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 likes | 730 Views
漢語與漢字──以義衍形篇. 主講人:王初慶 教授. 摘 要. 本文旨在說明漢語與漢字密不可分,在探討漢字字形之演化時,不可忽略語言之因素。就字形言之,各地早期的文字最先都是由圖繪與語言結合後所衍生;由於語言所表達的概念有相關者,在文字的符號上,會有以同一符號概括語言中這幾個相關概念的情況。. 就漢語言之,語義往往隨時空在概念上擴充延伸,引致引申義與假借義兩層的寓涵;要在字形上與語義相符合,於是於引申所衍成的同源詞及專有名詞,代名詞、形容詞、虛詞、語助詞的假借皆一一加上相應的偏旁分化出後起的新字形。就字形言之,漢字的形體是約定俗成,繁簡並進的。. 壹、前言.
E N D
漢語與漢字──以義衍形篇 主講人:王初慶 教授
摘要 • 本文旨在說明漢語與漢字密不可分,在探討漢字字形之演化時,不可忽略語言之因素。就字形言之,各地早期的文字最先都是由圖繪與語言結合後所衍生;由於語言所表達的概念有相關者,在文字的符號上,會有以同一符號概括語言中這幾個相關概念的情況。
就漢語言之,語義往往隨時空在概念上擴充延伸,引致引申義與假借義兩層的寓涵;要在字形上與語義相符合,於是於引申所衍成的同源詞及專有名詞,代名詞、形容詞、虛詞、語助詞的假借皆一一加上相應的偏旁分化出後起的新字形。就字形言之,漢字的形體是約定俗成,繁簡並進的。就漢語言之,語義往往隨時空在概念上擴充延伸,引致引申義與假借義兩層的寓涵;要在字形上與語義相符合,於是於引申所衍成的同源詞及專有名詞,代名詞、形容詞、虛詞、語助詞的假借皆一一加上相應的偏旁分化出後起的新字形。就字形言之,漢字的形體是約定俗成,繁簡並進的。
壹、前言 • 在論題之設定上,筆者把漢語放在前面,意味漢字實際上是以記誌漢語為依歸的﹔由漢語衍出中原文化,中原文化又透過漢字的載體傳遞,無遠弗屆。
凡是一種強勢文化,它的語言與文字往往凌駕於弱勢文化,於是沒落的馬雅文明不敵西班牙教士的蠻橫,消失在南美的榛莽之中;即使在世界村的觀念逐漸形成之際,美式英語、英文,自二十世紀以降橫掃世界。凡是一種強勢文化,它的語言與文字往往凌駕於弱勢文化,於是沒落的馬雅文明不敵西班牙教士的蠻橫,消失在南美的榛莽之中;即使在世界村的觀念逐漸形成之際,美式英語、英文,自二十世紀以降橫掃世界。
而在中原文化的影響之下,漢語與漢字在東亞也有形成漢字文化圈的勢態。而在中原文化的影響之下,漢語與漢字在東亞也有形成漢字文化圈的勢態。 • 由於各地語言不盡相同,透過漢字,仍然可以彼此溝通;於是漢字又與漢語割裂。因此在探討漢字字形時,常常忽略語言的因素,甚至引致有將漢字獨立於語言之外者。
然而文字形成之基本目的,乃在於解決語言受到時間、空間隔阻,不能傳於異時、異地的缺陷,將之以符號記誌下來;先有語言,才有文字。探究文字時,於字形、字音、字義三端,皆不可偏廢。然而文字形成之基本目的,乃在於解決語言受到時間、空間隔阻,不能傳於異時、異地的缺陷,將之以符號記誌下來;先有語言,才有文字。探究文字時,於字形、字音、字義三端,皆不可偏廢。
貳、文字之起源 • 除漢字外,早期的文字約有下列幾種: 1.美索不達米亞楔形文字(3100B.C.-A.D.75) 2.埃及象形文字(3000B.C.-A.D.400) 3.印度河流域文字(2500 B.C) 4.西台文(1450B.C.-700 B.C) 5.腓尼基字母(1000BC)
這些文字基本上最先都是由圖繪與語言的結合所衍生,除腓尼基字母逐漸演變成歐洲各種字母的體系外,漢字是至今唯一仍然可上溯至圖繪,一直延續使用的文字。這些文字基本上最先都是由圖繪與語言的結合所衍生,除腓尼基字母逐漸演變成歐洲各種字母的體系外,漢字是至今唯一仍然可上溯至圖繪,一直延續使用的文字。 • 對於漢字衍生的時代,西方學者往往以殷墟所發掘的甲骨文為依據,定在1300 B.C.,但是甲骨文並非漢字的原始型態。
圖繪與語言的連結,也歷經漫長的歲月;在歐洲與內蒙古、寧夏各地,先後皆發現早期岩畫。如有些圖繪中已經顯現出「射獵」的概念。圖繪與語言的連結,也歷經漫長的歲月;在歐洲與內蒙古、寧夏各地,先後皆發現早期岩畫。如有些圖繪中已經顯現出「射獵」的概念。
