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2

药 理 学

药 理 学. 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药学系 药理教研室 彭国强. 白城医专药学系. 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 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研究药物在体内的量变 ) 。 本章主要掌握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基本规律,熟悉常用药动学参数的意义。. 学习目标. 白城医专药学系. 第一节 药物的跨膜转运. 药物的药动学,首先必须跨越多层生物膜,进行多次转运。 转运: 药物吸收、分布、排泄的过程。

tacey
Download Presentation

药 理 学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药 理 学 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药学系 药理教研室 彭国强 白城医专药学系

  2. 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研究药物在体内的量变)。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研究药物在体内的量变)。 本章主要掌握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基本规律,熟悉常用药动学参数的意义。 学习目标 白城医专药学系

  3. 第一节 药物的跨膜转运 药物的药动学,首先必须跨越多层生物膜,进行多次转运。 转运:药物吸收、分布、排泄的过程。 生物膜:是由蛋白质和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主要是磷脂)所组成。由于生物膜的脂质性的特点,故只有脂溶性大、极性小的药物较易通过。 药物的跨膜转运方式,按性质不同可分为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两大类。 白城医专药学系

  4. 药物从高浓度一测向低浓度一测跨膜转运的形式。药物从高浓度一测向低浓度一测跨膜转运的形式。 特点: (1)药物顺浓度差转运 (2)不耗能 (3)不需要载体 (4)无饱和限速及竞争性抑制 分为简单扩散(脂溶扩散)、滤过扩散(膜空扩散)和易化扩散三种类型。 一、被动转运(下山转运) 白城医专药学系

  5. 1、脂溶扩散(简单扩散):大多数药物是通过该方式转运。影响因素:1、脂溶扩散(简单扩散):大多数药物是通过该方式转运。影响因素: ①膜两侧浓度差:浓度越高,扩散速度越快,当膜两侧浓度相同时,扩散即停止。 ②药物的脂溶性:脂溶性越高,药物扩散越快。 ③药物的解离度:药物的解离度越大,或者说药物的极性越大,药物扩散越慢。 ④药物的pKa及所在环境的pH:弱酸性药物,PH越高,药物解离越多,扩散越慢。 白城医专药学系

  6. 2、滤过扩散(膜孔或水溶扩散) 指分子量小的水溶性物质如尿素、水、乙醇等。受流体静压或渗透压的影响,通过膜孔被动转运。 3、易化扩散 易化扩散指顺浓度差的载体转运,不耗能。如体内葡萄糖和一些离子(Na+、K+、Ca2+等)的吸收,其转运的速度比脂溶扩散要快。 二.主动转运 指逆着浓度或电位差的载体转运。 白城医专药学系

  7. 特点: (1)药物逆浓度差转运 (2)消耗能量 (3)需要载体 (4)有饱和、限速和竞争现象。 主动转运方式与药物的吸收关系不大,影响药物的排泄较大。如青霉素从肾小管的主动分泌属于这种转运类型。与丙磺舒合用时,可发生竞争性抑制。 白城医专药学系

  8. 药物的跨膜转运 白城医专药学系

  9. 一、药物的吸收 吸收:指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1、消化道吸收 (1)主要为被动吸收 (2)分子量越小,脂溶性越大,越易吸收 (3)非解离型,比解离型易吸收 胃PH值范围窄(0.9-1.5),吸收面积小,药物滞留时间短,弱酸性药物可吸收 第二节药物的体内过程 白城医专药学系

  10. 理由: (1)有绒毛,吸收面积大 (2)蠕动快 (3)血流量大 (4)pH范围广(4.8-8.2) (5)除简单扩散外,还有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 小肠是消化道吸收的主要部位 白城医专药学系

