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likes | 271 Views
死亡. 陈述死亡的定义 理解濒死者及家属的悲伤、失落反应及影响因素 分辨濒死者不同阶段的心理反应 解释安乐死的概念 说出如何在生理上、心理上、精神上协助濒死者及家属. 死亡. 死亡是人们不可避免的生命终点,却是最难面对和接受的事实。 传统上对死亡的定义:心跳停止且无自主性呼吸运动。 1968 年哈佛医学院特设委员会把死亡定义为不可逆的昏迷或脑死亡。. 死亡. 脑死亡的特征: 1. 对外界刺激完全无反应 2. 无呼吸和活动,包括人工呼吸器停止 3 分钟后仍无自主性呼吸 3. 完全缺乏反射功能,瞳孔对光无反射且扩散 4. 脑电图平直
E N D
死亡 • 陈述死亡的定义 • 理解濒死者及家属的悲伤、失落反应及影响因素 • 分辨濒死者不同阶段的心理反应 • 解释安乐死的概念 • 说出如何在生理上、心理上、精神上协助濒死者及家属
死亡 • 死亡是人们不可避免的生命终点,却是最难面对和接受的事实。 • 传统上对死亡的定义:心跳停止且无自主性呼吸运动。 • 1968年哈佛医学院特设委员会把死亡定义为不可逆的昏迷或脑死亡。
死亡 • 脑死亡的特征: 1. 对外界刺激完全无反应 2. 无呼吸和活动,包括人工呼吸器停止3分钟后仍无自主性呼吸 3. 完全缺乏反射功能,瞳孔对光无反射且扩散 4. 脑电图平直 5. 24小时内重复测试仍呈以上特征 6. 去除体温低于32℃的低体温患者和因药物滥用而至深度中枢神经抑制的患者
死亡 • 一个人对死亡的看法会影响人对死亡的接受程度和濒死过程的调适。 • 个人死亡概念的发展与其人格、认知发展息息相关。 • 一个人必须认识到:死亡是不可逆与最终的,死亡代表生命的结束,所有有生命的物体皆会死亡。
死亡 • 5岁前小孩视死亡为短暂而可恢复的,正如分离或睡眠一样。 • 5-9岁小孩对死亡的概念开始由可逆的死亡过程渐渐发展至死亡为不可逆的意义。 • 9岁以上儿童的死亡概念与成人相似,相信死亡是发生在每个人身上,无法挽回生命的结束。 • 青少年已形成“不存在”的概念,能理智地认识死亡是人类共同的人生旅程终点,但在情感上却难以面对生命的失去。
死亡 • 青年期的人们虽具有完整的死亡认知,但在情感上却较倾向漠视死亡。面临死亡威胁时,有较深的愤怒、挫折感、失望。 • 中年期的人们对死亡的恐惧较年轻人低,在面临死亡威胁时,中年人要调适的不只是个人存在的问题,还会牵连到家庭、子女的调适问题。 • 死亡在某些情境已被视为老年人的解脱或发展的历程。经历了朋友、亲人的死亡,多数老年人已渐渐体会到死亡迫近,并逐渐调整本身对死亡的看法和情绪。老年人对死亡的焦虑比中年人低。
死亡 • 濒死者:接受治疗性和姑息性医疗后,虽然意识清醒但病情加速恶化,各种迹象显示生命即将终结。 • 濒死者的心理反应: Kubler-Ross濒死阶段:否认与孤立→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
死亡 • 濒死者的护理:安宁照顾/临终关怀(Hospice) • 临终关怀的宗旨:以照顾为主;尊重生命、尊重病人的权利;尊重生命的质量。 • 安乐死(euthanasia):一种舒适、无痛性的死亡。
死亡 • 濒死者的生理照顾:疼痛和舒适问题、呼吸困难、营养问题、便秘 • 濒死者的心理照顾:失落、哀伤 • 濒死者家属的照顾:家属的哀伤反应与死者与家属的关系、死亡的本质、悲恸者的特质有关。哀伤历程分为;麻木感→思念与抗议→混乱失调与抑郁→复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