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0 likes | 937 Views
从阅卷看如何进行高三的 物理教学. 讲座要点. 一 . 从阅卷中看失分原因; 二 . 我省高考自主命题 4 年来物理题的特点; 三 . 高考改革的理念和特点; 四 . 科学备考的几点建议。. 一、从阅卷看失分原因. 阅卷工作的总体情况 1. 充分体现公平和公正,上下全力关注; 2. 选择有经验的教师为骨干,队伍素质高; 3. 全面实现电脑阅卷,实行多评制度; 4. 多重检查监督机制,评分的误差很小; 5. 对问题试卷责任到人,无一遗漏疏忽。. 学生在高考中的常见失分现象.
E N D
讲座要点 一. 从阅卷中看失分原因; 二. 我省高考自主命题4年来物理题的特点; 三. 高考改革的理念和特点; 四. 科学备考的几点建议。
一、从阅卷看失分原因 阅卷工作的总体情况 • 1.充分体现公平和公正,上下全力关注; • 2.选择有经验的教师为骨干,队伍素质高; • 3.全面实现电脑阅卷,实行多评制度; • 4.多重检查监督机制,评分的误差很小; • 5.对问题试卷责任到人,无一遗漏疏忽。
学生在高考中的常见失分现象 1. 公式运算、数值运算的基本功要适当训练,现在卷子中移项以后分子分母颠倒,一遇到数值运算大量出错的情况也是比比皆是。
学生在高考中的常见失分现象 2. 最好用常规套路解题,尽量避免用等效思路或很特殊的技巧解题,诸如折算、等价的一些算法使用在高考解题时要慎之又慎。
学生在高考中的常见失分现象 3. 要审清题意,尤其要注意和你曾解过的题目的差异。题目的意思要完整去理解。
学生在高考中的常见失分现象 4. 解题时,第一步最好写原始公式。如果只是写一般公式,那就一定要注意采用通用的符号。 解题所用的符号要规范,尤其对题目中已经给出的符号,千万不要用错。要仔细看清楚题目中已经用掉的符号!
学生在高考中的常见失分现象 5. 问题中的同一物理量的变化没有仔细分析,在具体引用的时候用错。 如2010年第23题中,没有注意到后一问倾角变化造成光功率变化,误以为接收到的功率不变,造成失分。
2010年第23题 • 如图所示,一矩形轻质柔软反射膜可绕过O点垂直纸面的水平轴转动,其在纸面上的长度为L1,垂直纸面的宽度为L2。在膜的下端(图中A处)挂有一平行于转轴,质量为m,长为L3的导体棒使膜绷成平面。 • 在膜下方水平放置一足够大的太阳能光电池板,能接收到经反射膜反射到光电池板上的所有光能,并将光能转化成电能。光电池板可等效为一个一电池,输出电压恒定为U,输出电流正比于光电池板接收到的光能(设垂直于入射光单位面积上的光功率保持恒定)。 • 导体棒处在方向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B中,并与光电池构成回路,流经导体棒的电流垂直纸面向外(注:光电池与导体棒直接相连,连接导线未画出)。
O θ A 2010年第23题 • (1)现有一束平行光水平入射,当反射膜与竖直方向成θ=60°时,导体棒处于受力平衡状态,求此时电流强度的大小和光电池的输出功率。 • (2)当θ变成45°时,通过调整电路使导体棒保持平衡,光电池除维持导体棒力学平衡外,还能输出多少额外电功率?
