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 likes | 594 Views
改进外种猪育种工作的几点建议. 彭中镇 ( 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 pengzhzh@mail.hzau.edu.cn. 目 次. 前言 一、 转变观念, 扭转 种猪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二、建议提出“ 适度引进,改造创新 ”的工作方针 三、把培育 中国的品种 与 特色品系 作为努力目标 四、建议推行“ 以猪 AI 中心为核心的 , 同地域、多场协同 的场 内测定评估体系 ” 五、种猪企业亟待转变管理理念,扎实 抓好选种三环节 与 选配 工作 六、将 品种登记 与 种猪场等级评审 制度推向全国. 前言.
E N D
改进外种猪育种工作的几点建议 彭中镇 (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pengzhzh@mail.hzau.edu.cn
目 次 前言 一、转变观念,扭转种猪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二、建议提出“适度引进,改造创新”的工作方针 三、把培育中国的品种与特色品系作为努力目标 四、建议推行“以猪AI中心为核心的,同地域、多场协同 的场 内测定评估体系” 五、种猪企业亟待转变管理理念,扎实抓好选种三环节 与选配工作 六、将品种登记与种猪场等级评审制度推向全国
前言 ●外种猪的引进、选育已取得长足进步,对出栏率、胴体重、瘦肉率、良种覆盖率的提高已起到重要作用 ●《全国种猪遗传评估方案(试行)》的实施, 较大型人工授精(AI)中心的开始建立, 长白、大白、杜洛克、双肌臀猪育种协作组活动的开展, 使种猪测定、遗传评估工作正朝着规范化与联合、统一方向 稳步发展 ●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特别是固有观念和 宏观管理方面的问题
一、转变观念,扭转种猪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1、重复、大批量引进种猪现象不宜发展下去 ●资金大量流失 ● 种猪质量难予保证 ●用于引进的投入与用于引进后改良研发的投入比例很高、资金投向错位,引起选育提动力丧失,造成退化(“不进则退”) ●一味依赖进口,于大国地位不相称 ●总之,种猪引进依赖,对猪业和企业经济持久发展十分不利,违背国家长远利益
2、“进口种猪便捷,立竿见影;选育费钱费时,收效不大” 的观念必须改变 ●出于“急功近利” ●出于对“政绩”的担心 ●树新观念,把握全局 削弱对选育的投入
3、调整方向,走自主创新之路 ●自主创新是国家、企业“双赢”之路 ●只有创造性地选育,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振兴我国养猪业作出贡献。
二、建议提出“适度引进,改造创新”工作方针二、建议提出“适度引进,改造创新”工作方针 1、改造创新完全可能实现 ⑴ 引进猪群存在较大遗传变异(性能、外形) ——购入的多为幼猪 ——多种因素导致不少的猪为平庸个体 ——即使优良个体居多,仍各有特长和缺点 ——因而后代有较大分离
⑵ 遗传基础较广泛(引进种猪来自不同国家、 场、家系) ⑶ 我们有能力把握影响年遗传改进量的各因素。 ⑷只要我们能更新观念,坚持不懈;解决 资金;明确目标,采取正确的技术路线和育种方法,就能达到改造创新的目的
2、有目的、间断性、少量进口仍有必要 ●出于丰富AI中心的种质资源 ●出于扩大核心群的遗传基础与变异,出于引入新基因 ●但须防止低水平重复引进、一次引入过多、优秀个体比例小的情况发生 3、找出引进、创新中的问题症结,磋商对策建议 ●通过论坛(会议、网上)
