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0 likes | 908 Views
理科综合 ( 化学部分 ) 命题的特点、 变化的趋势和应对的策略. 重视科学素养, 关注科技动态. 杭州学军中学 任学宝. 命题的特点 --- 过去是如何考? 变化的趋势 --- 今年会怎样考? 应对的策略 --- 我们该怎么办?. 一、命题的特点:过去是如何考?. 背景: (1)2004 年全国高考报名 723 万,较 2003 年净增 110 万,增幅 17.9% 。其中城镇考生 325 万,为 45% ,农村考生的增长略高于城镇考生。
E N D
理科综合(化学部分)命题的特点、 变化的趋势和应对的策略 重视科学素养, 关注科技动态 杭州学军中学 任学宝
命题的特点---过去是如何考? • 变化的趋势---今年会怎样考? • 应对的策略---我们该怎么办?
一、命题的特点:过去是如何考? 背景: (1)2004年全国高考报名723万,较2003年净增110万,增幅17.9%。其中城镇考生325万,为45%,农村考生的增长略高于城镇考生。 (2)2004年浙江省高考报名25515人,较2003年增加3万人,增幅11%。其中城镇考生占35.33%,比2003年减少2.23%。 (3)2004年浙江省的计划招生数比2003年同期计划相比增加14.6%,录取入学率为77%。 (4)2004年高考提前一个月。 (5)社会大背景:需要稳定。如我省是“打造平安浙江”的提法。
一、命题的特点:过去是如何考? 背景: 国家考试中心提供四份理科综合卷。 全国卷I:河北、河南、山西、江西、浙江、江西、山东、安徽、福建等 全国卷II:四川、吉林、黑龙江、云南、重庆、湖南、湖北等 全国卷III:海南、陕西、内蒙古、西藏等 全国卷IV: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贵州等
一、命题的特点:过去是如何考? 背景: 2000~2004年我省理综平均分与总分平均分
一、命题的特点:过去是如何考? 1、重点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2、强调学科内综合,注重能力测试 3、加强对实验考查,突出化学学科特色 4、适度联系生产实际,注重化学的实用价值 5、试题设置注意梯度、有层次 6、注意考查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化学用语的书写
一、命题的特点:过去是如何考? 1、重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1)突出双基,特别是化学主干知识的考查 中学化学主干知识20余条,这几年的化学试题涉及到的主干知识越来越多。2004年四套试卷都不同程度地考查了物质组成、结构、性质、电解质溶液(如离子浓度判断、pH),元素周期表及周期律、化学平衡、氧化还原、有机化学等知识,以这些主干知识为载体,测试了考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在突出重点的同时还加强了知识点的覆盖,并对化学用语加强了考查。
一、命题的特点:过去是如何考? 1、重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2)强调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 如考查学生对原电池、电解原理、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对弱电解质的电离等的理解能力等等。命题思路突出了素质教育的特点,体现了中学教改的方向。 • 在知识点的考查上也体现了新旧教材的差异。如新课程卷都考查了化学反应与能量的有关内容并突出了新课程对"电解原理"的考查等。
一、命题的特点:过去是如何考? 1、重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3)学科内综合成为“理综”的主流试题 试卷命题充分考虑到了目前中学实行分科教学的实际,除全国卷第Ⅰ套第6题、全国卷第Ⅱ 套第28题化学与生物、化学与物理综合有联系外,其他试题只涉及某一学科的教学内容。这种"拼盘"试卷有利于对考生各学科能力较为深入地进行考查,也有利于稳定中学教学。 ——摘自教育部考试中心的试卷评价报告
