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1

■ 知识改变生活 ■ 知识造就未来 (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 ■ 学习改变命运 (中国教育电视台口号) ■ 科学引导教育 (中国教育报教科理念)

■ 知识改变生活 ■ 知识造就未来 (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 ■ 学习改变命运 (中国教育电视台口号) ■ 科学引导教育 (中国教育报教科理念). 教育研究课题的概述及运作. 湖州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邬墉铨. 我们先阅读两则 “ 小故事 ” ,看看它对我们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启示:. 【 案例1 】 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 世界上最公正的莫过于时间了。不管是谁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既不延长一分,也不缩短一秒。

tad-deleon
Download Presentation

■ 知识改变生活 ■ 知识造就未来 (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 ■ 学习改变命运 (中国教育电视台口号) ■ 科学引导教育 (中国教育报教科理念)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知识改变生活 ■知识造就未来 (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 ■学习改变命运 (中国教育电视台口号) ■科学引导教育 (中国教育报教科理念)

  2. 教育研究课题的概述及运作 湖州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邬墉铨 我们先阅读两则“小故事”,看看它对我们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启示:

  3. 【案例1】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 世界上最公正的莫过于时间了。不管是谁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既不延长一分,也不缩短一秒。 尽管时间是如此公正,然而,处于相同学习环境或相同工作条件下的人们,成绩和成就却参差不齐、小同大异。也许有人想到了“天才”这个字眼。诚然世界上是有天才的,但说到底,天才也就是比一般人聪明些罢了,这种表现在生理上的聪明才智方面的差别,对于正常人来说,其实是微乎其微的。 这一点,正如马克思所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野犬之间的差别小的多。”也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即使是天才,他落地的第一声啼哭也决不会是一首好诗。”

  4. 可见,造成差异的根本原因,要从后天的实践中去寻找。爱因斯坦已将这原因找出来了。他说:“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可见,造成差异的根本原因,要从后天的实践中去寻找。爱因斯坦已将这原因找出来了。他说:“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 不是吗?马克思坐在图书馆看书,其座位处的水泥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脚痕。鲁迅先生是将“别人喝咖啡和牛奶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了。欧阳修惜时如金,分秒必争,他利用“三上”时间进行学习与思考,这“三上”就是“马上”、“厕上”和“枕上”。 业余时间的概念,是相对于“从业时间”而言的。 在“从业时间”里,大家在相同时间、相同环境等相同条件下一起工作、一起学习,机遇相等,只要一起努力,是形成不了大的差异的。但在“业余时间”内,情况就不同了。由于个人对这段时间的处理态

  5. 度、安排内容、使用方式各不一样,就必然会给个人的成绩(或成就)带来个不相同的影响,必然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度、安排内容、使用方式各不一样,就必然会给个人的成绩(或成就)带来个不相同的影响,必然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周五工作制给人们提供很多的“用武之时”,也有很多人正在开发这一资源,他们已形成和正在扩大着与一般人的差异。 【评析】教师的“业余时间”是相当的多,除双休日外,还有寒假和暑假。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反思和积累,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纵观无数名师,他们大都是在“业余时间”里与别人形成差异的。 启示:1.人人都要珍惜时间,赢得时间才能赢得成功。2.不做“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式的学者。

  6. 让我们记记下面的名言: 1.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郭沫若) 2.浪费自己的时间实际上就是自杀。(徐特立) 3.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4.任何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的节约。(马克思) 5.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时间。(培根) 6.节约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鲁迅) 7.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鲁迅)

  7. 【案例2】黎锦熙谈三种学习方法   语言文字学家黎锦熙在回忆录中讲过一段小故事,他说:民国头十年间,我在湖南办报,当时常帮我们抄写文稿的有三个青年。一位是不问文稿的内容,什么都抄,就连文稿中的技术性错误,也照抄不误(称“书蠹式”读书);第二位是见到文稿中的问题总是要提出,并能主动润色修饰(称“质疑式”读书);第三位则与众不同,看到与自己观点不同的文稿就干脆不抄,更不屑于在枝节问题上纠缠(称“批判式”读书)。这三位青年后来的前程大不一样。第一位,终身不过是一个小小职员,在历史上默默无闻;第二位后来成了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他就是田汉;第三位,则在历史上成就一番大事业,此人即毛泽东。

