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0 likes | 557 Views
质量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 程 虹. 20 1 0 年 5 月 4 日. 目录. 目录. 一、 从增长到发展:中国道路的再出发. 二、 建设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 宏观质量管理平台. 三、 打造战略性新 兴生产性 服务产业. 一、 从增长到发展:中国道路的再出发. 1. 增长——中国的奇迹. 1. 增长——中国的奇迹. 1. 增长——中国的奇迹. 世界排名 1978 年 32 位, 1990 年 15 位, 2001 年第 6 位, 2003 年上升至第 4 位, 2004-2006 年稳居第 3 位,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
E N D
质量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 程 虹 2010年5月4日
目录 目录 一、从增长到发展:中国道路的再出发 二、建设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 宏观质量管理平台 三、打造战略性新兴生产性服务产业
1.增长——中国的奇迹 • 世界排名1978年32位,1990年15位,2001年第6位,2003年上升至第4位,2004-2006年稳居第3位,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 • 改革开放30年,进出口总额增长123倍。 • 加入WTO后,8年进出口总值合计11.7万亿美元,占我国60年进出口总值的75%以上。 • 2008年,进出口总额占世界总量的8%以上。 • 2009年,中国为世界出口额最大的国家,总额达1,202万亿美元,占世界总出口量的9.6%。
2. 奇迹的解释 (1)全球化和信息化所带来的 全球生产方式的新变革: 模块化和外包模式
2. 奇迹的解释 (2)比较优势: 中国的人口红利 宽松的社会成本 未对环境破坏征税 • 劳动力成本低 美国实行许可证制度,征排污税,对违反者处以高额罚款 • 中国工人平均工资是美国工人的4% • 社会福利保障尚不健全
2. 奇迹的解释 (3)中国区域间的充分竞争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 成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长株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 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 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上海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 海南国际旅游岛规划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安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云南国家旅游业综改区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 海峡西岸经济区 横琴总体发展规划 重庆两江新区
3.奇迹的背后 (1)GDP中消费越来越少 投资越来越高
3.奇迹的背后 (1)GDP中消费越来越少 投资越来越高 2008年中国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为35.3%,美国为70.1%,印度为54.7%。
3.奇迹的背后 (1)GDP中消费越来越少 投资越来越高
3.奇迹的背后 (1)GDP中消费越来越少 投资越来越高
3.奇迹的背后 (1)GDP中消费越来越少 投资越来越高 消费、投资对经济的贡献率
3.奇迹的背后 (2)一、二、三产业结构发展滞后 初步核算,2009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比上年增长8.7%。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5477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56958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142918亿元,增长8.9%。 各国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3.奇迹的背后 (3)国民收入分配失衡 1. 1992-2007年中国储蓄率变化情况(%)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世界低收入国家总体比例为21.5%,中等收入国家为19.6%,高收入国家只有6.9%,其中美国只有不到2%。
3.奇迹的背后 (3)国民收入分配失衡
3.奇迹的背后 (3)国民收入分配失衡
3.奇迹的背后 (3)国民收入分配失衡 劳动报酬占比持续下降,从1997—2007年,中国的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从53.4%下降至39.74%;中国的资本收入占比持续上升,企业营业盈余占GDP的比重从21.23%上升至31.29%;政府预算内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从10.95%上升至20.57%,若加上预算外收入、政府土地出让收入和中央和地方国企每年的未分配利润,政府的大预算收入几乎占到了国民收入的30%。
3.奇迹的背后 (3)国民收入分配失衡
3.奇迹的背后 (3)国民收入分配失衡 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 0.2-0.3表示比较平均; 0.3-0.4表示相对合理; 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 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自2000年开始,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越过0.4的国际警戒线,并逐年上升。
3.奇迹的背后 (3)国民收入分配失衡 深绿色:少于0.25 草绿色:0.25–0.29 黄色:0.30–0.34 浅橙色:0.35–0.39 橙色:0.40–0.44 粉红色: 0.45–0.49 大红色:0.50–0.54 深红色:0.55–0.59 超深红色:不少于 0.60 灰色:无资料 以国家作为划分单位的基尼系数区段划分图,越接近紫色,收入越不均;越接近蓝绿色,收入越平均。
3.奇迹的背后 • (4)能耗 • 2009年能源消费已达31亿吨标准煤 • 中国的单位GDP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11倍,其中,是美国的4倍,日本的8倍
3.奇迹的背后 • (5)污染 • 2007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 废水中化学需氧量为3028.96万吨, • 氨氮为172.91万吨, • 重金属0.09万吨, • 总磷为42.32万吨, • 总氮为472.89万吨; • 废气中二氧化硫为2320.00万吨, • 氮氧化物为1797.70万吨, • 烟尘为1166.64万吨, • 工业粉尘为764.68万吨; • 工业固体废物为4914.87万吨; • 工业危险废物为3.94万吨。
3.奇迹的背后 (6)劳动生产率 各经济体劳动生产率之比: 美国:日本:欧盟:经合组织:中国—— 100: 71: 87: 75: 19
3.奇迹的背后 (7)出口的低附加值 • 我国加工贸易产品在国内的直接增加值平均只占出口额的17.7%,而加工贸易出口额约占我国出口总额的五成。 • 中国制造业附加值仅10%左右。
