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0 likes | 952 Views
高分子凝膠. 凝膠組成包含 兩種 以上的成份,其中之一為大量的 液體 。 凝膠機械性質 : 彈性 及 保形 為主要特性。 凝膠定義 : 任何頻率凝膠之彈性 儲存模數 >> 損失模數 。 凝膠鍵結方式 : 化學性 、 物理性 。 物理性高分子凝膠 : 單成份 、 多成份 。. 研究目的. 雙成份高分子凝膠,有 加乘效應 ,故針對混合凝膠作為探討。 研究目的 , 雙成份 凝膠的彈性行為 : 濃度 溫度 各成份 濃度比 凝膠 熟成時間 凝膠 熟成溫度 或 製備方式. 雙成分高分子 ( 加乘效應 ).
E N D
高分子凝膠 • 凝膠組成包含兩種以上的成份,其中之一為大量的液體。 • 凝膠機械性質:彈性及保形為主要特性。 • 凝膠定義:任何頻率凝膠之彈性儲存模數>>損失模數。 • 凝膠鍵結方式:化學性、物理性。 • 物理性高分子凝膠:單成份、多成份。
研究目的 • 雙成份高分子凝膠,有加乘效應,故針對混合凝膠作為探討。 • 研究目的,雙成份凝膠的彈性行為: • 濃度 • 溫度 • 各成份濃度比 • 凝膠熟成時間 • 凝膠熟成溫度 • 或製備方式
雙成分高分子(加乘效應) • 雙成份凝膠中各高分子成份自身可能無法單獨形成凝膠,加入它類可產生交互作用,與不同種類高分子間的交聯而形成三維網狀結構。 • 例如: • 仙草多醣/澱粉系統 • 肌動蛋白/肌動蛋白結合蛋白凝膠系統 • LBG/XG混合凝膠系統 (最常見)
研究混合凝膠之材料 • 刺槐豆膠(Locust bean gum, LBG) • 關豆膠 (Guar gum, GG) • 三仙膠(Xanthan gum , XG)
刺槐豆膠 • LBG為水溶性聚半乳甘露醣多醣高分子,主要結構是以β1-4甘露醣構成主鏈,在第6碳上接出半乳糖為側鏈,甘露醣/半乳醣比例約為4。
關豆膠 • GG結構類似LBG的聚半乳甘露醣,主要結構是以β1-4甘露醣構成主鏈,第6碳上接出半乳糖為側鏈,甘露醣/半乳醣約為2。
三仙膠 • 三仙膠的化學結構以五個醣分子為單位重複,主鏈上每兩個葡萄醣上接有一側鏈。側鏈由三個醣分子組成,包含頭尾端兩個甘露醣及中間的葡萄醣,末端之甘露醣接有丙酮酸,在第一個甘露醣接有乙醯基。
層階模型(單一組成份) • 影響三維網狀結構的因子: • 單位體積內重複單元(高分子)的數目,亦即濃度因子。 • 各重複單元可鍵結官能基的數目f。 • 官能基間反應之平衡常數值K。 上述三因子決定高分子溶液中有效彈性鏈的數目Ne。
滅絕機率與有效彈性鏈數目 f= 4 f: 官能基數目 a: 反應度 v:滅絕機率 β為簡化參數(K與f的函數)
層階模型(單一組成份) a值為前置因子 ,R為氣體常數 ,T為絕對溫度 ,Ne為有效彈性鏈之鏈數 ,C/M單位體積內高分子鏈之數目 。 將有效彈性鏈數目Ne帶入上式,得到單 一凝膠的層階模型
層階模型(雙成份) 對雙成份高分子混合凝膠而言,其滅絕機率也分別為兩者不同高分子,且非相互獨立之變數 兩反應程度aA及aB間關係如下 ,彼此關係互為影響
層階模型(雙成份) 對雙成份高分子混合凝膠而言,有效彈性鏈分別來自於兩種不同的高分子。若此二者分別表示為A及B。 將有效彈性鏈數目帶入式中,得到雙成份凝膠的層階模型
反應度和滅絕機率:官能基數目之影響 • 官能基數目之影響(K = 104 L/mole,r = 1,s = 1)。實線代表反應程度,虛線代表滅絕機率。
反應度和滅絕機率:平衡常數之影響 • 平衡常數之影響(fA= 30,r = 1,s = 1)。實線代表反應程度,虛線代表滅絕機率。
反應度和滅絕機率:官能基數目比之影響 • 官能基數目比之影響(fA = 30,K = 104 L/mole,r = 1)。實線代表反應程度,虛線代表滅絕機率。
反應度和滅絕機率:濃度比之影響 • 濃度比之影響(fA= 30,K = 104 L/mole,s = 1)。實線代表反應程度,虛線代表滅絕機率。
剪切模數對濃度:官能基數目之影響 • 官能基數目之影響(K = 104 L/mole,r = 1,s = 1,a = 1)。
剪切模數對濃度:平衡常數之影響 • 平衡常數之影響(fA= 30,r = 1,s = 1,a = 1)。
剪切模數對濃度:官能基數目比之影響 • 官能基數目比之影響(fA= 30,K = 104 L/mole,r = 1,a = 1)。
剪切模數對濃度:濃度比之影響 • 濃度比之影響(fA= fB= 1000,K = 104 L/mole,a = 1)。