一、命题的特点:过去是如何考? 2、强调学科内综合,注重能力测试 (1)突出综合应用知识和灵活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查 • 近几年试卷比较突出的亮点是学科内的综合。首先是知识点的综合,有了大量的知识点的综合,才能在十分有限的卷长里达到一定的覆盖率。 • 第Ⅰ卷中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考查融入了大量相关内容,并着重考查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应用能力。 • 第Ⅱ卷中将周期律理论与元素化合物的性质结合进行物质推断。如第Ⅳ套27题,将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与实验结合,如第Ⅰ套的26题、第Ⅳ套26题,实验与化学计算的结合,如第Ⅲ套26题,化学计算与概念理论的结合;如第Ⅲ套29题,有机化学中各官能团的结构、性质以及相互转化规律的综合判断等等,在4套试卷中都比较突出。
一、命题的特点:过去是如何考? 2、强调学科内综合,注重能力测试 (2)突出强调了化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的考查,以及对能力的考查,突出了对推理能力、实验和科学研究能力以及获得知识能力的考查
一、命题的特点:过去是如何考? • 运用有关知识,通过正向、逆向、统摄思维进行推理(如2004年全国卷IV-29);
一、命题的特点:过去是如何考? • 运用有关知识,通过正向、逆向、统摄思维进行推理(2003年30题)根据图示填空 (1)化合物A含有的官能团是。 (2)1 mol A与2 moI H2反应生成1 moIE,其反应方程式是。 (3)与A具有相同官能团的A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是。
(4)B在酸性条件下与Br2反应得到D,D的结构简式是。(4)B在酸性条件下与Br2反应得到D,D的结构简式是。 (5)F的结构简式是。由E生成F的反应类型是。
一、命题的特点:过去是如何考? • 3、加强对实验的考查,体现化学学科特色 • 试题注重实验,在重视基本实验操作的同时,考查创新精神,实验题的设计既贴近中学教学,又不拘泥于课本,即考查基本实验原理、操作方法、现象的描述等常规实验能力,又富有启发创新性。 • 选择题中设置的实验题多是考查化学基础实验的试题,非选择题中一般属于综合实验题。 • 题目的形式除选择正确答案外,还有定性地回答(填判断结果)、定量计算和简答(回答对结论的判断理由)。不仅要求考生回答是什么,而且对问题的关键还在考生回答“为什么”。即是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
一、命题的特点:过去是如何考? 3、加强对实验的考查,体现化学学科特色例:(全国卷II-26)粉末状试样A是由等物质的量的MgO和Fe2O3组成的混合物。进行如下实验: • ①取适量A进行铝热反应,产物中有单质B生成; • ②另取20 g A全部溶于0.15 L 6.0 mol·盐酸中,得溶液C; • ③将①中得到的单质B和溶液C反应,放出 l.12 L(标况)气体,同时生成溶液D,还残留有固体物质B; • ④用KSCN溶液检验时,溶液D不变色。 (1)①中引发铝热反应的实验操作是_,产物中的单质B是。 (2)②中所发生的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3)③中所发生的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 (4)若溶液D的体积仍视为0.15 L,则该溶液中c(Mg2+)为____,c(Fe2+)为____
一、命题的特点:过去是如何考? • 3、加强对实验的考查,体现化学学科特色 • 例:(2004年全国卷II-26)测定硫酸铜晶体(CuSO4·5H2O)里结晶水的含量,实验步骤为:①研磨 ②称量空坩埚和装有试样的坩埚的质量 ③加热 ④冷却 ⑤称量 ⑥重复③至⑤的操作,直到连续两次称量的质量差不超过0.1g为止 ⑦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硫酸铜结晶水的含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 (1)现有坩埚、坩埚钳、三脚架、泥三角、玻璃棒、干燥器、药匙、硫酸铜晶体样品等实验用品,进行该实验时,缺少的实验用品是。 • (2)该实验中哪一步骤需要使用干燥器?使用干燥器的目的是什么? • (3)实验步骤⑥的目的是。 • (4)若操作正确而实验测得的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的含量偏低,其原因可能有(填入选项的编号):。 说明:本题既要求分析实验的关键细节,又要求对实验结果产生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命题的特点:过去是如何考? • 3、加强对实验的考查,体现化学学科特色 • 例:(2004年全国卷II-26)在玻璃圆筒中盛有两种无色的互不相溶的中性液体。