  11. 除口服外,有些药物可经舌下或直肠给药,而通过口腔、直肠和结肠的黏膜吸收。除口服外,有些药物可经舌下或直肠给药,而通过口腔、直肠和结肠的黏膜吸收。 虽吸收面积小,但血流丰富,吸收也迅速,可避免首过效应。 首关效应:硝酸甘油(90%) 对于在肠道中易遭到破坏或在肝中被迅速代谢的药物如硝酸甘油、异丙肾上腺素可舌下给药。 白城医专药学系

  12. (1)肌注和皮下注射主要沿结缔组织扩散,再经毛细血管和淋巴吸收(1)肌注和皮下注射主要沿结缔组织扩散,再经毛细血管和淋巴吸收 (2)常以简单扩散或滤过方式吸收 (3)肌注比皮下注射吸收快 (4)水溶液吸收快,油剂和混悬剂吸收慢 (5)休克时,宜静脉给药 2、注射部位的吸收 白城医专药学系

  13. 3、呼吸道吸收 (1)脂溶性小分子、挥发性药物或气体可从 肺胞吸收 (2)3-10μm颗粒可达细支气管,<2μm可进入肺胞,粒径过大可停留在支气管,粒径过小可随气体排出 4、皮肤和粘膜吸收 皮肤吸收能力差,粘膜比皮肤吸收能力强。 白城医专药学系

  14. 1、药物的理化性质 (1)水和脂肪都不溶的药难吸收 (2)硫酸钡不吸收,氯化钡易吸收 2、给药途径 吸入>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皮肤 (二)影响吸收的因素 白城医专药学系

  15. 3、吸收环境 (1)胃的排空、肠蠕动的快慢 推进性蠕动过快影响吸收。 适宜的蠕动有利于药物与肠壁接触,利于吸收。 (2)胃肠内容物的多少和性质 内容物过多,影响药物与肠壁接触不利吸收。 油及脂肪可促进脂溶性药物吸收。 白城医专药学系

  16. (3)PH值大小 弱酸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解离多,极性大,难吸收。弱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解离少,易吸收。 4、药物的剂型 白城医专药学系

  17. 分布:指药物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个部位的过程。影响因素:分布:指药物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个部位的过程。影响因素: 1 与血浆蛋白结合: 血浆蛋白结合率:与蛋白结合的药物占药物总量的百分数(表示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程度) ①不能跨膜转运 ②不能被代谢或排泄 ③暂时无生物活性 ④结合率高、起效慢、消除慢、维持时间长。 + 二、药物的分布和影响因素 白城医专药学系

  18. 药物血药浓度过高,血浆蛋白结合率达到饱和时,血浆内游离药物突然增多,可引起药效加强,甚至出现毒性反应。药物血药浓度过高,血浆蛋白结合率达到饱和时,血浆内游离药物突然增多,可引起药效加强,甚至出现毒性反应。 应用两种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很高的药物,应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磺胺→甲苯磺丁脲 (游离型药物↑) 注意事项 白城医专药学系

  19. (1)一般来说,药物可迅速分布到血流量大的组织器官,达到平衡.(1)一般来说,药物可迅速分布到血流量大的组织器官,达到平衡. (2)重分布:药物首先分布到血流丰富的组织器官,然后再向分布容积大的组织转移,称之为重分布。 例:硫喷妥钠 脑 脂肪 分布 再分布 2、局部器官血流量 白城医专药学系

  20. (1)药物在亲和力高的组织分布较多。 (2)例:①碘 甲状腺 ②钙 骨骼 3、组织的亲和力 ③ 汞、砷 肝、肾 白城医专药学系

  21. (1)细胞内pH7.0,细胞外pH7.4 (2)弱酸性药主要分布在细胞外 (3)弱碱性药主要分布在细胞内 弱酸性药物在较碱的细胞外液解离增多,易自细胞内向细胞外转运。 弱酸性药苯巴比妥中毒时,用碳酸氢钠碱化血液和尿液加速自尿排泄。 4、体液的pH和药物的理化性质 pH 7.4 弱酸性 解离型 pH 7.0 弱碱性 pH 7.4 弱酸性 PH 7.0 弱碱性 非解离型 结论 白城医专药学系