剪切模數對濃度:濃度比之影響 • 濃度比之影響(fA= 50、fB= 1000,K = 104 L/mole,a = 1)。
臨界濃度(單一凝膠) • 高分子凝膠,形成凝膠之最低高分子濃度稱為臨界濃度。低於此濃度時,呈溶膠態,無法形成三維的網狀結構。
臨界濃度 雙成份高分子混合凝膠的平衡常數K & 求得 αA0和αB0
臨界濃度 臨界反應度aA0,代入平衡常數K 兩反應程度aA及aB間關係 臨界濃度C0可由臨界反應程度代入平衡常數中得知
臨界濃度:平衡常數的影響 • 臨界濃度對官能基數目圖,平衡常數的影響(r = 1,s = 1)。
臨界濃度:官能基數目比的影響 • 臨界濃度對官能基數目圖,官能基數目比的影響(r = 1,K = 104 L/mole)。
臨界濃度:濃度比的影響 • 臨界濃度對官能基數目圖,濃度比的影響(s =1,K = 104 L/mole)。
官能基數目的影響(無因次化) 臨界濃度對濃度比關係圖,官能基數目的影響(s = 1,K = 104 L/mole)。 臨界濃度對濃度比關係圖,官能基數目的影響(s = 10,K = 104 L/mole)。
臨界濃度:官能基數目比 • 臨界濃度對濃度比關係圖,官能基數目比的影響(fA= 10,K = 104 L/mole)。
混合凝膠物化性質鑑定 多醣體高分子物化性質鑑定 1. 單糖組成份的分析 2. 極限黏度的分析 • 融化焓的測定 • 凝膠彈性的測定
單糖組成份的分析 • LBG和GG多醣體皆為聚半乳甘露醣。LBG半乳醣支鏈較少,M/G(甘露醣/半乳醣)比約為4;GG含有較多的半乳醣支鏈,M/G比約為2。 • 步驟:酸水解多醣為單醣,氣用相層析儀分析單醣含量。
甘露醣及半乳醣乙酸醛醣酯的靈敏度 • 甘露醣及半乳醣為同分異構物。 • 氣相層析儀偵檢器對甘露糖及半乳糖的靈敏度。 • 相同莫取數時,半乳糖的面積較甘露醣稍大。面積比值約為1.16。
GG單醣組成分析 • GG在溫度121℃下水解,M/G面積比四次平均值為1.37±0.01。乘以面積比修正因子,結果M/G比為1.59。 • 改變水解溫度,升高至140℃進行水解反應。導致樣品發生焦化情形,是因為GG樣品發生裂解反應所致。
LBG單醣組成分析 • LBG的單醣分析,在溫度121℃下水解,所得四次M/G面積比平均為2.83±0.01。 • 面積比修正因子修正後,M/G比為3.28。
LBG單醣組成分析 • 水解溫度提高為140℃,LBG因為與水形成凝膠態,水份較不易蒸乾,樣品無焦化情況發生。 • M/G面積比約為3.17±0.01,修正後M/G比約為3.68。
極限黏度的分析 • 本實驗量測GG、LBG及 XG之分子量 。 • 高分子分子量藉由Mark-Houwink方程式來估計。 [η]為高分子之極限黏度,K及a皆為常數。
極限黏度的分析 • 量測LBG和GG分子量,方程式如下 : [η]=11.55×10-6[(1-r)Mw]0.98 r為{半乳糖/(甘露糖+半乳糖)}比例。 • 量測XG分子量,方程式如下:[η]=(1.7×10-7 )Mw1.14
GG極限黏度 • GG極限黏度為1497.5g/mL 。
LBG極限黏度 • LBG極限黏度為1155g/mL。
XG極限黏度 • XG極限黏度為323.75g/mL。
融化焓的測定 • 高分子融化焓△H,可由Ferry and Eldridge方程式來估計。 C為混合凝膠之濃度,T為混合凝膠的融點,R為氣體常數,△H為混合凝膠的融化焓。
融化焓的測定 • 不同XG與LBG的混合濃度對融點作的圖。
融化焓的測定 • 不同XG與GG的混合濃度對融點作的圖 。 • 其斜率可看出XG和LBG所形的凝膠的斜率較陡,故形成混合凝膠融化焓較高,也代表所形成的凝膠強度越強。
融化焓的測定 • XG與LBG的混合凝膠,A比例為r =1,B比例為r =0.5,C比例為r =0.25,D比例為r =2,再由不同重量百分比去測量融點。
融化焓的測定 XG與GG的混合凝膠,H比例為r =0.5,I比例為r =2,J比例為r =1,K比例為r =0.25,再由不同重量百分比去測量融點。
融化焓的測定:不同比例混合凝膠 • XG和GG所形成的凝膠比LBG和GG所形成的凝膠的融化熱較小,固形成的凝膠較弱。
混合凝膠彈性對程式匹配流程 G對C實驗結果(r需數入) 非線性參數最佳化得K、 fA、fB和a (Levenberg-Marquardt method) 最小誤差之方程式
程式匹配結果 • 採取實驗五組,利用程式最佳化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