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 likes | 364 Views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林昌松. [ 概说 ]. 1. 病名含义: 百合病 : 狐惑病 : 阴阳毒 : 2. 合篇意义:. 百合病. 一、 病因病机、辨证: [ 原文 ] ( 1 ):百合病的病因病机、症状。 1 .病因 : 多由外感热病之后,余热未净,体弱不复; 情志方面的过度刺激引起。. 2 .病机: 心主血脉,为神明之君; 肺主治节,朝百脉。 心肺阴虚,虚热内生,百脉失养 神明不能自主,而治节无权:精神恍惚不定,语言、行动、感觉失调。. 3 . 临床表现:
E N D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林昌松
[概说] 1.病名含义: • 百合病: • 狐惑病: • 阴阳毒: 2.合篇意义:
百合病 • 一、病因病机、辨证: [原文](1):百合病的病因病机、症状。 1.病因: • 多由外感热病之后,余热未净,体弱不复; • 情志方面的过度刺激引起。
2.病机: • 心主血脉,为神明之君; • 肺主治节,朝百脉。 • 心肺阴虚,虚热内生,百脉失养 神明不能自主,而治节无权:精神恍惚不定,语言、行动、感觉失调。
3.临床表现: • 饮食、行为、感觉失调: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欲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心肺阴虚内热,百脉受累,心神不安。 • 阴虚内热——口苦、小便赤、脉微数。 • 临床特点:发作时——如有神灵; 休止时——身形如和。 • 治疗棘手: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
一、证治分类: • (一)百合病正证治法: [原文](5):百合病未经误治(汗吐下)的正治方法。 • 1.病机:心肺阴虚内热。 • 2.证候: 不经吐、下、发汗——未经误治。 百合病 病形如初——日虽久而病情如首条所述。
3 .治则:润养心肺,凉血清热 • 4 .方药:百合地黄汤 百合七枚(擘) 生地黄汁一升 (1)煎服法: (2)药后观察:中病,勿更服,大便当如漆(为地黄本色) (3)药理:百合——润肺清心,养心安神 生地黄汁——滋肾水,益心阴兼清血热 泉水——清热利小便
(二)百合病误治证治法: [原文](2)(3)(4):百合病误用汗、下、吐后的治疗。 • 百合病“如寒无寒,如热无热”为心肺阴虚内热、气血失和——误认为表证而用汗法则阴津更伤、虚热更甚:口渴、心烦。 百合——润肺清心,养心安神 百合知母汤知母——养阴清热,除烦止渴 泉水——解热调中,下热利尿
百合病“意欲食复不能食”,“或有不用闻食臭时”为胃中虚热——误认为热结胃腑、或宿食停聚而用下法则伐胃伤津:呕吐呃逆;内热加重:小便短赤而涩。 百合——润肺清心,养心安神 滑石代赭汤 代赭石——降逆和胃 滑石、泉水——清热利尿
百合病“默默不语,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误认为痰浊壅盛而用吐法:虚烦不眠,胃中不和。百合病“默默不语,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误认为痰浊壅盛而用吐法:虚烦不眠,胃中不和。 百合——润肺清心,养心安神 百合鸡子汤鸡子黄——养阴安脏 泉水——清热调中
案例: 1.王XX,女,13岁,学生。因看解剖尸体时受吓,跌倒在厕所内,送诊见:颈项不能竖起,头向左右转动,不能说话。曾用镇静剂二日无效。舌淡红而干无苔,脉浮数。既往体健。与“百合病”相似。处以百合知母汤:百合30克知母15克。服药二剂,颈项已能抬起,不再向左右转动,能语,自称口干燥欲渴,改用栝蒌牡蛎散:桥蒌30克牡蛎30克(先煎)。服一剂而愈。
