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likes | 616 Views
作者介紹. 龍應台,出生於 1952 年 2 月 13 日,生於台灣高雄縣大寮鄉 ( 今高雄市大寮區 ) 眷村,爸爸姓龍,媽媽姓應,且居於台灣,故名龍應台。在 1980 年代與其德國前夫結婚生下兩子,長子為安德烈,次子為飛利浦。曾為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長,現任中華民國文化部部長。筆名胡美麗,著作: 《 野火集 》 、 《 親愛的安德烈 》 、 《 目送 》 、 《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 等. 安德烈 ‧ 瓦爾特. 龍應台 女士. 議題 介紹. 1. 文化差異、價值觀的不同所造成的文化衝突對世界國際大事的影響。 2. 兩代之間的協調溝通。 3. 道德感和生活便利性的矛盾。.
E N D
作者介紹 龍應台,出生於1952年2月13日,生於台灣高雄縣大寮鄉(今高雄市大寮區)眷村,爸爸姓龍,媽媽姓應,且居於台灣,故名龍應台。在1980年代與其德國前夫結婚生下兩子,長子為安德烈,次子為飛利浦。曾為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長,現任中華民國文化部部長。筆名胡美麗,著作:《野火集》、《親愛的安德烈》、《目送》、《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等
安德烈‧瓦爾特 龍應台 女士
議題介紹 1.文化差異、價值觀的不同所造成的文化衝突對世界國際大事的影響。 2.兩代之間的協調溝通。 3.道德感和生活便利性的矛盾。
性格分析 龍應台:有自己的定見,富有判斷力,對兒子雖愛之深,但也知道要輕易改變十七、八歲兒子的想法,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但她這位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堅強母親,因憂心與自己的兒子形同陌路,所以開始與之以家書交流,進而發現東西文化差異下三人觀念的殊異,並積極和兒子們討論,挑戰自己固有的想法。
性格分析 安德烈:一位有理想、獨特想法的德國青年。表面上看似自信,實際上內心卻對自己的未來感到擔憂。對財經、國際時事各方面涉獵甚廣,有一定程度的道德標準,對自己的期許頗高。雖然家人的關愛他能理解,但有時仍令他感到不耐煩。他也嘗試著要更了解這位亞裔母親,希望能從母親身上找到某些疑惑的解答,吸取母親的智慧。
重要佳句分享 那愚昧無知的漁村,確實沒有給我知識,但是給了我一種能力,使得我在日後面對權力的傲慢、慾望的囂張和種種時代的虛假時,仍舊得以穿透,看見文明的核心關懷所在。 ——節錄自p.21
恐怕每一代的年輕人都比她們的父母想像的要複雜、要深刻的多。我不會「判」你,安德烈,我在學習「問」你,「瞭」你。成年人所在自己的慣性思維裡,又掌握訂定遊戲規則的權,所以他太容易自以為是了。「問」和「瞭」都需要全新的學習,你也要對MM有點兒耐心。鼓勵鼓勵我吧。恐怕每一代的年輕人都比她們的父母想像的要複雜、要深刻的多。我不會「判」你,安德烈,我在學習「問」你,「瞭」你。成年人所在自己的慣性思維裡,又掌握訂定遊戲規則的權,所以他太容易自以為是了。「問」和「瞭」都需要全新的學習,你也要對MM有點兒耐心。鼓勵鼓勵我吧。 ——節錄自p.64
那麼你為什麼不試試進入我的現代、我的網路、我的世界呢?你為什麼不花點時間,好好思考「打扮」這件事,買點貴的、好的衣服來穿?你為什麼不偶爾去個你從來不會去的酒吧,去聽聽你從來沒聽過的音樂?難道你已經老到不能再接受新的東西?還是說,你已經定型,而更糟的是,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已經定型的不能動彈?那麼你為什麼不試試進入我的現代、我的網路、我的世界呢?你為什麼不花點時間,好好思考「打扮」這件事,買點貴的、好的衣服來穿?你為什麼不偶爾去個你從來不會去的酒吧,去聽聽你從來沒聽過的音樂?難道你已經老到不能再接受新的東西?還是說,你已經定型,而更糟的是,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已經定型的不能動彈? ——節錄自p.204
