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k likes | 1.77k Views
第一節 音韻學概說. 本節重點講授音韻學與語音學、音韻學的功用、漢語音韻學的基本概念。. 一 音韻學與語音學. 音韻學也稱聲韻學,它是研究漢語各個歷史時期聲、韻、調系統及其發展規律的一門傳統學問,是古代漢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像現代漢語語音是現代漢語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樣。所謂聲、韻、調系統,簡單地說,就是指某個歷史時期漢語聲、韻、調的種類及聲母、韻母的配合規律。以現代普通話為例,它有 22 個聲母, 38 個韻母, 4 個調類。其聲母和韻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規律,如j、q、x三個聲母只能和齊齒呼與撮口呼的韻母相拼,而不能與開口呼與合口呼的韻母相拼。.
E N D
第一節 音韻學概說 本節重點講授音韻學與語音學、音韻學的功用、漢語音韻學的基本概念。
一 音韻學與語音學 • 音韻學也稱聲韻學,它是研究漢語各個歷史時期聲、韻、調系統及其發展規律的一門傳統學問,是古代漢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像現代漢語語音是現代漢語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樣。所謂聲、韻、調系統,簡單地說,就是指某個歷史時期漢語聲、韻、調的種類及聲母、韻母的配合規律。以現代普通話為例,它有22個聲母,38個韻母,4個調類。其聲母和韻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規律,如j、q、x三個聲母只能和齊齒呼與撮口呼的韻母相拼,而不能與開口呼與合口呼的韻母相拼。
傳統音韻學分為三個部門,即今音學、古音學和等韻學。今音學是研究中古時期(隋唐時代)漢語聲、韻、調系統的一門學問;古音學是研究上古時期(先秦兩漢)漢語聲、韻、調系統的一門學問;等韻學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漢語韻母及聲韻配合規律的一門學問,它通過韻圖的形式展示某一歷史時期的聲、韻、調系統。等韻圖類似於現代漢語中的聲、韻配合表。傳統音韻學分為三個部門,即今音學、古音學和等韻學。今音學是研究中古時期(隋唐時代)漢語聲、韻、調系統的一門學問;古音學是研究上古時期(先秦兩漢)漢語聲、韻、調系統的一門學問;等韻學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漢語韻母及聲韻配合規律的一門學問,它通過韻圖的形式展示某一歷史時期的聲、韻、調系統。等韻圖類似於現代漢語中的聲、韻配合表。
在研究方法上,傳統音韻學主要使用的是系聯法、類推法、統計法和比較法。在標音問題上,由於古代沒有現代化的標音工具,古人表示漢字聲、韻的工具還是漢字,所以傳統音韻學研究古音時還得借助某些慣用的漢字作為標音工具,只是對古音進行構擬時才使用國際音標或其他注音符號,但這已是清代以後的事。在研究方法上,傳統音韻學主要使用的是系聯法、類推法、統計法和比較法。在標音問題上,由於古代沒有現代化的標音工具,古人表示漢字聲、韻的工具還是漢字,所以傳統音韻學研究古音時還得借助某些慣用的漢字作為標音工具,只是對古音進行構擬時才使用國際音標或其他注音符號,但這已是清代以後的事。