上层液体中插入两根石墨电极,圆筒内还放有一根下端弯成环状的玻璃搅棒,可以上下搅动液体,装置如右图。接通电源,阳极周围的液体呈现棕色,且颜色由浅变深,阴极上有气泡生成。停止通电,取出电极,用搅棒上下剧烈搅动。静置后液体又分成两层,下层液体呈紫红色,上层液体几乎无色。根据上述实验回答: • (1)阳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_。 • (2)阴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_。 • (3)原上层液体是。 • (4)原下层液体是。 • (5)搅拌后两层液体颜色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6)要检验上层液体中含有的金属离子, 其方法是? 现象是 ? 说明:考查分析推理能力和迁移运用已有知识于新情景中的联想和推理能力
一、命题的特点:过去是如何考? • 3、加强对实验的考查,体现化学学科特色 • 通过实验题考查创新意识是化学高考实验试题的命题特色和发展趋势 • 2003年新课程卷33题就是对课本演示实验的改进,将有关知识和方法进行迁移,实现方法的创新.
(2003年试题33)用下面两种方法可以制得白色的Fe(OH)2沉淀。(2003年试题33)用下面两种方法可以制得白色的Fe(OH)2沉淀。 • 方法一:用不含Fe3+的FeSO4溶液与用不含O2的蒸馏水配制的NaOH溶液反应制备。 • (1)用硫酸亚铁晶体配制上述FeSO4溶液时还需加入。 • (2)除去蒸馏水中溶解的O2常采用的方法。 • (3)生成白色Fe(OH)2沉淀的操作是用长滴管吸取不含O2的NaOH溶液,插入FeSO4溶液液面下,再挤出NaOH溶液。这样操作的理由是。
方法二:在如图装置中,用NaOH溶液、铁屑、稀H2SO4等试剂制备。方法二:在如图装置中,用NaOH溶液、铁屑、稀H2SO4等试剂制备。 (1)在试管Ⅰ里加入的试剂是。 (2)在试管Ⅱ里加入的试剂是。 (3)为了制得白色Fe(OH)2沉淀,在试管Ⅰ和Ⅱ中加入试剂,打开止水夹,塞紧塞子后的实验步骤是。 (4)这样生成的Fe(OH)2沉淀能较长时间保持白色,其理由是。
一、命题的特点:过去是如何考? 4、适度联系实际,注重化学的实用价值 • 近几年理综化学试题中注意联系实际命题,引导考生关注生产、生活和科技新成果的化学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 主要形式: • 联系科技最新成就 • 联系诺贝尔奖获得者研究成果 • 联系生产实际 • 联系生活实际
一、命题的特点:过去是如何考? 4、适度联系实际,注重化学的实用价值 • 联系科技最新成就 • (2004年全国卷I-8) 2003年,IUPAC(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推荐原子序数为110的元素的符号为Ds,以纪念该元素的发现地(Darmstadt,德国)。下列关于Ds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Ds原子的电子层数为7B.Ds是超铀元素C.Ds原子的质量数为110D.Ds为金属元素
一、命题的特点:过去是如何考? 4、适度联系实际,注重化学的实用价值 • 联系诺贝尔奖获得者研究成果 • (2004年全国卷II-27)科学家发现某药物M能治疗心血管疾病是因为它在人体内能释放出一种“信使分子”D,并阐明了D在人体内的作用原理。为此他们荣获了199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M的分子量为227,由C、H、O、N周四种元素组成,C、H、N的质量分数依次为15.86%、2.20%和18.50%。则M的分子式是_____。D是双原子分子,分子量为30,则D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_。 (2)略
稀硫酸 80℃ 结晶 300℃ 滤液 水合盐B 无水盐C 过滤,除杂质 氮气保护 金属屑A 一、命题的特点:过去是如何考? 4、适度联系实际,注重化学的实用价值 • 联系生产实际 • (2004年全国卷IV-26)下图表示某种盐的制备步骤: 稀硫酸金属屑A 80℃过滤,除杂质滤液结晶水合盐B 300℃氮气保护无水盐C • 已知:水合盐B含有45.3%的水;无水盐C焙烧分解,放出两种无色刺激性气体E和F,并生成红棕色固体D。 请写出物质的化学式或名称:
