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k likes | 1.53k Views
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 物理性因素种类. 在生产和工作环境中,与劳动者健康密切相关的物理性因素包括 气象条件 噪声和振动 电磁辐射. 物理因素特点. 作业场所常见的物理因素中,除了激光是由人工产生之外,其他因素在自然界中均有存在。 每一种物理因素都具有特定的物理参数 作业场所中的物理因素一般有明确的来源 作业场所空间中物理因素的强度一般是不均匀的,多以发生装置为中心,向四周传播 有些物理因素,如噪声、微波等,可有连续波和脉冲波两种传播形式。 物理因素对人体的损害效应与物理参数之间不呈直线的相关关系. 物理因素特点.
E N D
物理性因素种类 在生产和工作环境中,与劳动者健康密切相关的物理性因素包括 • 气象条件 • 噪声和振动 • 电磁辐射
物理因素特点 • 作业场所常见的物理因素中,除了激光是由人工产生之外,其他因素在自然界中均有存在。 • 每一种物理因素都具有特定的物理参数 • 作业场所中的物理因素一般有明确的来源 • 作业场所空间中物理因素的强度一般是不均匀的,多以发生装置为中心,向四周传播 • 有些物理因素,如噪声、微波等,可有连续波和脉冲波两种传播形式。 • 物理因素对人体的损害效应与物理参数之间不呈直线的相关关系
物理因素特点 • 对物理因素所致损伤或疾病的治疗,不需要采用“驱除”或“排出”的方法,而主要是针对损害的组织器官和病变特点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 机体在接触物理因素后,大都会产生适应现象 • 针对物理因素采取预防措施时不是设法消除这些因素,也不是将其减少到越低越好,而是设法将这些因素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不良气象条件 高温作业
高温生产环境中的气象条件及其特点 1.气温 2.气湿 3.气流 4.热辐射
气 温 • 大气温度 • 生产性热源 • 其它
气 湿 • 生产环境的气湿以相对湿度表示。 • 相对湿度高于80%称为高气湿 • 相对湿度低于30%称为低气湿
气 流 • 外界风力 • 生产性热源(热压) • 通风设施
热辐射 • 何谓热辐射? • 一次辐射和二次辐射 • 正辐射和负辐射 • 热辐射强度取决因素 • 热辐射单位(J/cm2·min)
高温作业的类型与职业接触 (1)概念 高温作业系指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以本地区夏季室外平均温度为参照基础,工作地点的气温高于室外2℃或2℃以上的作业。 (2)种类 高温、强热辐射作业 冶金、机械铸造工业、炉窑、锅炉 )高温、高湿作业 造纸、印染、纺织 夏季露天作业(高温、强热辐射、二次热辐射) 农业劳动、建筑、搬运
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 • 是指近十年本地区气象台正式记录每年最热月中每日13-14点的气温平均值。 • 我国部分地区夏季室外通风设计计算温度(地点温度℃ ) 哈尔滨28 天津31 海口33 济南32 南宁33 杭州34 昆明25 上海32 重庆35 北京30 沈阳29 南京33 大连27 武汉34 福州34
高温作业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 体温调节 • 水盐代谢 • 循环系统 • 消化系统 • 神经系统 • 泌尿系统
体温调节 • 产热+获热=散热 • 正常机体产热与散热之间保持着动态的平衡,以维持机体温度的相对恒定(代偿范围≤38℃)。
热平衡破坏 获热增加 血液温度↑ 内外环境的热负荷 热平衡 下丘脑 体温调节中枢 对流 辐射 汗液蒸发 皮肤血管扩张 汗腺分泌增强 散热反应 环境温度大于皮温 热辐射强度大 空气相对湿度高、气流小
水盐代谢 高温作业 汗液蒸发 水、电解质紊乱 热痉挛 出汗量: 反映机体受热程度和劳动强度的综合指标 一个工作日生理最高限度的出汗量为6L 尿盐量: 判断体内是否缺盐的指标 尿盐<5g/24h(缺盐可能)
