保护的问题?在已有文物科技保护的基础上,陕西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应该怎么做,才能满足我省文物事业发展的需要,切实有效地解决一些突出的科技保护的问题? 3 2 1 如何继续做好陕西文物科技保护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建设,做好我省科技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利用、发挥好陕西已有的科技保护院、所、单位的力量和作用,并让它们能够发挥优势、保持优势、做大、做强? 陕西省文物局“十一五”期间一直非常关注的问题:
一、“十一五”期间陕西文保科技工作回顾 二、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几点体会 三、“十二五”陕西文物科技保护工作思路
一、“十一五”期间陕西文保科技工作回顾 2009年, 陕西省文物局召开”文物科技保护工作座谈会”
从我省文物事业发展的总体形势看,在今后若干年内,陕西文物事业要发展,能否做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文物科技保护事业的发展,科技保护工作将会是文物工作的核心和重点工作之一。从我省文物事业发展的总体形势看,在今后若干年内,陕西文物事业要发展,能否做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文物科技保护事业的发展,科技保护工作将会是文物工作的核心和重点工作之一。 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时,我局制定了以“提升文物保护水平、加快展示利用步伐、促进文化强省建设”为载体,促进全省文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路,突出强调了对文物保护工作的认识和扶持力度。 我们提出以“考古发掘是基础,科技保护是核心,陈列展示是手段,服务社会是目的”作为当前我省文物工作的主导方针,从文物工作的全局角度上进一步突出了文物保护工作在文物事业可持续发展上的作用。 调整思路、保持优势、重视文物科技保护
“十一五”期间,陕西省文物局重点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十一五”期间,陕西省文物局重点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2 4 3 整合资源、申报基地、打造高水平文保科研平台,科学构建陕西科技保护的体系和平台 通过开展高水平的文物保护研究和成果转化,以技术进步和创新全面支撑和引领文物保护工作 通过与国内外文物保护机构的合作交流,促进文物科技保护水平的不断发展、提升 重视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重视科技保护技术队伍人才梯队建设
2005年申报成立了“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2006年联合申报成立了“砖石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2006年支持陕西师范大学申报了“教育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007年支持西北大学申报了“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07年在西安成立了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保护中心” 2008申报成立了“科技部文物保护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2010年申报成立了“考古现场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1、抓住机遇、申报基地、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体系 抓住机遇,重点组织有一定优势的文博科研单位申报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形成了以文博科研单位为主体,以高校科研院所为辅助,以国际科技合作为纽带的科研平台体系。 截至2010年底,陕西已有3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3家省部级文物科技保护重点科研基地和重点实验室,1家ICOMOS国际文物保护中心。
整合资源、打造陕西文物科技保护体系 • 与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城市规划与资源学院联合成立了“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心”,利用该校文物保护和规划研究方面的人才与技术优势,开展重大文物保护科研项目和保护规划研究; • 与陕西省档案局档案保护研究所、陕西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共同组建了“陕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科学研究中心”,利用他们在纸质文物保护、风化退色文物保护等方面的技术特长和优势,共同进行纸质文物、彩绘 文物等研究和项目实施; • 与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共周组建了“联合遥感考古中心”,联合开展遥感考古和大遗址航测工作。 • 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共同组建了“陕西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研究中心“。
