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1

浅谈中药制剂的研发

浅谈中药制剂的研发. —— 复方参芍注射剂的研发心得. 中医药学从起源到形成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经历了五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中保存最完整、最具实际效益和生命力的学科之一。. 与西方化学药品相比,传统中药作用缓和,不能满足急、重病症用药的需要;同时传统中药制剂还暴露了剂型陈旧、工艺落后等缺点,这些都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医疗作用的发挥。. 中药现代化. 中药现代化的主要目标是: 安全、有效和质量稳定、可控. 一、质量控制. 一、质量控制. 1 、中药质量控制的历史演变. 19 世纪前.

talia
Download Presentation

浅谈中药制剂的研发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浅谈中药制剂的研发 —— 复方参芍注射剂的研发心得

  2. 中医药学从起源到形成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经历了五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中保存最完整、最具实际效益和生命力的学科之一。中医药学从起源到形成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经历了五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中保存最完整、最具实际效益和生命力的学科之一。 与西方化学药品相比,传统中药作用缓和,不能满足急、重病症用药的需要;同时传统中药制剂还暴露了剂型陈旧、工艺落后等缺点,这些都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医疗作用的发挥。

  3. 中药现代化 中药现代化的主要目标是: 安全、有效和质量稳定、可控

  4. 一、质量控制

  5. 一、质量控制 1、中药质量控制的历史演变 19世纪前 • 历代本草对药材特征的描述:包括图形、形状、大小、颜色、气味、表面特征、质地、断面等。 • 药材的性状鉴别:包括传统的鉴别手段:火烧、水试、划痕、品尝等。 • 中药制剂:丸散膏丹、神仙难辨

  6. 一、质量控制 1、中药质量控制的历史演变 19世纪-20世纪50年代 • 随着植物学、动物学、化学的发展,引入了基原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物理常数(比重、旋光度、折光率等)、荧光分析法、分光光度法、初步的色谱分析。 • 中药制剂:含生药原粉的制剂可通过显微鉴别对所含成分进行鉴别。

  7. 一、质量控制 1、中药质量控制的历史演变 20世纪50年代至今 • 现代分析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的促进了中药的基础研究、中药质量控制水平的提高。 • 紫外、红外、荧光、原子吸收光谱 • 质谱、核磁共振谱 • 色谱(薄层、气相、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 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DSC、电泳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统计分析、计算机图像分析、聚类分析。 • 中药制剂:深入到分子水平,可明确定性、定量。

  8. 一、质量控制 2、中药含量测定的现状 三版药典含量测定方法比较

  9. 一、质量控制 3、以提取物为原料的中药制剂提高质量标准需注意的问题 • 金银花提取物12g,原质量标准中有提取工艺和含测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含绿原酸类成分不得少于30%。 • 处方量不变,含测方法改为高效液相色谱法,规定提取物中含有绿原酸不得少于8.0%。

  10. 一、质量控制 3、以提取物为原料的中药制剂提高质量标准需注意的问题 • 传统观念认为高效液相色谱法比分光光度法专属性强,并认为在中药的质控方面采用前者即提高了质量标准。 • HPLC法在准确性和精确性方面是有优势,因此,新药的质量标准中常常以此作为含测方法,质量标准相比而言更加可控,这一点不容置疑。 • 但是,对于以提取物作为处方原料的制剂,某些专属性较差的含测方法,其质量控制的对象可能是某一类成分。

  11. 二、安全性评价 —— 中药注射剂

  12. 二、安全性评价 • 安全性评价是新药进入临床研究不可缺少的临床前研究的重要部分。 • 尽管中药已有几千年的人用历史,也积累了大量的临床应用经验,相对于化学药物而言,具有作用缓和、毒性低的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中药安全性的认识已完善、全面。 •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相应的新技术、新工艺用于中药新药的开发,会有大量新处方、新成分的品种不断出现,因此,更要求我们不应该简单地将“中药是安全的”观点套用于中药新药。

  13. 二、安全性评价 ? “新”,本身就意味着它的未知性,意味着前所未有,意味着它总有不同于已有老药的方面,意味着它往往超出人们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评价手段所能达到的预测能力。因此,更应重视其安全性评价。 中药新药是安全的吗

  14. 二、安全性评价 • 自1960年至1993年共33年间,有780篇报告报道了3000余例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其中注射剂引起的仅占6.3%; • 但自1990-1999年的十年时间内,在460篇报告中所报道的1291例中药不良反应事件中,由注射剂所引起的高达55.6%,其中主要是变态反应。

  15. 二、安全性评价 1、中药注射剂现行临床前变态反应评价方法的局限性 政策法规相关要求有待改进 • 1999年以前制定的《中药新药毒理学研究指南》中并未对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评价单独提出要求。1999年颁发了《中药注射剂研究的技术要求》,并于2004年进行了第二稿的修改,开始重视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及质量可控性的评价。 • 《技术要求》规定:① 针对I型变态反应进行全身主动过敏试验;② 要求必须进行皮肤被动过敏试验;③ 根据药物的作用特点,选择其他评价过敏反应的试验进行评价。

  16. 二、安全性评价 1、中药注射剂现行临床前变态反应评价方法的局限性 政策法规相关要求有待改进 • 而实际上,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过程中所引发的变态反应包括I-IV型变态反应: • I: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胃肠道及皮肤过敏反应; • II: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III:血清病、肾小球基底膜肾炎 • IV:接触性皮炎、湿疹。 不严格、不全面、不系统

  17. 二、安全性评价 1、中药注射剂现行临床前变态反应评价方法的局限性 相关评价技术有待改进 • 《中药、天然药物局部刺激性和溶血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关于溶血性的评价方法有四种: • I:常规体外试管法(肉眼观察法) • II:改进的体外溶血性试验方法(分光光度法) • III:体外红细胞计数法 • IV:体内溶血实验法(红细胞计数法) 不可靠

