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 likes | 484 Views
第六章. 货 币 需 求. 马迁利 sxymql@bift.edu.cn. 本章导入. 供求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货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也有供给和需求的问题。货币需求规律是货币理论的重要内容,是货币政策选择的理论出发点。因为只有建立了对货币需求的科学界定,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实现货币供求的均衡。 货币供求均衡,将为宏观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提供前提条件,也为微观经济主体制定理性决策提供了可较好把握的外部环境,这是非常重要的。 货币需求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们为什么需要货币?决定人们货币需求的因素是什么?人们的货币需求与实际经济活动有什么关系?. 本章教学内容.
E N D
第六章 货 币 需 求 马迁利 sxymql@bift.edu.cn
本章导入 供求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货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也有供给和需求的问题。货币需求规律是货币理论的重要内容,是货币政策选择的理论出发点。因为只有建立了对货币需求的科学界定,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实现货币供求的均衡。 货币供求均衡,将为宏观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提供前提条件,也为微观经济主体制定理性决策提供了可较好把握的外部环境,这是非常重要的。 货币需求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们为什么需要货币?决定人们货币需求的因素是什么?人们的货币需求与实际经济活动有什么关系?
本章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货币需求的含义 第二节 传统货币数量论的货币需求理论 第三节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第四节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第五节 中国的货币需求分析
第一节 货币需求概述 一、 货币需求的含义: 1、宏观货币需求与微观货币需求: 对社会而言,货币不是财富,而是提高效率的工具。因此社会对货币的需求有一个量的限制。这个量能满足商品流通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 对于经济个体而言,货币是一种财富,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对货币的需求是无限的。然而,经济学中的需求,是愿望与能力的结合。因此,人们对货币的需求,表现为在基于货币同其它财富在形态上的差别,保持一种机会成本最小,所得收益最大的货币数量。显然,这也是一种有限的需求。
第一节 货币需求概述 2、货币需求的定义: 经济意义上的货币需求包含以下三点内容: (1) 需求能力与需求愿望的结合; (2) 需求能力可理解为占有货币对应的收入、借款或其它形式的资金来源; (3) 需求愿望可理解为由需求主体经济利益决定的各种动机与行为。
第一节 货币需求概述 货币需求是指: 在一定的时间内,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整个社会需要用于执行交易媒介、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的货币数量,或者是社会各阶层(个人、企业单位、政府)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财产的需要量 。
第一节 货币需求概述 二、货币需求的分类 1、名义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经济部门在没有剔除物价变动情况下的货币需要量,它是用货币的名义购买力表示的货币需求量,通常以Md表示。 2、实际货币需求——是指名义货币数量在扣除了物价变动因素之后那部分货币余额,即用货币的实际购买力表示的货币需求数量,它等于名义货币需求除以物价水平,即Md/P。 将货币需求细分为名义货币需求和实际货币需求,是因为存在通货膨胀和物价变动。如果价格是稳定不变的,就没有必要再去区分名义货币需求和实际货币需求。
第二节 传统货币数量论的货币需求理论 货币数量论是指以货币的数量来解释货币的价值或一般物价水平的一种理论。早期的货币数量论并不是把货币需求作为直接的研究对象,而是研究名义国民收入及物价是如何决定的。但是由于它建立了名义国民收入条件下的货币量,因而被看成是一种货币需求理论。随着货币数量论的发展,它作为货币需求理论的特征也越来越明显。
第二节 传统货币数量论的货币需求理论 一、现金交易学说——费雪的交易方程式 美国经济学家费雪在他1911年出版的《货币购买力》一书中,对古典的货币数量论进行了比较好的概括。 在该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交易方程式,也称为费雪方程式。 M V = P T 式中,M—货币数量 V—货币的流转速度 P—加权平均的一般物价水平 T—交易总量,即实际财富与劳务的交易总量 注:由于商品和劳务的交易量T很难得到,一定时期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总额(PT)也用名义国民收入(PY)表示。
第二节 传统货币数量论的货币需求理论 1、费雪所作的假定: ①货币流通速度V是由社会惯例、个人习惯、技术发展状况以及人口密度等因素决定的。由于这些因素在短期内是稳定的,在长期内变动也极慢,因此,V在短期内是稳定的,可视为不变的常数; ②在充分就业条件下,商品和劳务的交易量T变动极小(技术不变、资源不变),也可视为常数。 ③一般物价水平P完全是灵活变动的,其变化由其他因素(货币数量)决定,而P对其他因素没有影响。
第二节 传统货币数量论的货币需求理论 2、由以上假定所得出的结论: 由于V和T保持不变,所以M的变化就完全体现在价格P上,如M增加20%,P也就增加20%。这样,我们就得出了传统货币数量论的观点,即M(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同比例变化: P=MV/T 同理,我们也可导出一定价格水平之下的名义货币需求量: M=PT/V, 货币市场均衡状态下,人们持有的货币数量M就等于货币需求Md,用K表示1/V,则: Md=K*PT
2、由以上假定所得出的结论: • 这说明,仅从交易媒介的功能来考察,全社会,一定时期一定价格水平下的总交易量与所需要的名义货币量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是K(1/V)。这就是由传统的货币数量论导出的货币需求函数。 • 它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货币流通速度比较平稳时期,也常常用它来预测货币需求(计划经济体制下的1:8)。 • 费雪的货币数量论表明:货币需求仅为收入的函数,利率变动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