與傳統音韻學不同,語音學是十九世紀興起的一門研究人類語言聲音的科學,它主要研究語音的系統(聲音的成分和結構)、變化及發展規律,並教會人們如何去分析研究語音的系統和變化,如何發現語音的變化規律,同時訓練人們發音、聽音、記音、審音的技術。語音學一般分為普通語音學、歷史語音學、描寫語音學和實驗語音學等。普通語音學研究人類語音中各種聲音的構成,音與音的結合及相互之間的影響變化,以至聲調、語調、輕重音等現象。歷史語音學研究某一語言各個歷史階段的語音系統及其發展規律。描寫語音學研究某種語言在一定時期的語音系統及其特殊現象。實驗語音學則是通過實驗儀器分析語音的物理現象和生理現象。在研究方法上,語音學主要是通過描寫、實驗、分析、歸納、歷史比較等方法揭示語音的性質、系統及其發展規律,它所使用的標音工具主要是國際音標。與傳統音韻學不同,語音學是十九世紀興起的一門研究人類語言聲音的科學,它主要研究語音的系統(聲音的成分和結構)、變化及發展規律,並教會人們如何去分析研究語音的系統和變化,如何發現語音的變化規律,同時訓練人們發音、聽音、記音、審音的技術。語音學一般分為普通語音學、歷史語音學、描寫語音學和實驗語音學等。普通語音學研究人類語音中各種聲音的構成,音與音的結合及相互之間的影響變化,以至聲調、語調、輕重音等現象。歷史語音學研究某一語言各個歷史階段的語音系統及其發展規律。描寫語音學研究某種語言在一定時期的語音系統及其特殊現象。實驗語音學則是通過實驗儀器分析語音的物理現象和生理現象。在研究方法上,語音學主要是通過描寫、實驗、分析、歸納、歷史比較等方法揭示語音的性質、系統及其發展規律,它所使用的標音工具主要是國際音標。
通過以上比較可以看出,漢語音韻學是我國研究漢語歷史語音的一門傳統學問,而語音學是研究各種語言的語音及語音各個方面的一門現代科學。漢語音韻學相當於語音學中的一個部門,可以稱為漢語歷史語音學,二者在研究對象、分類、方法及標音工具等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差別,絕不能將它們混為一談。自從語音學知識傳入到我國後,研究漢語聲韻系統、分析漢語聲韻調的特點、探求古音的發展規律以及對古音進行構擬等,都需要使用語音學知識,因此,語音學又可說是研究漢語音韻的基礎和工具。通過以上比較可以看出,漢語音韻學是我國研究漢語歷史語音的一門傳統學問,而語音學是研究各種語言的語音及語音各個方面的一門現代科學。漢語音韻學相當於語音學中的一個部門,可以稱為漢語歷史語音學,二者在研究對象、分類、方法及標音工具等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差別,絕不能將它們混為一談。自從語音學知識傳入到我國後,研究漢語聲韻系統、分析漢語聲韻調的特點、探求古音的發展規律以及對古音進行構擬等,都需要使用語音學知識,因此,語音學又可說是研究漢語音韻的基礎和工具。
二 音韻學的功用 • 漢語音韻學和漢語史、漢語方言學、訓詁學、考古學、校勘學、中國古典文學、古代歷史、古代文獻學以及古籍整理等學科都有密切的聯繫,其作用是多方面的。下面我們主要從四個方面談談漢語音韻學的功用。
(一) 漢語音韻學是建立漢語史的前提 • 要研究漢語語音,指出漢語語音的特點和發展規律,指導漢語的學習和使用,以保證漢語朝著健康正確的方向發展,就不能不建立漢語語音史。要建立漢語語音史,首先必須研究出漢語各個歷史時期的聲、韻、調系統,例如先秦時期漢語的聲、韻、調系統如何,隋唐時期漢語的聲、韻、調系統如何,元明清時期漢語的聲、韻、調系統如何等等。只有把這些不同歷史時期聲、韻、調系統的面貌弄清楚,並探尋出其間的聯繫和發展規律,才談得上漢語語音史的建立,而要知道漢語各個時期聲、韻、調的狀況,就得依靠音韻學的研究。王力先生的《漢語語音史》就是在漢語音韻學研究結果的基礎上寫成的,其突出的特點是比較詳細地展示出了漢語各個歷史階段的聲、韻系統及擬音,指出了漢語語音發展的某些規律。
