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北极光 - 清华” 全国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赛介绍

“北极光 - 清华” 全国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赛介绍. 清华大学团委 2014 年 3 月 25 日. 第一部分 赛事介绍. 赛事缘起. 创业计划大赛 为创业教育的普及和开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创业实操能力培养方面有所不足 在吸引最广大学生参与方面有所不足. 赛事缘起. 2009 的新探索 出发点: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实操素养 突破点:公益领域. 公益创业实践赛 要求学生以服务社会、开展公益事业为主要内容,借鉴商业运作的模式,来落实完成一项具备一定水准的、可持续发展的公益项目. 赛事缘起. 赛事目标 培养公益意识: 通过对社会需求的观察与调研,形成项目的出发点

Download Presentation

“北极光 - 清华” 全国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赛介绍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北极光-清华” 全国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赛介绍 清华大学团委 2014年3月25日

  2. 第一部分 赛事介绍

  3. 赛事缘起 • 创业计划大赛 • 为创业教育的普及和开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在创业实操能力培养方面有所不足 • 在吸引最广大学生参与方面有所不足

  4. 赛事缘起 2009的新探索 出发点: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实操素养 突破点:公益领域 公益创业实践赛 要求学生以服务社会、开展公益事业为主要内容,借鉴商业运作的模式,来落实完成一项具备一定水准的、可持续发展的公益项目

  5. 赛事缘起 • 赛事目标 • 培养公益意识:通过对社会需求的观察与调研,形成项目的出发点 • 培养创业素养:实际做成一个创业项目,用商业运作的方式来开展公益事业 • 深化社会实践:好的项目来源于社会实践的观察,好的落实依赖于社会实践的开展,赛事给予经费支持实践活动

  6. 发展历程 2009:“北极光杯”首届清华大学公益创业实践赛 2010:“北极光-清华”首届全国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赛 2011: 团中央学校部正式成为全国赛指导单位 “北极光-清华”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赛 2012-13:“北极光-清华”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赛 2013-14:“北极光-清华”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赛

  7. 评价标准 公益性 参赛者应以公益为目的,基于对社会的充分了解和关注,瞄准某一具体社会问题进行立项,进而设计方案、付诸行动来加以解决 赛事鼓励参赛者瞄准当前尚未得到足够关注或支持的社会问题或公益方向进行立项 项目的受益者应为普通大众或弱势群体,鼓励“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 项目商业运作产生的收益,主要用于进一步推进项目进展,扩大项目规模

  8. 评价标准 创业性 参赛项目应采用商业运作的方式来解决瞄准的社会问题,应运用组委会配给的相对少量的启动资源,来撬动社会各界的相对大量的发展资源 项目成型后,其运行状态应是在消耗资源的过程中通过某一商业模式不断引入新的资源,使项目可自身维持、可持续发展,单纯或主要使用组委会配给的启动资源支撑项目运行的“花钱买公益”的方式将不被接受 赛事将考虑投入、吸收资源与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的比例 赛事鼓励采用创新性的商业模式 赛事鼓励具有普适性、可推广性的运作模式

  9. 评价标准 实践性 项目执行计划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可行性,即需要考虑在预定的时间、人力、资源范围内,综合当地实际情况,设定切实可行的项目进度及目标 赛事对项目的落实成果有较高的要求,凡进入决赛的项目,都应取得一定的落实成果,落实成果应与项目申报时的计划基本吻合 赛事鼓励公益创业实践项目在完成赛事后继续运行,并将配给相应资源

  10. 常见问题 • 公益性缺失: • 赛事要求参赛者以公益为目的进行立项,进而设计方案、付诸实践。公益性的主要判据有以下三方面: • (1)服务对象。需要面向普通大众或弱势群体,是“面临困难或问题”的对象。例如为有车一族提高停车便利性,就不满足要求。 • (2)项目的立足领域与运作方式。项目应面向公共服务领域,以趋近于社会企业的方式进行运作,而非传统的能够产生丰厚回报的领域和方式。项目应不是以丰厚盈利为目标的投资人所热衷投资的项目。 • (3)收入来源。项目在商业运作过程中,其收入的主要来源不能为公益项目的服务对象。可以面向服务对象收费,但不能构成主要来源。可以是商业广告或政府购买服务。 • (4)盈利使用。在满足基本的人员费用后,项目剩余的绝大部分盈利应用于进一步发展项目,而非用于提高人员薪酬待遇或用作其他方面投资。

  11. 常见问题 • 创业性缺失: • 赛事秉持“公益意识培育与创业实践相结合”的育人理念,要求参赛学生借鉴商业运作的模式开展公益项目,即强调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自造血”能力。“创业”的目的是为了让“公益”可自身维持、可不断发展。 • 在这一方面最常见的问题即“花钱买公益”,项目只是简单地使用组委会拨付的资金或者其他机构的捐赠购买产品或服务用于服务对象,期间并未由项目运作产生新的收益。