在认真落实国家文物局有关重点科研基地的政策和要求、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投资近5000万元、占地15亩、面积9700平方米的“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和国家文物局砖石质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办公大楼建设项目”已经建成;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暨“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实验室也进行了扩大、添置了一批大型的、专用仪器设备;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泾渭基地也专门建设了高水准的文物保护实验室、修复车间。
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彩绘分析实验室 微生物实验室 彩绘文物修复室
考古现场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2、以基地为龙头,积极开展高水平的文物保护研究及实施工作2、以基地为龙头,积极开展高水平的文物保护研究及实施工作 为了解决我省文物保护工作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提高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水平,在整合资源、发挥优势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各单位联合申报、共同承担并顺利完成了多项科技部、国家文物局的科研项目。同时,省文物局也从2006年起每年从我局经费中专门划拨出500万元,作为科技保护科研专项经费,加大对文物科技保护基础问题、共性问题研究、或急需的专项保护技术研究、有一定推广前景的文物保护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等工作的经费支持力度,促进陕西省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创新发展。 完成各类科研工程项目150多项。其中,“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5项;国家文物局科研项目14项;省文物局科研项目30余项;承担、完成省外文物科技保护工作30多项;国际合作项目11项。10多项文物保护新材料、新技术获得专利或受理;完成国家标准3项;国家文物局行业标准与规范13项。
“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5项 (承担课题2项,子课题3项) • 《古建油饰彩画及传统工艺科学化研究》 • 《石质文物表面污染物清洗技术研究—以云岗石窟为例》 • 《古代壁画脱盐技术研究》之《殿堂壁画可溶盐活动规律调查》 • 《石质文物防风化材料研究》之《石质文物保护效果评估》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及其相关文物保护技术研究》之《考古发掘现场出土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
古建彩画保护技术 及传统工艺科学化研究 不同条件炼制桐油光学显微照片 面粉和经石灰处理样SEM图片 地仗表面和冷冻截面形貌
国家文物局科研项目 • 《陕西省陶质彩绘调查与研究》 • 《中国蓝和中国紫研究》 • 《石刻三维激光扫描处理研究》 • 《法门寺地宫出土髹漆平脱秘色瓷器保护修复研究》 • 《荧光纳米粒子传感器的研制和对青铜器等文物表面腐蚀状况的无损分析研究》 • 《拉曼光谱在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中的应用及方法学研究》 • 《可移动文物保护领域的科技研究问题》 • 《文物保护标准化体系—不可移动文物》 • 《馆藏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技术规范化预研究》
中国蓝中国紫研究 宝鸡鱼国墓地串饰料器 西安理工大曲江新校区汉代壁画墓 西安未央宫宫殿遗址壁画剖面 咸阳宫宫殿遗址壁画中国紫 山东危山汉墓中国紫针状晶体在石英中生长
中德合作“秦始皇帝陵陪葬坑出土文物保护”项目中德合作“秦始皇帝陵陪葬坑出土文物保护”项目 中英合作“秦俑出土文物标准化工艺研究” 项目 中德合作“法门寺丝绸文物保护修复与研究”项目 中德合作“水陆庵彩绘泥塑保护研究”项目 中德合作“金川湾石窟保护工作”项目 中日合作“唐陵环境整治及石刻的保护修复”项目 中意合作“唐墓壁画馆建设及唐墓壁画保护中心”项目 中美合作“水陆庵彩绘泥塑数字化研究”项目 中欧 “汉阳陵•比萨2008’”文化合作项目 中比合作彩绘颜料分析研究和博物馆环境研究 蒙古国博格达汉宫门前区古建维修及彩画保护工程 对外合作项目:11项
唐陵石刻的保护修复 赴美国修复昭陵六骏之二骏