三、把培育中国的品种与特色品系作为努力目标三、把培育中国的品种与特色品系作为努力目标 (一)育成中国长白、中国大白、中国杜洛克品种应是我们的共同目标 不少国家都已形成自己独立的长白、大白、杜洛克品种 原因:消费要求、选种标准、饲料条件、生态环境,甚至在来源上各国间有差异
●建议将此纳入我国猪育种计划 ●育成有自己特色和优势的中国品种 ——有利于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有利于变种猪进口国为出口国
Landrace pigs in the world • Danish Ladrace • British Landrace • German Landrace • Swedish Landrace • Norwegian Landrace • Finnish Landrace • Netherlands Landrace • Belgian Landrace • French Landrace • American Landrace • Canadian Landrace • Australian Landrace
(二)有必要在同一引进品种中培育一些特色品系(二)有必要在同一引进品种中培育一些特色品系 依据是: ——为商品猪的遗传改良所必需 ——为加强父、母系的分化和专门化程度 (目前存在问题)所必需 ——在长白、大白猪中似有必要保留父、 母系,或培育新的父、母系 ——通过分析进口猪资料、现场观察外形, 可能会发现培育特色品系的宝贵素材
——用非常规选择法有可能在纯种中培育出高 产仔母系 ——在培育高产仔母系中、可试用ESR(雌激素受体)、 PRLR(催乳素受体)、RBP4(视黄醇结合蛋白4)、FSHB(促卵泡素β亚基)等4个基因作为候选基因进行标记辅助选择或标记辅助导入(Rothschild,2004) ——培育母系可以抗应激为特色 ——可尝试在外种猪中引入中国地方猪血液以培育 特色母系
四、建议推行“以猪AI中心为核心 的,同地域、多场协同的场内测定评估体系” (一)亟待提升对猪AI中心在育种中地位的认识 ●具有AI在育种中通常的作用(提高公猪选择强度、缩短改良时距、 加速良种覆盖率等) ●重要的还在于通过它能真正建立群间的遗传联系, 从而提高了群间育种值的可比性,实现了种 猪的 跨场比较和排队 ●可发现真正的特优种猪 ●加速了不少猪群的遗传改良 ●也相当于扩大了核心群
(二)加强全国范围内大型猪AI中心网络的建设与联合(二)加强全国范围内大型猪AI中心网络的建设与联合 ●将大型AI中心网络的建设规划及其实施及早提到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 ●每个遗传评估区域原则上设立一个 ●建议由全国牧医总站和国家种猪遗传评估中心进行统筹规划与宏观管理
●制定《全国种猪AI网络建设与管理方案》 ●建议各AI中心志愿组成协会类的行业团体 ——服务会员(提供资讯,协助开拓 市场,协助技术研发与交流) ——当好国家种猪评估中心与会员的 桥梁
(三)确保大型AI中心拥有全国顶尖的优秀公猪(三)确保大型AI中心拥有全国顶尖的优秀公猪 ●种猪测定中心的最高等级公猪和超核心群经测定证明为特别优秀个体,全部供给AI中心 ●具有群间可比性时,规定全国超级核心群中最好的百分之几测定公猪须输送给AI中心 ●AI公猪使用后,定期重复估计育种值 ●对AI中心现有公猪质量进行普查评估,保留优秀,淘汰良级与平庸者;开展品种登记 ●规定AI中心的最小规模。规模是开展研发工作,出质量、出信誉、出效益的保证
(四)做好优秀公猪的宣传工作,力求提高其利用率(四)做好优秀公猪的宣传工作,力求提高其利用率 ●测定与评估年报中,建议设专门的“AI公猪”部分 ●每年出版一期公猪精液推广名录 ——有每头公猪的照片、基本情况、系谱 及各代性能特点,受奖记录 ●将核心群母猪输精率作为种猪场等级评审的一项指标。
(五)在全国培植几个连片的场内测定评估示范点(五)在全国培植几个连片的场内测定评估示范点 ●每片中几个育种场组成松散的育种联合体 旨在摸索如何向实质上的联合育种靠拢 育种联合体的任务是什么?
