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化人類學

文化人類學 . 倫理. 美國人類學會. 無法進行資格認證 只能進行道德上的聲譴. 民族誌研究者 地主國家 事先知會同意 事當的方式回饋 涂爾幹 : 1. 人類學 2. 社會學. 三、民族誌 (ethnography) 研究技術. 田野研究技術 (field techniques) 觀察及參與觀察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訪談 (interview) 系譜法 (genealogical method) 主要報導人 (key consultants) 生命史 (life histories)

tamma
Download Presentation

文化人類學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文化人類學 倫理

  2. 美國人類學會 • 無法進行資格認證 • 只能進行道德上的聲譴

  3. 民族誌研究者 • 地主國家 • 事先知會同意 • 事當的方式回饋 • 涂爾幹: 1.人類學 2.社會學

  4. 三、民族誌(ethnography)研究技術 • 田野研究技術(field techniques) • 觀察及參與觀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 • 訪談(interview) • 系譜法(genealogical method) • 主要報導人(key consultants) • 生命史(life histories) • 主客位觀點(emic / etic) • 問題取向 • 長期研究(longitudinal research) • 團隊研究 • 大規模研究

  5. 觀察及參與觀察 對於日常生活的直接、第一手的觀察 • 日記(diary):最初印象是相當有價值的,且應被記錄下來,免得因現象熟悉後而消失在意識邊緣。 • 馬凌諾斯基:「在土著生活及典型行為之中,無法估量的層面。 」 • 互信關係(rapport) • 參與觀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藉由參與,可了解當地人如何與為何發現這些事件是具有意義的,及是如何組織與執行的。

  6. 相處共話、訪談、訪談表 • 訪談表格(interview schedule) • →取得所有樣本資料 • 僅引導而未限制研究: • 核心問題(量性quantitative)→衍生議題 • →追蹤(質性qualitative)

  7. 系譜法 • 追溯系譜以了解祖先親人 • 非工業化社會中,親屬連結是社會生活的 基礎。人類學家甚至將這類文化稱為「以親屬為基底的社會」(kin-based society)。 • 蒐集系譜資料,以了解當時社會關係,重建歷史。

  8. 主要文化報導人(key cultural consultants) 社會中一些人,因個人機運、經驗、天份或訓練,而能提供關於某些特定生活面向的全部或有用訊息 生命史 對感興趣者所作,收集其生命史,做日後回溯分析之用,也提供一個更加個人性質且平易近人的文化圖像 比較不同主間對相同問題所做的詮釋與處理,可呈現一社會中的多樣性。

  9. 當地人的信念與認知、人類學家的信念與認知 • 主位觀點(emic):當地人取向的觀點 • 依靠當地人來解釋事物,教導文化(文化報導人culture consultant或informant)來探究當地觀點,了解當地人如何思考 • 客位觀點(etic):科學家取向的觀點 • 研究者應嘗試將一種客觀及具有穿透力的觀點帶入異文化的研究中,無法全然,但能透過訓練盡量減少偏誤 • 進行田野工作的同時,民族誌研究者通常結合兩種觀點

  10. 民族誌的演進過程 ‧民族誌之父:馬凌諾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 ‧製作蠻族民族誌(salvage ethnography) 早期的民族誌類似旅行家或探險家的論述,此為對未知地點所做的描述,但民族誌具有與探險家所寫的作品不同的科學目標。

  11. 「古典」民族誌的寫作風格強調『民族誌的真實』:由擁有第一手知識的人提出一個精確、客觀、科學的論述,如對於一種異文化的深入了解。強調個人的研究經驗。「古典」民族誌的寫作風格強調『民族誌的真實』:由擁有第一手知識的人提出一個精確、客觀、科學的論述,如對於一種異文化的深入了解。強調個人的研究經驗。 比較: ‧馬凌諾斯基的民族誌認為文化的各個層面是相互連結且互相交織。 ‧現在的民族誌通常不會是無所不包或注重全貌的,而是專注在特定的主題。

  12.  依據馬凌諾斯基的說法,民族誌研究者的主要研究之一就是「掌握土著的觀點」,對自觀觀點的必要性而言,這是一項非常好的陳述。 依據馬凌諾斯基的說法,民族誌研究者的主要研究之一就是「掌握土著的觀點」,對自觀觀點的必要性而言,這是一項非常好的陳述。 1970年代開始,詮釋人類學(interpretive)將對於土著而言有意義的事物加以描述與詮釋。  民族誌寫作的現代潮流之一就是質疑傳統的目標、方法與風格,包括民族誌的風格與蠻族民族誌。  對話民族誌是一群實驗類型的敘事方式之一,也稱為「反身民族誌」(reflexive ethnography)。在反身性敘述中,民族誌研究者可能採取一些小說手法。

  13. 問題取向的民族誌 雖然人類學家對於人類行為的整體脈絡感到興趣,但是想要研究全部的事情是不可能的,而田野研究大多處理特定問題。 人類學家搜集各類資訊,如人口密度、環境品質、氣候、地理環境、飲食、土地利用與當地人對問題的回答等。

  14. 長期研究 長期研究是對於一個社區、區域、社會、文化或其他單位所作的長時間研究,通常是建立在多次的重訪基礎上。 團隊研究 長期研究通常是團隊研究。理想上,後進的研究者與先行者通力合作,團隊工作跨越了時間與空間,對文化變遷及社會複雜性產生了更加的理解。

  15. 文化、空間與範圍 傳統的民族誌重點放在單一的社會或文化,這多少在空間及時間上被視為是孤立、獨特的。 由於大眾傳媒得關係,當代的人們會自動體驗到地方文化及全球文化。 彼得斯認為人們在這種「雙視野」的情況下,他們對於地方文化的詮釋,往往會受到外界資訊的影響。  大眾傳媒沒有空間的現象 將各個社群視為獨立存在的實體也許已成往事,但是「人類學傳統上注重對特定地點的特殊生活方式的近距離觀察」(Gupta and Ferguson)具有持久不變的重要性。近距離的觀察法使文化人類學有別於社會學與調查研究

  16. 調查研究 調查研究(survey research):這套設計包括抽樣、不具個人性質的資料蒐集與統計分析。  從一個較大規模的母群體中,抽取一個樣本。藉由研究具代表性的樣本,可以對此群體做較精確的推論。  民族誌可以補充調查研究的不足,並加以微調。  調查研究與民族誌的結合可以為複雜社會的生活提供一些新觀點。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