  12. 常见问题 • 公益性与创业性不相关: • 在赛事的评判标准中,“公益性”和“创业性”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公益性”是项目的目标和着力点,“创业性”是项目的运作方式,两者是紧密结合起来的。 • 这方面最常见的问题在于,部分团队开展了某一创业类项目(A项目),他们用A项目的部分收益,去完成另一件公益项目(B项目),而A项目和B项目本身并无任何实际关联。 • 例如一个团队开展了一个出售清洗液的项目,用收益所得购买图书捐给希望小学,就属于典型的公益性与创业性不相关的情况。这一问题可以总结为『挣钱买公益』。

  13. 典型项目 独居老人 • 老人独自在家,发生摔倒或意外情况后,无法向子女或社区发出求助信息。该项目通过一个可以检测老人摔倒并主动发出求助短信的装置,来帮助老人。项目团队将技术与某企业合作,该企业每使用一次团队技术,就免费为团队制作一个装置供其免费发放。 公益性:解决老人摔倒以后的呼救问题,雪中送炭 创业性:与企业合作,以技术使用权换产品,可持续发展 实践性:在社区中免费发放了数百个装置

  14. 典型项目 甘霖计划 • 青海边远山区大部分小学生都需要步行几公里上学,学生长期吃不上热的午餐。为解决这一问题,该项目结合青海日照强烈的特点与低碳节能的时代要求,设计了一套简单实用的太阳能加热饭盒装置。通过利用太阳能加热孩子们的饭菜,并辅以企业“认购”加热装置的方式使之可持续、可推广,使尽可能多的中小学生吃上温暖、健康的午餐,保证他们健康成长。 公益性:解决边远山区孩子的热午饭问题 创业性:由企业“认购”,可持续发展且易于推广 实践性:在青海某小学进行了安装使用,效果良好

  15. 非典型项目 海外租房平台 • 如今,出国留学的学生越来越多,但大多数情况下国外大学并不提供免费的住宿,租房是一笔不小的费用,甚至成为了部分学生选择出国的一个难题。本项目计划搭建在线住房信息平台,促进国内有意出国留学或交换学生与有一定生活经验的留学生之间有效的沟通,解决大学生出国留学时找住处难的现实问题,提升校园内公益服务氛围。 • 主要问题:公益性缺失 • 该项目是典型的高回报商业盈利项目 • 收入来源完全与服务对象重合 • 对于服务群体而言,『锦上添花』多于『雪中送炭』

  16. 非典型项目 爱心图书馆 • 怀来县有14所中学因办学教学条件比较艰苦,但因教育资源不足和教育环境恶劣。团队将在北京几所中学募集到的若干本图书,捐赠给怀来的部分学校,帮助他们建立爱心图书馆,确保捐赠的图书物尽其用。同时,也会密切关注图书馆进程,源源不断地提供图书。 主要问题:创业性缺失 项目产生新的“收入”的方式主要是“在北京几所中学募集到的若干本图书,捐赠给怀来的部分学校”,这并不是一种商业运作模式,而是一种普通的公益募集方式。

  17. 第二部分 赛事组织 (以第三届全国赛为例)

  18. 1、启动阶段 • 2012年4月,赛事宣传 • 2012年6月,正式启动,向所有211高校发出邀请,团队可利用暑期时间开展实践活动 • 2012年11月底报名截止,提交公益创业计划书,共收到100余份项目书

  19. 2、初赛评审 • 2012年12月初,大赛组织初赛评审(书面评审) • 从所有报名团队中选出27支优秀团队进入复赛(来自12所高校) • 每支晋级团队给予2万的实践经费 • 评委来自社会公益组织创始人、公益活动较为活跃的企业家、公益创业研究专家

  20. 3、中期报告与指导 • 2013年3月,晋级复赛团队提交中期报告,汇报3个多月来项目实践进展 • 组委会邀请创业导师对项目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建议

  21. 4、复赛 • 2013年5月18日上午,复赛在清华大学校内举行 • 复赛第一轮,27个团队通过抽签分成4组,进行闭门答辩,各小组第1名直接进入决赛,各小组第2、3名进入第二轮 • 复赛第二轮不分组,8个团队面向全体评委依次答辩,选出前4名 • 最终8个团队晋级第二天的决赛

  22. 5、决赛 • 2013年5月19日下午,决赛举行,采用一轮公开答辩形式,评出金银铜奖各两名,以及“最受媒体关注奖”一名

  23. 赛事影响 • 著名创业类节目《创赢未来》为全国公益创业实践赛录制决赛 • 大赛金奖银奖团队被CCTV专题采访并播出 • 光明网、中国经济网、中国教育网、腾讯教育、扬子晚报、南京日报、和讯网等30多家媒体都对本届大赛进行了报道

  24. 后续支持 • 为了向大赛涌现的优秀团队提供后续支持,清华大学团委与微软(中国)公司发起“微软-清华”青年公益创业行动

  25. 后续支持 • 通过匹配资金、培训等资源,让10支优秀公益创业项目继续完善发展,达成了很好的社会效应与教育效果

  26. 感谢团中央和兄弟高校对清华大学公益创业实践赛的支持!感谢团中央和兄弟高校对清华大学公益创业实践赛的支持!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