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 likes | 333 Views
第二节 中学生物学演示性实验的设计. 1 、演示实验的定义. 演示实验是一类根据课堂教学内容主要由教师示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生物实验。 演示实验是中学生物教学中最常用的直观手段之一,是培养学生观察力,使之主动地获取感性知识的重要途径。. 2 、演示实验的主要类型. 传授新知识的演示实验 验证、巩固知识的演示实验 指导性的演示实验. 传授新知识的演示实验.
E N D
1、演示实验的定义 演示实验是一类根据课堂教学内容主要由教师示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生物实验。 演示实验是中学生物教学中最常用的直观手段之一,是培养学生观察力,使之主动地获取感性知识的重要途径。
2、演示实验的主要类型 传授新知识的演示实验 验证、巩固知识的演示实验 指导性的演示实验
传授新知识的演示实验 在以获得新知识为目的而进行的演示实验中,教师预先把实验器材准备好,在课堂上边讲授边演示,并对所用到的器材名称进行介绍,讲述实验的目的、原理和条件,准确操作,规范动作,以达到预期的演示效果。
举例 《生命科学》(高中第一册)“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演示实验。
验证、巩固知识的演示实验 在演示过程中,围绕教材的演示目标,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作为起点,揭示实验要点,再让学生参与实验观察反应现象,通过实验回答问题,验证与巩固所学的知识。
《生命科学》(高中第一册)的德国植物生理学家萨克斯(J.von Sachs)实验可以设计为课堂演示实验
指导性的演示实验 这是一种指导学生进行正确实验等实践活动的演示实验。 教师通过规范的演示操作教学,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规范性指导,注重于演示操作环节规范化,着意提高学生操作技能。 例如,《生命科学》高中教材中学生显微镜高倍镜的第一次使用等示范指导即属此类型。
3、演示实验设计的特征 科学性 直观性 时间性 可视性 规范性
案例1:模拟细胞膜对气体分子通透的演示实验案例1:模拟细胞膜对气体分子通透的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目的 本演示实验的设计是通过代选择透过性膜,来模拟生物细胞对气体分子的通透性。
●实验设计原理 NH4OH(氨水)是一种挥发性碱性溶液,酚酞溶液是一种酸碱指示剂,两者相遇可产生显色反应。当两种溶液之间放置一代选择透过性膜时,挥发性气体分子在膜两侧就存在浓度差。氨(NH3)经膜扩散到酚酞溶液中,产生樱桃红色的显色反应,籍此来模拟细胞对气体分子的通透性。
案例2: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需要CO2的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目的 《生命科学》(高中第一册)有光合作用一节教学内容,在“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和“光合作用的过程总反应式” 中都提到了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是CO2,但教材并没有实验来直接证明这一点。 基于此,设计本演示实验,使学生对这一过程形成直观的感性认识。
●实验设计原理 BTB 溶液在有CO2存在时,其溶液颜色呈黄色,无CO2存在时,溶液呈蓝色。 根据上述原理,通过在BTB溶液内呼入CO2的气体,并放入绿色水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随着绿色水生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不断利用溶液中的CO2,BTB溶液由蓝色→黄色→蓝色的颜色变化,来证明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吸收的是CO2气体。
●演示实验装置设计 ★ BTB溶液:用自来水配置0.5%BTB溶液,BTB溶液成蓝色,此时其pH > 7 ★ CO2:将气体经玻管通入到0.5% BTB溶液中,直至BTB溶液成黄色,此时其pH <7 ★绿色水生植物:金鱼藻、黑藻等 ★光照:将各种处理的试管放入试管架中,置于教室见光的窗台上;若遇阴天可用台灯代替自然光 ★处理:1、2、3为不同条件的对照;4与5是实验组。
演示实验装置 1:BTB溶液; 2:BTB + CO2; 3:BTB溶液+绿色生植物; 4:BTB溶液+ CO2+绿色水生 植物(光照开始); 5:BTB溶液+ CO2 +绿色水 生植物(光照结束)
●演示效果 1号试管仍为蓝色; 2号试管仍为黄色; 3号试管仍为黄色; 4号试管内的水生植物经光照后,随着试管内的CO2不断被利用,黄色逐渐变淡; 5号试管内的BTB溶液色泽由黄变为蓝,由此证实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需要C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