  8.   三种不同的读书方法,竟然造成了三种迥异的人生路向,真让人不可思议。第一种方法,按古人的传统说法,是为“书蠹式”方式。读死书、死读书,其“成就”当然就只能是平淡无奇,默默无闻。第二种方法,是真正读书人的方法,他们不求其然,而求其所以然,大胆怀疑,大胆否定,小心求证,小心立论,故学业日有长进,终有所成。至于第三种,那是一种特立独行的超群绝伦的读书方法,这样的人,历史上有,但不多见。他们不是大政治家,就是大科学家、大军事家。  启示: “书蠹式”学习,少有成就;“质疑式”学习,终有所成;“批判式”学习,大有成就。故,我们应倡导“质疑式”“批判式”学习。

  9. 教育研究课题的概述及运作 ■课题研究的选题 ■课题的申请立项 ■研究方案的设计 ■研究实施与检验 ■研究报告的撰写 ■研究课题的鉴定 先讲科研现状、形式逻辑的概念及逻辑论证方法

  10. 在讲科研课题运作之前,先讲讲据我了解的目前科研方面的现实。在讲科研课题运作之前,先讲讲据我了解的目前科研方面的现实。 现实之一:教育科研中得到了各级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普遍重视,因为它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提升学校品位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办学目标、提高教育质量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现在,“科研兴(育)师”“科研兴校”“科研兴教”这“三兴”已被无数事实所证明。所以说,教育科研具有引导力、开发力、凝聚力、推动力和提升力等“五力”。 但人们对“五力”与“三兴”之间的辩证关系研究甚少。

  11. 现实之二:搞教育科研的教师,还缺乏某些必需的素养。因为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如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教学经验、教育统计知识和形式逻辑常识,等等。现实之二:搞教育科研的教师,还缺乏某些必需的素养。因为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如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教学经验、教育统计知识和形式逻辑常识,等等。 现在,大多数研究停留在定性描述,缺乏有力的定量分析。而教育统计知识和形式逻辑常识在教育科研中体现更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的档次和水平。 现实之三: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缺少原创(创新)性,即研究的措施很不具体,或曰操作性不强。往往像“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一般。

  12. 现实之三:科研中就是形式主义较多,这是一种不良学术风气。现实之三:科研中就是形式主义较多,这是一种不良学术风气。 一是申报课题积极争取,科研评比前,匆匆忙忙写报告。 二是制定课题研究方案,逻辑推理欠当,具体操作不详。 三是撰写报告仅凭记忆,论述缺乏严密论证,定量分析。 四是课题报告获得奖项,研究成果束之高阁,不作推广。 这些,均与现实之二有关。 所以,我在讲正题前,先讲一点形式逻辑常识。简要概念和论证的问题。

  13. 一、逻辑学中的概念 (一)定义 反映事物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是人们进行判断和推理的基本要素。 例如,课程、课堂、教学等都是一类有关教育的概念。 (二)内涵 概念内涵就是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通常叫做概念的含义。 例如,概念“课程”就有以下几种界定:(1)功课的进程;(2)教学的科目,可以指一个教学科目,也可以学校或一个专业的全部教学科目,或指一组教学科目。(《辞海》)(3)学校教学的科目和进程。(《现代汉语词典》)

  14. (三)外延 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对象,通常称为概念的适用对象。以“学校教学的科目和进程”为例,“课程”的的外延包括: 1.按课程内容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 2.按课程形式分: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潜在课程) 3.按课程性质分:人文课程、科学课程、艺术课程、健美课程等。 所以,我们在研究以“课程”为主题的课题时,首先要弄清楚课程是人文的、学科的、活动的、显性的,还是隐性的。