2010年第23题分析 • ①第一个设问的典型错误有: • ⒈ 将F=BIL2写为F=BIL1 • ⒉ 由mg=BIL2求得I=BL2/mg • ⒊ 由BIL2= mgtan300 • 求得I=BL2tan300/mg
2010年第23题分析 • ②第二个设问的典型错误有: • ⒈由第一个设问得: • 由 得: • 错误原因:误认为接收到的功率保持不变。
2010年第23题分析 • 还有一些学生写成:
学生在高考中的常见失分现象 6. 考生在物理规律和物理公式的适用性方面考虑有偏差,对物理过程的分析不够到位,学生在物理过程分析上不清晰,在公式列出时没有事先选好正方向,出现正变负或负变正的错误。
2012年第23题 A:物理过程的划分有误,搞不清是自由落体+匀减速直线运动; B:对鱼在水中受到的阻力的理解有误 ,fA认为是水的阻力与水的浮力之和 ; C:动能定理理解有误,力与功分不清,各项的正负混乱; D:在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和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时,物理量的方向混乱; E:在求解B鱼受到水中的阻力时重新进行计算,不会利用类比的思想重复计算。
2011年第24题 节能混合动力车是一种可以利用汽油及所储存电能作为动力来源的汽车。有一质量m=1000kg的混合动力轿车,在平直公路上以v1=90km/h匀速行驶,发动机的输出功率为P=50kw。 当驾驶员看到前方有80km/h的限速标志时,保持发动机功率不变,立即启动利用电磁阻尼带动的发电机工作给电池充电,使轿车做减速运动,运动l=72m后,速度变为v2=72km/h。此过程中发动机功率的用于轿车的牵引,用于供给发电机工作,发动机输送给发电机的能量最后有50%转化为电池的电能。假设轿车在上述运动过程中所受阻力保持不变。求 • 轿车以90km/h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时,所受阻力F阻的大小; • 轿车从90km/h减速到72km/h过程中,获得的电能E电; • 轿车仅用其在上述减速过程中获得的电能E电维持72km/h匀速运动的距离L'。
第(2)问的求解 • 按能量关系有 • 当做匀加速有
2012年第24题 ①概念、规律不理解 ,出现 ②规律适用错误,把匀速圆周运动当成类平地运动。 ③平面几何知识不过关(轨道半径计算错误) ④解题不规范(作图不标准、计算结果未用题给已知条件进行表示等等)
2012年第15题 • 注意别把小行星带当成一个整体。
2012年第20题 • 必须注意水在电容器极板间时对电容量到底是什么样的影响。
2012年18题 • 注意出口时别把它和摆球模型相混淆。
学生在高考中的常见失分现象 7. 必要的说明还是得写上,比如“按照机械能守恒……”等语句。必要的答也要完整,尤其是通过答要判别或说明一些问题,并要舍弃一些答案的时候。
原地起跳时,先屈腿下蹲,然后突然蹬地。从开始蹬地到离地是加速过程(视为匀加速),加速过程中重心上升的距离称为“加速距离”。离地后重心继续上升,在此过程中重心上升的最大距离称为“竖直高度”。现有下列数据:人原地上跳的“加速距离d1=0.50m”,“竖直高度h1=1m”;跳蚤原地上跳的“加速距离d2=0.00080m”,“竖直高度h2=0.10m”。假想人具有与跳蚤相等的起跳加速度,而“加速距离”仍为0.5m,则人上跳的“竖直高度H”是多少?原地起跳时,先屈腿下蹲,然后突然蹬地。从开始蹬地到离地是加速过程(视为匀加速),加速过程中重心上升的距离称为“加速距离”。离地后重心继续上升,在此过程中重心上升的最大距离称为“竖直高度”。现有下列数据:人原地上跳的“加速距离d1=0.50m”,“竖直高度h1=1m”;跳蚤原地上跳的“加速距离d2=0.00080m”,“竖直高度h2=0.10m”。假想人具有与跳蚤相等的起跳加速度,而“加速距离”仍为0.5m,则人上跳的“竖直高度H”是多少? • 2005年的23题解答(16分) • 对加速过程和离地后上升过程分别有 • 若假想人具有和跳蚤相同的加速度,令V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人离地时的速度,H表示与此相应的竖直高度,则有 • 由以上各式可得 • 代入数值,得
学生在高考中的常见失分现象 8. 结果最好有所分析,如果发现解出的答案有违常理了,要查找原因。
A B L H h 2010年第22题 • 在一次国际城市运动会中,要求运动员从高为H的平台上A点由静止出发,沿着动摩擦因数为μ的滑道向下运动到B点后水平滑出,最后落在水池中。设滑道的水平距离为L,B点的高度h可由运动员自由调节(取g=10m/s2)。
2010年第22题 求: (1)运动员到达B点的速度与高度h的关系; (2)运动员要达到最大水平运动距离,B点的高度h应调为多大?对应的最大水平距离Smax为多少?(求极值) (3)若图中H=4m,L=5m,动摩擦因数μ=0.2,则水平运动距离要达到7m,h值应为多少?(双答案)
2010年第22题分析 • 第(1)问中: • 摩擦力表达式错误。大量学生在表达摩擦力时,均用的是Ff =μmg,而没有意识到角度问题。 • 角度表达混乱。在明确所表达的角度为斜面底角时,cosα与sinα混淆,导致错误。 • 动能定理的表达:主要体现在正负功的理解表达上。 • 第(2)问中, • 不少学生处理不了极值问题。 • 第(3)问中: • 水平运动距离理解错误; • 误删双解中的其中一解。
学生在高考中的常见失分现象 • 作图或图线解释方面学生非常薄弱,达不到要领,甚至有时很生硬。 绘图时先用铅笔描出,再用黑笔描实。后一步千万注意不要少描漏描线条!最初用铅笔描图时不要太浓了!
