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 likes | 471 Views
第 4 章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 (三). 4.5 干线子系统. 一、 干线子系统的概念 干线子系统由设备间内的建筑物配线设备、跳线以及设备间至各楼层交接间 的干线电缆组成。在设计时还要考虑: 1) 供各条干线接线间之间的电缆走线用的竖向或横向通道; 2) 主设备间与计算机中心间的电缆。. 二、 干线子系统的设计原则. 干线传输电缆的设计必须既满足当前的需要,又适应今后的发展。 干线子系统布线走向应选择干线线缆最短、最安全、最经济的路由。
E N D
4.5 干线子系统 一、 干线子系统的概念 干线子系统由设备间内的建筑物配线设备、跳线以及设备间至各楼层交接间 的干线电缆组成。在设计时还要考虑: 1) 供各条干线接线间之间的电缆走线用的竖向或横向通道; 2) 主设备间与计算机中心间的电缆。
二、 干线子系统的设计原则 干线传输电缆的设计必须既满足当前的需要,又适应今后的发展。 干线子系统布线走向应选择干线线缆最短、最安全、最经济的路由。 干线子系统在系统设计施工时,应预留一定的线缆做冗余信道,这一点对于综合布线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靠性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1.干线子系统的设计时要考虑以下几点: • 1) 确定每层楼的干线要求; • 2) 确定整座楼的干线要求; • 3) 确定从楼层到设备间的干线电缆路由; • 4) 确定干线接线间的接合方法; • 5) 选定干线电缆的长度; • 6) 确定敷设附加横向电缆时的支撑结构。
2.干线子系统的设计应遵循以下的一般原则: ⑴ 在确定干线子系统所需要的电缆总对数之前,必须确定电缆中话音和数据信号的共享原则。 ⑵ 应选择干线电缆最短,最安全、最经济的路由。 ⑶ 干线传输电缆的设计必须既满足当前的需要,又适应今后的发展。 ⑷ 干线子系统在系统设计施工时,应预留一定的线缆做冗余信道,这一点对于综合布线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靠性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三、 干线子系统布线设计的步骤 1.确定每层楼的干线电缆要求 根据不同的需要和经济因素选择干线电缆类别。 2.确定干线电缆路由 选择干线电缆路由的原则,应是最短、最安全、最经济。 干线子系统垂直通道有下列三种方式可供选择: 1)电缆孔方式:通常用一根或数根直径10cm的金属管预埋在地板内,金属管高出地平2.5cm至5cm,也可直接在地板上预留一个大小适当的长方形孔洞; 2)管道方式,包括明管或暗管敷设; 3)电缆竖井方式:在新建时,推荐使用电缆竖井的方式。
干线子系统水平通道一般采用预埋管或电缆桥架方式干线子系统水平通道一般采用预埋管或电缆桥架方式 电缆桥架指钢制线槽带盖、槽内底部有电缆支架,也可不要支架,线槽不打孔,具有屏蔽作用 。 管内放大对数电缆时,直线管路的管径利用率应为50-60%,弯管路的管径利用率就为40-50%。 管内穿放4对对绞电缆时,截面利用率应为25%-30% 线槽的截面利用率不应超过50%。
3.绘制干线路由图 采用标准中规定的图形与符号绘制垂直子系统的线缆路由图,图纸应清晰、整洁。 4.确定干线电缆尺寸 每段干线电缆长度要有备用(约10%)和端接容差。
四、主干光缆的选择 光纤分单模(8.3/125μm)、多模(62.5/125μm、50/125μm)两种。从目前国内外局域网应用的情况来看,采用单模结合多模的形式来铺设主干光纤网络,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光缆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 光纤电缆敷设不应该绞结; ⑵ 在室内布线时要走线槽; ⑶ 在地下管道中穿过时要用PVC管; ⑷ 需要拐弯时,其曲率半径不能小于30cm; ⑸ 室外裸露部分要加铁管保护,铁管要固定牢靠; ⑹ 不要拉得太紧或太松,并要有一定的膨胀收缩余量;⑺ 采用地埋方法时,要加铁管保护。