2.李XX,女。步履艰难,坐轮椅来诊。自述胸痛、胸闷、心悸、气短、头晕。初按胸痹论治,投以栝蒌薤白半夏汤,服数剂未效。细审之,患者每于发病时除上述症状外,尚有喜悲,欲哭,嗳气,善太息。舌红苔腻剥苔,脉细数。遂以前方合以滑石代赭汤:栝蒌30克 薤白10克 法半夏10克 百合30克 干地黄15克 滑石15克 代赭石30克。随证加减,服药二周,其证渐消。
(三)百合病变证治法: [原文](6)(7)(8):百合病延久不解,变成渴与发热的证治。 • 变口渴:百合病经久不愈,邪热流连肺胃,津液损伤而见口渴。 治疗: • (1)百合洗方(百合渍水洗身),洗后食 疗(小粉煮饼益气生津,禁盐豉因咸能耗津增渴)。 • (2)栝蒌牡蛎散:坚阴清热,生津止渴 栝蒌根——生津止渴,清养肺胃 牡蛎——咸寒益阴潜阳
变发热:百合病里热较甚,外达肌肤而发热。 • 治则:滋养肺阴,清利小便 • 方药:百合滑石散。 百合——滋养肺阴 滑石——清利小便 • 药后观察:当微利者,止服,热则除——不可分利太过,以免耗伤津液。
狐惑病 • 一、内治法: [原文](10) :论狐惑病的证治。 • 1、病机: 湿热虫毒,腐蚀阴幽之处。 • 2、证候: • 状如伤寒——病初有发热恶寒之征。 • 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湿热内蕴,上扰于心。
不欲饮食,恶闻食臭——湿热内壅,胃气不和。不欲饮食,恶闻食臭——湿热内壅,胃气不和。 • 面目乍赤,乍黑,乍白——湿毒散漫,气血失和。 • 蚀于上部(喉)—为惑—声喝 湿热虫毒, 腐蚀溃烂 蚀于阴(下部)—为狐
3、治则:清热解毒,化湿安中。 • 4、方药:甘草泻心汤。 甘草(四两)12克 黄芩(三两)10克 人参(三两)10克 干姜(三两)10克 半夏(半升)10克 黄连(一两)3克 • 5、药理: 甘草,黄芩,黄连——清热解毒化湿 半夏,干姜——辛温燥湿 清热解毒, 人参,大枣——扶正安中 化湿安中
案例: 安XX,女性,32岁,技术人员。口腔舌下及会阴部溃疡半年。在外院诊为“白塞氏病”。经服中西药(不详)治疗未效。诊见:口腔粘膜有四处豆大溃疡面,舌尖有两处米粒大溃疡面,自述会阴部亦有溃疡。不能食热饭和咀嚼硬物,只能进食温凉流质。兼有心悸气短,头晕少寐,健忘,心情烦躁,舌红苔白腻,脉弦细略数。初予六味地黄汤、沙参麦门冬汤效不显。遂宗仲景狐惑病论治。拟甘草泻心汤合竹叶石膏汤加减:
炙甘草15克 法夏9克 黄芩9克 川连12克 太子参30克 生姜9克 丹皮9克 泽泻12克 茯苓20克 藿香12克 山药15克 石斛10克 生石膏30克 竹叶9克 元参12克 麦冬15克 服上药四剂后,口腔会阴溃疡均消失,继服十二剂,它症头晕、心悸、心烦、少寐明显好转,且溃疡面未再复发。又用上方四剂量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早晚各服一丸,随访半年未发。
[原文](13) :论狐惑病眼部酿脓的证治。 • 1、病机:肝经湿热,瘀热成脓。 • 2、证候: • 一般症状: 脉数无寒热汗出——是表和里热。 微烦,默默但欲卧——湿热内困宣而扰神。 • 将成脓之征: 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湿热随肝经上注。 • 成脓之征: 七、八日,四目眦黑——热瘀血腐,脓已成 若能食者,脓已成——病在目,脾胃未伤。
3、治则:清热渗湿,活血排脓。 • 4、方药:赤小豆当归散。 赤小豆——清热利湿,解毒排脓。 当归——活血祛瘀生新。 浆水——清凉解毒 二、外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