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逐差水準測量

逐差水準測量. 實習目的. 求相距較遠兩點之高程差。觀測者與持尺者在測量的過程中學習如何去協調合作。. 使用儀器. 水準儀 ×1 、 腳架 ×1 、 水準尺 ×2 。 尺墊 ×2. 方法與過程. 1. 如下圖, A 、 B 為水準點 ( 正式或簡易水準點均可,水準點頂端應為半球形突起,比較理想 ) 。 A 、 B 間不通視,且距離超過 100 公尺以上,應採用逐差水準測量方式求二點之高程差。. 方法與過程.

tamar
Download Presentation

逐差水準測量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逐差水準測量

  2. 實習目的 求相距較遠兩點之高程差。觀測者與持尺者在測量的過程中學習如何去協調合作。

  3. 使用儀器 • 水準儀×1、 • 腳架×1、 • 水準尺×2。 • 尺墊×2

  4. 方法與過程 1.如下圖,A、B為水準點(正式或簡易水準點均可,水準點頂端應為半球形突起,比較理想)。A、B間不通視,且距離超過100公尺以上,應採用逐差水準測量方式求二點之高程差。

  5. 方法與過程 2.假設先由A往B測。水準儀設置於 ,腳架腿勿妨礙觀測。水準尺直接放在A 點之半球形突出頂端。第三人持尺由A 點走向 ,計算步數,再 由往B點走同樣步數,放置鐵墊,點為T.P.1,設置水準尺。儀器及水準尺應設置於路邊。先觀測A點水準尺得後視 ,再觀測T.P.1水準尺得前視 ,按格式記入記錄表 。

  6. 方法與過程 3.觀測者示意A 點持尺者前行。觀測者自己亦搬儀器向前移動,超過T.P.1,設置於 處。T.P.1水準尺位置不動,僅使尺面轉向 處水準儀。A點持尺者行經T.P.1處,開始計算T.P.1到 之步數,再前行相同步數,置鐵墊,設置水準尺。在 ,先觀測T.P.1水準尺得後視 ,再測T.P.2水準尺得前視 。

  7. 方法與過程 4.若T.P.2至B點距離還很遠,則重複步驟 3 之操作方法。 5.若T.P.2到B點距離在100公尺以內,且通視良好,則 T.P.1處水準尺移置B點(不得使用鐵墊),觀測者搬水準儀到 ,並使到T.P.2,B二點的距離相同,分別測得前後視。 6.以上所述為往測,同樣測量步驟再由B往A點測量稱為返測。

  8. 水準測量平差計算 水準測量時,安置儀器觀測前後視一次,即會產生一次誤差,水準路線愈長,安置儀器及觀測次數愈多,測量誤差隨之增加。全線測量誤差倘未超過誤差界限,一般採用簡易平差法予以分配。 a. 按距離比例平差之改正值計算式 Ci: 第 i點之改正值 li:自起點至第 i點之累積長度 L:水準路線之總長度 w:水準測量之誤差值

  9. 間視點 107-1 水利署T29 水利署T30 間視點 108 水利署T31 控制點 養殖系 門口轉角 控制點B5 控制點大門JT01 控制點HRE 控制點A16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