(二) 音韻學是進行方言研究的必備知識 • 漢語方言學是研究漢語各地方性口語的一門科學。要對方言進行深入的研究,不能不牽涉到方言的歷史,只有從歷史的角度找出方言特點的根據,才能弄清方音的來龍去脈,才能對方音的特點及其演變規律作出合乎科學的解釋;因此,要從事方音研究,就必須具備一定的音韻知識。要進行方言研究,一般少不了進行方言調查,搞方言調查,需要親自到方言區去口問、耳聽、手記,做靜態的分析描寫工作,這同樣需要具備音韻學知識。凡是有關方言調查的書籍,都免不了要講述音韻學的基礎知識。
(三) 音韻學是訓詁學的工具 • 訓詁學是研究我國古代語言文字意義的一門傳統學問。與訓詁學關係密切的學科有音韻學、文字學、詞彙學、語法學、文獻學等,其中音韻學與訓詁學的關係最為重要,是訓詁學的得力工具,因為訓釋詞義,往往需要通過語音說明問題。凡是有成就的訓詁名家,無一不精通音韻學知識或本身就是音韻學大家,如清人戴震、王念孫、王引之、段玉裁,今人楊樹達、楊伯峻、周祖謨等。
在大量的古代文獻中,通假字是隨處可見的。所謂通假字,今天來看就是古人寫別字。通假字產生的客觀原因是由於它與本字的讀音相同或相近,所以在寫本字時才容易寫成通假字(仿古另當別論)。訓詁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找出通假字的本字。由於語音在發展變化,有些通假字與本字的讀音今天不相同了,如果不懂得古音,就很難將它們聯繫起來。例如: • 《荀子·非十二子》:“斂然聖王之文章具焉,佛然平世之俗起焉。”
其中“佛”字用“仿佛”或“佛教的創始人”去解釋都不通,顯然是個通假字,其本字應為“勃”。 “佛”與“勃”的今音差異不小,一個聲母是f,一個聲母是b,一般人是很難將它們聯繫起來的;但是站在古音的角度看,二者不但韻部相同,而且聲母也是相同的。怎麼會知道“佛”與“勃”的聲母是相同的呢?這就涉及到音韻學上一個重要的結論“古無輕唇音”。根據這一結論,上古沒有f這類輕唇音,凡後代讀作f的輕唇音上古均讀作b、p一類的雙唇音。由於佛、勃在上古的讀音完全相同,所以古人將“勃”寫作“佛”就不足為怪了。
(四) 音韻學是學習和研究古代詩歌聲律的基礎 • 中國古代詩歌很講究節奏和押韻,富於音樂感。特別是唐代的格律詩,為了極盡詩句樂感的抑揚頓挫、曲折變化之妙,有意將平上去入四聲分成平仄兩類,規定了嚴格的交替格律。因此,如果沒有一定的音韻學修養,對古代詩歌就無法做到全面準確地理解和欣賞,學習不好,更談不上研究。例如: •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 《詩經·鄭風·子衿》二章
這章詩今天看來並不押韻,不懂音韻的人會誤以為它原來就不押韻,其實在先秦是押韻的。“佩”、“思”、“來”三字同屬一個韻部(之部),如果按照後面的擬音去讀這章詩,其韻味馬上就顯現出來了。又如唐代詩人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這章詩今天看來並不押韻,不懂音韻的人會誤以為它原來就不押韻,其實在先秦是押韻的。“佩”、“思”、“來”三字同屬一個韻部(之部),如果按照後面的擬音去讀這章詩,其韻味馬上就顯現出來了。又如唐代詩人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 這首詩今天看起來更不押韻,事實上在中古時期也是押韻的。“者”、“下”二字在平水韻中同屬上聲“馬”韻。