與漢字對照,「鹿」字甲文、金文皆象其頭、角與足,為鹿之側視、全身、工筆之形。與漢字對照,「鹿」字甲文、金文皆象其頭、角與足,為鹿之側視、全身、工筆之形。 「鹿」字甲文 「鹿」字金文
「射」字甲文、金文皆象引弓貫矢之形。兩字皆與岩畫之旨趣相去不遠。「射」字甲文、金文皆象引弓貫矢之形。兩字皆與岩畫之旨趣相去不遠。 「射」字金文 「射」字甲文
圖繪有時也可以表達複雜的訊息,如北美Olibwa族女子寫在白楊樹皮上的情書:圖繪有時也可以表達複雜的訊息,如北美Olibwa族女子寫在白楊樹皮上的情書: • 但是欠缺語言的因素,這些圖繪尚不能稱之為文字。
目前在漢字體系裏,以陶文(即或這些文字符號所表示的意義上有爭議)的符號作為最早的形體已被學術界所公認。目前在漢字體系裏,以陶文(即或這些文字符號所表示的意義上有爭議)的符號作為最早的形體已被學術界所公認。 旦、或炅,《說文》:「炅,見也。」(十上.火部) 戉
據李孝定先生的考定,陶文的年代可上溯至4000 B.C.,最晚亦當為2500 B.C.。(《漢字史話》)是以在四大文明古國中,漢字發生的時代與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印度相當。
在埃及的古文字中,有些文字與漢字表達的方式,如出一轍。如:在埃及的古文字中,有些文字與漢字表達的方式,如出一轍。如:
這種以圖繪記誌語言的方式,晚到南宋在雲南麗江一帶的納西族所使用的東巴文字,仍然在使用,如:這種以圖繪記誌語言的方式,晚到南宋在雲南麗江一帶的納西族所使用的東巴文字,仍然在使用,如: 射、照射 日暈 魚 伴侶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美國芝加哥大學的I.J.Gelb教授曾將幾種最古老的文字加以比較: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美國芝加哥大學的I.J.Gelb教授曾將幾種最古老的文字加以比較:
他所舉出的漢字,在甲、金文的體系裏皆可加以印證:他所舉出的漢字,在甲、金文的體系裏皆可加以印證: 人 王 帝 牛 羊
天 星 日 水 木 家 行 郭土
這些形象與語言結合之際,由於語言所表達的概念有相關者,在文字的符號上,會有以同一符號概括語言中這幾個相關的概念,是以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文字,同以「 」之符號著錄「deity」、「sky」、「star」的語言。
在漢語之中,「 (郭)」為由城郭鳥瞰俯視的圖像「 」省卻左右兩側的守望臺為「」,篆文作「 」,隸變作「 」,又加偏旁作「郭」;「墉」在語言中表示「城垣」之義,而「 」形中間正為城垣之形,於是在《說文》之中,「 」字又為城「墉」的古文字形。
「韋」於甲文作、 。衛於甲文作 ,卜辭或用韋為衛﹔金文作 。「象眾足守衛□內之形」,同一字形,既代表語言中之「保衛」,也表示語言裏的「包圍」。李孝定認為「衛圍古亦當為同字,自城中者言之謂之衛,自其外者言之謂之圍。」
文字既然要紀錄語言,於字形之形音義不夠明確之際,又往往在既有的字形之上加注形符或聲符以別異之:是以城「 」之字加形變為「郭」、「墎」;城「墉」之字加形注音,由「 」變為「墉」。
在古埃及的語言中,基本上是多音節的,「許多象形字讀起來聲音相同,或者相近,因此古埃及書記們大量使用限定性符號,以使讀者可把握文字的正確涵義。在古埃及的語言中,基本上是多音節的,「許多象形字讀起來聲音相同,或者相近,因此古埃及書記們大量使用限定性符號,以使讀者可把握文字的正確涵義。
下方hnw那三個字母可讀出許多音且含有多種不同的意義。出現時一定要伴隨有幾個限定性符號之一;用啤酒罐表示『液量』一詞,用一個做歡樂姿態的人表示『歡欣』,在複數符號(三條平行短劃)上面畫一對男女,用以表示鄰人或同事。故埃及人使用這種辦法,用一種字母表達十個不同的詞。」下方hnw那三個字母可讀出許多音且含有多種不同的意義。出現時一定要伴隨有幾個限定性符號之一;用啤酒罐表示『液量』一詞,用一個做歡樂姿態的人表示『歡欣』,在複數符號(三條平行短劃)上面畫一對男女,用以表示鄰人或同事。故埃及人使用這種辦法,用一種字母表達十個不同的詞。」