3、交易方程式的不足之处: • 片面地把货币只看做是交易媒介,认为交易是货币需求的唯一原因,忽略了货币与资产之间的联系。 • 认为货币无一例外地都进入流通过程,把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仅仅归结为结算制度和技术条件,不考虑货币的价值贮藏职能对货币流通的影响。 • 费雪方程式注重制度因素对货币需求量的影响,忽略了微观经济主体持有货币的动机,而后者对于现代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尤为重要。
第二节 传统货币数量论的货币需求理论 二、现金余额学说——剑桥方程式 费雪方程式没有考虑微观主体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没有说明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原因,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这是一个缺陷。以英国剑桥大学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的剑桥学派在研究货币需求时,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开始更重视微观主体的行为。 马歇尔认为,一般情况下,人们把财产和收入的一部分用货币形式持有,而另一部分用非货币的形式持有。持有货币的数额是人们在持有货币获得利益、进行投资获得收益和货币用于消费获得享受三者之间权衡的结果。而货币的价值取决于人们愿意用通货形态表示的实物价值与货币数量的比例。
第二节 传统货币数量论的货币需求理论 二、现金余额学说——剑桥方程式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形下,对于每个人来说,名义货币需求与名义收入之间保持着一个较稳定的比例关系。对整个经济体系来说,也是如此。庇古把这一想法用一个方程式表示: 就是剑桥方程式:Md=kPY 其中:Y为实际总收入;P为价格水平;k为以货币形式保有的财富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Md为名义货币需求。
第二节 传统货币数量论的货币需求理论 3.剑桥方程式与交易方程式的区别:
货币流通速度是稳定的吗? 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率 美国M1和M2历年的变化情况(见米什金《货币金融学》)
第三节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 现金余额理论较现金交易理论比,有一定的进步,但是,它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例如,它认为k是一个常数,实际上人们以货币形式持有的财富占总收入的比例k是受多种因素决定的一个变量(如利率、通货膨胀率等)。 • 凯恩斯继承了现金余额理论的分析方法,从资产选择的角度来考虑货币需求。但是不同的是,他对人们持有货币的各种动机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进而得出实际货币需求不仅受实际收入影响,而且受利率影响的结论。由于凯恩斯将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称为流动性偏好,因此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又被称为“流动性偏好论”。
第三节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1、凯恩斯的理论要点: (1)货币需求是指特定时期公众能够而且愿意持有的货币量,人们之所以需要持有货币,是因为人们对流动性的偏好; (2)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是基于三种动机,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交易性货币需求是收入的增函数,预防动机货币需求的大小也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的多少,而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
Md P = ƒ(Y,i) Md P 式中, ― 为实际货币需求余额 为利率(由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共同决定) 实际收入 i Y 第三节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3)由此,凯恩斯得出货币需求函数为:
这样,凯恩斯将货币通过利率与投资、就业以及国民收入等实际经济因素联系起来:这样,凯恩斯将货币通过利率与投资、就业以及国民收入等实际经济因素联系起来: • 利率是由货币的供应和需求共同决定的,其中货币供应取决于中央银行,货币需求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 • 在流动性偏好一定的情况下,央行增加货币供应量,人们会感觉自己手中的货币过多了,从而增加债券的购买,引起债券价格上升和市场利率的下降。 • 市场利率下降,会引起投资的增长,并通过投资乘数的作用,提高有效需求,使就业与国民收入成倍增长。 • 但凯恩斯同时指出:通过货币供应而控制利率的做法在产业周期的特殊阶段是无效的。
R 流动性陷阱 R` Md 图2 流动性陷阱 第三节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4) “流动性陷阱”: 当利率低至一定水平时,人们一致预期利率将上升,此时持有债券会因债券价格下跌而蒙受资本损失,于是在利率为R`时,人们普遍以货币形式来持有财产。货币供给的增加并不能使利率降低,因而增加的货币存量都被自愿贮存了,货币需求成为完全弹性,有如无底洞一般,“流动性陷阱”的名称即由此而来。
古典区域 第三节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5) “古典区域”: 当利率高至一定水平时,人们一致预期利率将下跌,此时购买债券会因债券价格上涨而产生资本利得,于是在利率为R*时,人们不再有货币的投机需求。这与古典经济理论对货币需求的研究极为相似,因此被称为“古典区域”。此时货币当局想通过利率来调节货币需求也是非常困难的。 R R* Md 图3 古典区域
第三节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通过流动性偏好方程式,可以计算出货币流通速度 在等式两边同乘以Y,用M代替Md(均衡时相等),可得: 由此可以看出,由于货币需求与利率成反比,因此,i的上升,会造成f(i,Y)的下降,从而加快货币的流通速度。 所以,利率的剧烈波动,会导致货币流通速度的剧烈波动。名义收入的变动不仅仅由货币数量的变动引起。
第三节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2. 政策性结论: (1)在社会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从而增加投资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2)由于存在着流动性陷阱,当利率不能降低时,货币政策失效,需要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