循环系统 1)血液供求矛盾造成心肌发生代偿性肥大 皮肤血管扩张,末梢循环血量增加 出汗导致血浓缩,血粘,有效循环血量降低 工作肌群需要足够血液灌注 2)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不变,脉压差大 是高温作业工人生理性适应表现
消化系统 消化腺分泌功能减弱,消化酶的活性降低, 胃液酸度降低 胃肠蠕动差,吸收、排空速度降低 唾液分泌减少,淀粉酶活性降低 消化道血流量少,影响营养吸收 大量饮水胃液稀释加重消化道负担 消化不良 食欲减退 胃肠道疾患增多 消化功能降低
神经系统 体温调节中枢的兴奋性增高 运动中枢兴奋性降低 高温 肢体运动准确性↓ 协调性↓ 反应速度↓ 肌肉活动减弱 产热减少 注意力不集中 工伤事故
泌尿系统 尿中出现蛋白和管型 汗液排出增加 肾脏尿液减少、浓缩 抗利尿激素增加 肾负荷增加 肾功能不全
热适应(heat acclimatization) (1)概念 人体在热环境下工作一段时间后对热负荷产生的适应反应 (2)表现 体温调节能力提高: 产热减少,出汗增多,蒸发散热增强 皮肤温度和机体中心温度先后降低 心血管系统紧张性下降 血压稳定,心率减慢,每搏输出量增加 醛固酮分泌增加,肾小管和汗腺对钠和氯的 重吸收加强,汗液无机盐损失量减少 热应激蛋白(HSP)
热适应的建立和脱适应 • 热适应训练: 在中等热条件下,让未适应者进行短时间的尽可能重的体力负荷训练,并间隔短暂的轻体力负荷训练,一般2~4周内形成。 • 脱适应: 热适应的状态并不稳定,停止接触热一周左右即返回到适应前的状况。病愈或休假重返工作岗位者应注意重新适应。
中暑 中暑(heat stroke)是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致疾病(acute heat–induced illness)。 致病因素: 气温高 气湿大 气流小 热辐射强 劳动强度大 劳动时间过长 诱发因素: 体弱 肥胖 睡眠不足 未产生热适应
中暑分型 • 热射病(heat stroke) • 热痉挛(heat cramp) • 热衰竭(heat exhaustion)
(1)热射病/日射病/中暑性高热(heat stroke) 机制: 散热途径受阻,体内蓄热,体温调节机制紊乱 作业类型: 强干热型、湿热型高温作业 临床表现: 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以上,开始大量出汗,以后无汗,并伴有干热和意识障碍、脉搏快而无力、呼吸浅表、昏迷、抽搐、病死率高
(2)热痉挛(heat cramp) 机制: 过量出汗→钠、钾过量丢失→水电解质紊乱 →神经肌肉自发性冲动→肌痉挛 作业类型: 干热型高温作业 临床表现: 肌肉痉挛伴收缩痛,痉挛以腓肠肌等四肢肌肉和腹肌为多见,对称性发作,可自行缓解,患者神志清醒,体温正常
(3)热衰竭(heat exhaustion) 机制: 皮肤血流的增加→脑部暂时供血减少而晕厥 作业类型: 高温、强热辐射作业 临床表现: 发病一般迅速,先有头昏、头痛、心悸、出汗、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血压下降,继而晕厥,轻度脱水,体温正常或稍高
2.诊断 先兆中暑:症状+体温正常或略高 轻症中暑:症状加重+体温38.5℃ 重症中暑: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之一或混合者 3. 治疗 先兆/轻症中暑: 迅速转移、密切观察、含盐饮料、对症处理 重症中暑: ① 物理降温 ② 药物降温(氯丙嗪) ③ 纠正水电质紊乱 ④其他:补充水溶性维生素、防止休克、脑水肿 同时进行
热致疾病的预防 (1)高温作业卫生标准 制订卫生标准应以机体热应激不超出生理范围(例如,直肠体温≤38℃)为依据 (2)防暑降温措施 1.技术措施 2.保健措施 3.组织措施
(1)技术措施 合理工艺设计: 隔热:热绝缘、热屏挡 通风:自然通风、机械通风 (2)保健措施 供应含盐饮料补充营养: 盐0.1-0.2%,蛋白14-15%,水少量多次,补充水溶性维生素 个人防护 预防保健 (3)组织措施 贯彻法规和标准 制定合理休息制度