於是取象雖為具象的埃及文字,由於衍音之故,逐漸形成兼有誌音的型態;這種由誌音的符號加上限定意義偏旁的方法,在漢字中,與因文字假借以後為別異新造出的後起字相當。於是取象雖為具象的埃及文字,由於衍音之故,逐漸形成兼有誌音的型態;這種由誌音的符號加上限定意義偏旁的方法,在漢字中,與因文字假借以後為別異新造出的後起字相當。
當埃及文字以象形的符號誌音時,I.J.Gelb教授列出對照表如:當埃及文字以象形的符號誌音時,I.J.Gelb教授列出對照表如:
基於多音節語言的緣故,楔形文字也逐漸走向拼音化基於多音節語言的緣故,楔形文字也逐漸走向拼音化
而就漢語言之,語言最基本的單位是「詞」,語詞有「單詞」、「複詞」、「結合詞」等之區別,「單詞」是單音節,而「複詞」、「結合詞」則為多音節。而就漢語言之,語言最基本的單位是「詞」,語詞有「單詞」、「複詞」、「結合詞」等之區別,「單詞」是單音節,而「複詞」、「結合詞」則為多音節。 • 但是由於漢字一直都維持形繫的表象,所以從漢字的形體上看,倒不仿說是具有「單音節」、「單形體」的特色;由於這項文字的特色,使文學上的表現更豐富。
在抗戰勝利後,出現一幅有名的對聯: 中國捷克日本,南京重慶成都。 由於在詞義上巧妙的轉換,意義深遠,此漢字之生機也。
然而由於語言之意義往往隨時空在概念上延伸擴充,文字當然不得不隨之變化。談了不少異域古文字的起源後,以下直接切入漢語與漢字的課題,下文中沒有其他的干擾,所論皆為漢語及漢字,不妨逕稱語言、文字。以下所探討的方向,以語義與字義的關係為主軸來解析字形之發展。然而由於語言之意義往往隨時空在概念上延伸擴充,文字當然不得不隨之變化。談了不少異域古文字的起源後,以下直接切入漢語與漢字的課題,下文中沒有其他的干擾,所論皆為漢語及漢字,不妨逕稱語言、文字。以下所探討的方向,以語義與字義的關係為主軸來解析字形之發展。
參、語言在意義上之孳乳擴充 • 當文字紀錄語言之後,字音即為原來語言中的聲音,字義即原來的語義,而字形一端,則為文字符號的形體。 • 就字形言之,最先用來紀錄語言的字形為其本形,所著錄語言原始的聲音語意義成為本音、本義。
而字形的變化,固然在形、音、義三個層面皆有牽涉,本文僅討論由語義所牽連出來的字義與字形的變化。就字義言之,任何一個字除必有的本義之外,受到語義擴充的影響,還有引申義與假借義兩層的寓涵。而字形的變化,固然在形、音、義三個層面皆有牽涉,本文僅討論由語義所牽連出來的字義與字形的變化。就字義言之,任何一個字除必有的本義之外,受到語義擴充的影響,還有引申義與假借義兩層的寓涵。
一、引申 在語言上,常常由語詞原始的本義上擴充出一連串相關的意思來。如「冓」字於甲文作、 ,或从辵、或从止《說文》訓為「交積材也」。
,在語義上由「相交的架構」擴充出人與人相遇的「遘遇」、預見的「覯」、縱橫交搆的「水溝」、構造的「構」、以竹編構而成熏衣用的「竹篝」等意義。在字形上,為別異之故,由原始的「冓」字,分別依照擴充出來意義的特質為之加上偏旁,衍出「遘」、「覯」、「溝」、「構」、「篝」諸字。,在語義上由「相交的架構」擴充出人與人相遇的「遘遇」、預見的「覯」、縱橫交搆的「水溝」、構造的「構」、以竹編構而成熏衣用的「竹篝」等意義。在字形上,為別異之故,由原始的「冓」字,分別依照擴充出來意義的特質為之加上偏旁,衍出「遘」、「覯」、「溝」、「構」、「篝」諸字。
「生」字甲文作 ,金文作 之形,以艸木出於土上之形以示艸木生,記誌「生長」之語言。由生長擴充出「生之為性」之「人性」以及「人所生也」之「姓氏」,於是別造「性」、「姓」諸字。
這種語義之擴充以及字形上之孳乳,傳統的文字學術語稱之為「引申」。這種語義之擴充以及字形上之孳乳,傳統的文字學術語稱之為「引申」。 • 詞義的擴充,是語言中常見的現象,往往衍成一連串意義相關的詞組,這些相關的詞組,稱之為「同源詞」。
如由「思慮條理」的「侖」,擴充出議論條理之「論」,人倫輩分條理之「倫」,水波條理之「淪」,擇人條理之「掄」,絲織組授條理的「綸」字。如由「思慮條理」的「侖」,擴充出議論條理之「論」,人倫輩分條理之「倫」,水波條理之「淪」,擇人條理之「掄」,絲織組授條理的「綸」字。 • 由美好的「丹青」之義,擴充出水之「清」、天之「晴」、人之「睛」「倩」、艸之「菁」、米之「精」等。
