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4

第 章

第 章. 共 同 犯 罪. 教 学 目 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我国刑法关于共同犯罪的立法规定;理解共同犯罪的概念和构成要件;理解共同犯罪的形式;掌握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其刑事责任。. 重点、难点:. 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其刑事责任. 第一节 共同犯罪的概念和形式. 一、共同犯罪的概念 我国 《 刑法 》 第 25 条第 1 款规定: “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 共同犯罪在刑法总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 相对于单个人犯罪而言的,共同犯罪是一种在主体数量上特殊的犯罪形态。

tamas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 章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 章 共 同 犯 罪

  2. 教 学 目 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我国刑法关于共同犯罪的立法规定;理解共同犯罪的概念和构成要件;理解共同犯罪的形式;掌握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其刑事责任。

  3. 重点、难点: 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其刑事责任

  4. 第一节 共同犯罪的概念和形式 一、共同犯罪的概念 我国《刑法》第25条第1款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5. 共同犯罪在刑法总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 相对于单个人犯罪而言的,共同犯罪是一种在主体数量上特殊的犯罪形态。 • 共同犯罪被认为是一个比单个人犯罪更为危险、更为严重的犯罪形式。 • 共同犯罪的责任更加复杂。

  6. 二、共同犯罪的成立要件 1、主体条件:两人以上。 (1)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或者没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不能成为单独犯罪的主体,同样也不能成为共同犯罪的主体。

  7. (2)一个具备主体资格的人唆使一个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犯罪的,也不认为是共同犯罪,其刑事责任由具备主体资格的人承担。(2)一个具备主体资格的人唆使一个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犯罪的,也不认为是共同犯罪,其刑事责任由具备主体资格的人承担。 对此情况,认为教唆者是在把他人当工具使用,属于间接实行犯。

  8. (3)单位犯罪中,虽然可能有很多单位成员参与,但是此时是作为一个法律主体出现的,不认为是共同犯罪。(3)单位犯罪中,虽然可能有很多单位成员参与,但是此时是作为一个法律主体出现的,不认为是共同犯罪。 (4)单位犯罪属于共同犯罪的情形可能有: A、两个以上的单位共同犯罪; B、一个单位和一个自然人共同犯罪。

  9. 2、客观条件:须有共同的犯罪行为; • 这里所称的共同犯罪行为是广义的,既包括实行行为,也包括组织、教唆、帮助、共谋行为。 • 在共同犯罪中承担实行行为的人,叫做实行犯;没有亲自实行犯罪而仅承担帮助行为的人,叫做帮助犯;仅有教唆行为的人,叫做教唆犯。

  10. (1)在有共谋的情况下,不作为也认为有共同犯罪的行为。 (2)“共谋”而未参与实行的人是否成立共犯? 理论上一般认为有共谋就足以认定具有共犯的行为与故意,可以成立共犯。 有共谋而未参与犯罪实行的,有3种可能: 第一种,由其他人代劳,不必事必躬亲。 第二种,遭遇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没有参与实行。 第三种,自动放弃。

  11. 案 例 刘某、陈某见3名学生在用扑克牌赌博,赌资放在地上,遂生抢劫之心。2人约定以吹口哨、打手势为暗号一起动手实施抢劫,并佯装看赌牌靠近学生。期间,刘某多次暗示,但陈某迟迟不敢动手。刘某便找机会抢了放在地上的赌资320元,并对一名反抗的学生彭某拳打脚踢。刘某抢得钱后与陈某扬长而去。事后,刘某、陈某分别分得赃款180元和140元。 对此案中陈某的行为是否应认定为共同犯罪?