3.奇迹的背后 (8)自主创新不足 • 2009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5433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2%,其中基础研究经费272亿元。 • 研发费用占GDP的比例在美国为2.7%,日本为3.2%。 • 目前,科技对我国经济的贡献率仅为39%,而发达国家一般都在60%—80%。
4.增长质量的衡量 增长的要素: 物质 资本 人力 资源 技术 变化 共同推动经济增长
4.增长质量的衡量 (1)全要素生产率是主要衡量指标 • 来自于物质投入要素的增加,是经济增长的数量部分 • 来自于技术进步、结构变化、要素组合、制度因素、管理水平、人力资本和产品品种等非物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被称之为经济增长的质量部分,也就是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主要指标 • 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的贡献率为20%左右 • 中等发达国家达到50% • 发达国家甚至达到80%
4.增长质量的衡量 (2)增长质量的具体观测 投入产出 1 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水平 2 3 可持续发展能力
5、从“物”到“人”——经济发展方式的本质含义5、从“物”到“人”——经济发展方式的本质含义 (1)增长和发展的区别——从“物”到“人” 物本质量 人本质量
5、从“物”到“人”——经济发展方式的本质含义5、从“物”到“人”——经济发展方式的本质含义 (2)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的组成部分 安全而绿色的建筑工程 产品的功能和质量 P1 P2 P3 P4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 基于人力资本的服务
以质量的提升扩大居民的消费 罗斯托的经济起飞理论把社会发展分为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起飞、成熟、高额群众消费和追求生活质量六个阶段。 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经济结构升级 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 科技部长万钢指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是提升国家竞争力、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必然要求,特别是智能网络产业(包含物联网、语义网、云计算等关键技术)、新能源产业、电动汽车产业、生物技术产业、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 以自主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高品质的城市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以平台集成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 5、从“物”到“人”——经济发展方式的本质含义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任务
中国道路的再出发——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本质: 以质量拉动经济发展 以质量衡量经济发展
二、建设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 宏观质量管理平台 贰
1.以人民满意为基础的宏观质量管理体制的构成1.以人民满意为基础的宏观质量管理体制的构成 市场中的盈利性机构,依靠充分的竞争,通过质量的检测或认证,对质量的供应方所构成的事实上的监管 市场 一些非盈利的社会组织,从事的对质量监管的行为,如:消费者自己成立的维护消费者利益的组织 社会 行政机构依靠所制定的法律或行政规章,主要对市场经济中的企业质量进行直接干预的行为或规则 政府 叁
2.构建大质量的工作机制 各部门实施质量工程项目 如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 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变同一对象的分段监管为不同对象的全流程监管 标准法规的引领 以质量为核心的业绩评价 工作机制 叁
3.质量安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 保障质量安全是政府基本的公共服务之一 非安全的质量即是负投入 有效需求的起点是质量安全 叁
4.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 客观性质量评价: 质量安全 主观性质量评价: 客户满意 符合国民经济统计惯例的一篮子最终物品的样本选择 质量评价 体系 叁
5.建设集成的质量公共服务共享平台 通过政府质量奖引领企业卓越绩效的集成创新 卓越绩效 质量公共服务 共享平台 建设基于挖掘网络语义信息的质量决策支持预警平台 实时监测 决策支持 建设各领域实时质量监测的互联网和物联网集成平台 叁
1.一、二次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生产性服务产业的发展1.一、二次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生产性服务产业的发展 动力来源 价值提升 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来源,内化在其他产业中的生产服务环节,已经外部化为独立产业的生产服务业 一、二次产业内的服务流程发展为第三方的服务产业,可以促进一二次产业的价值升值 生产性服务产业发展 质量服务 人的智慧 质量服务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核心构成部分 生产性服务业的核心是人的智力和知识性资产的提高 叁
2.建立服务地方产业集群的质量检测集成服务平台2.建立服务地方产业集群的质量检测集成服务平台 建设以集成创新为主体的质量检测的自主创新体系 提供基本的质量和检测的普遍服务 提供质量和检测总集成的服务 叁
2.建立服务地方产业集群的质量检测集成服务平台2.建立服务地方产业集群的质量检测集成服务平台 FDA在全美有5个区域性办公室、20个地区办公室和13个实 验室,以及157个监测站。这13个实验室分别是5个区域实验室 (与5个区域性办公室吻合),4个地区实验室和4个特殊实验室。 所有监管机构食品检测实验室共有90个,形成FERN应急网络, 出现安全时间时共同反应。 我国食品检测机构,共5095家(截至2009年6月1日统计), 其中,山东省、河北省等,省内超过300家食品检测机构。 叁
3.创新集成服务平台的运行体制 形成以产权为纽带的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机制 以集团化形成构建集成服务平台的竞争能力 运行机制 加大政府对质量检测的公共采购 叁
3.创新集成服务平台的运行体制 2003年国资委成立时,中央企业户数为196户;2010年,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仅为127户,管理十几万亿非金融性国有资产。按照国资委的规划,到2010年中央企业将减少到80-100户,其中有30-50户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 叁
质量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 质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保障 质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 质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居民消费需求不断扩大的关键前提 叁
谢 谢! 武汉·珞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