  15. 研究逻辑学中的概念对科研的启示: 我们从事课题研究,总是有一个研究主题,每个主题(关键词),就是一个概念。要研究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一个《学校传承地方非物质文化的研究与实践》课题中关键词有三个,即“传承”“地方”“非物质文化”。 这里的“非物质文化”的内涵是指被经群体或个人长期实践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及其技能。 其外延,包括地方性的艺术、风俗、工艺等。 “学校传承地方非物质文化”是旨在研究具有民族性、地方性、适宜少年儿童活动的民间体艺(体育、舞蹈、手艺、游戏等)类非物质文化。 (界定)

  16. 再如,在《“六要点”解读文本的研究与实践》中,“六要点”内涵是: 再如,在《“六要点”解读文本的研究与实践》中,“六要点”内涵是: “六要点”是指在解读文本时,注重研究文本的知识点、能力点、智力点、教育点、重难点和策略点,以及生长点(联结点)、延伸点等。“六要点”相对于“三维目标”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17. 二、逻辑学中的论证 (一)定义 论证就是用一个或一些已知为真的判断确定另一个判断的真实性的思维过程。 (二)组成 1.论题。论题是通过论证确定其真实性的判断。 (1)科学上已被证明的判断。例如,教师向学生论证科学定理、定律等科学命题;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的论证等。目的在于宣传真理,使人确信某个论题的真实性。 (2)是科学上尚待证明的判断。例如,某些科学假说的论证。目的在于探索论题的真实性。

  18. 在教育科研中,我们设计的每个课题就是一个需要论证的命题。在教育科研中,我们设计的每个课题就是一个需要论证的命题。 例如,《学校传承地方非物质文化的研究与实践》就要在明确“地方(区域性)”“非物质文化”的基础上,应该“从“传承什么”“怎样传承”“传承效果”等方面论证。 1.传承什么:学生喜闻乐见“艺体”方面的内容(如手工工艺、民间游戏等); 2.怎样传承:营造氛围、文化实践,如专项活动(唱、练、创)、课间活动(配合国家课程实施的体艺活动)、学科配合(学科教学结合)、体艺竞赛、社团活动…… 3.传承效果(预测):

  19. 3.传承效果(预测): (1)实践性目标。构建小学实施和传承地方(民间)体艺类非物质文化的主要内容、途径和方法。 (2)育人性目标。 ①激发学生自觉参与民间体艺类活动的兴趣和爱家乡、爱体艺的情感;懂得“合作与竞争”“胜利与失败”等辩证关系;掌握民间体艺活动的技能技巧及部分活动器材的制作;增强体质。 ②提升教师人文精神,丰富校园文化,构建学校学特色。 (“做什么”——“怎样做”——“怎么样”,就是逻辑关系严密的一种推论)

  20. 2.论据。论据是用来确定论题真实性的判断。 (1)已被确认的关于事实的判断“事实胜于雄辩”。(摆事实) ——从时间上分,有历史的、有现实的 ——从材料上分,有具体的、有概括的 (2)表述科学原理的判断(包括定义、公理、定律、原理等)。(讲道理) 3.论证方式 论证方式是指论据和论题之间的联系方式,即论证过程中所采用的推理形式。它回答是“怎样用论据论证论题。”

  21. (三)论证种类 论证可分:演绎论证、归纳论证、类比论证、间接论证等。 1.演绎论证。演绎论证是运用演绎推理的形式进行的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论证某一特殊论断。 在演绎论证中,一般是以科学原理、定理、定律或其他一般必须真实判断为依据,运用演绎推理的形式,推导某一论题。 (1)演绎论证一般适用于制定课题研究方案中。 从一个“理论假设”出发,一步步演绎出“研究的内容与目标”“研究的途径和方法”“研究的措施(或曰操作模型)”等。

  22. 这是因为,我们已经将“理论假设”当作了“科学原理(理论)”,并由此推导出其他。 这是因为,我们已经将“理论假设”当作了“科学原理(理论)”,并由此推导出其他。 (2)演绎论证也常用于撰写研究报告中。 例如,为了论证经过研究“提高了教育质量”这个论题,就要围绕其例举提高教育质量的“事例”“数据”等事实,论证确实提高了“质量”,以使人信服。这里使用的也是“演绎论证”。

