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likes | 407 Views
台灣媒體現象. 從台灣主流大報對“廣大興28號”報導看新聞偏見. 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學二年級 胡淑華. 簡介內容. 台灣媒體概論 媒體亂象及偏見定義 研究目的及問題 研究方法 分析及反思. 台灣媒體概論. 媒體亂象. 台灣媒體亂象指的是台灣的商業媒體近年來的脫節行為,其中又以 新聞媒體 最為嚴重,利用暴力、血腥、煽情、炒作與捏造等手段加收視率或發行量之現象。. 媒體亂象. 新聞有明顯的偏向現象,新聞將無法公正,也難以展現社會現實,新聞媒介的功能與可信度都將受到嚴重的傷害 ,亦會形成新聞偏見,影響公眾接受的事實。. 新聞偏見.
E N D
台灣媒體現象 從台灣主流大報對“廣大興28號”報導看新聞偏見 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學二年級 胡淑華
簡介內容 • 台灣媒體概論 • 媒體亂象及偏見定義 • 研究目的及問題 • 研究方法 • 分析及反思
媒體亂象 • 台灣媒體亂象指的是台灣的商業媒體近年來的脫節行為,其中又以新聞媒體最為嚴重,利用暴力、血腥、煽情、炒作與捏造等手段加收視率或發行量之現象。
媒體亂象 新聞有明顯的偏向現象,新聞將無法公正,也難以展現社會現實,新聞媒介的功能與可信度都將受到嚴重的傷害,亦會形成新聞偏見,影響公眾接受的事實。
新聞偏見 • 偏見(prejudice或bias)產生於不同的社會生活領域中,通常來說,偏見是一種“預先判斷” • 新聞偏見總是體現在新聞報導的作品、圖片和新聞評論中。 • 塞里諾:考察了新聞報導中的“隱藏偏見”,將它們歸為包括新聞來源中的偏見、新聞選擇中的偏見、新聞省略中的偏見、標題中的偏見、新聞用語的偏見、圖片選擇中的偏見等12類。 顯性的 : 容易理解和辨認 隱蔽的 :不易察覺 新聞關鍵詞中的偏見、標題中的偏見、主旨選擇中的偏見等
研究目的及問題 • 以台灣的中國時報及自由時報就台菲“廣大興28號”的報導為例,採用框架分析的研究方法剖析媒體報導時是否存在的新聞偏見,希望能夠幫助認識、理解新聞偏見。 • 中國時報及自由時報就台菲“廣大興28號”設置了哪些報導框架? • 中國時報及自由時報就台菲“廣大興28號”的報導框架是如何呈現的? • 中國時報及自由時報就台菲“廣大興28號”的報導框架產生和是否存在新聞偏見?
研究方法-框架理論 框架理論 : 新聞媒體研究者討論如果使用框架呈現社會真實 報導情境和議題~>透過選擇、強調、排除與詳述等手法
樣本選擇 • 台灣四大主流報紙之一 • 多引用民進黨言 • 反統親綠媒體之一 • 被稱為“民進黨”喉舌 • 台灣四大主流報紙之一 • 支持統一親藍媒體之一
研究時段界定: 本研究時段限定為“廣大興28號”發生後的兩星期,即2013年5月9日至2013年5月22日。 • 分析單位:《中國時報》及《自由時報》在2013年5月9日至2013年5月22日內所有關於“廣大興28號”的消息、特寫、評論、圖片等都在本研究的考察之列。其中,消息、特寫和評論以“篇”為單位。 最終得到如下合格樣本:《中國時報》文字報導48篇,《自由時報》文字報導30篇。
研究-高層次結構 高層次結構 • 新聞報導一般均存在高層次結構框架並經常以諸如標題、導語、甚至是直接引語等特定的形式表現出來 : • 報導主題 • 新聞標題
報導主題 • 報導主題是對新聞報導的主要內容的提煉、概括與闡述,反映了報導的側重點。 • 《自由時報》議題選擇類型平均且全面,幾乎每個議題都有一定篇數的新聞加以報導;《中國時報》議題選擇類型較為單一,傾向性明顯,議題多集中報導發生原因及情況。