對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而在現代的生活架構裡,甚麼樣的工作比較可能給你快樂?第一,它給你意義;第二,他給妳時間。你的工作是你覺得有意義的,你的工作部綁架你使你成為工作都俘虜,容許你充分體驗生活,你就比較可能是快樂的。至於金錢和名聲,哪裡是快樂的核心元素呢?對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而在現代的生活架構裡,甚麼樣的工作比較可能給你快樂?第一,它給你意義;第二,他給妳時間。你的工作是你覺得有意義的,你的工作部綁架你使你成為工作都俘虜,容許你充分體驗生活,你就比較可能是快樂的。至於金錢和名聲,哪裡是快樂的核心元素呢? ——節錄自p.230
書本重要內容介紹 1.筆者和兩位兒子藉由討論國際時事、生活周遭所發生的大小事進行交流,促成兩代之間的溫情溝通。 2.人生經驗的分享。 3.價值觀和道德標準的傳承。
所得啓示和感想 季瑄: 除了讚歎作者龍應台的文筆以外,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和父母溝通應有的態度。朝夕和父母相處,我們經常以不自覺的語言無心的傷害了父母,這算是一種「借鏡」吧,時時提醒自己即便是和至親相處,仍要有一定的禮貌,千萬別對外人比對父母還客氣的局面,這樣反倒像是本末倒置。
沛翎: 閱讀本書給了我很大的衝擊。從前我以為自己和父母的溝通已是比其他家庭要好上許多,可是我從不知道原來除了生活上的瑣事、心情上的快樂難過……可以和父母分享,連國際情勢、或對社會現況的疑惑都可以如此暢談不已,而且是不須顧忌彼此的關係,就像是認識許久的好友一般,分享己見,反駁或提問……可是我還是認為,雖然無顧忌的分享想法是很好,還是要有一定的尊敬,總不能失了應有的分寸!而從此書我也得到了警示:原來父母親是這樣渴望瞭解自己的孩子!我也開始思考以後該用何種態度回饋這樣愛我的爸媽。
宇涵: 我覺得龍應台女士渴望重修與兒子安得烈親密的母子關係,甚至希望”重新認識這一個十八歲的人”。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安德烈與龍應台對國際大事、道德價值觀與社會變遷的積極態度。而在東西方不同的生活環境下,安德烈與龍應台擁有相異的價值觀與理想,他們互相討論、提問的過程很引人深思,有些好難懂。書中一幕是龍應台描述安德烈漸漸長大、不再依賴她,獨自揹起背包展開自己的旅程。她只能遠遠的向他招手說再見… 有一天我也會離開父母獨立生活,是不是會從此對彼此不再熟悉?我不希望這樣!
紫語: 我在閱讀這本書時,幾乎是邊看邊感嘆,我的雙眼所看到的世界真的好狹窄!原來和家人聊天的內容可以那麼國際、那麼深度!龍應台和安德烈之間的對話讓我思考了好多之前不曾思考過的問題:kitsch和藝術的一線之隔該怎麼界定?就算知道背後的現實殘酷也會照吃漢堡嗎?也讓我重新思考過父母和子女之間的心靈關係,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出生地,釀造出不同的文化思考模式,但無論兩者多麼殊異,但“尊重”是雙方皆該具備的素養。
怡安: 雖然一開始會拿這本書來看,可能完全是因為封面上的照片,不過才剛開始閱讀,我便已經被龍應台她細膩且帶有能量的文字所吸引。而她和安德烈對於社會問題、種族認同、文化習慣等等話題的觀點,更是一次次的衝擊著我,發人省思。一邊感受他們母子藉由通信的關係改變和應對進退,一邊感受不同國家、年齡視角的人對各式議題的看法,真的是一個很棒的體驗,也是我所嚮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