一、命题的特点:过去是如何考? 4、适度联系实际,注重化学的实用价值 • 联系生活实际 • (2004年全国卷III-27)芳香化合物A、B互为同分异构体,B的结构简式是 。A经①、②两步反应得C、D和E。B经①、②两步反应得E、F和H。上述反应过程、产物性质及相互关系如图所示。
一、命题的特点:过去是如何考? 5、试卷结构在不断调整,试题设置注意梯度、有层次 (1)试卷结构的调整:试题排列顺序趋向于合理 • 2003年:I卷 生物-化学-物理 II卷 物理-化学-生物-物理 2004年:I卷 生物-化学-物理 II卷 物理-化学-生物 调整目的__为解决试卷的整体难度和卷面空白率的问题,使一个学科试题相对集中,减少了考生答题时的思维跳跃,有利于稳定考生心态。 调整结果__化学的非选择题分值比例(60分)高于选择题分值比例(48分) ,说明化学-学科也更重视对考生思维过程的考查
一、命题的特点:过去是如何考? 5、试卷结构在不断调整,试题设置注意梯度、有层次 (2)试题设置注意梯度、有层次 试题的设问基本上是由浅到深,切入容易,深入难,具有较好梯度,尤其是第Ⅱ卷,设问层层递进,提高了试题的区分度,有效地体现了高度试题选拔的功能。
HO-C│││H―――C╲H―NH――C╲H2CH-O-C-CH-HO-C│││H―――C╲H―NH――C╲H2CH-O-C-CH- O ││ CH2―――C╱H―――C╱H2│CH2OH 例 (2004年全国卷I-26)某有机化合物A的结构简式如下: ⑴A分子式是。⑵A在NaOH水溶液中加热反应得到B和C,C是芳香化合物。B和C的结构简式是B:, C:。该反应属于反应。⑶室温下,C用稀盐酸酸化得到E,E的结构简式是。⑷在下列物质中,不能与E发生化学反应的是(填写序号)。 ①浓H2SO4和浓HNO3的混合液 ②CH3CH2OH (酸催化) ③CH3CH2 CH2CH3 ④Na ⑤CH3COOH (酸催化)⑸写出同时符合下列两项要求的E的所有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①化合物是1,3,5-三取代苯 ②苯环上的三个取代基分别为甲基、羟基和含有-COO-结构的基团
一、命题的特点:过去是如何考? 6、较多地注意考查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化学用语的书写
二、变化的趋势:今年会怎样考? • 稳定为主:___学习《考试大纲》的总体感觉 • (1)突出考查学科基础主干、核心的知识内容; • (2)突出考查学科双基及综合应用双基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 (3)强调对实验能力的考查; • (4)关注理论联系实际; • (5)立足学科内综合。
稳中有变 二、变化的趋势:今年会怎样考? (1)“能力要求”变化:调整为三科单列,化学科的“能力要求”重新回归到“3+2模式”的要求。 (2)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的变化 • 明确三科内容比。物∶化∶生=40%∶36%∶24% • 非选择题型明确指出有填空题、实验题、作图题、计算题等题型。 • 试题难度强调以中等难度为主。而往年则是易∶中∶难=3∶5∶2
稳中有变 二、变化的趋势:今年会怎样考? (3)考点变化:物理考点增加3个,删除1个,提法有变化的有3个;化学增加考点5个,删除3个,提法有变化的考点有11个;生物增加考点2个,删去7个,提法有变化的有3个。 (4)命题指导思想变化:增加了“试题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要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题型示例变化:去掉难度水平。物理选择题示例共20个,其中有6个多选题,并且单、多选混排。 (6)考试大纲中未给出参考试卷(样卷)。
稳中有变_知识点变化 二、变化的趋势:今年会怎样考? • (1)增加了5处内容。 • 了解新能源的开发 • 了解强酸强碱中和滴定的原理 • 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 • 初步了解氟氯烃、含磷洗涤剂及二氧化硅粉尘对环境及人类健康的影响 • 了解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二、变化的趋势:今年会怎样考? 稳中有变_知识点变化 • (2)删除了3处内容。 • 了解钢铁的腐蚀和防护 • 了解碳原子彼此连接的可能形式 • 了解有机物的主要来源
