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7

赤 壁 赋 苏 轼

赤 壁 赋 苏 轼. 播放声音. 关于苏轼.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书法:列宋四家“苏黄米蔡”之首。 元丰 5 年写的“两赋一词”是: 《 前赤壁赋 》《 后赤壁赋 》 《 念奴娇 ∙ 赤壁怀古 》. 播放声音. 湖北黄冈赤壁. 整体感知 1. 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 2. 客与苏子的人生看法有什么不同? 3. 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 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客-悲观 苏子-乐观.

tanaya
Download Presentation

赤 壁 赋 苏 轼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赤 壁 赋 苏 轼 播放声音

  2. 关于苏轼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书法:列宋四家“苏黄米蔡”之首。 元丰5年写的“两赋一词”是: 《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念奴娇∙赤壁怀古》

  3. 播放声音

  4. 湖北黄冈赤壁

  5. 整体感知 1. 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 2. 客与苏子的人生看法有什么不同? 3. 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 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客-悲观 苏子-乐观 一 (1) 月下泛舟 乐 二 (2~3) 吊古伤今 悲 三 (4~5) 阐述哲理 乐

  6. 鉴赏要从具体文字、形象入 手,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联想 与体验,以期能与作者发生共鸣, 得到审美愉悦和智慧的启迪。

  7. 朗读第一段,想象一下,假如让你以第 一段的内容来画一幅《赤壁夜游图》你准备 怎样画? 内 容:月、水、风、舟  景物   色 彩:淡雅朦胧   整体效果:人与自  外貌、神态  然之间是那样和 人物  活动  谐亲近 (体现出来的感情) 

  8. 朗读二、三段,讨论: 1. 由乐转悲的原因是什么? 箫声 2、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面对宇宙和历史时都感到短暂悲哀,你能举出1-3句这方面的诗句吗?

  9. 1. 曹 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2. 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 许 浑: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4. 苏 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 杨 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10. 朗读四、五段,朗读时,划出文中几组相对的概念,讨论:朗读四、五段,朗读时,划出文中几组相对的概念,讨论: 你怎样理解“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逝者如斯未尝往 盈虚者如彼未消长 变不变 一瞬无尽 不要抱怨,让人生更得充实有意义。

  11. 苏子的阐述哲理和前面的写景抒情有什么联系?苏子的阐述哲理和前面的写景抒情有什么联系? 1. 议论时扣紧了水与月来阐发 2. 处处照应了客的话 写景抒情是哲理的基础, 哲理是写景抒情的升华

  12. 探索研究 分析:作者思路怎样,全文以何为线索? 情感线索: 乐→悲→乐 时间线索: 月初出→东方既白 叙事线索: 夜游→听曲→主问 客答→主辩→客喜

  13. 思考: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是如何转化的?      

  14. 提示:          苏轼力图排遣政治打击而带来的苦闷从而听任自然,乐观旷达,作者力图从消极中超脱出来,其实是含蓄地向他的政敌暗示,我虽然遭贬,但我却超然世外,飘然欲仙,寄情山水,尽得其乐,寂寞不烦恼,反而积极向上。      

  15. 探究课文中主客问答的 形式,体会苏轼的人生态度。

  16. 主客是否为两个人?他们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主客是否为两个人?他们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

  17. 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1、主——作为道者的苏轼 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2、客——作为儒者的苏轼 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18. 你如何看待苏轼的这种人生观? (结合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以坦然的心境欣赏“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到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

  19.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0. 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 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 ——傅 雷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苏轼《留侯论》 启示: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 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

  21.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22. 艺术特点之一 写景: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    徘徊斗牛;白露横江,水 光接天。 抒情: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议论: 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月,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变,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不变,物与我皆无尽。 景、情、理融于一体 

  23. 再思考: 本文体现了苏轼的哪些艺术才情?  

  24. 提示:(1)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提示:(1)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 (2)骈词俪句,整散结合; (3)句式长短不齐,用韵错落有致,更多地表现了散文融景情理于一体的艺术特色。

  25. 词语理解 (1)如泣如诉: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 (2)正襟危坐:理好衣服,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3)沧海一粟:大海里一颗谷粒。比喻非常渺小。 (4)余音袅袅:形容声音延长不绝。 (5)不绝如缕: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26. 短歌行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