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k likes | 1.19k Views
數學評量 國立臺南師範學院數學教育系 謝 堅. 為什麼學校考試的試題,絕大多數都是我們 ( 或學童 ) 熟悉的題目? 為什麼老師們不喜歡出沒有見過 ( 或不常見到 ) 的題目 ? 沒有見過的題目,漂亮的題目, 是怎麼冒出來的?. 困難,但是算過的題目 。 簡單 ,但是沒有看過的題目 。 簡單 ,但是文字描述很長的題目 。 那些是學童無法得分的題目 ? 為什麼學童害怕這些簡單的題目 ?. 如果要你命一份紙筆測驗 ,你會注意那些事項 ? 你如何命一份紙筆測驗 ?.
E N D
數學評量 • 國立臺南師範學院數學教育系 • 謝 堅
為什麼學校考試的試題,絕大多數都是我們(或學童)熟悉的題目?為什麼學校考試的試題,絕大多數都是我們(或學童)熟悉的題目? • 為什麼老師們不喜歡出沒有見過(或不常見到)的題目? • 沒有見過的題目,漂亮的題目, 是怎麼冒出來的?
困難,但是算過的題目。 • 簡單,但是沒有看過的題目。 • 簡單,但是文字描述很長的題目。 • 那些是學童無法得分的題目? • 為什麼學童害怕這些簡單的題目?
如果要你命一份紙筆測驗,你會注意那些事項?如果要你命一份紙筆測驗,你會注意那些事項? • 你如何命一份紙筆測驗?
參考課本、 習作、參考書的例題及習題,或參考書局光碟的題庫、 考古題等題目,再透過改數字,改情境, 轉化題型(填充題 改成選擇題)等方式命題。
不參考任何試題(或者只是純參考, 但是不使用),依據考試範圍的教學目標、重要的數學概念、上課時學童混淆的教材以及重點教材,憑空想題目。
為什麼以前高中或大學聯考數學科的考題,讓部份大學數學系的教授在規定的時間內,無法答完所有的考題?為什麼以前高中或大學聯考數學科的考題,讓部份大學數學系的教授在規定的時間內,無法答完所有的考題? • 為什麼現在國中升高中的基本學力測驗數學科的考題,所有大學數學系的教授都能在規定的時間內答完所有的考題,而且多數問題不必計算就能夠看到答案?
基本學力測驗的命題方式,和以前聯考的命題方式,有那些改變?基本學力測驗的命題方式,和以前聯考的命題方式,有那些改變? • 準備數學基本學力測驗與準備以前數學科聯考: • 學童讀書的方式是否要改變? • 教師教學的方式是否要改變? • 評量命題的方式是否要改變?
課本給一些例子,幫助學童抽象 • 數學概念。 • 課本給一些例題,幫助學童澄清 • 數學概念。 • 課本給一些習題,檢查學童是否 • 掌握該數學概念。
參考書給一些例題,延伸課本的 • 數學概念。 • 參考書給一些習題,檢查該學童 • 是否掌握延伸的數學概念。 • 以前聯考數學試題,常由課本或參考書的例題或習題為出發點命題。
現在基本學測數學科的試題: • 只要題目和參考書的題目雷同,一定不會變成學測的試題。 • 由概念或生活情境直接命題。
如果試題以參考書的例題或習題為出發點,一路走來的學生,很容易抓到命題的脈動,不必回溯至原始的數學概念,就可以成功解題。如果試題以參考書的例題或習題為出發點,一路走來的學生,很容易抓到命題的脈動,不必回溯至原始的數學概念,就可以成功解題。 • 沒有一路走來的教授,必須由原始的概念出發,思考如何解題,因此必須花較多的思考時間,才能夠解題成功。
算很多題目,對考試是否有幫助? • 小範圍的考試 (例如月考) • vs • 大範圍的考試(例如基本學測)
由概念出發的考題 • vs • 由課本或參考書轉化的考題
全國統一的教科書 • vs • 一綱多本的教科書
如何命一個沒有見過的新題目? • 由數學概念開始思考: • 由日常生活情境開始尋找:
由數學概念開始思考: • 嘗試創造與生活情境無關,但是可以澄清或延伸數學概念的考題。 • 嘗試尋找生活情境中有那些現象或問題,可以透過數學概念解題。
由日常生活情境開始尋找: • 嘗試在日常生活中尋找有趣或有規律的現象,判斷這些現象可以評量那些數學概念,並將這些現象轉換成考題。
已知『甲÷12.45=599.8』。 • 將甲公升的水,每1.245公升裝一桶,儘量裝完,可以裝滿幾桶? 還剩下幾公升的水? • 將甲公升的水,每600公升裝一桶,儘量裝完,可裝滿幾桶?還剩下幾公升的水?