第四节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上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全面经济危机,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批评了古典的货币数量论和并指出货币政策的失效,引起了共鸣,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从50年代开始,西方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大规模的经济萧条现象也不是世界经济的主要问题,而通货膨胀称为经济中的头号问题,到了70年代,简单的通胀又变为更复杂的滞涨。在这种经济环境下,弗里德曼提出了他的货币需求理论,标志着现代货币数量论的诞生,伴随着这一理论出现的还有一个崭新的宏观经济学派—货币主义学派。他对当时占主流的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构成了有力的挑战。
弗里德曼的自由意志主义 • 米尔顿·弗里德曼,美国人,以主张自由放任资本主义而闻名。1976年取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扬他在消费分析、货币供应理论及历史、和稳定政策复杂性等范畴的贡献。弗里德曼的自由意志主义对1980年代开始的美国里根时代以及许多其他国家的经济政策都有极大影响。 • 皮诺切特,1973年发动军事政变,推翻民选总统阿连德,在智利建立军人政权。在其17年统治期间,智利有2200多人失踪或被杀害,10多万人被迫流亡国外。那时,军队经常随意入户抓人,甚至不经审讯予以杀害。不少智利人谈起军政府统治,至今心有余悸,认为那是智利历史上最恐怖的时期。 米尔顿·弗里德曼 皮诺切特
第四节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一、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1.理论要点: (1)货币同债券、股票、耐用消费品、房屋及机器等一样是资产(财富)的一种形式,人们在考虑如何保有自己的财富时,就要选择持有的资产是用货币形式,还是用其他形式。这样,就能够用消费者的需求和选择理论来分析人们对货币的需求。
第五节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一、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2)影响货币需求的诸因素分析: ① 恒久收入 ② 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例 ③ 货币收益率、债券收益率、 股票收益率、物价水平变动率 ④ 财富持有者的偏好
Md P 1 P = ƒ(Y,W,rm,rb,re , ,u) dP dt 第五节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3) 实际货币需求函数为: 式中: Md —名义货币需求 P —一般物价水平 M/P—实际货币需求 W —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率 rm—货币的预期名义收益率 rb —债券的预期名义收益率 re —股票的预期名义收益率 —预期物价变动率,也即实物资产的预期名义收益率 u —持币者的主观偏好
= ƒ(Y,i) Md P Md P = aYbic 第五节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4、简化并进行回归分析: 简化后的货币需求函数为: 通过对大量经验数据的统计计算建立回归方程: 两边取对数后得:
第五节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在此基础上,弗里德曼在对美国1892年—1960年历年统计资料进行大量研究的基础上,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出: lga= -3.003,b=1.394,c = -0.155 相关系数0.99
第五节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5、结论: (1)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是+1.394。也就是说,当收入提高1%时,对货币的需求提高1.394%。 (2)c = -0.155则表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是相当低的。它表明,就长期而言,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较小。当利率提高1%时,只会引起货币需求减少0.155%。 (3)货币需求非常稳定,货币流通速度稳定可预测。 (4)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主张
第六节 中国的货币需求分析 由于不同国家在经济制度、金融发展水平、文化和社会背景以及所处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也会有所差别。现阶段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因素主要有: 1、收入。近年来,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上升,以及经济货币程度的提高,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领域不断扩大,使得我国的货币需求不断增加。 2、价格。正常情况下,价格和货币需求,尤其是交易性货币需求之间,是同方向变动关系。建国后我国几次通货膨胀期间都曾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提款抢购、持币待购的行为,造成了这些时期货币需求的超常增长。 3、利率。利率的高低决定了人们持币机会成本的大小。1988年全国零售物价指数上升18.5%,而当时一年定期的储蓄利率则仅为年率7.2%,实际利率为负的状况导致了人们大量挤提存款,抢购商品,货币需求急剧上升。
第六节 中国的货币需求分析 4、货币流通速度。动态地考察,一定时期的货币总需求就是货币的总流量,而货币总流量是货币平均存量与速度的乘积。改革以来,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有减缓的趋势,客观上加大了货币需求量。(1:8到1:6的变化,1998-2002) 5、金融资产选择。各种金融资产与货币需求之间有替代性。所以各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安全性、流动性、以及公众的资产多样化选择,对货币需求量的增减都有作用。 6、其他因素。如体制变化,对利润与价格的预期变化、财政收支引起的政府货币需求的变化、信用发展状况、金融服务技术与水平,甚至民族特性、生活习惯等都影响我国的货币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