  22. (1) 血脑屏障:是位于血-脑,血-脑脊液,脑脊液-脑三者之间的屏障,它可限制某些物质进入脑组织。 组织学组成:①毛细血管内皮间的紧密联结 ②基底膜 ③星形胶质细胞 5、体内屏障 白城医专药学系

  23. 由胎盘将母亲与胎儿血液隔开的屏障。 (1)该屏障通透性与普通的生物膜几无差别 (2)一般药物均可进入。 (3)脂溶性高易通过,脂溶性低,不易通过。 (4)多因时间延长,药物进入的较少。 (5)可通过胎盘,又对胎儿有毒性的药物,孕妇应避免使用。 (2)胎盘屏障 白城医专药学系

  24. 药物的代谢: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变化,又称药物的转化。药物的代谢: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变化,又称药物的转化。 主要代谢场所:肝脏。其次是肠、肾、肺组织。 (一)药物代谢的意义、反应。 1 灭活: 2 活化: 3 脂溶性药物转化成极性大或解离型,利于经肾排出。(注:水溶性药物可不经转化直接经肾排出) 三、代谢 意义 白城医专药学系

  25. 第一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 第二相反应:结合(与葡萄糖醛酸、硫酸、乙酰基、氨基酸、谷胱甘肽、甲基等) 1. 第一相反应: 为氧化、还原或水解. 白城医专药学系

  26. 即结合反应,是母药或代谢物与内源性物质如葡萄糖醛酸和甘氨酸结合。结合物一般极性增加,活性降低或灭活。使药失效,随尿排出。即结合反应,是母药或代谢物与内源性物质如葡萄糖醛酸和甘氨酸结合。结合物一般极性增加,活性降低或灭活。使药失效,随尿排出。 (二)药物代谢的酶 1、专一性酶:指能催化一些特定药物的一类酶。 例如胆碱酯酶,只能催化乙酰胆碱的水解反应。 单胺氧化酶,只能氧化儿茶酚胺类药物。 2. 第二相反应: 白城医专药学系

  27. (2)肝微粒体药酶:又称非专一性酶,指能催化大多数药物的混合酶系。(2)肝微粒体药酶:又称非专一性酶,指能催化大多数药物的混合酶系。 此酶系存在于肝细胞内质网上,可催化药物等外来物质的代谢,主要的氧化酶系是细胞色素P-450,催化的主要反应是氧化反应。 ①选择性低②变异性大,受遗传、年龄、疾病等多种因素影响③该酶受药物等外界因素影响。 特点 白城医专药学系

  28. (1)酶的诱导 有些药物可使肝药酶合成加速或降解减慢。 ①常见诱导剂:苯巴比妥、水合氯醛、甲丙氨脂、利福平等。 ②意义:可加速自身代谢和其他药物代谢。长期服用可产生耐受性。 ③例如:苯巴比妥,合并应用双香豆素时,则因肝药酶活性增强,加速了对双香豆素的灭活,从而使双香豆素作用减弱(或疗效降低). (三)药物对肝微粒体酶系的影响 白城医专药学系

  29. 酶的抑制:某些化学物质能抑制肝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减慢其他药物的代谢速率,使药物效应增强此现象称酶的抑制。酶的抑制:某些化学物质能抑制肝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减慢其他药物的代谢速率,使药物效应增强此现象称酶的抑制。 ①常见抑制剂:氯霉素、对氨水杨酸、异烟肼、保泰松。 ②意义:可减慢自身代谢和其他药物代谢。 长期应用可产生积蓄中毒。 ③例如:肝药酶抑制剂氯霉素与苯妥英钠合用,则因肝药酶活性降低,使苯妥英钠的代谢作用减弱,使苯妥英钠疗效增强或出现毒性反应。 (2)酶的抑制 白城医专药学系

