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 likes | 617 Views
果蝇唾腺染色体 的制备与观察. 一、实验目的. 1. 练习剖取果蝇三龄幼虫唾液腺的方法。 2. 掌握制作果蝇唾腺染色体标本的技术。 3. 观察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二 、 实验原理. 1881 年 D. Kostoff 用压片法首先在 D. melanogaster 果蝇幼虫的唾液腺细胞核中发现了特别巨大的染色体 —— 唾液腺染色体( salivary gland chromosome )。但到后来, E . Heitz 和 H . Bauer ( 1933 )以及 T . S . Parnter ( 1933 )才指出它在细胞学上的意义。
E N D
一、实验目的 1. 练习剖取果蝇三龄幼虫唾液腺的方法。 2. 掌握制作果蝇唾腺染色体标本的技术。 3. 观察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二、实验原理 1881年D. Kostoff用压片法首先在D. melanogaster果蝇幼虫的唾液腺细胞核中发现了特别巨大的染色体——唾液腺染色体(salivary gland chromosome)。但到后来,E.Heitz和H.Bauer(1933)以及T.S.Parnter(1933)才指出它在细胞学上的意义。 事实上,双翅目昆虫(如摇蚊、果蝇等)的幼虫期都具有很大的唾腺细胞,其中的染色体就是巨大的唾液腺染色体。这些巨大的唾液腺染色体具有许多重要特征,为遗传学研究的许多方面,如染色体结构、化学组成、基因差别表达等提供了独特的研究材料。
果蝇唾腺染色体的特点: 1.巨大染色体:这种染色体比普通染色体大得多,宽约5um,长约400um,相当于普通染色体的100—150倍,因而又称为巨大染色体。
2.多线染色体:果蝇的唾腺细胞停止在分裂间期(永久间期 ),染色体核蛋白纤维不断复制,平行排列形成巨大而伸展的多线染色体唾腺染色体经过多次复制而并不分开,每条染色体大约有1000—4000根染色体丝的拷贝,所以又称多线染色体(polytene chromosome)。
2.体联会:类似有丝分裂中的同源染色体联会。由于同源染色体紧密配对几乎相互融合,使果蝇的唾腺染色体只有二倍体染色体数目的单元数。2.体联会:类似有丝分裂中的同源染色体联会。由于同源染色体紧密配对几乎相互融合,使果蝇的唾腺染色体只有二倍体染色体数目的单元数。
3.横纹结构:染色体上有横纹结构,这些横纹的数目和位置往往是恒定的,代表着果蝇等昆虫的种的特征;可用于基因定位;3.横纹结构:染色体上有横纹结构,这些横纹的数目和位置往往是恒定的,代表着果蝇等昆虫的种的特征;可用于基因定位; 4.Puff结构:幼虫的不同发育期,浓缩的染色质纤维会成群解旋、松开,形成泡状松散结构,使相应的基因得以表达,这种泡状结构称Puff结构,亦称染色体的疏松。
三、实验材料、器具和药品 1. 材料: 普通果蝇的三龄幼虫。 2. 器具: 双筒体视解剖镜、显微镜、镊子、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培养皿、吸水纸等。 3. 药品: 改良苯酚品红溶液、生理盐水、1mol/L盐酸。
四、实验步骤 1. 材料准备: 将幼虫放在含有一滴生理盐水的洁净载玻片上。在解剖镜下观察:幼虫头部有黑色的口沟,尾端有一对黄色的后气门。 双手各持一枚解剖针,用左手解剖针压住幼虫中部,用右手解剖针自幼虫口沟后切断头部,体内各器宫便从切口处挤出,一对唾腺也随之而出。 唾液腺体是一对半透明棒状腺体。迅速剥离唾腺周围的脂肪体,将唾腺保留在载片中央。
2. 解离:用吸水纸吸去生理盐水,然后加1滴Imol/L HCl溶液于腺体上,作用1~2min。 3. 冲洗:用吸水纸吸去HCl ,滴加蒸馏水于腺体上进行冲洗(两次)。 4. 染色:吸去蒸馏水,加1滴改良苯酚品红溶液,染色30min以上。用镊子加盖玻片。 5. 观察: 镜检。
五、注意事项 1. 尽可能完整剖取唾腺,小心拨除脂肪; 2.冲洗染色时防止腺体丢失; 3.谨防腺体干固,及时滴加HCl或染液; 4.掌握好染色时间。
六、 实验结果 绘制你看到的清晰的唾腺染色体的图像。 七、实验分析 1.分析此次实验成败的原因。 2. 本次实验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