  23. 2.归纳论证。归纳论证是运用归纳推理的形式所进行的论证,它是根据一些个别或特殊的论断论证一般原理。人们引用有关个别或特殊事物的判断为论证来证明一般性的论题,就是归纳论证。2.归纳论证。归纳论证是运用归纳推理的形式所进行的论证,它是根据一些个别或特殊的论断论证一般原理。人们引用有关个别或特殊事物的判断为论证来证明一般性的论题,就是归纳论证。 归纳论证分“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式两种论证,如果前提是真实的,结论就必然是真实的。 归纳论证是我们课题研究中常用的论证方法。 如在撰写研究报告时,例举了“许多做法”“某些措施(操作模型)”“教学案例”“师生变化的事实”等论据之后,归纳出研究达到预期目的的结论。 可惜,我们所举的例子只是“定性描述”,没有“定量分析”,影响了结论的可靠性。

  24. 下面是一个运用归纳论证和演绎论证的例子,阅读后请大家判断一下。 下面是一个运用归纳论证和演绎论证的例子,阅读后请大家判断一下。 【案例3】小学数学应用“掌握学习策略”的实验* 浙江省湖州市郊区教师进修学校 邬墉铨 三、实验的初步效果 (一)提高了数学教学质量 经对两种班级二至五年级共580名学生(其中实验班280名)的数学实行目标测验,并将数学成绩分城镇组和农村组进行统计(因无法对78名一年级新生进行数学目标参照测验,故未对其实验后的数学成绩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如下:

  25. 二至五年级学生实验前后数学成绩比较表【表2】二至五年级学生实验前后数学成绩比较表【表2】 实 验 前 实 验 后 组别 班级 n x s 差 异 n x s 差 异 实验 对照 161 79·3 15·0 p<0·001 161 93·7 4·5 p<0·001 城镇 179 90·8 5·8 非常显著 179 87·5 7·6 非常显著 0·01>p <0·05 实验 对照 119 74·1 15·1 119 94·7 3·2 p<0·001 农村 显 著 非常显著 121 78·8 18·4 121 79·6 17·3 (注:n 、x 、s分别表示人数、平均分、标准差。“差异”是指差异性检验)

  26. 从上表看到:(1)城镇组实验班在实验前,数学成绩低于对照班,差异非常显著;实验后,数学成绩高于对照班,差异非常显著。(2)农村组实验班在实验前,数学成绩低于对照班,差异显著;实验后数学成绩大大高于对照班,差异非常显著。可见,实验班的数学教学效果非常显著。从上表看到:(1)城镇组实验班在实验前,数学成绩低于对照班,差异非常显著;实验后,数学成绩高于对照班,差异非常显著。(2)农村组实验班在实验前,数学成绩低于对照班,差异显著;实验后数学成绩大大高于对照班,差异非常显著。可见,实验班的数学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还须说明,实验班在实验前,学生数学不及格率分别为3·1%(城镇)和1·7%(农村),优良率分别为57·8%(城镇)和57·1%(农村)。实验后,学生数学及格率为100%,优良率分别达到95%(城镇)和97·5%农村。这说明实验班学生数学成绩呈负偏态分布,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

  27. (二)促进了学生身心发展 十分注重非智力因素培养,这不但促进了学生数学成绩的稳步提高,而且大大激发和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还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目前实验班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效率普遍有了提高。他们中有95%的学生能“经常练习”数学;有63%的学生在预习时能“找出重点”,“做做练习”;有96%的学生能做到“先复习,后作业”或“先作业,后复习”。实验班学生数学课堂作业的当堂完成率分别在90%(城镇)和85%(农村)以上。与此同时,实验班学生的“自治意识”和“自理能力”也逐渐增强了。 随着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课外数学作业时间的减少,相应增加了学生从事课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的时间,从而保证了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

  28. 此外,参加实验班的8名教师通过学习、研究和实践,在教育理论和教学能力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此外,参加实验班的8名教师通过学习、研究和实践,在教育理论和教学能力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本实验表明:“掌握学习策略”能在教师、教材、学生和班级组织不变的普通小学里施行,且不必增添教学设施;应用“掌握学习策略”,就能在不加生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下,使95%以上学生都能达到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中下生数学成绩的提高尤为明显);农村小学应用“掌握学习策略”的教学效果比城镇小学更为明显。我们认为,推广施行“掌握学习策略”将有利于大面积提高小学教育质量,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