4.6 设备间 一、设备间的概念 设备间子系统由设备室的电缆、连接器和相关支撑硬件组成,通过电缆把各种公用系统设备互连起来。 设备间的主要设备有数字程控交换机、计算机网络设备、服务器、楼宇自控设备主机等。它们可以放在一起,也可分别设置。
二、 设备间的设计原则 1.在设计设备间时应注意: 1) 设备间应设在位于干线综合体的中间位置; 2) 应可能靠近建筑物电缆引入区和网络接口; 3) 设备间应在服务电梯附近,便于装运笨重设备; 4) 设备间内要注意: •室内无尘土,通风良好,要有较好的照明亮度; •要安装符合机房规范的消防系统; •使用防火门,墙壁使用阻燃漆; •提供合适的门锁,至少要有一个安全通道。
二、 设备间的设计原则 5) 防止可能的水害(如暴雨成灾、自来水管爆裂等)带来的灾害; 6) 防止易燃易爆物的接近和电磁场的干扰; 7) 设备间空间(从地面到天花板)应保持2 . 5 5 m高度的无障碍空间,门高为2 .1 m,宽为 0.9 m,地板承重压力不能低于5 0 0 k g / m2。
2. 设备间设计时,必须把握下述要素: • 1) 最低高度; • 2) 房间大小; • 3) 照明设施; • 4) 地板负重; • 5) 电气插座; • 6) 配电中心; • 7) 管道位置; • 8) 楼内气温控制; • 9) 门的大小、方向与位置; • 10) 端接空间; • 11) 接地要求; • 12) 备用电源; • 13) 保护设施; • 14) 消防设施。
3.设备间的环境因素 1).温度和湿度 设备间的温度、湿度对微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及使用寿命有很大的影响。 2).尘埃 尘埃或纤维性颗粒积聚,会影响通信的质量,微生物的作用还会使导线被腐蚀断掉。 3).照明 设备间内在距地面0.8m处,照度不应低于200lx,同时还应设事故照明,在距地面0.8m处,照度不应低于51lx。 4).噪声 设备间的噪声应小于70dB。
3.设备间的环境因素 5).电磁场干扰 设备间内无线电干扰场强,在频率为0.15~1000MHz范围内不大于120dB,设备间内磁场干扰场强不大于800A/m。 6).供电 设备间供电电源应满足下列要求:50Hz频率,380V/220V电压,相数为三相五线制或三相四线制或单相三线制。 7).物理安全 设备间的安全要求比较严格,主要是防止失窃与损坏。
3.设备间的环境因素 8).建筑物防火与内部装修 建筑物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三级耐火等级。设备间进行装修时,装饰材料应选用难燃材料或阻燃材料。 9).地面 为了方便表面敷设电缆线和电源线,设备间地面最好采用抗静电活动地板,其系统电阻应在1~10欧姆之间。 10).墙面 墙面应选择不易产生尘埃,也不易吸附尘埃的材料。 11).顶棚 为了吸收噪声及布置照明灯具,设备顶棚一般是在建筑物梁下加一层吊顶。
3.设备间的环境因素 12).火灾报警及灭火设施 在机房内、基本工作房间、活动地板下、吊顶地板下、吊顶上方、主要空调管道中及易燃物附近部位应设置烟感和温感探测器。且灭火装置禁止使用水、干粉或泡沫等易产生二次破坏的灭火剂。 13). 隔断 根据设备间放置的设备及工作需要,可用玻璃将设备间隔成若干个房间。隔断可以选用防火的铝合金或轻钢作龙骨,安装1 0 m m厚玻璃。或从地板面至1 . 2 m安装难燃双塑板,1 . 2 m以上安装1 0 m m厚玻璃。
4. 设备安装宜符合下列规定: 1)机架或机柜前面的净空不应小于800mm,后面的净空不应小于600mm; 2)壁挂式配线设备底部离地面的高度不宜小于300mm; 3)在设备间安装其他设备时,设备周围的净空要求,按该设备的相关规范。
4.7交接间 • 交接间的数目,应从所服务的楼层范围来考虑。如果配线电缆长度都在90m范围以内时,宜设置一个交接间,当超出这一范围时,可设两个或多个交接间并相应地在交接间内或紧邻处设置干线通道。 • 交接间的面积不应小于5m2,如覆盖的信息插座超过200个时,应适当增加面积。 • 交接间的设备安装和电源要求,应符合相关规定。 • 交接间应有良好的通风。安装有源设备时,室温保持在13~30℃,相对湿度保持在20%~80%。 • 交接设备连接方式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对楼层上的线路进行较少修改、移位或重新组合时,使用夹接线方式;在经常需要重组线路时使用插接线方式。