三 漢語音韻學的基本概念 • 1.古音:(1)古代漢語語音。(2)專指上古(周秦兩漢)音。 • 2.今音:(1)現代漢語語音。(2)專指《切韻》為代表的中古音。(3)專指現代漢語普通話語音。 • 3.音類:聲母、韻母和聲調的類別。 • 4.音值:聲母、韻母和聲調的實際讀法。 • 5.雙聲:指兩個漢字音的聲母相同或相近。
6.疊韻:指兩個漢字的韻母相同或相近。 • 7.聲母、韻母:一個漢字音節,開頭的音叫作聲母(古人稱之為聲、紐、聲鈕或音鈕),其餘的音叫做韻母。 • 8.字母:(1)拼音文字或注音符號的最小的書寫符號。(2)古人稱聲母的代表字為字母。 • 9.三十六字母:表示中古聲母系統的36個代表字。唐末守溫和尚原定30字母,宋人又增益6母而成36字母。36字母反映的是唐宋時代共同語標準音的聲母系統。現列表簡示如下:
10.韻頭:指韻腹之前的高母音或半母音,因常介於聲母和韻腹之間,故又稱介音或介母。10.韻頭:指韻腹之前的高母音或半母音,因常介於聲母和韻腹之間,故又稱介音或介母。 • 11.韻腹:指韻母的主要母音。 • 12.韻尾:韻腹後面的收尾音叫做韻尾,包括母音韻尾和輔音韻尾(鼻輔音或口輔音)兩類。 • 13.韻:(1)指韻母。(2)指主要母音、韻尾和聲調相同的音韻類聚。 • 14.韻目:韻書中韻部的標目,也就是韻部的代表字。 • 15.韻部:(1)同“韻”(2)。(2)指主要母音和韻尾相同的音韻類聚。
16.韻攝:等韻家把主要母音和韻尾相同相近的韻歸為一類,稱之為韻攝。16.韻攝:等韻家把主要母音和韻尾相同相近的韻歸為一類,稱之為韻攝。 • 17.韻腳:韻文押韻的字。 • 18.陰聲韻:以母音收尾或是沒有韻尾的韻母叫做陰聲韻。 • 19.陽聲韻:以鼻音收尾的韻母叫做陽聲韻。 • 20.入聲韻:以輔音[-p]、[-t]、[-k]為韻尾的韻母叫做入聲韻。 • 21.陰陽對轉:指陰陽入三類韻母的相互轉變現象。
22.等韻和等韻圖:用“等”的概念來分析漢語的語音,就叫等韻,研究等韻的學科就稱為等韻學。等韻學是漢語音韻學的一個分科,是中國傳統的語音學。用等韻的學理來研究和分析古代漢語語音而製作的圖表,就叫做等韻圖(一般簡稱為韻圖)。22.等韻和等韻圖:用“等”的概念來分析漢語的語音,就叫等韻,研究等韻的學科就稱為等韻學。等韻學是漢語音韻學的一個分科,是中國傳統的語音學。用等韻的學理來研究和分析古代漢語語音而製作的圖表,就叫做等韻圖(一般簡稱為韻圖)。 • 23.呼:(1)宋元學者按發音時嘴唇的圓展情況把韻母分為兩類——不圓唇者為開口呼,圓唇者為合口呼。(2)明清學者把韻母分為開口、齊齒、合口、撮口四類,合稱四呼。 • 24.尖音:聲母z、c、s跟 i、ü或i、ü開頭的韻母拼合成的音節叫做尖音。 • 25.團音:聲母j、q、x跟 i、ü或i、ü開頭的韻母拼合成的音節叫做團音。 • 26.平仄:“平”指平聲,“仄”指上聲、去聲、入聲。
27.舒促:“舒”指四聲中的平聲、上聲、去聲三種聲調;“促”指“入聲”。27.舒促:“舒”指四聲中的平聲、上聲、去聲三種聲調;“促”指“入聲”。 • 28.陰調:同陽調對言,陰平、陰上、陰去、陰入等聲調都總稱陰調。一般說來,現代普通話或方言讀陰調的字,來自古代清聲母。 • 29.陽調:同陰調字對言,陽平、陽上、陽去、陽入等聲調都總稱調。一般說來,現代普通話或方言讀陽調的字,來自古代濁聲母。 • 30.直音:用同音字注明音讀。其形式即“某音某”。 • 31.反切:傳統的注音方法之一,用兩個漢字為一字注明音讀,上字取聲母、下字取韻母和聲調拼合而成。如“改”,古海切,取“古”的聲母,“海”的韻母及聲調(上聲),拼讀成“改”字音。