●第一步,共同探讨有关提高测定数据正确性、准确性以及●第一步,共同探讨有关提高测定数据正确性、准确性以及 场间可比性 的组织措施 ——指定测定人员或请种猪评估中心测定人员进行巡回测定 ——讨论核心群的组建(或整顿) ——统一场内测定评估计划;统一测定设施、程序、性状、工具、方法与 软件 ——统一种猪育种与管理信息系统 ——讨论资源共享办法 ——共同安排专门化品系的培育,等等。 ●第二步,探讨共同使用同一AI中心的同一些公猪精液的可能性与办法
(六) 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建立“AI中心为核心的,同地域、多场协同育种体系” ●该体系 (或称“协同育种联合体”)的任务是: ——同上述“示范点”任务 ——探索各育种场与AI中心的实质联系问题
●具体做法: ——AI中心与“联合体”共同拟订每头优秀AI公猪的精液,同时给各群母猪随机输精的办法 ——但容许各场适当结合本身的选配计划 ●全国试办几个“协同育种联合体”可以起到以点带面作用,为全国的群间遗传联系的建立与联合育种提供经验
五、种猪企业亟待转变管理理念,扎实抓好选种三环节与选配工作五、种猪企业亟待转变管理理念,扎实抓好选种三环节与选配工作 (一) 充分认识三环节的依存关系 ●选种(选拔种用个体)有三个环节: ——测定(在一致条件下观测各猪生产性能) ——评估(估计各猪育种值并据此排出名次) ——留种(留下名次处于前列的个体, 作为生产下一代的亲体)
●三个环节的关系是: ——测定是选种的基础 ——评估为选种提供依据 ——留种是选种的归宿 ●对三环节的基本要求是: ——严格测定 ——准确评估 ——强度选择 ——高的年更新率 ●可见,三环节缺一不可,须给予全面关注。缺一, 核 心群的改良将成为空话
(二) 场内测定应成为外种猪育种当前的首要工作 ●主要是因为场内的生产性能测定在当前是最难迈出的一步 ●但严格的、连续的场内测定又是十分重要的 ——是评估与留种的基石 ——是改良本核心群的根本措施 ——是培育专门化品系的核心技术 ——是实施全国种猪遗传评估的最基础工作 ●因此,困难再大亦应克服。坚持必有回报
(三) 测定中的两个实际问题 1、测定规模问题 ●确定测定规模通常应考虑以下因素: ——育种群与其中的核心群(育种群中的精英) 的规模 ——由年更新率推算出的后备猪数,测定猪售出数,下面层次每年需要更新补充数 ——“真实”留种率 ——留下的每血统的“备用公猪”仅少数参与配 种(仅少数算作留种) ——年测定批次
2、性能性状与外形性状关系的处理问题 ●从经济角度看,生产性能重要性>外形 ●从客户需求看,生产性能重要性≤外形 ●客户已赋予外形以一定经济价值,应考虑到这一点 ●外形本来就有一定的重要性,外形关系到健康、 配种繁殖与利用年限 ●但外形重要性不能高于生产性能 ●具体操作时要找出平衡点。 如引种时,应先挑相对育种值在100(或1)以上 的猪,再从中挑外形合格者;在留种时,应先根据 育种值结合血统排队,再到现场审查外形。决不能 颠倒顺序。 ●
●不应苛求体型优美;不应过分讲究暗斑、旋毛等。●不应苛求体型优美;不应过分讲究暗斑、旋毛等。 外形主要看品种特征(够起码标准即可)、商用价值最高 部位的发育、体质尤其是肢蹄的结实度、奶头数及其发育、生殖相关部位的发育等 ●对于全国普遍开展的场内测定而言,不必要求或提倡外形评分(初学者、外形鉴别训练时例外),亦无必要将 外形评分纳入选择指数式 ●对于全国普遍开展的场内测定
(四) 订好选配计划,巩固选种成果 • 选配计划要建立在摸清猪群家底 的基础上,有序进行 ● 第一步,从个体档案(包括国外出具的 出口种猪系谱证书,内有亲代、祖代 有关性状的育种值) 挖掘出有用信息。 预计从中可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来自不同国家、场、血统的种猪有无差异?——来自不同国家、场、血统的种猪有无差异? 有无各自的特点? ——有无特别突出的家系或个体? ——较普遍存在的缺点是什么? ——变异程度如何? ——要重点利用的血统与公猪是哪些? ——总的说来,要保留什么优点?舍弃什么缺点?