4.8 管理 一、管理子系统交连的几种形式 在不同类型的建筑物中管理子系统常采用单点管理单交连、单点管理双交连和双点管理双交连3种方式。 1.单点管理单连接 这种方式使用的场合较少,它的结构图见图4-17。
2.单点管理双连接 3.双点管理双连接
4.8 管理 管理是针对设备间、交接间和工作区的配线设备、缆线、信息插座等设施,按一定的模式进行标识和记录的规定。管理宜采用单点管理双交接。在管理规模大、复杂、有二级交接间时,才设置双点管理双交接。 在管理点,宜根据应用环境用标识来标出各个端接点。内容包括:管理方式、标识、色标、交叉连接等。这些内容的实施,将给今后维护和管理带来很大的方便,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特别是较为复杂的综合布线系统如采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其效果将十分明显。目前,市场上已有现成的管理软件可供选用。 综合布线的各种配线设备,应采用色标区分干线电缆、配线电缆或设备端接点,同时,还用标记条表明端接区域、物理位置、编号、容量、规格等特点,以便维护人员在现场一目了然地识别。
管理子系统的设计原则 1.管理子系统中干线配线管理宜采用双点管理双交接 2.管理子系统中楼层配线管理应采用单点管理。 3.配线架的结构取决于信息点的数量、综合布线系统网络性质和选用的硬件 4.端接线路模块化系数合理。 5.设备跳接线连接方式要符合下列规定: 对配线架上相对稳定一般不经常进行修改、移位或重组的线路,宜采用卡接式接线方法; 对配线架上经常需要调整或重新组合的线路,宜使用快接式插接线方法; 6.列管理接线间墙面材料清单应全面,并画出详细的墙面结构图。
4.9 建筑群子系统 一、 建筑群子系统的概念 连接各建筑物之间的传输介质和各种支持设备(硬件)组成一个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连接各建筑物之间的缆线及相应设备组成了建筑群子系统 二、 建筑群子系统的设计要点 1.建筑群数据网主干线缆一般应选用多模或单模室外光缆。 2.建筑群数据网主干线缆需使用光缆与电信公用网连接时,应采用单模光缆,芯数应根据综合通信业务的需要确定。 3.建筑群主干线缆宜采用地下管道方式进行敷设,设计时应预留备用管孔,以便为扩充使用。 4.当采用直埋方式时,电缆通常离地面60.96cm以下的地方或按当地法规。
三、 建筑群子系统中电缆敷设方法 在建筑群子系统中电缆布线方法有4种。 1.架空电缆布线
2.直埋电缆布线 直埋布线法优于架空布线法,影响选择此法的主要因素如下: ⑴ 初始价格; ⑵ 维护费; ⑶ 服务可靠; ⑷ 安全性; ⑸ 外观。
3.管道系统电缆布线 管道系统的设计方法就是把直埋电缆设计原则与管道设计步骤结合在一起。当考虑建筑群管道系统时,还要考虑接合井。 在建筑群管道系统中,接合井的平均间距约180m(600ft),或者在主结合点处设置接合井。接合井可以是预制的,也可以是现场浇筑的。应在结构方案中标明使用哪一种接合并。 预制接合井是较佳的选择。
4.隧道内电缆布线 在建筑物之间通常有地下通道,大多是供暖供水的,利用这些通道来敷设电缆不仅成本低,而且可利用原有的安全设施。如考虑到暖气泄漏等问题,电缆安装时应与供气、供水、供暖的管道保持一定的距离,安装在尽可能高的地方,可根据民用建筑设施的有关条例进行施工。
4.10 电气防护、接地及防火 一、 接地设计 综合布线系统接地的结构包括接地线、接地母线(层接地端子)、接地干线、主接地母线(总接地端子)、接地引入线、接地体六部分,在进行系统接地的设计时,可按下述6个要素分层次地进行设计。 ⑴ 接地线 ⑵ 接地母线(层接地端子) ⑶ 接地干线 ⑷ 主接地母线(总接地端子) ⑸ 接地引入线 ⑹ 接地体
二、防火措施 智能建筑中综合布线的用量在逐渐增多,现在计算机的应用以约每年以25%的速度在增长。而图像通信,如监控电视、会议电视与语音、数据等等多媒体通信也在不断发展,使用的缆线保护层材料一般有聚乙烯、聚氯乙烯PE/PVC,低烟无卤LSZH(for Low Smoke Zero Halogen)及氟树脂Teflon FEP(铁氟龙 聚全氟乙丙树脂)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