第二節 中古音 本節重點講授《廣韻》的產生及其體例、據《廣韻》探求中古音、《廣韻》的聲母和韻母、中古音的聲韻調。
一 《廣韻》的產生及其體例 • (一) 《廣韻》的產生 • 到了北宋初年,陳彭年、丘雍等人奉皇帝的詔令據《切韻》及唐人的增訂本對《切韻》進行了修訂。修訂本于真宗景德四年(西元1007年)完成,于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西元1008年)改名為《大宋重修廣韻》,簡稱《廣韻》。這是第一部官修性質的韻書,是《切韻》最重要的增訂本。《廣韻》雖距《切韻》成書時間已有四百多年,但其語音系統與《切韻》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收字大為增加,計有26194字,比《切韻》的字數(11000餘字)多出一倍以上,注釋也較詳細,共用了191692字。此外,《廣韻》分韻為二○六韻,比《切韻》多出13韻,這是分韻粗細寬嚴的問題,並非語音系統有什麼變化。這十三韻是:
(平) (上) (去) (入) • 儼 釅 • 諄 准 稕 術 • 桓 緩 換 末 • 戈 果 過 • 其中上聲儼韻、去聲釅韻是依據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的成例增添的。其餘11韻的多出是由於將《切韻》某些韻中所含開、合韻母分開獨立城韻的結果。下麵是其對應情形:
《廣韻》撰成後,一直流傳到今天,《切韻》及唐人的增訂本反而逐漸銷聲匿跡了。直到清代末年以前,人們始終未見到《切韻》。由於《廣韻》未著明撰者,且書前有陸法言的《切韻·序》及唐孫愐的《唐韻·序》,致使一些學者誤以為《廣韻》就是《切韻》或《唐韻》,如顧炎武《音學五書》中《唐韻正》的定名就反映了這個問題。《廣韻》撰成後,一直流傳到今天,《切韻》及唐人的增訂本反而逐漸銷聲匿跡了。直到清代末年以前,人們始終未見到《切韻》。由於《廣韻》未著明撰者,且書前有陸法言的《切韻·序》及唐孫愐的《唐韻·序》,致使一些學者誤以為《廣韻》就是《切韻》或《唐韻》,如顧炎武《音學五書》中《唐韻正》的定名就反映了這個問題。
《廣韻》雖非《切韻》,但由於未改變《切韻》的音系,所以在完整的《切韻》未被發現之前,它就成了研究古音最重要的材料。不僅如此,研究上古音和近代音也需要根據《廣韻》上推下演。在音韻學史上,《廣韻》一直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就象《說文解字》在漢字研究史上所起的作用那樣重要。 • (二) 《廣韻》的體例 • 《廣韻》的編寫體例可歸納為以下幾項: • 一、《廣韻》正文共收26194字,分屬於二○六韻。此二○六韻按平上去入四聲分置於五卷之中。其中平聲57韻,置於第一、二卷;上聲55韻,去聲60韻,入聲34韻,分別置於第三、四、五卷。平聲韻獨居兩卷完全是由於所屬字多的緣故,並無其他用意。其居於第一卷者28韻,稱作上平聲;居於第二卷者29韻,稱作下平聲。
二、每卷之中所列各韻用一個代表字作為名稱, 叫做“韻目”。韻的排列順序用序數加上韻目表示,如一東、二冬、三鐘等。 • 三、一韻之中所含各字按聲母的不同分別排列。同聲母的字唐人稱之為“小韻”, 小韻也稱作“紐”,小韻所含各字均屬同音字。小韻與小韻之間用“○”相隔。 • 四、小韻中的第一字之下先注釋字義,然後是反切注音,最後用數字標明該小韻所含字數。
