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 likes | 439 Views
第二十三章移植免疫. 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 移植是末期组织器官功能衰竭的根治性手段。受者对移植物的排斥是移植成功的主要障碍。 ★ 二个重要概念: 供者( donor) 受者( recipient) ★ 移植的分类: 自体移植( autograft) 同种同基因移植( syngraft) 同种异基因移植( allograft) 异种移植( xenograft). 第一节 同种异型排斥反应的识别机制. 同种异基因移植,又称同种异体移植,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移植类型。.
E N D
第二十三章移植免疫 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
移植是末期组织器官功能衰竭的根治性手段。受者对移植物的排斥是移植成功的主要障碍。★二个重要概念: 供者(donor)受者(recipient) ★移植的分类: 自体移植(autograft)同种同基因移植(syngraft)同种异基因移植(allograft)异种移植(xenograft)
第一节 同种异型排斥反应的识别机制 同种异基因移植,又称同种异体移植,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移植类型。 本质:受者的T细胞介导的、针对移植抗原的免疫应答。这一免疫应答是通过受者T细胞表面的T细胞受体,识别移植物细胞表面的同种异型抗原引发的。
一、同种异型排斥反应的特点 (一)机体针对同种异型抗原的应答特点 1、识别自我和异己的特性 2、免疫记忆特性 3、免疫记忆为供者抗原特异性
(二)同种异型移植排斥反应的靶抗原 主要是:移植物细胞表面的MHC分子 其他: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三)同种异型移植排斥反应的细胞学基础 主要是受者T细胞介导的
(一)直接识别机制 受者T细胞直接识别移植物上的完整的同种异型 MHC分子复合物 机制: 1、TCR识别抗原肽的分子基础: TCR识别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构成的复合结构 2、TCR识别的交叉反应性
(二)间接识别机制 受者T细胞,识别经过受者APC加工处理来源于供者的MHC分子肽分子与受者MHC分子复合物。
第二节 同种异基因移植排斥反应的 类型及其效应机制 一、宿主抗移植物反应 (一)其反应类型根据发生快慢及病理变化特点 分为: 1、超急排斥 2、急性排斥(急性体液排斥、急性细胞性排斥) 3.慢性排斥
(二)效应机制 1、CD4+细胞活化 → 迟发型超敏反应 2、CD8+CTL的直接杀伤 3、Ag.Ab+C → Ⅲ型超敏反应
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移植物中同种异型反应性淋巴细胞(主要是T细胞)识别宿主同种异型组织抗原而发生的一种排斥反应,其临床病理特点为:患者出现皮肤、肝脏、肠道上皮细胞坏死,严重者可致命,且一旦发生,一般难以逆转。
第三节 同种异基因移植的防治 目前的防治措施包括: 1、寻求与受者MHC(人类的又称HLA)相配的供者或器官,以减少移植物的同种异型抗原性; 2、使用免疫抑制剂,以抑制受者的免疫反应; 3、诱导受者对供者移植抗原的特异性耐受。
一、选择组织型别相配的供者 1、ABO血型抗原配型 2、HLA抗原配型 HLA I类基因配型 HLA II类基因配型
二、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 (一)免疫抑制剂 1、环孢菌素A(cyclosporin,CsA) 2、FK506 3、雷帕霉素(rapamycin) 4、麦考酚酸酯 (mycophenolate mofetil ,MMF)
(二)生物制剂 抗CD3抗体 (三)其他
三、诱导移植耐受 ★诱导对移植物的特异性耐受是解决排斥的最 理想方法。 目前下处于临床前或临床试验阶段的新的耐受方案:
1、给受者输入大剂量的根据供者MHC分子多态区顺序合成的多肽或供者可溶性MHC分子,以诱导特异性T细胞凋亡;1、给受者输入大剂量的根据供者MHC分子多态区顺序合成的多肽或供者可溶性MHC分子,以诱导特异性T细胞凋亡; • 2、给受者输入大剂量的可溶性CTLA-4以阻断移植细胞的B7家庭分子与受者T细胞CD28分子相互作用,以诱导T细胞无能。 • 3、阻断CD40 -CD40L、 CD2-LFA-3等共刺激信息的传递,以诱导T细胞无能
第四节 与移植免疫相关的其他领域 一、异种移植 1、异种移植的超急性排斥 2、异种移植的急性排斥 3、异种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
二、组织工程 1、移植后引发病理应答的特点 2、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选择 3、防治移植排斥反应的策略
首次植皮第5天(左) 首次植皮第12天(中) 再次植皮第5天(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