著錄這一連串聲義相關詞組的字形,基本上皆係由原來的字分別加上與區隔義相關的形符偏旁的字。宋人觀察到這種現象,提出「右文說」的概念,明清以降,又由「右文說」擴展成「聲義同源」的理論,成為訓詁學上必究的課題。著錄這一連串聲義相關詞組的字形,基本上皆係由原來的字分別加上與區隔義相關的形符偏旁的字。宋人觀察到這種現象,提出「右文說」的概念,明清以降,又由「右文說」擴展成「聲義同源」的理論,成為訓詁學上必究的課題。 • 從字形上言之,這些由引申義所孳乳分化出來另加偏旁以別異的後起新字,都是繁化的字。
此外,也有些時候,引申出來的義項會襲取原來本字的字形,為別異之故,於是也有加偏旁另造一個後起新字去著錄本義的:如「奉」字本象兩手捧玉之形,乃係「捧」的本字,但是字形為由捧寓所引申出來的「奉承」的義項所專,不得不另造「捧」字以誌記其本義。此外,也有些時候,引申出來的義項會襲取原來本字的字形,為別異之故,於是也有加偏旁另造一個後起新字去著錄本義的:如「奉」字本象兩手捧玉之形,乃係「捧」的本字,但是字形為由捧寓所引申出來的「奉承」的義項所專,不得不另造「捧」字以誌記其本義。
二、假借 在紀錄語言的造字過程中,最先以形義顯現為主體的文字系統中,往往遇見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代名詞、形容詞、虛詞、語助詞、外來語的譯名時,無法為之一一造出專字來。
權宜之際,使用一個已經造出與預備記誌之語言音同音近的現成字形以表示之,讓這個會說卻寫不出來的字有了依託;由於這個現成的字本不是為無法造字的語音所造的專字,在字義上,當然也不能與語義相連結,只能勉強誌其語音而已。這種情況,稱為「假借」。
早在甲骨文卜辭中,就不乏假借的現象;如「鼎」字於甲文 ,於金文作 。乃象「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假借為「貞卜」之「貞」。
「云」字《說文》引古文作 ,本記誌「雲朵」,假借為說話的「云謂」字。「气」字金文作 本記誌「雲氣」,假借為「乞求」的「乞」。
「其」字甲文作 ,象竹編簸箕正視、全身、寫意之形,與《說文》古文之形相合;金文或作 與甲文合,亦或作 與《說文》籀文之形相合;假借為指示代名詞。都是習見的狀況。
但是當一個字被假借以後,必然引致原先造字時所紀錄的本義與後來的假借義互相混淆;於是當漢字的結構由以記形、記義為主的形體演進到兼有記音的功能時,本來無法為之造出專字的語言通常皆能一一為之造字,這種因假借所導致的混淆方得以解決。但是當一個字被假借以後,必然引致原先造字時所紀錄的本義與後來的假借義互相混淆;於是當漢字的結構由以記形、記義為主的形體演進到兼有記音的功能時,本來無法為之造出專字的語言通常皆能一一為之造字,這種因假借所導致的混淆方得以解決。
解決的方法有二: (一)替假借義造出專字以別異 在代表假借義的字形之上加註與其義相關的偏旁,專門為假借義造字。
於是為貞卜之義另造從卜鼎聲的「鼑」字,金文中已有「」字,後來又簡化為「貞」。《說文》解析「貞」字的形構為「从卜貝」,並不正確。於是為貞卜之義另造從卜鼎聲的「鼑」字,金文中已有「」字,後來又簡化為「貞」。《說文》解析「貞」字的形構為「从卜貝」,並不正確。 • 「乞」則由「气」省簡中間一筆以別異,在唐代的《干祿字書》中已經成為正字。
(二)替原字之本義另造專字以別異當假借義襲取借用的字形,久假而不歸,「云」為「云謂」之義所專,不得不另造從雨的「雲」字以記誌「雲朵」的本義。「其」字既為假借義所據有,於是再造從竹的「箕」字表示竹編簸箕之本義。(二)替原字之本義另造專字以別異當假借義襲取借用的字形,久假而不歸,「云」為「云謂」之義所專,不得不另造從雨的「雲」字以記誌「雲朵」的本義。「其」字既為假借義所據有,於是再造從竹的「箕」字表示竹編簸箕之本義。 • 這兩種方法所產生的後起新字,都是立足在假借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