  30. 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不同途径排出体外。 机体的排泄的主要器官是肾脏,其次是胆道、肠道、唾液腺、乳腺、汗腺、肺等。 (一)肾排泄 肾是最重要的排泄器官,其排泄方式为: 1、肾小球滤过: (1)肾小球毛细血管膜孔较大,滤过压高,除结合型药物一般都能滤过。 (2)过滤速度与滤过率和分子大小有关。 四、药物的排泄 白城医专药学系

  31. (1)葡萄糖和氨基酸可与钠离子同向转运入细胞,再以易化扩散的方式重吸收。脂溶性高、非解离型药物以脂溶性扩散的方式重吸收。(1)葡萄糖和氨基酸可与钠离子同向转运入细胞,再以易化扩散的方式重吸收。脂溶性高、非解离型药物以脂溶性扩散的方式重吸收。 (2)弱酸或弱碱性药物,在不同的PH环境中,解离度不同,所以重吸收也会发生改变。如弱酸性药物苯巴比妥中毒时,可以用碱化血液和尿液来减少苯巴比妥的重吸收,从而达到解毒的目的。 3、肾小管主动分泌 2、肾小管的重吸收 白城医专药学系

  32. (1)药物重吸收:原形经肾脏排泄的药物在肾小管可被重吸收,使药物作用时间延长。(1)药物重吸收:原形经肾脏排泄的药物在肾小管可被重吸收,使药物作用时间延长。 重吸收程度受尿液pH影响,应用酸性药或碱性药,改变尿液的pH,可改变肾小管对药物的重吸收。 (2)尿液中药物浓度较高:对泌尿系统疾病有双重意义。 (3)竞争抑制现象:指酸碱性的药物主动分泌排泄竞争载体的现象。 肾排泄的特点 白城医专药学系

  33. 1 许多药物经肝排入胆汁,由胆汁流入肠腔,随粪便排出。有些药物可在肠腔重吸收,重新回到血液循环,形成肝肠循环。 2 有肝肠循环的药物作用时间延长,中毒时可采用洗胃,导泻等方法,促进排泄。 (二)胆汁排泄 白城医专药学系

  34. 1 属被动转运 2 乳汁偏酸,有利于弱碱的排出。 3 有乳汁排泄的药物,应考虑对乳儿的影响 由于乳汁偏酸,碱性药物如吗啡、奎宁等较易进入乳腺管内,达到比血浆高数倍的浓度。 (三)乳汁排泄 白城医专药学系

  35. (四)其他 1 肠液,唾液,泪液和汗液。 2 呼吸道可排出挥发性药物和气体。 白城医专药学系

  36.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药物分别的因素有哪些 首关消除、肝肠循环、灭活、活化、酶的诱导剂、酶的抑制剂的概念 总结

  37. 一、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及转化形成了药物的体内过程,从而产生了药物在不同器官、组织、体液间的浓度变化,并且是一个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动态过程。 在给药后不同时间采血、测定血药浓度,以血药浓度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可绘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可定量分析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 第三节 药动学基本概念 白城医专药学系

  38. 时量关系:以纵坐标为浓度,横坐标为药后时间,体内药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时量关系),可绘制出一条曲线,称时量曲线。时量关系:以纵坐标为浓度,横坐标为药后时间,体内药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时量关系),可绘制出一条曲线,称时量曲线。 时效关系:若纵坐标为效应,横坐标为药后时间,则用药后产生的药效随时间的变化的关系(时效关系)绘制出的曲线,称时效曲线。 白城医专药学系

  39. 血药浓度 时间 白城医专药学系

  40. 二、给药途径与药-时曲线 静脉 i.v. 肌注 i.m. 皮下 s.c. 口服 i.g. 白城医专药学系

  41. 三、药-时曲线下面积(AUC) 代表一次用药后的吸收总量,反映药物的吸收程度。 四、生物利用度(F) 非血管给药,实际进入循环的药量与给药总量的百分比,它是用于评价药物制剂质量、保证药品安全有效的重要参数。 F=A/D×100% A:进入体循环的药量,D:服药剂量 影响因素:①药物制剂 ②首过消除。 白城医专药学系