  18. 二、安全性评价 1、中药注射剂现行临床前变态反应评价方法的局限性 相关评价技术有待改进 2 种溶血性试验方法在复方参芍注射剂研究中的应用 I:常规体外试管法(肉眼观察法) II:改进的体外溶血性试验方法(分光光度法)

  19. 2 种溶血性试验方法在复方参芍注射剂研究中的应用 方法一:常规体外试管法( 肉眼观察法) 37 ℃水浴中温孵3h ,观察1-3h 内各管的溶血程度。 方法二:改进的体外溶血试验法( 分光光度法) 37℃水浴中温孵3h后,将各管的溶液置入干燥离心管中离心,取上清在分光光度计上545nm处扫描,以蒸馏水为空白读取各管吸光度(OD) 值。 溶血率(%)= (ODt-ODnc) / (ODpc-ODnc)×100% ODt为试验管吸光度;ODnc 为阴性对照管吸光度;ODpc 为阳性对照管吸光度。 溶血率> 5 %表明出现了溶血,不宜注射使用。

  20. 二、安全性评价 2、中药注射剂与安全性有关的质量控制 • 注射剂的常规检查 • 特殊检查:色泽、pH值、蛋白质、鞣质、炽灼残渣、重金属、砷盐、草酸盐、树脂、钾离子、澄明度、热原、不溶性微粒、溶血与凝聚、刺激性、异常毒性、过敏反应、有机溶剂残留量等。 • 含有Tween-80的鞣质检查会出现假阴性

  21. 三、重视中药注射剂的立项

  22. 三、重视中药注射剂的立项 1、法规技术要求愈趋严格 • 注册管理办法规定: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中药、天然药物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及制剂,其单一成分的含量应当占总提取物的90%以上。 • 有效部位制成的制剂,其有效部位的含量应占总提取物的50%以上。 • 净药材投料的静脉注射剂,含测成分应不低于总固体量的25%(肌注20%),有效部位投料的静脉注射剂,有效部位的含量应不低于总固体量的80%(肌注70%)

  23. 三、重视中药注射剂的立项 2、中药注射剂应以临床急、重症为适应症 • 注射剂的主要优点在于直接注射于组织或进入血液,起效较快。但正是因为给药途径的特殊性,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其严重程度和对患者生命的危害程度远远高于其它剂型。 • 因此,从效益-风险综合分析的角度,《中药注射剂研究的技术要求》规定,注射剂应根据临床急、重症等用药需要的原则,换言之,如果用于普通适应症的预防或治疗,则应谨慎选择。

  24. 三、重视中药注射剂的立项 3、中药注射剂应比非注射剂有明显的疗效优势 • 一般情况下,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比非注射剂差,因此只有当其有明显的疗效优势时才有上市的价值。在立题时应该进行注射给药与非注射给药途径的比较研究,来判断说明选择注射给药的合理性。 • 新开发品种建议主要进行与口服途径的药效学比较,如果主要药效学未显示出明显的差异,应选择口服剂型进行开发。

  25. 三、重视中药注射剂的立项 4、中药注射剂处方成分应基本清楚 •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中药注射剂的处方成分应当基本清楚。 • 为了达到尽量减少无效成分或有害成分进入血液的目的,中药注射剂特别是静脉给药的注射剂,应该对处方中各成分与疗效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

  26. 四、口腔崩解片 ——探索中药注射剂研发新思路

  27. 1、口腔崩解片简介 口腔崩解片是在分散片、咀嚼片基础上进行的更深层次的研究,技术含量高,其最显著特点是不需用水送服,在口腔内遇到唾液就能够迅速崩解、分散或溶解后将药物服下。 1998年,口崩片的定义首次出现在出版物中。截至到2005年,国外已上市的化学药物口腔速崩片品种已有50余个,而且还上市了多个复方植物药及其提取物的口腔速崩片。1996年,全球口腔速崩片销售额近2亿美元。2002年,氯雷他定口腔速崩片一个产品的销售额就达3.83亿美元。

  28. 1、口腔崩解片简介 ①胃肠道残留少,副作用低,在药物到达胃肠道之前能迅速分散成细微的颗粒,药物在胃肠道内大面积分布,吸收点增多,吸收充分,使生物利用度提高而局部刺激性减小; ②可迅速崩解及溶解,起效快,不易产生耐药性; ③部分药物可通过粘膜吸收,避免药物的肝首过效应; ④服用方便,不需用水送服,特别适合吞咽能力差的老年人、儿童及卧床病人,而且在许多不便取水的情况下亦可服用。

  29. 2、复方参芍口腔崩解片设计思路 选用白芍和人参茎叶皂苷组方,方中白芍的提取物具有活血化瘀、抗血小板凝聚以及抑制冠脉痉挛的功效;人参茎叶皂苷主要作用于心血管系统,可有效改善冠脉血流量。两药合用起到扶正固本、标本兼治之功,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口腔的特殊生理结构 咀嚼粘膜:硬腭和牙龈表面,高度角质化 内衬粘膜:除舌背部以外的口腔组织表面,未角质化 特性粘膜:舌背部,具有咀嚼粘膜和内衬粘膜的特性

  30. 2、复方参芍口腔崩解片设计思路

  31. 小结 • 避免常规的线性思维模式,应用单一化学成分分析的观点,将中药西药化管理。应该建立一套适用于中药特点的质量控制标准。 • 重视中药安全性评价,尤其注射剂的安全性。 • 将制剂新技术应用的中药现代化建设中来。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