  29. 教育研究课题的概述及运作 ■课题研究的选题 ■课题的申请立项 ■研究方案的设计 ■研究实施与检验 ■研究报告的撰写 ■研究课题的鉴定 湖州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邬墉铨 jy9848@msn.com 2377159(H)669848(虚)

  30. 教育研究课题的概述及运作 概述 ▇学校教育科研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教育领域发生的现象为对象,采取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改善教育行为(求善)和探索教育规律(求真)的实践与认识活动。 ▇学校常用的科研方法主要有:经验总结法、调查研究法、教育实验法、行动研究法:如对师生素养现状的了解用调查研究法;平时组织教师撰写论文用的是经验总结法(“做好了想”)。科研中用得最多的是行动研究法(“想好了做”)。

  31. ▇教育课题研究包括选择课题、申请立项、设计方案、实施检查、总结鉴定和成果推广等环节。▇教育课题研究包括选择课题、申请立项、设计方案、实施检查、总结鉴定和成果推广等环节。 一、课题研究的选题 ▇研究课题就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主题)题目。它明确而集中地规定了研究的范围、目的和任务。课题的选择是研究工作的起点,它决定教育研究工作的方向、价值和成效。 真所谓“题好一半文”。

  32. (一)选题方向 就是从研究方向所指示的问题中确立的研究项目。其关系是:方向限定课题,课题展示方向。 (二)课题来源 1.从教育教学实践中来。经对问题(热点、难点、疑点)筛选产生,或对经验(亮点)提炼确定。 2.从理论文献资料的研究(疑点)中来。 3.从现状分析中来(难点)。 4.从意向(热点、难点、疑点、亮点)转化中来。

  33. (三)选题原则 1.实用性,即在教育教学中能发挥作用的。 2.新颖性,即有首创的、新意的、操作性强的。 3.可行性,即具备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 4.科学性,即新发现与新创造、或填补空白、或纠正误说、或补充前说。 5.时代性,即要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 (四)选题步骤 1.提出问题 2.查阅文献 3.调查研究 4.拟题备选 5.比较确定

  34. (五)选题要求 1.认真细致 2.明确具体,即研究什么问题,采取什么措施,达到什么目标,应十分明确,不能模棱两可。 3.科学合理,即要在理论指导下进行研究,有社会价值、教育价值等。 (六)选题须知 1.要大小适宜,开始以小课题为主。 2.要扬长避短,紧密结合本职工作。 3.要有利于提高研究者的多种素养。

  35. 二、课题的申请立项 《课题申报立项表》的组成内容。 一是课题研究方案 二是研究者的基本情况。课题负责人及课题组主要成员的情况及分工 三是完成研究的条件保证。

  36. 方案的篇幅为3000—5000字,用电脑打印。 课题的题目一般由“研究对象+研究主题+研究方法”三部分组成,如“职高学生学分制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一般情况下,冠以“研究”“实践与研究”等词的为“行动研究”。冠以“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就是调查或实验。 同时,研究题目中,一般不出现研究目标。

  37. 三、研究方案的设计 一份研究方案包括逻辑(因果)关系严密的六个方面组成

  38.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背景。 分宏观与微观的背景、理论与实践的背景。 教师主要写微观背景、实践背景。如教育改革有要求,学生个体有需求,学校发展有必要,教育教学中有困惑,等等。 2.意义。 (1)理论意义。即探索哪些规律(求真)。一线教师一般可不作硬性要求。 (2)现实意义。即能解决教育教学中何种现实问题(求善),从而提高育人效益,以及推广价值。

  39. (3)可以通过函数关系式“y=f(x)”来设定,称之为“理论假设”[1]。就是课题研究中的因果关系。(3)可以通过函数关系式“y=f(x)”来设定,称之为“理论假设”[1]。就是课题研究中的因果关系。 也可以用“如果这样做,则会产生哪些效果”的文字表述。 [[1]“理论假设”亦称“核心假设”,这是课题研究的逻辑起点] 试一试:请选择下面的一个课题,并写出该课题的理论假设(核心假设): 其一:教师教学反思方式的研究与实践 其二:**学科教学施行“因材施教”的研究