  42. 生物利用度分为: 相对生物利用度:在同一给药途径下,对不同制剂进行AUC比较: F(相对生物利用度)=AUC受试制剂/AUC标准制剂×100% 不同剂型对吸收的影响。 绝对生物利用度:将静脉注射和血管外途径给药时的AUC值进行比较: F(绝对生物利用度)= 口服后AUC/静脉注射后AUC×100%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意义 意义 白城医专药学系

  43. 表观分布容积(Vd):是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动态平衡时,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表观分布容积(Vd):是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动态平衡时,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 Vd=D(mg/ kg)/C0(mg/L) D为快速静注药量, C0为0时血药浓度。 表观分布容积不代表药物在体内的真正容积,不具有生理学和解剖学意义。 药理意义:表观分布容积的大小可以反映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表示药物在组织中的分布范围、结合程度。 五、表观分布容积 白城医专药学系

  44. (1)体液为0.6L/kg,细胞内液为0.33 L/ kg ,细胞外液为0.21 L/ kg 细胞内(0.3-0.4) L/ kg 细胞外(0.14-0.29) L/ kg 细胞内外0.6 L/ kg (2) Vd 越小,血药浓度越高;Vd 越大,血药浓度越低。 (3)弱酸性药物Vd小,弱碱性药物Vd大。 白城医专药学系

  45. 消除:指进入血液中的药物由于分布、代谢、排泄,导致血药浓度不断衰减的过程。消除:指进入血液中的药物由于分布、代谢、排泄,导致血药浓度不断衰减的过程。 1 一级动力学:又称恒比消除,是单位时间内药物按照恒定的比例进行消除,半衰期是定值。转运速率与膜两侧的浓度差成正比。大多数药物的消除方式。 2 零级动力学:又称恒量消除,单位时间内药物按照恒定的剂量进行消除。 恒比消除与恒量消除都是线性消除。 六、消除动力学 特点 白城医专药学系

  46. 七、半衰期及意义 半衰期(t1/2):是指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确定给药间隔时间,确定给药次数。 预测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4~5个半衰期 预测药物从体内消除所需要的时间:一次给药后4~5个半衰期 作为药物分类的依据。 半衰期长的药物可以首次加倍,经过1个半衰期即可达到稳态血药浓度。 意义 白城医专药学系

  47. (1)指每分钟有多少毫升血中的药量被清除。单位为,ml·min-1·kg-1。(1)指每分钟有多少毫升血中的药量被清除。单位为,ml·min-1·kg-1。 (2)有肾清除率(CLr)和肝清除率(CLh)之分。 (3) CL= Vd·Ke或0、693 ·Vd/t½ (4)一个器官的清除率常小于该器官的血流量。 八、清除率(CL) 白城医专药学系

  48. 假设人体分为若干房室,药物进入机体后便分布在这些房室中。常用的有一室和二室模型。假设人体分为若干房室,药物进入机体后便分布在这些房室中。常用的有一室和二室模型。 1 一室模型是认为药物进入体内后,迅速均匀分布到全身体液和各器官中,达到动态平衡。 2 二室模型是认为药物进入体内后,先分布到中央室(如血液和心、肝、脑、肾等血液丰富的器官),再缓慢地分布到周边室。 九、房室模型 白城医专药学系

  49. 稳态血浆浓度(Css)或坪浓度: 既用药量与消除量达到平衡时的血浆药物浓度。 Css=FD/KVdτ=t½FD/0.693 Vdτ =1.433 t½FD/Vdτ 临床治疗中多数药物是通过重复给药来达到有效治疗浓度,并维持在一定水平。 十、稳态血药浓度 白城医专药学系

  50. 1 等量多次用药 ①高低与剂量成正比 ②波幅与给药剂量或每日用药总量成正比 ③约4-5个t½达95%坪浓度。 白城医专药学系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