評量的重點是除法原理(除數和餘數及商數的關係),情境是不存在的,命題者為了讓題目看起來有情境,刻意的創造出假情境。評量的重點是除法原理(除數和餘數及商數的關係),情境是不存在的,命題者為了讓題目看起來有情境,刻意的創造出假情境。 • 如果評量的重點是數學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又找不到相關的好情境,可以不理會情境嗎?
甲=12.45×599.8 • =12.45×599+9.96 • =1.245×5990+9.96 • =1.245×5990+1.245×8 • =1.245×5998+0 • 可以裝滿5998瓶,剩下0公升果汁。
甲=12.45×599.8 • =12.45×(600-0.2) • =12.45×600-2.49 • =600×12+600×0.45-2.49 • =600×12+267.51 • 可以裝滿12瓶,剩下267.51公升果汁。
某特製腳踏車前輪半徑是20公分,在腳踏車前輪上(半徑外緣)加裝一個燈泡,讓腳踏車往前行走時燈泡會發光,請將這個燈泡移動的軌跡畫下來。某特製腳踏車前輪半徑是20公分,在腳踏車前輪上(半徑外緣)加裝一個燈泡,讓腳踏車往前行走時燈泡會發光,請將這個燈泡移動的軌跡畫下來。 • 也可以改成選擇題。 • 此題是日常生活中可能存在的情境。
一個邊長是10公分的正方體黏土,將這個正方體黏土揉成一個球, 請問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球的直徑比10公分長,球的體積是1000立方公分。球的直徑比10公分長,球的體積是1000立方公分。 • 球的直徑比10公分長,但是球的體積不是1000立方公分。 • 球的直徑比10公分短,球的體積是1000立方公分。 • 球的直徑比10公分短,但是球的體積不是1000立方公分。
有一棵神木,二十個大人手牽著手剛好可以圍繞神木一圈,請問神木的直徑大約是幾公分?有一棵神木,二十個大人手牽著手剛好可以圍繞神木一圈,請問神木的直徑大約是幾公分? • 100公分。 • 500公分。 • 1000公分。 • 2000公分。
上體育課或休閒時,你在籃球場打過籃球嗎?估算看看,籃球場的面積大約是這張考卷的多少倍?上體育課或休閒時,你在籃球場打過籃球嗎?估算看看,籃球場的面積大約是這張考卷的多少倍? • 也可以考教室的面積是這張考卷的多少倍(學童可以同時看到教室與考卷)。
數學是為了解決日常生活問題而產生的學問。 • 但是數學公式或數學模型無法解決日常生活中所有的問題,它們只能解決在某些限制下(透過定義或約定俗成)所形成的問題。 • 數學概念清楚,才能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將7塊蔥油餅平分給4個人,全部分完,每個人可以分到多少蔥油餅?將7塊蔥油餅平分給4個人,全部分完,每個人可以分到多少蔥油餅? • 7/4 • 1+3/4 • 1+1/2+1/4 • 那一個答案比較合理?
14塊蔥油餅,平分給3個人, 每人可以分得幾塊?剩下幾塊? • 這個問題的題意是否明確? 為什麼大家都能正確的算出答案?
14÷3=3......5 • 每人分到3塊,剩下5塊。 • 你是否會給分? • 這個答案滿足題意嗎? • 這個答案是約定俗成的共識嗎?