  40. (二)同类题研究综述 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先写理论研究成果,再写实践成果,然后写未解决的问题。 如理论方面有“智慧多元说”、学生个性发展等;实践方面有教育改革经验、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国内同类学校经验等。 [以引证课题的研究的背景价值意义]

  41. (三)研究内容与目标[2] 1.界定。即对课题研究的主题的内涵与外延作出诠释,以规定研究的范畴,不产生歧义。如“学校传承地方非物质文化的研究与实践”,就是要对“非物质文化”作出诠释和界定。 2.内容。即回答“y=f(x)”中的“x”。 自变量“x”一般是定明要做几件事。撰写时切勿与目标混淆。x是自变量,即研究的几个因子,或称操作模型。一般情况下,研究因子以3个为宜。 如“非物质文化”操作模型可以设置:非物质文化的调查与筛选;非物质文化的内容文本;非物质文化的实施与评价,等等。

  42. 3.目标。即回答“y=f(x)” 式中的因变量“y”。 因变量“y”是指预计的研究成果(或称为研究目的、目标等)。一般分三个方面阐述。 (1)理论性目标。教师研究课题不作硬性要求。 (2)实践性目标。如传承“非物质文化”的操作模型(实践性成果)。 (3)育人性目标。学生个性发展(育人性成果);办学特色形成(发展性成果)等。 [[2]“内容与目标”是由“理论假设”演绎而来的“相关假设”,亦称“辅助假设”]

  43. 与此同时,要考虑并设计: (1)因变量的确定及观测; (2)无关变量的控制措施; (3)对象的选择与分组; (4)研究组织类型的确定; (4)研究时间与步骤。

  44. (四)研究方法与措施[3] 1.对象 (1)学生:本校*年级――*年级学生。 (2)教师:*学科或*年段教师。 (3)管理:涉及哪些人员。 如“非物质文化”的对象为学生及有关学科(音乐、美术、体育、语文)的教师。 2.方法 以行动研究方式为主,包括调查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和准实验法等。

  45. 3.步骤。一般分为三个研究阶段。 (1)准备阶段。①课题方案;②开题论证;③对象前测;④其他。如传承“非物质文化”课题的“制订方案”和“开题论证”等。 (2)实施阶段。①分工操作自变量;②观测因变量,收集数据;③控制无关变量;④记录研究活动,积累研究资料等。如传承“非物质文化”课题的“调查筛选内容”和“编写文本”等。 (3)总结阶段。①研究资料分类整理;②研究对象后测,数据统计分析;③总结操作模型和经验;④撰写研究报告等。如传承“非物质文化”课题的“营造氛围”“实践活动”“积累资料”“统计分析”“撰写报告”等。

  46. 4.措施[3]。 主要是对操作自变量、观测因变量、控制无关变量等。 (1)操作模型的程序及其修正 (2)研究对象的观测及其发展 (3)积累课题研究的各类资料 …… [[3]研究措施,即是“工作假设”,亦称“操作模型”,这既是研究措施,又是研究成果之一]

  47. (五)研究条件的分析 1.现有研究基础。 2.研究人员水平。 3.研究经费保障。 (六)研究结果的呈现 一般写在申报表封面。如研究报告+**文本等。

  48. 最后,要检查影响研究方案质量的四大因素(见下表)。最后,要检查影响研究方案质量的四大因素(见下表)。 温馨提示:教育科研是一项看似简单,实为比较复杂的工作,既要潜心思考,更要精细操作。要尽力克服“头重脚轻根底浅”之弊端。

  49. 五、课题实施与检查 按研究方案分工实施,在实施中要作出研究工作日记,即将每次研究活动记录在案,也可以对研究方案进行修正,使研究更加科学、合理。同时注意收集研究资料。 (一)操作自变量,反馈修正 (二)观测因变量,收集数据 (三)控制无关变量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