2010.第21-1题 • 在“探究弹簧弹力大小与伸长量的关系”实验中,甲、乙两位同学选用不同的橡皮绳代替弹簧。 • 为测量橡皮绳的劲度系数,他们在橡皮绳下端依次逐个挂上钩码(每个钩码的质量均为m=0.1kg,取g=10m/s2),并记录绳下端的坐标X加i(下标i表示挂在绳下端钩码个数)。然后逐个拿下钩码,同样记录绳下端的坐标X减i,绳下端面坐标的值Xi=(X加i+X减i)/2的数据如下表:
2010年第21-1题 • (1)同一橡皮绳的X加iX减i(大于或小于);(需要实际体验) • (2)同学的数据更符合实验要求(甲或乙); • (3)选择一组数据用作图法得出该橡皮绳的劲度系数k(N/m); • (4)为了更好地测量劲度系数,在选用钩码时需考虑的因素有哪些?(开放问题)
150 120 90 R/Ω 60 30 0 40 20 60 80 0 100 I /mA 2010年第21-2题 • 在“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中,某同学测得电流-电压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 (1)用上表数据描绘电压随电流 的变化曲线; (2)为了探究灯丝电阻与温度的 关系,已作出电阻随电流的变化 曲线如图所示;请指出图线的特 征,并解释形成的原因。 (开放问题)
2011年第22题 • 在“探究导体电阻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实验中,为了探究3根材料未知,横截面积均为S=0.20mm2的金属丝a、b、c的电阻率,采用如图所示的实验电路,M为金属丝a的左端点,O为金属丝a的右端点,P是金属丝上可移动的接触点。在实验过程中,电流表读数始终为0.25A。电压表读数U随OP间距离x 的变化如下表: 1.绘出电压表读数U随OP间距离x变化的图线; 2.求出金属丝的电阻率ρ,并进行比较。
学生在高考中的常见失分现象 10. 为避免答题区域出错,最好在答题前,写上“ ***题解:”的字样。如果这个题目中是分小步的,最好按顺序小步地回答,不要整个题混写成一大片。 如果是字母答案一定要写清楚能让人明确辨认。涂改过的话,新的有效答案应能清晰辨认。如果你的答案可以作两种理解,那阅卷时很可能认为你投机取巧。
学生在高考中的常见失分现象 11. 如果在理论计算结果和真实结果之间发生矛盾,我们必须选择真实结果。
2009年的实验试题 • (2)某同学从标称为“220 V 25 W”、“220 V 300 W”、“220 V 500 W”的3只灯泡中任选一只,正确使用多用电表测量灯泡阻值如图乙所示。该灯泡的阻值是(可读得为16×10=160Ω),问标称的额定功率为______________。 • 解答:灯泡阻值为160Ω, ,但热态的电阻会比冷态大10倍以上,故应选标称25W的灯泡 。
2011.第16题 • 如图所示,在铁芯上、下分别绕有匝数n1=800和m2=200的两个线圈,上线圈两端u=51sin314tV的交流电源相连,将下线圈两端接交流电压表,则交流电压表的读数可能是 • A. 2.0V B. 9.0V • C. 12.7V D. 144.0V
学生在高考中的常见失分现象 12. 卷面不要轻易空白在那里!如果真解不出来,可以尽量写上一些与该题有关的原始公式。
I II B B 2010年第24题 • 有一个放射源水平放射出α、β和γ三种射线,垂直射入如图所示磁场。区域Ⅰ和Ⅱ的宽度均为d,各自存在着垂直纸面的匀强磁场,两区域的磁感强度大小B相等,方向相反(粒子运动不考虑相对论效应)。 • (1)若要筛选出速率大于v1的β粒子进入区域Ⅱ,求磁场宽度d与B和v1的关系。 • (2)若B=0.0034T,v1=0.1c(c是光速),则可得d; α粒子的速率为0.001c,计算α和γ射线离开区域Ⅰ时的距离;并给出去除α和γ射线的方法。 • (3)当d满足第(1)小题所给关系时,请给出速率在v1>v>v2区间的β粒子离开区域Ⅱ时的位置和方向。 • (4)请设计一种方案,能使离开区域Ⅱ的β粒子束在右侧聚焦且水平出射。
