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第 五 章 十 八 世 纪 文 学

第 五 章 十 八 世 纪 文 学. 第 一 节 概 论 第 二 节 法 国 文 学 第 三 节 英 国 文 学 第 四 节 德 国 文 学. 第 一 节 概 论. 十八世纪是欧洲反封建斗争最激烈的时期。欧洲各国的历史情况,具有全欧性的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运动的继续和发展,是又一次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和政治革命运动。它的主要任务是清算 “ 中世纪废物 ” (列宁),为资产阶级革命作思想准备,为新的社会经济关系而斗争。 思想家用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以 “ 理性 ” 为武器批判旧世界,争取建立新世界。启蒙纲领的虚幻性和阶级局限性。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 五 章 十 八 世 纪 文 学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 五 章 十 八 世 纪 文 学 • 第 一 节 概 论 • 第 二 节 法 国 文 学 • 第 三 节 英 国 文 学 • 第 四 节 德 国 文 学

  2. 第 一 节 概 论 • 十八世纪是欧洲反封建斗争最激烈的时期。欧洲各国的历史情况,具有全欧性的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运动的继续和发展,是又一次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和政治革命运动。它的主要任务是清算“中世纪废物”(列宁),为资产阶级革命作思想准备,为新的社会经济关系而斗争。 • 思想家用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以“理性”为武器批判旧世界,争取建立新世界。启蒙纲领的虚幻性和阶级局限性。 • 启蒙时期欧洲文学中各种流派之间的斗争。启蒙文学是十八世纪欧洲文学的主潮。启蒙文学的基本特征。启蒙文学的政论性和民主性。启蒙文学的新题材、新人物、新思想的教育意义。启蒙文学的体裁。启蒙运动美学的现实主义原则。

  3. 第 二 节 法 国 文 学 • 法国启蒙文学。“百科全书派”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准备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法国启蒙文学在同古典主义文学的斗争中发展。法国启蒙文学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丑恶的封建社会,富于哲理性、政论性,善于分析社会,勇于坚持反对古典主义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阿兰•瑞内•勒萨日(1668—1747)的创作。孟德斯鸠(1689—1755)和《波斯人信札》。伏尔泰(1694—1778)和哲理小说《老实人》(1759)。德尼•狄德罗(1713—1784)和《拉摩的侄儿》(1762)。若望—雅克•卢梭(1712—1778)的感伤小说《新爱洛伊丝》(1761)和教育小说《爱弥儿》(1752)。戏剧家博马舍(1732—1799)的“三部曲”:《塞维勒的理发师》(1772)、《费加罗的婚姻》(1778)、《有罪的母亲》(1792)。

  4. 第 三 节 英 国 文 学 • 英国启蒙文学:阶级实质、文化背景、分期。散文的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兴起。十八世纪初期:亚历山大•蒲伯(1688—1744)的新古典主义,约瑟•艾迪生(1672—1719)和瑞查德•斯梯尔(1672—1729)的小品文。丹尼尔•迪福(1661—1731)和江奈生•斯威夫特(1661—1745)的现实主义小说。《鲁滨逊漂流记》(1719)塑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正面形象,歌颂了资产阶级的个人进取精神。〈格列佛游记〉(1726)的讽刺艺术。十八世纪中后期的小说创作:赛缪尔•理查生(1689—1761),《帕米拉》(1740)的问世,近代小说的滥觞;亨利•菲尔丁(1707—1754),十八世纪英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弃儿汤姆琼斯传》,菲儿丁的小说理论。乔治•斯摩莱特(1741—1771)。劳伦斯•斯特恩(1713—1768)与奥列佛•哥尔密斯(1730—1774)的感伤主义,《感伤旅行》(1768)与《威克菲牧师传》(1768)。哥特式小说。十八世纪中后期诗歌:前浪漫主义与感伤主义。托马斯•格雷(1716—1771)的墓园哀歌。农民诗人罗伯特•彭斯(1759—1790)。

  5. 第 四 节 德 国 文 学 • 一、概 述 十八世纪德国历史发展的特点.德国资产阶级的政治妥协性与思想软弱性。 十八世纪德国文学的三个时期。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1700—1770)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德国的民族文学。约翰•克里斯托佛•高特舍特(1700—1766)的文学主张。高特荷德•埃夫拉姆•莱辛(1729—1781)的文艺理论著作和美学思想。莱辛的戏剧创作和悲剧《爱米丽雅•迦洛蒂》(1772)。 “狂飙突进”时期文学(1770—1785)。文艺理论家约翰.高特夫利特•赫尔德尔(1744—1803)是“狂飙突进”运动纲领的制订者。“狂飙突进”运动是一次全德性的资产阶级文学运动,对促进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起过积极作用。青年歌德和青年席勒,是它的代表作家。 “古典”时期(1786—1805)是德国文学的繁荣时期,代表作家是歌德和席勒。约翰•弗里德里希•席勒(1759—1805)的作品“洋溢着对整个德国社会挑战的叛逆的精神”(恩格斯)。《强盗》(1780—1781)的批判精神和抗暴精神。《阴谋与爱情》(1784)反映了封建贵族和市民阶级的冲突,真挚的爱情与宫廷政治阴谋的矛盾。恩格斯认为,《阴谋与爱情》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6. 第 四 节 德 国 文 学 • 二、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 歌德的生平与创作道路。期创作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的政治倾向,追求个性解放的积极意义,也有妥协思想和悲观情绪。歌德的抒情诗是近代德国抒情诗的开端。 歌德在维玛公国(1775—1832)。歌德的思想矛盾。悲剧《哀格蒙特》(1775—1788)标志着歌德从“狂飙突进”到“古典”主义的过渡。歌德与一七八九年法国大革命。歌德与席勒的十年合作(1794—1805),对德国“古典”文学时期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歌德重视东方文学研究,并为创作世界文学而努力《歌德谈话录》。晚年歌德的重要作品:小说《亲和力》(1809)、自传《诗与真》(1811—1814)、《西方与东方诗集》(1814—1815).《意大利游记》(1829)、《维廉•迈斯特》(1795—1829)、《浮士德》等。

  7. 第 四 节 德 国 文 学 • 悲剧《浮士德》(1808—1832)取材于德国的民间传说。 • 情节与艺术结构。《浮士德》是抒情诗、叙事诗、诗剧的结合。情节丰富生动,结构庞大复杂,人物众多,场景奇幻。诗剧由两个赌赛和五个阶段的悲剧组成。《浮士德》通过浮士德自强不息、勇往直前、不断探索真理、追求美的过程,宣传摆脱中世纪的愚昧状态,克服内在的与外在的矛盾,创建理想的资产阶级王国的启蒙思想。歌德论《浮士德》 • 悲剧的人物形象。浮士德是十八世纪后半期和十九世纪初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启蒙思想家、理性王国开明君主的象征,是永远前进的“人类”的代表。浮士德在探索中的思想矛盾和资产阶级两面性。浮士德的典型意义。靡非斯特是同浮士德对立的反面人物,否定精神的具体化,恶的代表。浮士德和靡非斯特的辨证关系码甘泪的形象。瓦格纳和何蒙古鲁士。 • 悲剧的艺术特色。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以浪漫主义为主体。结构的片段性与统一性相结合,以主题思想为中心。通过人物的辨证的对立关系、人物关系的变化来刻画人物性格。歌德的评价问题。歌德的世界意义。歌德与中国。歌德论中国和中国文学。鲁迅论歌德,郭沫若评价歌德,歌德的作品在中国。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