●第二步,编制猪群系谱图,计算各种平均近交系数、亲缘系数与个体近交系数●第二步,编制猪群系谱图,计算各种平均近交系数、亲缘系数与个体近交系数 ●第三步,集体至现场观察外形,修改原分析结果 ●第四步,集体讨论选配原则 ●第五步,分工人员写出选配计划
2、关于选配的其他建议 为造就特色家系和群体,尚可: ① 一分为二看待近交。优秀公母猪间可高度 近交,旨在巩固优点,扩大优秀后代数量 ② 采用分组轮回(循环)交配法 ③灵活、合理运用同质、异质交配 ④尽最大努力 不动用或少动用各血统的 “备用公猪”
六、将品种登记与种猪场等级评审制度推向全国六、将品种登记与种猪场等级评审制度推向全国 (一)品种登记制度与种猪场等级评审制度的意义 ●是促进种猪改良的有效方法 ●是遗传评估系统、联合育种体系 建设的重要配套措施
(二) 推行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的猪品种登记制度 1、存在问题:我国有些猪品种已开展,但不规范, 不持久 2、建议: ⑴亟须确定主办与协办单位; 亟须拟定全国猪品种登记办法与登记标准 ⑵以点带面,逐步展开 ⑶将来可考虑组建品种协会或猪登记协会,品种登记是其任务之一 ⑷资金解决途径。在初期,由政府投资加上基金会?
⑸登记办法: ●对象:应包括大型猪AI中心的AI公猪 ●品种登记种类(?) ①血统登记: 根据系谱与现场考察是否为纯种? 奶头数?要求已按全国编号系统编号, 个体识别标志可辨 ②性能登记: 在生产性能测定结束或有产仔记 录申请;测定不合格者不予登记 ③获奖登记:若干年后出台
●登记办法中应有全国统一的“猪品种登记 编号系统” ⑹ 应规定: ●交种猪测定中心的送测猪一般应是注册登记 猪的后代 ●种猪展评申请、种猪售出系谱证明、 公猪精液推广名录、公布的种猪遗传评 估报告 应填写品种登记号 ●“性能登记”比例应是种猪场等级评审 指标之一
(三) 健全种猪场等级评审制度 1、存在问题 ⑴现有的重点种猪场考核指标与认定标准,不够 规范、不够统一 ⑵ 标准未具体反映出对育种工作的基本要求 ⑶ 有的省标准过低,掌握过松,省级重点场过多 ⑷少数地区存在变相的一次评审定终身现象 (未做到动态评审)
2、建议 (1)修订全国种猪场等级评审办法 (2)拟订全国外种猪育种场等级评审标准 (宜与地方品种猪保护场分开) ●浙江省医院等级评审标准中的 “三类指标划分法”可供借鉴: 一类指标为否定指标 二类指标为准入指标 三类指标为评分指标 以上指标中又有若干项具体指标
●建议在外种猪育种场等级评审标准 中含有以下指标: ——疫病防制措施与效果 ——饲粮原料、营养水平与饲养技术 ——安全用料用药 ——全国统一的种猪编号系统的执行情况 ——血统与性能登记的比例与数量 ——公猪的质量与血统数 ——核心群的组建与水平 ——场内种猪测定、评估与送测(送猪至种猪测定中心测定)工作质量 ——核心群公母猪的留种率与选择差
——核心群的年更新率与年龄结构 ——核心群母猪人工输精百分率 ——参与遗传评估系统与联合育种体系活动情况 ——种猪售后服务情况 (包括客户到场购猪一开始 就能让客户得到供选猪的系谱与性能资料) ——育种、生产、疫病防治记录是否完整、 真实、准确
——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建立与效果 ——测定、评估、选留、选配是否有固定人员具体 操作,工作质量如何 ——新技术的研发情况 ——员工素质与培训情况 ——环境污染的防治情况 ——经济与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