  12. 分 析 两人构成抢劫罪,且系共同犯罪。在共同犯罪中,刘某起主要作用,系主犯;陈某起次要作用,系从犯。

  13. (3)应注意的问题:把上述意义的共谋与犯意表示和教唆犯区别开来。(3)应注意的问题:把上述意义的共谋与犯意表示和教唆犯区别开来。 如果受到他人参加犯罪的邀请,当时仅仅表示同意,届时未参与实行的,属于犯意流露、表示的范畴,不属于共谋行为,不成立共犯。 如果教唆他人犯罪并出谋策划的,属于教唆犯,也不是共谋者。作为共谋者与其他犯罪人的关系不是教唆与被教唆的关系,而是在都已经具有共同犯意的前提下形成的合作关系。因为大家都本有犯意,不存在谁教唆谁的问题。

  14. 3、主观条件: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共同犯罪的故意包含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各个共同犯罪人对该罪都有故意。 第二层意思是共同犯罪人之间存在着意思联络,意识到了在协同犯罪。

  15. 共同犯罪的故意——包括以下两方面: (1)需要具有同一性质犯罪的故意; 如:同船走私香烟与毒品。 (2)共同犯罪的故意必须是相互沟通的; 如:片面共犯。

  16. A、如果2人以上在同时同地加害同一对象,但无意思联络的,不认为是共犯。A、如果2人以上在同时同地加害同一对象,但无意思联络的,不认为是共犯。 如:同时犯。 但是,通常这只是针对共同实行犯即共同正犯而言的。对于帮助犯而言,片面的共犯是可以成立的。

  17. B、 根据2000年11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交通肇事后,车主、乘客、单位的主管人员指使肇事司机逃逸致被害人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 这里承认过失犯罪共犯的存在,只能作为特例掌握 。

  18. C、共同犯罪故意形成的时间,可以是在事先,即预谋(事先通谋)的共同犯罪;也可以在事中即在犯罪过程中,这被称为无预谋(事先无通谋)的共同犯罪。C、共同犯罪故意形成的时间,可以是在事先,即预谋(事先通谋)的共同犯罪;也可以在事中即在犯罪过程中,这被称为无预谋(事先无通谋)的共同犯罪。 但是,如果是在犯罪既遂以后才知道犯罪人的犯罪事实,表示赞同的,不认为共犯。 在他人既遂后提供帮助的,不认为是共犯。

  19. D、共同犯罪故意形成的方式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是暗示的;可以通过语言、文字表达,也可以通过身体姿势、面部表情、眼神等表达。D、共同犯罪故意形成的方式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是暗示的;可以通过语言、文字表达,也可以通过身体姿势、面部表情、眼神等表达。

  20. 三、共同犯罪的认定——不成立共同犯罪的几种情形三、共同犯罪的认定——不成立共同犯罪的几种情形 1、过失共同造成同一损害结果的,不构成共犯; 2、间接正犯不成立共犯; 间接正犯又称为间接实行犯。所谓间接正犯,是指把他人的行为当做工具利用的情况。

  21. 间接实行犯主要有两种情况: ①利用无责任能力人包括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人的行为; ②利用无辜者、不知情者的行为。 例如:医生利用不知情的护士杀害一个病人,让护士把毒针给病人打下去。

  22. 3、事先无同谋的窝藏、包庇行为,窝赃、销赃行为不以共犯论处;3、事先无同谋的窝藏、包庇行为,窝赃、销赃行为不以共犯论处; 反过来,如果事先有同谋的就以共犯论。

  23. 案 例 甲想从某衬衫厂骗衬衫,伪造了合同等证件,到衬衫厂谎称购买衬衫。 在这之前,为了解决销赃问题,甲和乙商定由乙联系销路。乙就找到某个体户丙说有一批衬衫要卖。甲骗出10万件衬衫后,和乙一起到丙处,以极低的价格卖给丙。丙见价格如此之低,知道来路不正,但为贪便宜还是购买了。 问:丙与甲乙是否成立共同犯罪?