蒙古博格达汗宫门前区古建及彩画保护工程 (国家文物局援外项目) 竣工典礼国家文物局张柏副局长致辞 专家验收 博格达汗宫彩画原貌
《古代器物上龟裂、起翘生漆彩绘与胶料彩绘回贴修复研究》 《古代壁画、文物彩绘上粘结钙化土锈与霉菌菌落的去除》 《土遗址墙体材料与古代壁画盐害治理研究》 《陕西考古出土漆木器保护技术研究 》 《法门寺唐代丝绸捻金(银)线工艺研究》 《汉阳陵丛葬坑地下博物馆封闭遗址区保存环境研究》 《延安革命旧址建筑墙体涂层病害调查研究》 《生物保护技术在甲骨保护上的应用研究》 《富氮文物保护装置的技术规范》研究 《成像光谱仪等现代光学方法在文物保护领域的应用研究》 《B-63水溶性环氧树脂在去除壁画和彩绘上土锈或霉菌应用》 省文物局科研项目
《文物保存环境无线实时监测系统研究》 陕西省文物局专门拨出80万经费支持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项目,已经应用于汉阳陵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并在上海世博会的三个重要场馆、高句丽墓葬的现场环境实时监测。
远程数据传感器 数据中继
文物保存环境无线实时监测数据库 文物保存环境无线实时监测中间件 元智公司开发的文物保存环境 无线实时监测系统 文物保存环境无线实时监测软件平台 安全机制 平 台 其 他 辅 助 工 具 登录验证 文物保存环境无线实时监测数据采集接口 访问控制 安全通信 文物保存环境无线实时监测硬件平台 加密鉴权 中继 数据采集节点 网关
十多项文物保护新材料、新技术获得专利或受理十多项文物保护新材料、新技术获得专利或受理
国家标准:5项 • 《文物建筑砖石结构加固与维修技术规范》 • 《砖石质文物病害与图示规范》 • 《砖石质文物病害与图示规范》 • 《文物包装运输》 • 《文物彩绘保护修复技术要求》
国家文物局行业标准与规范13项 • 《文物彩绘保护技术要求》 • 《石质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 • 《石质文物病害及图示规范》 • 《石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 • 《砂岩质地文物防风化材料保护效果评估技术规范》 • 《木结构古代彩画病害及图示规范》 • 《木结构古代建筑彩画保护技术规范》 • 《馆藏文物展览点交规范》 • 《馆藏文物出入库操作、登记规范》 • 《馆藏文物登录规范》 • 《陶质彩绘文物病害与图示》 • 《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 • 《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
3.积极推动文物科技保护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 “十一五”期间,在文物保护技术交流与推广上也做了很多工作: 共派出或邀请专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活动500人次以上。 如:2009年,为庆祝秦始皇兵马俑发现三十五周年暨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总结多年来秦俑博物馆和合作开展的秦俑彩彩绘保护技术研究工作,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与ICOMOS、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共同举办了“第二届秦俑及彩绘文物保护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09年,还承办了国家文物局首届“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座谈会”,就以基地为引领,创新发展,做好文物保护工作,与各基地进行了交流。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座谈会 ICOMOS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十五届大会 彩绘陶俑科研基地青州培训 中德文物保护合作第12届指导委员会 砖石质科研基地座谈会
2009年10月,我省与国家文物局、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在西安共同主办了首届中国国际文物保护博览会,来自北京、内蒙古、西藏等16个省、市、自治区及德国、意大利、日本、美国等13个国家和地区近200家文博单位参展。博览会期间,与有关国内外同行在文物保护修复、东方建筑彩绘保护、中国国际博物馆数字化等方面进行了广泛交流。 首届中国国际文物保护博览会