14÷3=4......2 • 請改寫問題,讓學童一定要寫出這個答案,否則不給分。 • 命題時,應該將題意描述清楚,或題意不必清楚,只要在課堂形成約定俗成解題的共識即可。
14 ÷3=4.5......0.5 每人分到4.5塊,剩下0.5塊。 • 14 ÷3=4.6......0.2 每人分到4.6塊,剩下0.2塊。 • 14 ÷3≒4.67 每人大約分到4.67塊。 • 14 ÷3=42/3......0 每人分到4又2/3塊,剩下0塊。
14塊蔥油餅,平分給3個人,儘量分完,每個人可以分得幾塊?剩下幾塊?14塊蔥油餅,平分給3個人,儘量分完,每個人可以分得幾塊?剩下幾塊? • 14÷3=4......2
14塊蔥油餅,平分給3個人, 每人分得幾塊?剩下幾塊?(商數算到小數第一位並寫出餘數)。 • 14 ÷ 3 = 4.6......0.2 每人分到 4.6 塊,剩下 0.2 塊
14塊蔥油餅,平分給3個人,每人分得幾塊?(用四捨五入法取概數,商數算到小數第二位)。14塊蔥油餅,平分給3個人,每人分得幾塊?(用四捨五入法取概數,商數算到小數第二位)。 • 14 ÷ 3 ≒ 4.67 每人大約分到 4.67 塊
14塊蔥油餅,平分給3個人,全部分完(沒有剩下),每人分得幾塊? • 14 ÷ 3=42/3...…0 • 14 ÷ 3=42/3 • 每人分到4又2/3塊。
14塊蔥油餅,平分給3個人,儘量分完,每人分得幾塊?剩下幾塊?14塊蔥油餅,平分給3個人,儘量分完,每人分得幾塊?剩下幾塊? • 12塊蔥油餅,平分給3個人,全部分完,每人可以分得幾塊? • 可以整除就問全部分完;不可以整除就問儘量分完。 • 你接受這種問法嗎?
是否可以整除,在解題之前就已經知道,或在解題之後才知道?是否可以整除,在解題之前就已經知道,或在解題之後才知道? • 儘量分完與全部分完,是記錄格式的要求,與是否能夠整除無關。
14塊蔥油餅,平分給3個人,儘量分完,每人分得幾塊?剩下幾塊?14塊蔥油餅,平分給3個人,儘量分完,每人分得幾塊?剩下幾塊? • 14 ÷ 3 = 4 ......2 • 12塊蔥油餅,平分給3個人,儘量分完,每人分得幾塊?剩下幾塊? • 12 ÷ 3 = 4 ...…0 • 餘0,也是答案中重要的資訊。
14塊蔥油餅,平分給3個人,全部分完,每人可以分得幾塊?14塊蔥油餅,平分給3個人,全部分完,每人可以分得幾塊? • 14 ÷ 3 =42/3 • 12塊蔥油餅,平分給3個人,全部分完,每人可以分得幾塊? • 12 ÷ 3 = 4
當全國使用同一套數學課本時, 數學問題的題意不清,不會引起太大的困擾,因為大家很容易形成解題的共識。 • 當全國使用多種數學課本時,學測的命題者必須出一些大家沒有見過的數學問題,為了將問題的情境描述清楚,題目會變的很長。
基本學力的界定: • 基本: • 就層次而言,指的是基礎、核心、重要的,而非高深、外圍或細微末節的。 • 就範圍而言, 指的是完整、周延的,而非偏狹或殘缺的。
學力: • 指學習者經由一段時間的系統化教育所獲得的能力,而非學習者天生或自然成長而來的能力。 • 指學習者學後的成就,及其展現為學、待人、處事之個種能力。
成就測驗: • 檢驗學生學習的成果。 • 性向測驗: • 檢驗學生未來的學習能力(預測學生未來的表現) 。 • 基本學測是一種成就測驗。
基本學測數學科測驗是以認知能力層次為橫軸,以國民中學數學學習內容為縱軸,形成雙向細目分析表作為數學科測驗編製的依據。基本學測數學科測驗是以認知能力層次為橫軸,以國民中學數學學習內容為縱軸,形成雙向細目分析表作為數學科測驗編製的依據。 • 基本學測數學科測驗將學生的認知能力分成概念建構、基本運算、概念理解及推理應用能力四大類。
雙向細目表: • 雙向細目表是測驗編製的藍圖和命題的依據,它是以認知能力和學習內容為兩個軸,分別說明各項評量目標。 • 建立雙向細目表可以幫助命題者釐清認知能力和學習內容的關係,以確保測驗能反映教材的內容,並能夠真正評量到預期之學習結果。
民國90年基本學測數學科試題: • 將學生的認知能力分為概念建構、基本運算、概念理解及推理應用能力四大類。
(一)概念建構能力: • (1)事實辨識: • 數學術語與符號的辨識、舉例與再現。 • (2)觀察描述: • 就觀察對象的屬性作質、量的描述、排序或歸類。
(3) 約估實測: • 對數值、長度、面積、體積、重量、時間等的估計或使用適當的工具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