二 根據《廣韻》探求中古音 • 《廣韻》是一部韻書, 它只向我們展示了中古音的韻部和聲調,而沒有直接告訴我們中古有多少聲母和韻母。要想瞭解中古聲韻的實際情況,還得另闢蹊徑。《廣韻》 雖然沒有直接展示中古的聲母和韻母,但它所收的每個字都是用反切注音的,中古的各類聲母和韻母自然就都包含在這些反切上下字中。在介紹聲類和韻類時我們已經指出, 代表同一聲母或韻母的反切上、下字都不止一個,《廣韻》中共有反切上字452個,反切下字1195個。要得知中古有多少聲母和韻母,通過一定的方法將這452個切上字和1195個切下字中表示同一聲母或韻母的字進行歸類即可達到目的。
由於語音的發展變化,今音已不同于古音。有些反切用字在今天看來是不同的,在古代則可能是相同的;在今天看來是相同的,在古代則可能是不同的;因此,歸納反切上下字並不象依照今音對漢字進行歸類那麼容易。清人陳澧第一個找到了歸納反切上下字的方法——系聯法,他的《切韻考》就是使用這一方法取得的重大成果。系聯法的基本依據就是反切的原理, 即反切上字與被切字的聲母必然相同, 反切下字與被切字的韻母及聲調必然相同。其系聯的條例共有三項:一般稱之為基本條例、分析條例和補充條例。
(一)關於反切上字的系聯 • 1、基本條例 • 因為反切上字與被切字聲母相同(前提),所以,凡同用、互用、遞用的切上字,其聲母必屬同一聲類(推論)。 • (1)同用例 切上字如果用同一個字作反切上字,則切上字的聲母屬於同類。例如: • 冬 都宗切 當 都郎切 • 冬、當這兩個切上字均用“都”作其反切上字,所以它們的聲母屬於同類。 • (2)互用例 兩個切上字如果相互作為對方的反切上字,則此兩個切上字的聲母屬於同類。例如: • 當 都郎切 都 當孤切 • “當”用“都”作切上字,“都”又以“當”作切上字,互相為用,所以當、都的聲母屬於同類。
(3)遞用例 甲切上字以乙字作為切上字,乙字又以丙字作為切上字,則甲乙丙三字的聲母屬於同類。例如: • 冬 都宗切 都 當孤切 • “冬”以“都”作為切上字,“都”又以“當”作為切上字, 遞相為用,所以冬、都,當三字的聲母屬於同類。下面舉一組系聯的實例:
布、補、伯、百、北五字都用“博”作切上字,此為同用;“補”用“博”作切上字, “博”又用“補”作切上字,此為互用;“邊”用“布”作切上字,“布”又用“博”作切上字,“巴”用“伯”作切上字,“伯”又用“博”作切上字,此皆為遞用。通過如此系聯,證明邊、布、 補、伯、百、北、博、巴八個切上字的聲母同屬一類。
2、分析條例 • 《廣韻》共含有3875個小韻(即同音字組), 每個小韻用了一個反切,各個反切的讀音都不會是相同的,據此推斷,兩個反切的下字如屬同類,則其上字必不同類。反切上字不同類屬的確定,在理論上即根據於此。例如: • 紅 戶公切 烘 呼東切 • 根據系聯,“公”、“東”二字的韻母屬於同類(同屬東韻一等),據此可以肯定“戶”、“呼”二字的聲母一定不同。“戶”屬“胡”類(匣紐),“呼”屬“呼”類(曉紐)。
3、補充條例 • 這是一種根據“又音”將兩類反切上字系聯起來的方法。《廣韻》對多音之字一般都互注切語,如涷字有平去兩讀,《廣韻》於東韻涷字所在小韻的第一字下注“德紅切”,又在涷字下注“又都貢切”;於送韻涷字下注“多貢切,又音東”。據陳氏考證,“都貢”、“多貢”這種又音中用字不同的反切其讀音是相同的,由此推論,“都”與“多”實為一類。《廣韻》中有些反切上字聲本同類,但兩兩互切,無法系聯在一起,例如:
多 得何切 得 多則切 • 都 當孤切 當 都郎切 • 多與得、都與當兩兩互切,無法系聯,根據上述方法的證明,都、多實為一類,這樣多、得與都、當就可以系聯為一類。