  24. 分 析 • 这是一个典型的根据事先有无通谋区别是否共犯的问题。 • 甲构成合同诈骗罪,乙与甲事先通谋承担事后销赃的任务,构成甲的共犯即合同诈骗罪。丙没有与甲乙事先通谋,而只是在事后明知是赃物而收购,所以不构成合同诈骗罪的共犯,而仅构成收购赃物罪,是单独犯。

  25. 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判断事前事后的标准。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判断事前事后的标准。 这个标准一般为是否既遂。

  26. 案 例 甲从本厂的车间里偷出十几个机器零件,藏在工厂的院墙里面的墙根下。然后找到乙,让乙帮忙一同把藏在墙根下的零件偷出到院墙外面,埋在一棵大树下。然后又找到开车的丙,由丙开着汽车一起把埋藏在树下的零件运走。 在这个案件中,甲、乙、丙构成何罪?是否成立共同犯罪?

  27. 分 析 甲构成盗窃罪无疑。 乙和丙构成何罪就需要研究盗窃行为何时既遂。既遂以前加入的,是盗窃罪的共犯;以后加入的,不是共犯,是转移赃物罪。 一般认为盗窃厂矿企业的大宗物品出了厂门或者院墙为既遂。那么本案既遂应当在将零件转移到院墙之外的时刻。

  28. 4、“过限”行为不认为是共犯; 过限行为是指在共同犯罪的过程中,其中有共同犯罪人实施了超出共同犯罪故意范围的犯罪行为。这种超出共同犯罪故意范围的行为就叫做共犯的过限行为。 对于共犯中发生的过限行为,由实施者单独承担责任,其他共同犯罪人不承担责任。

  29. 关于过限问题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 ①在共同实施伤害罪的过程中,发生过限的杀人行为。 对此,一般按共犯过限对待,所有共同犯罪人在伤害的限度内成立共犯,实施杀人行为者单独承担杀人的罪责,其他犯罪人不承担杀人的罪责。

  30. ②在盗窃、抢夺犯罪过程中,因为当场使用暴力转化为抢劫罪的。②在盗窃、抢夺犯罪过程中,因为当场使用暴力转化为抢劫罪的。 例如:张三、李四在共同盗窃过程中,遭到事主的抓捕。张三、李四分头逃跑。事主在追张三过程中,张三使用暴力反抗,致事主死亡,转化为抢劫罪。 关键看有无事前通谋。

  31. 5、同时犯、先后犯不是共犯; 例如:客车出现交通事故,旅客死的死伤的伤,财物散落一地。路过的人就去拿旅客的财物。 根据司法解释,在交通肇事现场没有勘验之前,拿取财物的以盗窃罪论处。抢夺或者抢劫的,分别以抢夺、抢劫罪论处。 这些拿去旅客财物的人是否构成共同犯罪呢?

  32. 如果没有通谋、没有协同关系,仅仅是偶然碰到一起,各自拿取财物的,属于同时犯,不构成共犯。如果没有通谋、没有协同关系,仅仅是偶然碰到一起,各自拿取财物的,属于同时犯,不构成共犯。 区别是同时犯还是共犯有什么意义? 意义在于罪责轻重不同。共犯的罪责是整体的罪责;而单独犯只对自己的行为承担个人罪责。

  33. 6、两人以上实施犯罪时故意内容不同的,不构成共同犯罪;6、两人以上实施犯罪时故意内容不同的,不构成共同犯罪; 7、单方故意与单方过失行为共同造成某种危害结果的,不构成共同犯罪。 例如:监管人员甲某失职,罪犯乙某乘机脱逃,不成立共犯。甲某可以构成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乙某构成脱逃罪。

  34. 四、共同犯罪的形式 (一)任意的共同犯罪与必要的共同犯罪 (二)事前有通谋的共同犯罪与事前无通谋的 共同犯罪 (三)简单的共同犯罪与复杂的共同犯罪 (四)一般共同犯罪与特殊共同犯罪

  35. 特殊的犯罪集团有3个: (1)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 (2)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 (3)组织和利用会道门、邪教组织。

  36. 第二节 共同犯罪的种类和刑事责任 一、主犯及其刑事责任 (一)主犯的概念和种类 1、概念 2、种类

  37. 主犯通常包括3种人: (1)集团犯罪的首要分子,就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人; (2)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3)聚众性犯罪的首要分子。 注意:在聚众犯罪并不构成共同犯罪的情况下(如刑法规定只处罚首要分子而首要分子只有一人时),不存在主犯、从犯之分,其中的首要分子当然无所谓主犯。