我们积极利用国际合作项目,选派优秀专业人员赴国外研究机构学习、进修和参加实际文物保护工作,直接学习外国先进的文物保护理念和技术。迄今为我省已向德、意、日、美、英、比等国家派出学习、进修的文物保护科技人员达100多人次,并返回文物保护科研工作一线从事研究工作。这些人员现已成为我省文物科技保护岗位上的中坚力量,有的同志还成为目前国内同行业的著名专家。我们积极利用国际合作项目,选派优秀专业人员赴国外研究机构学习、进修和参加实际文物保护工作,直接学习外国先进的文物保护理念和技术。迄今为我省已向德、意、日、美、英、比等国家派出学习、进修的文物保护科技人员达100多人次,并返回文物保护科研工作一线从事研究工作。这些人员现已成为我省文物科技保护岗位上的中坚力量,有的同志还成为目前国内同行业的著名专家。 通过申报陕西省政府的“三秦友谊奖”,先后对为陕西文物科技保护作出贡献的四位外国专家进行了表彰,起到了很好的鼓励作用。 重视文物保护人才的引进和使用,在设岗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在系统内优先考虑将“三秦学者” 岗位授予文物科技保护工作者,以引进、鼓励高水平的文物科技保护专家专心开展研究。 提拔任用有突出表现的文物保护专业技术人才担任领导职务: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重要研究机构专设总工程师岗位,由科技人才担任业务领导,给文物保护人才以更大的职责和话语权。 支持“陕西文物保护专修学院”建立,培养文保技术人才。 4、重视科技保护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二、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几点体会 • 科技保护是文物保护工作的核心。在未来的文物工作中,从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直到最后的陈列展示工作,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因此,科学技术在文物事业中应为主导地位,科技人员在文物事业中理应占据主体地位。 • 科技保护是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各级领导必须对文物科技保护工作予以高度重视。 • 文物科学保护工作者必须要有开放的思路。每项文物科技保护成果都是多项科学技术的结晶,因此,我们在文物科技保护工作中,要坚持“开放、流动、竞争、协作”和“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原则。
三、“十二五”陕西文物科技保护工作思路 “十二五”期间,将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和指导下,以文物保护的重大需求为导向,以解决文物科技保护的瓶颈为突破,在继续构建我省文物科技研究平台体系基础上,加大在文物保护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上的力度,为我省乃至全国文物保护水平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 具体拟开展以下工作:
进一步提高对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认识,认真按照“考古发掘是基础,科技保护是核心,陈列展示是手段,服务社会是目的”的总思路,以保护项目为支撑,以课题研究为引领,以加强人才队伍和设施为重点,凝聚人才,完善设施,创新机制,加强合作,不断提升文物科技保护水平;进一步提高对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认识,认真按照“考古发掘是基础,科技保护是核心,陈列展示是手段,服务社会是目的”的总思路,以保护项目为支撑,以课题研究为引领,以加强人才队伍和设施为重点,凝聚人才,完善设施,创新机制,加强合作,不断提升文物科技保护水平; • 认真做好我省文物科技保护需求分析,科学编制“陕西省十二五文物科技保护规划”,并通过在项目立项、资金安排上给予重点支持,逐年落实、实施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工作; • 充分发挥基地引领和平台作用,以开放的姿态、联合的机制,通过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科技在文物工作中的核心作用。
发挥省内已有国家文物局科研基地和重点实验室功能基础上,整合陕西文物保护科技资源,鼓励各种形式的科技合作,促进“陶质彩绘文物保护技术创新联盟”,大力支持申请国家、国际科研项目,并且省文物局每年拨出不少于500万的科研经费、不少于1000万的科技项目经费予以支持,提升高新技术对文物管理、考古、保护、陈列等各项工作的支撑能力。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省内已有国家文物局科研基地和重点实验室功能基础上,整合陕西文物保护科技资源,鼓励各种形式的科技合作,促进“陶质彩绘文物保护技术创新联盟”,大力支持申请国家、国际科研项目,并且省文物局每年拨出不少于500万的科研经费、不少于1000万的科技项目经费予以支持,提升高新技术对文物管理、考古、保护、陈列等各项工作的支撑能力。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三个基地为引领,在彩绘、丝绸、砖石质、壁画、考古现场保护开展科技创新; (2)田野文物保护环境监测、馆藏文物的数据采集; 兵马俑三维数据采集技术 省内田野文物环境监测监控系统 唐墓壁画的数字影像信息采集 (3)数据库的建设: 省内馆藏文物数据库建设 三普数据库建设及管理应用 长城资源数据库 文物司法鉴定工作数据库 秦陵博物院物联网建设
加强人才培养,创新用人机制,建立和完善以高校教学和培训基地为依托的专业人员培养体系,积极探索文博系统干部职工专业培训的有效途径,探索科技人才的流动开放管理机制 。 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原则 形成“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科研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