2011.第25题 • 如图甲所示,静电除尘装置中有一长为L、宽为b、高为d的矩形通道,其前、后面板使用绝缘材料,上、下面板使用金属材料。图乙是装置的截面图,上、下两板与电压恒定的高压直流电源相连。质量为m、电荷量为-q、分布均匀的尘埃以水平速度v0进入矩形通道,当带负电的尘埃碰到下板后其所带电荷被中和,同时被收集。通过调整两板间距d可以改变收集效率η。当d=d0时η为81%(即离下板0.81d0范围内的尘埃能够被收集)。不计尘埃的重力及尘埃之间的相互作用。 • 求收集效率为100%时,两板间距的最大值为dm; • 求收集率η与两板间距d的函数关系; • 若单位体积内的尘埃数为n,求稳定工作时单位时间下板收集的尘埃质量与两板间距d的函数关系,并绘出图线。
学生在高考中的常见失分现象 13. 一般高考题往往从原始物理问题出发,学生从大段的文字中无法形成对问题的基本认识,建立不起物理模型。 尤其是碰到用图线和表格再结合文字给出题目信息的时候,建立不起正确的认识。
2010.第15题 15. 请用学过的电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工穿绝缘衣比穿金属衣安全 • B.制作汽油桶的材料用金属比用塑料好 • C. 小鸟停在单根高压输电线上会被电死 • D. 打雷时,呆在汽车里比呆在木屋里要危险
2011年第17题 “B超”可用于探测人体内脏的病变状况。下图是超声波从肝脏便面入射,经折射与反射,最后从肝脏表面射出的示意图。超声波在进入肝脏发生折射时遵循的规律与光的折射规律类似,可表述为(式中是入射角,是折射角,ν1,ν2 分别是超声波在肝外和肝内的传播速度),超声波在肿瘤表面发生反射时遵循的规律与光的反射规律相同,已知ν2=0.9v1入射点与出射点之间的距离是d,入射角为i肿瘤的反射面恰好与肝脏表面平行,则肿瘤离肝脏表面的深度h为 • A. B. • C. D.
2011.第23题 如图甲所示,在水平面上固定有长为L=2m、宽为d=1m的金属“U”型轨导,在“U”型导轨右侧l=0.5m范围内存在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且磁感应强度随时间变化规律如图乙所示。在t=0时刻,质量为m=0.1kg的导体棒以v0=1m/s的初速度从导轨的左端开始向右运动,导体棒与导轨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1,导轨与导体棒单位长度的电阻均为λ=0.1Ω/m,不计导体棒与导轨之间的接触电阻及地球磁场的影响(取g=10m/s2)。 • 通过计算分析4s内导体棒的运动情况; • 计算4s内回路中电流的大小,并判断电流方向; • 计算4s内回路产生的焦耳热。
2012年19题 • 必须注意到笔套是绝缘材料做的。
2012年第25题 1. 感应电动势写错,切割有效长度错误,切割速度判断错误,部分学生意识到平均速度 E=BLV =Br2.w r2 E=BLV =B(r2 –r1). w r2 E=BLV =B(r2 –r1). w (r2 –r1) E=BLV =B(r2 –r1). w (r2 –r1)/2 E=nBsw 或 E=Bsw …………………… 乱套用交变电流中相关公式
图1 图3 a b ab为电源 图4 图2 2.方向判断错误:a b 方向的语言描述不准确:顺时针、向右、向左、垂直纸面向内、竖直向下等 3.电路的等效电路画不好:或丢了内阻,或知道有内阻但不知道怎么画,或把动生电动势位置画错。
Uab t/s ①纵坐标为E或E/4 ……………内电压与路端电压混淆,电源电动势与路端电压混淆 ②Uab 的正负号错误 ……………………………电动势方向错误 ③起点错误………………………………………审题不清,误将图示位置记零时刻 ④横坐标定为角度θ……………………………审题不清 ⑤横坐标时间间隔错误…………………………在磁场内与磁场外时间判断错误 (4)问典型错误 错因分析 ①“能否正常工作”这一问没有进行回答………………………审题不清 ②灯泡“1.5V,0.3A”规格已定 优化时,大部分考生没有考虑上限…………………………不考虑实际情况 (即有限度)
学生在高考中的常见失分现象 14. 不要轻易划掉已经求解的内容,只有在新的解答已经写好的情况下,才可以划掉旧的解答内容。
学生在高考中的常见失分现象 15. 作图和计算要关注数据的精确性,不能太粗糙。 估算问题要合理选择数据,不要钻牛角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