  38. (二)主犯的刑事责任 第26条第3款:“对于集团犯罪的首要分子,应当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 第26条第4款:其他主犯,也应当对其所组织、指挥、参与的全部罪行负刑事责任。

  39. 通过这个规定,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对于共同犯罪中的主犯,刑法的规定采取的是整体责任的原则。 所谓整体责任原则,就是“一部行为,全部责任”,也就是说,作为主犯,他的行为虽然只是共同犯罪的一部分,但是他承担的责任却是全部的。

  40. 案 例 甲、乙、丙、丁4人乘一辆车,看见一人骑自行车,开车的甲说去“分点钱”。意思就是说抢劫。然后把车开到骑车人前面停下来。车门一开,乙、丙下车。骑车人一看不好,骑车就跑。乙、丙就追,追到之后,丙把人截住,把钱抢了。 问:如何区分四人的刑事责任?

  41. 分 析 在本案中,大家注意尽管甲没有动手,乙没有直接从被害人那里抢取财物,但他们均构成抢劫罪的既遂。 对于丁的行为性质,要具体区分,如果丁事先参与了共谋,事后参与了分赃,应当构成共犯。如果这仅仅是临时起意的抢劫,即由甲“去分点钱”一句话临时勾起的犯罪意图,丁既没有参与共谋,也没有实施行动,就不构成共犯。

  42. 二、从犯及其刑事责任 (一)从犯的概念和分类 1、概念 2、分类 从犯通常有两种: (1)起次要作用的实行犯; (2)本人没有实行行为,仅仅是提供帮助的帮助犯。

  43. (二)从犯的刑事责任 第27条第2款:“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这里有一个问题,法律没有说明从犯如何对共同犯罪事实承担刑事责任。在具体案件中,他们是承担整体责任还是承担个体责任,应区别对待。

  44. 注意: 在集团犯罪的场合,首要分子与其他主犯或者从犯的刑事责任计算原则略有不同。 对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全部罪行处罚。对其他主犯,按照其所组织、指挥、参与的罪行处罚。 对从犯,按照其所参与的罪行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45. 三、胁从犯及其刑事责任 第28条规定:“对于胁从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修订前的刑法规定,胁从犯有两种:一是被诱骗参加犯罪的人;二是被暴力胁迫参加犯罪的人。 修订后的刑法把被诱骗的这一种给取消了。因此,胁从犯只有一种,即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

  46. 四、教唆犯及其刑事责任 (一)教唆犯的特点 “唆使他人犯罪,而本人不打算参与或者没有实际参与实行犯罪。” 例如:买凶杀人。 注意: 教唆行为与实行行为竞合的问题;教唆行为与帮助行为竞合的情况。

  47. (二)教唆犯的成立要件 一方面有唆使他人犯罪的故意。 确实是意图使他人实施犯罪,如果行为人没有教唆他人犯罪的故意,仅仅是因为说话不注意,客观上引起了他人犯罪的意念,不能认定为教唆犯。 另一方面有具体明确的教唆他人犯罪的行为。 通常要求教唆的内容是比较具体的,特别是侵害对象比较明确。

  48. (三)教唆犯的刑事责任 1.对于教唆犯,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处罚。如果起主要作用的,按主犯处罚;如果起次要作用的,按照从犯处罚。 司法解释特别指出: 实践证明,教唆犯一般起主要作用,所以,一般应按主犯处罚。但是不排除认定为从犯、按从犯处罚的可能性。

  49. 2.被教唆人没有犯被教唆罪的,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2.被教唆人没有犯被教唆罪的,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注意: 首先就是教唆人有教唆的行为,但是被教唆人没有去犯罪。 没有去犯罪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当场就断然拒绝了;另一种是当场表示接受教唆,但是始终按兵不动。 其次,教唆人独立成立犯罪。

  50. 3.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从重处罚。 如果行为人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并且该人又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一般认为教唆者是间接实行犯,不是教唆犯。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