低温作业 低温作业是指生产劳动过程中,工作地点平均气温等于或低于5℃的作业。按照工作地点的温度和低温作业时间率,可将低温作业分为4级,级数越高冷强度越大。 低温作业主要包括寒冷季节从事室外或室内无采暖设备的作业,以及工作场所有冷源装置的作业
低温作业对机体的影响 1.体温调节 2.中枢神经系统 3.心血管系统 4.体温过低
体温调节 • 散热减少:如反射性地引起皮肤血管收缩等。 • 产热增加:如肌肉寒颤等。
中枢神经系统 低温条件下,脑内高能磷酸化合物代谢降低。可出现神经兴奋与传导能力减弱,并与体温有依赖关系:当体温降至35~32.2℃范围内,可见手脚不灵、运动失调、反应减慢及发音困难。寒冷引起的这些神经效应使低温作业工人易受机械和事故的伤害。
心血管系统 • 初期: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 • 后期: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
防寒保暖措施 • 做好防寒和保暖工作 • 注意个人防护 • 增强耐寒体质
高气压 高气压作业 潜水作业:潜水员每下沉10.3m,压力增加101.33kPa(1个大气压) 潜函作业 其他:如临床上的加压治疗舱和高压氧舱、气象学上高气压科学研究舱的作业等
减压病(decompression sickness,DCS 或bends) 减压病为在高气压下工作一定时间后,在转向正常气压时,因减压过速所致的职业病。
常见作业 它主要发生在: ①潜水作业; ②高气压作业(包括沉箱、隧道等施工) ③失事潜艇艇员从海底离艇脱险上浮; ④飞行过程气压变化; ⑤高压氧治疗仓工作等。
发病机制(1) 在高气压下,空气各成分的分压都相应升高,经过呼吸和血液循环,溶解人体内的量也相应增加。氮所占的比例大(80%),在体内既不被机体利用,也不与体内其他成分结合,仅单纯以物理溶解状态溶于体液组织中。氮在脂肪中的溶解度比血液高4倍,因此多集中在脂肪和神经组织内。若减压过速体内溶解氮在几秒至几分钟内迅速生成气泡,造成严重后果。
发病机制(2) • 在脂肪较少、血管分布较多的组织中,气泡多在血管内形成而造成栓塞,引起一系列症状。 • 脂肪较多、血管分布较少的组织中,气泡多积聚于血管壁外,产生压迫症状。
临床表现 急性减压病大多数在数小时内发病,一般减压愈快,症状出现愈早,病情也愈重。 (1)皮肤:出现较早较多的症状为奇痒,主要由于气泡对皮下感觉神经末梢直接刺激所致。 (2)肌肉、关节、骨骼系统:关节痛迫使患者关节呈半屈曲状态,称“屈肢症(bends)”。 (3)神经系统:大多发生在供血差的脊髓,可产生截瘫、四肢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及直肠、膀胱功能麻痹等。 (4)循环呼吸系统:血循环中有大量气泡栓塞; (5)其他
诊断--职业性减压病诊断标准(GBZ24-2002) (1)急性减压病 (2)减压性骨坏死
处理原则 对减压病的;惟一根治手段是及时加压治疗以消除气泡。将患者送人特制的加压舱内,升高舱内气压到作业时的程度,停留一段时间,待患者症状消失后,再按规定逐渐减至常压,然后出舱。
预防 • (1)技术革新 • (2)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 (3)保健措施:
低气压 1.低气压下进行的作业 ----高原作业 2.低气压对机体的影响 3.高原病
低气压对机体的影响 • 主要由于大气氧分压过低,直接影响肺泡气体交换。 • 造成肺动脉高压,可能引起肺水肿,慢性长期作用使右心室肥大。 • 红细胞、血液比重和血液粘滞性增加。
高原病 高原病(high altitude illness)为急、慢性两大类疾病的总称,急性的包括急性高山病、高原脑水肿、高原肺水肿;慢性包括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和高原心脏病(GBZ92-2002)。职业性高原病是在高海拔低氧环境下从事职业活动所致的一种疾病。低气压性缺氧是主要病因。
处理原则 由于病因是低氧性缺氧,因此对较重患者,只有移居到平原或低地才能治愈。此外,也采用休息、吸氧和对症治疗,近年研究表明,扩血管药、钙通道阻断剂可增加动脉血氧浓度,降低肺动脉压和血管阻力对治疗和预防高山病有明显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