稳中有变_知识点变化 • (3)调整了13处要求。 • “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改为“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 “了解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改为“了解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及其应用” • “以钠、镁为例,了解典型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改为“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和镁的化学性质” • “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如Na2CO3和NaHCO3)改为“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
稳中有变_知识点变化 • (3)调整了13处要求。 • “了解常见化肥的基本性质”改为“初步了解常见化肥的基本性质” • “以Fe(Ⅱ)、Fe(Ⅲ)的相互转化为例,了解变价金属元素的氧化还原性”改为“以Fe(Ⅱ)、Fe(Ⅲ)的相互转化为例,理解变价金属元素的氧化还原性” • “掌握若干常见金属的活动顺序”改为“了解常见金属的活动顺序”。 • “掌握烷烃的命名原则”改为“了解烷烃的命名原则”
稳中有变_知识点变化 • (3)调整了13处要求。 • “根据实验试题要求,设计基本实验方案”改为“根据实验试题要求,设计或评价实验方案”。 • “掌握有关物质溶解度的计算”改为“掌握有关物质溶解度的简单计算” • “掌握若干常见金属的活动顺序”改为“了解常见金属的活动顺序”。 • “掌握有关燃烧热的计算”改为“掌握有关燃烧热的简单计算”
二、变化的趋势:今年会怎样考? 稳中有变_题型示例的变化 • 题型示例是确认难度层次的标准、以知识为载体的能力考查的范例、深化对考试要求认识的样板。 • 从题型示例可以了解试题的知识含量,体会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在化学学科的具体体现。
变化的启示(一) • 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部分在题型事例共占11题(8+3),主要涉及原子结构、弱电解质的电离、溶液的pH、同位素、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电化学、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点。这些在试卷中主要呈现方式是选择题。要继续关注此类内容,并要注意落实。 • 对于“双基”中另外一些重要的内容如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晶体类型及其性质、平衡移动原理以及涉及阿伏加德罗常数等相关问题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 对能量的关注点要转移:05版的《考试大纲》对热化学方程式的要求由“正确书写”调整为“掌握含义”,同时题型事例中也作了删改。关注点是“新能源的开发”等常识。
变化的启示(二) • 元素化合物部分的内容在题型事例占了7题(3+4),预示着相关内容的呈现方式是推断题。 • 要关注典型金属和典型非金属的结构、位置和性质特点以及它们的化合物的性质。如在中学化学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些物质如过氧化钠、碳酸氢钠、碳酸钠、铁盐、氢氧化铁、硝酸及硝酸盐、铵盐等。此次尤其要关注氯气的相关性质。
变化的启示(三) • 有机物考查的侧重点在于同分异构体的概念辨析、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官能团性质、酯化反应等内容。特别是对于官能团性质和各类有机物相互转变两条主线的考查。 • 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和有机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仍是考查的主要方式。 • 要注意一些典型有机物分子的空间结构。 • 考虑到中学有机化学内容的总体知识结构,我们对于一些重要的有机实验如乙烯、乙炔的制取、酯化反应、银镜反应等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近几年诺贝尔奖内容与蛋白质相关,对于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特点应作适当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