新聞標題 • 新聞標題往往直觀地體現了媒體對新聞事件的定性新聞標題是人們瀏覽和閱讀報紙時首先獲取的信息,是判斷是否繼續深入閱讀報導內容的標準之一,容易形成和加強刻板印象。
研究-中層次結構 中層次結構 • 1、主要事件:由角色與行動組成,是新聞事件的主要內容。 • 2、事件結果:由主要事件引起的非言語後果,包括主要事件的結果或當事人對主要事件的反應以及採取的行動。 • 3、歸因:對於事件發生的原因。 • 4、先前事件:距離主要事件較近而與主要事件有間接關係的背景。 • 5、歷史:發生在主要事件以前一段事件內的時間或因素,與主要事件有因果關係,但距主要事件較長,往往達數個月或者數年之久。 • 6、口語反應:其它各方對主要事件的言語反應,包括對該事件的評論,預測和評估。重點在於口語部分,例如某某說,某某表示。 • 7、評估預測:記者本人或媒體組織對主要事件的評價,或者對主要事件未來發展的判斷
主要事件 • 自由時報對主要事件的描述是:屏東琉球籍漁船「廣大興28號」受菲律賓海軍砲擊,船隻中彈後失去動力,65歲的台籍洪姓船員傷重不治。 • 中國時報的主要描述是:根據「廣大興28號」漁船船長洪育智回電的消息,該船5月9日上午在台菲重疊海域作業時,菲律賓軍艦靠近,無預警開槍,造成65歲漁民洪石成死亡,這是菲律賓軍方故意挑起事端,令漁民工作、生活極無保障。 • 自由時報在對於主要事件的描述中在相對中立,中國時報的描述根據其國家利益表現出相應的傾向性並且較為激動
歸因 • 兩報均指出漁船在中華民國經濟海域內捕魚作業,無故且無預警遭菲律賓海巡署公務船攻擊。 • 《中國時報》 提出 : 發生原因跟中國有關
先前事件及歷史因素 • 多次提及近年菲律賓扣留的台灣漁船數量 引起民族情懷
口語反應 • 兩家網站所選取的樣本中,絕大多數新聞報導都有口語反應,其差別在於不同媒體採用了不同消息源
評估預測 • 兩報極少以媒體口吻對事件發展進行評估,以實時評估事件走向,但字裡行間仍表現出偏向傾向,並希望菲律賓對台盡快道謙
研究-低層次結構 低層次結構 • 低層次結構框架是框架通過語言或符號的呈現。 • 關鍵詞(語言) 兩報“廣大興28號”報導的低層次結構框架,分析菲律賓政府和台灣政府的媒介形象。
關鍵詞(語言) • 媒體通過選取或拒絕某些關鍵詞能夠強化主題、突顯報導對象和塑造媒介形象。 菲律賓政府—“說謊者”和“造謠者” 台灣船員—“弱者”與“受害者” 菲律賓巡邏船員—“ 殺人者”和“使用暴力者 ” 兩報報刻意塑造了台灣政府不同的媒介形象 : 〈自由時報〉:“無能者”和““弱勢者”的負面形象 〈中國時報〉則塑造台灣政府為一個正面的媒介形象。 兩報對台灣政府的鮮明立場和新聞偏見清晰可見
反思 憲法? 職業操守? 自由 新聞價值 多樣性? 機構支持?
參考資料 • 臧國仁:《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體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台北:三民書局,1999 • 潘忠黨:《架構分析—一個急需理論澄清的領域》,《傳播與社會學刊》2006年第1期 • 祝建華:《內容分析—傳播學研究方法》,《新聞大學》1985年10期 • 祝建華:《中文傳播研究之理論化與本土化:以受眾及媒介效果的整合理論為例》,《新聞與傳播研究》,2001年 • Epstein, E. J. (1975). Between Fact and Fiction: The Problem of Journalism .New York: Vintage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