(二)關於反切下字的系聯 • 1、基本條例 • 因為反切下字與被切字韻母相同(前提),所以,凡同用、互用、遞用的切下字, 其韻母必屬同一韻類(推論)。 • (1)同用例 切下字如果用同一個字作為反切下字,則切下字的韻母屬於同類。例如: • 東 德紅切。 公 古紅切。 • 東、公這兩個切下字都用“紅”字作反切下字,所以它們的韻母屬於同類。
(2)互用例 兩個切下字如果相互作為對方的反切下字,則此兩個切下字的韻母屬於同類。例如: • 公 古紅切 紅 戶公切 • “公”用“紅”作切下字,“紅”又用“公”作切下字,所以公、紅的韻母屬於同類。 • (3)遞用例 甲切下字以乙字作為切下字,乙字又以丙字作為切下字,則甲乙丙三字的韻母屬於同類,例如: • 東 德紅切 紅 戶公切 • “東”以“紅”作切下字,“紅”又以“公 ”作切下字,遞相為用,所以東、紅、公三字的韻母屬於同類。下面同樣舉一組系聯的實例:
“魚”韻出現了24個反切,包含的反切下字有魚、居、諸、余、菹五字。其中居、諸、菹三字都用“魚”作反切下 字,此為同用;“余”用“諸”作切下字,“諸”又用“魚”作切下字,此為遞用。 經過如此系聯,證明魚、居等五字的韻母屬於同類。
2、分析條例 • 如上面所指出的,在《廣韻》中各個小韻反切的讀音是不會相同的。如果兩個反切的上字屬於同類,則其下字必不同類。《廣韻》的同一韻中,反切下字有時會分成二類三類甚至四類,在理論上即根據於此。例如: • 公 古紅切 弓 居戎切 • 根據系聯,“古”、“居”的聲母屬於同類(同屬見紐),由此可以推斷, “紅”、“戎”的韻母必不同類。“紅”屬“紅”類(東韻一等),“戎”屬“弓”類(東韻三等)。
3、補充條例 • 這是一種根據四聲相承的規律確定韻類的方法。同一韻部中的韻母在四聲的分佈中有這樣的規律:一種調類中有幾類韻母,在其他相承的調類中一般也有幾類韻母。根據這一規律,某一調類的反切下字如果系聯不起來, 便可根據相承調類中韻類的分合情況確定其分合,或者合為一類,或者分為幾類。如: • 朱 章俱切。 俱 舉朱切。
無 武夫切。 夫 甫無切。 • 朱、俱、無、夫四字均屬平聲“虞”韻字, 其中“朱”與“俱”,“無”與“夫”,兩兩互為切下字,只能系聯為兩類。朱、俱與無、夫是否為一類,因系聯不起來,不得而知;另查,“虞”韻上聲“麌”韻中的切下字矩、庾、主、雨、武、甫、禹、羽等八字系聯的結果為一類,去聲“遇”韻中的切下字遇、句、戍、注、具等五字系聯的結果也為一類;據此可以斷定,朱、俱與無、夫的韻母肯定也屬一類。
三 《廣韻》的聲母和韻母 • (一) 《廣韻》的聲母 • 1、《廣韻》的聲類 • 陳澧《切韻考》將《廣韻》452個切上字歸納為四十類。這四十類和唐末宋初的三十六字母相比,照、穿、床、審、喻五紐中各多出一類,微紐併入明紐,又少了一類,故成了四十類。陳澧認為這四十類即反映了《切韻》的聲紐狀況,但是後來的學者認為陳澧沒有嚴格遵守自己所定的原則。有時他用補充條例將基本條例無法系聯的兩類系聯為一類, 例如將“文、美、望、無、巫、明、彌、亡、眉、綿、武、靡”同“莫、慕、模、謨、摸、母”歸為一類的情況就是這樣。有時他卻沒有使用補充條例將那些可以系聯在一起的兩類歸為一類,例如“博”類與“方”類的情況就是這樣。
他對補充條例的使用隨意性很強,正像羅常培先生指出的那樣:“以今考之,其為例猶未能盡純也。蓋因變例以求其合,則為類當不滿四十;舍變例而求其分,則為類當逾乎四十。陳氏於其所欲合者,則用變例以聯之,於其所欲分者,則用正例以別之,未免自亂其例矣!”因此,陳澧的四十類沒有反映出《廣韻》聲類的真實面貌。 繼陳澧之後,張煊、黃侃、錢玄同、高本漢、白滌洲、黃粹伯、曾運乾、陸志韋、周祖謨等學者先後對《廣韻》的聲類進行了考察。張煊同時使用基本條例和補充條例進行系聯,得出的結果是三十三類。黃侃、錢玄同考察的結果是四十一類。高本漢、白滌洲、黃粹伯考察的結果是四十七類。曾運乾、陸志韋、周祖謨考察的結果是五十一類。
