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 likes | 582 Views
第六章 现代 第一节 战后改革. 一、占领体制 45 年 8 月 17 日东久迩皇族内阁成立 8 月 29 日第一批美军抵达厚木机场 30 日盟军总司令官麦克阿瑟抵厚木 9 月 2 日密苏里军舰签署投降书 11 国组成远东委员会、美英苏中的对日理事会 实权掌握在美国政府控制的盟军总部( GHQ ) 实施保留日本行政机构的间接统治 9 月 23 日天皇拜访麦克阿瑟 10 月 5 日东久迩内阁辞职, 9 日币原喜重郎内阁. 二、非军事化、民主化改革 军事方面:解散军队、废除军事机构及军事法律、禁止 军事生产科研、拆毁军事工业设备 政治方面:
E N D
第六章 现代第一节 战后改革 • 一、占领体制 • 45年8月17日东久迩皇族内阁成立 • 8月29日第一批美军抵达厚木机场 • 30日盟军总司令官麦克阿瑟抵厚木 • 9月2日密苏里军舰签署投降书 • 11国组成远东委员会、美英苏中的对日理事会 • 实权掌握在美国政府控制的盟军总部(GHQ) • 实施保留日本行政机构的间接统治 • 9月23日天皇拜访麦克阿瑟 • 10月5日东久迩内阁辞职,9日币原喜重郎内阁
二、非军事化、民主化改革 • 军事方面:解散军队、废除军事机构及军事法律、禁止 军事生产科研、拆毁军事工业设备 • 政治方面: (1)逮捕和审判战犯 (2)解散军国主义团体、开除军国主义者公职 (3)废除法西斯治安法令、释放政治及思想犯 (4)废除军国主义教育 (5)政教分离,公职人员不得参拜神社 (6)开放言论及新闻自由 (7)开放工人运动,给予妇女政治权利 经济方面:农地改革、解散财阀
三、制度性改革 • (1)和平宪法的制定 • (2)议会制度的改革 • (3)行政机构的改革 • (4)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改革 • (5)教育制度的改革 • (6)劳动体制的改革 • 新旧政治制度的不同: • (1)主权在民与象征天皇制 • (2)自由平等的原则 • (3)三权分立的原则 • (4)放弃战争与文官统治原则 • (5)地方自治原则
第二节 政党政治与55年体制 • 一、政党政治的再现 • 1945年11月2日,战前几个党组成社会党 • 政治民主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对外和平主义 • 内部矛盾较大,委员长空缺,片山哲任书记长 • 11月9日,鸠山一郎组成自由党 • 维护天皇制、维护私有财产及自由主义经济 • 11月16日,进步党成立,多战前右翼议员 • 町田忠治为总裁,维护国体、统制经济 • 11月8日,协同党成立,委员长山本实彦 • 确立民主政治、主张劳资合作 • 12月1日,日共召开四大,重建,主张共和
二、工人运动与社会党执政 • 46年4月,战后首次大选 • 因剥夺公职,82%为新议员,女议员39名 • 币原内阁辞职,由吉田茂任自由党首,组阁 • 生活困难,民主化下的工人运动高涨 • 47年4月举行众参两院选举,社会党均为一位 • 组成社会、民主、国民协同三党片山内阁 • 难以解决失业和通货膨胀,内部矛盾、群众不满、美国对日政策变化,8个月后内阁总辞职 • 48年2月芦田内阁成立,10月倒台 • 意义:(1)革新政党具有社会基础;(2)其执政经验有效监督政权;(3)执政党的压力
三、“逆流”与媾和 • 美国对日政策的变化,吉田保守政权 • 45年8月到48年10月为民主化改革时期 • 48年10月到50年6月为要求日本经济自立时期 • 50年6月到52年4月为推动日本再军备时期 • “逆流”:(1)解释宪法,拥有自卫权;(2)重新建立中央警察制度;(3)修改劳动法规,限制工人运动;(4)镇压革新势力,“肃共” (5)解除剥夺公职处分;(6)加强对教育的统制;(7)停止解散财阀等。 逆流加强了保守政治势力,但未必是反民主的 日美安全条约的签定,保守政党难以与革新政党合作,因而自民党得以长期执政
四、“55年体制”的形成 • 49年1月大选社会党从147席下降到48席,左右派分裂,但在此后的大选中逐步上升,55年2月达到156席 • 其原因:国民反对基地及重新武装、以“总评”为中心的工人运动、日共衰退、保守势力分裂 • 55年10月13日左右社会党统一 • 11月15日自由党与民主党统一 • 54年11月鸠山一郎内阁,修宪军备,日苏复交 • 56年12月石桥湛山内阁 • 57年2月岸信介内阁,修宪军备,新日美条约 • 60年6月池田勇人内阁,“轻军备、重经济、在美国保护下发展”的“吉田路线”得到贯彻
第三节 经济复兴与高速增长 • 一、经济复兴 • 战争使日本死亡300万,财富损失超千亿日元 • 近半数城市被毁,工业下降到35年的39% • 停工失业者、复员军人、海外归还者超千万 • 进口停止、农业减产至39年的57%,粮食危机 • 通货膨胀,黑市价格是公定价格的7.2倍 • 45—48年,稳定金融、粮食对策、倾斜生产 • 48—52年,稳定经济九原则、道奇计划、朝鲜战争引起“特需”景气,51年GNP超过战前 • 52—54年,为克服战后危机,实施金融调整措施和产业合理化政策,奠定起飞基础
二、高速增长 • 55—57年31个月的“神武景气”,年增长率12% • 进口物价稳定、民间设备投资旺盛、产业合理化进展顺利 • “三件神器”—洗衣机、电冰箱、黑白电视机 • 55年《太阳的季节》、56年“已经不是战后” • 58—61年42个月的“岩户景气”`,年增长率10% •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设备投资、消费革命 • 63—64年“奥林匹克景气”,加大公共投资 • 65—70年57个月的“伊奘诺景气”年增长率12% • 重化工业产品出口强劲、三C(汽车、彩电、空调)消费革命、设备投资 • 1968年成为西方第二经济大国
第四节 田中政权 • 一、中日邦交正常化 • 1972年7月田中内阁成立,9月恢复邦交正常化 • 二、日本列岛改造计划 • 工业重新布局、建设交通网、推动高速增长 • 石油危机引起严重通货膨胀及经济危机、国际收支赤字,政府被迫采取通货紧缩政策 • 1974年12月田中内阁总辞职 • 三、田中政治的特点 • (1)金权政治制度化 • (2)派系政治制度化 • (3)政官勾结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