2、《廣韻》的聲母 • 聲類是根據系聯法或統計法對反切上字歸納的結果,聲類的不同,並不意味著聲母也一定不同,因為表示同一聲母的反切上字根據系聯或統計可能會分成兩類,例如代表來紐[l]的反切上字根據系聯、統計被分成了盧、力兩類。 • 根據前人的研究,《廣韻》五十一聲類所含的聲母只有三十六個,此外李榮先生在他的《切韻音系》中又考出一個“俟”母,又稱作“禪二”,現在已得到學術界不少人的承認。如果加上俟母,《廣母》的聲母就是37個。此將37聲母與五十一聲類的關係對照如下:
(二) 《廣韻》的韻母 • 1、《廣韻》的韻類 • 陳澧用系聯法對《廣韻》每一韻中的反切下字進行系聯,結果發現有些韻只含有一個韻類,有些則含有兩個、三個甚至四個韻類,二○六韻中共含有311個韻類。繼陳澧之後,高本漢、白滌洲、黃侃、周祖謨、李榮及邵榮芬等人也先後對《廣韻》的韻類作了較系統的研究,所得的結果有相同者,也有不盡相同者。其中高本漢研究的結果是290類,白滌洲使用統計法研究的結果也是290類,黃侃研究的結果是335類,周祖謨的研究結果是324類,李榮的研究結果是334類,邵榮芬的研究結果是326類。王力在他的《漢語音韻學》及《漢語史稿》中基本採用的是高本漢和白滌州的分類。董同龢則基本上堅持的是陳澧的分類。目前學術界有不少人採用的是290類的說法。
2、《廣韻》的韻母 • 《廣韻》的290個韻類是按聲調計算的,即韻類的聲調不同即算不同的韻類;如果不計聲調,即使平上去三聲相承的韻類或平上去入四聲相承的韻類算一類,則290類只有90類之多。王力在《漢語史稿》中于戈韻和昔韻中分別增添了[](戈開三)、[](昔合三)兩音。按照《史稿》的這種分類,《廣韻》的韻類總數便成了292類,不計聲調為92類。這92類所含的不同韻母共有142個,其中陰聲韻40個,陽聲韻51個,入聲韻51個。我們採用《史稿》的說法,將《廣韻》韻母確定為142個。
四 中古音的聲、韻、調 • (一) 中古音的聲母 • 《廣韻》的聲母有三十七個,《韻鏡》的聲母有三十八個,二者的差別只在於,《廣韻》的喉音中有影、曉、匣、以(喻四)四母,《韻鏡》的喉音中則有影、曉、匣、云(喻三)、以五母,所以《韻鏡》比《廣韻》多出一母。就《韻鏡》的情況來看,“云”母已從“匣”母中分化出來,但尚未同“以”母合流,這種現象說明《韻鏡》所確定的聲母要晚於《切韻》(《廣韻》的聲母即代表《切韻》的聲母),但不會晚于守溫製作三十字母的晚唐時期,因為在守溫的三十字母中云、以已合流為喻。本書將中古聲母確定為三十七個,亦即《廣韻》的三十七母,理由是讓“云”歸“匣”更能反映出隋唐時期漢語聲母的面貌。下面是三十七聲母表及其擬音(擬音均為國際音標)。
中古聲母音值表 • 表中的三十七聲母和唐末宋初的三十六字母相比,唇音中少了四個,正齒音中多了五個,喉音中的喻母有分有合,數目沒有增減。
(二) 中古音的韻母 • 《廣韻》的韻類共有292類(王力《漢語史稿》的分類或王力《漢語音韻學》中的290類再加上戈開三和昔合三)。如果不計聲調,則為92類,其中所含韻母計有142類。《韻鏡》的韻類共有291類(比《廣韻》少一個戈開三),如果不計聲調,則為90類,其中所含韻母共有139類。兩相比較,《廣韻》比《韻鏡》只多出真合三、質合三及戈開三三個韻母。由此可以看出,《廣韻》切下字系聯的結果和《韻鏡》所列的韻類數是極其接近的,這說明了系聯結果的可靠性。我們把《廣韻》的142個韻母確定為中古的韻母,下面是這142個韻母的名稱及擬音,序次按92類的形式排列,其中平聲韻的擬音代表平、上、去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