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 likes | 472 Views
第九章 酸碱平衡. 第二节 酸碱平衡的调节. 目的 : 掌握尿的生成 掌握运动对尿的影响. 第一节 酸碱物质. 第三节 运动时机体酸碱平衡的调节. 第一节 酸碱物质 一、酸、碱与 PH 1 、概念 酸:凡是能释放质子的物质都是酸; 碱:凡是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碱; pH 值:是溶液或体液 H + 浓度的负对数。即: pH= -lg[H + ] 2 、人体内各种体液的 pH 值 人体内各种体液的 pH 值 体液 pH 值 体液 pH 值
E N D
第九章 酸碱平衡 第二节 酸碱平衡的调节 目的:掌握尿的生成 掌握运动对尿的影响 第一节 酸碱物质 第三节 运动时机体酸碱平衡的调节
第一节 酸碱物质 一、酸、碱与PH 1、概念 酸:凡是能释放质子的物质都是酸; 碱:凡是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碱; pH值:是溶液或体液H+浓度的负对数。即: pH= -lg[H+] 2、人体内各种体液的pH值 人体内各种体液的pH值 体液 pH值 体液 pH值 血浆 7.35~7.45 脑脊液 7.35~7.45 唾液 6.30~7.10 乳 6.60~6.90 胰液 7.50~7.80 泪 7.40左右 小肠液 7.60左右 尿 4.80~7.50
二、体内酸性物质 来源于食物、饮料、药物和体内代谢产物; (一)碳酸 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完全氧化生成的二氧化碳与 水结合成碳酸,且大部分从肺排出,故又称为挥发性 酸。 (二)固定酸 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乳酸、、硫酸、磷酸、酮 体等都是酸性物质,且不能从肺排出,称为固定酸。 三、体内碱性物质 体内代谢产生少量的碱性物质,如氨。食物中如 蔬菜、水果也含有碱性物质。 碱性物质在体内与H+结合起来或在肝内代谢或从 肾脏排出。
第二节 酸碱平衡的调节 一、缓冲体系与缓冲作用 1、缓冲体系: 缓冲体系:由弱酸以及弱酸与强碱生成的盐按 一定比例组成的混合溶液。 2、缓冲作用 体内的固定酸或碱可被所有的缓冲体系缓冲, 而挥发酸可由磷酸盐、血浆蛋白等缓冲体系缓 冲。
二、血液缓冲体系及调节作用 (一)血浆缓冲体系: NaHCO3/H2CO3;(保持20:1) 蛋白质钠盐/蛋白质;Na2HPO4/NaH2PO4。 (二)红细胞缓冲体系: KHCO3/H2CO3;血红蛋白钾盐/血红蛋白; 氧合血红蛋白钾盐/氧合血红蛋白; K2HPO4/KH2PO4。 (三)血液缓冲体系的相对作用 血液及血液和细胞间液不同化学缓冲体系的缓冲作用 缓冲体系 血液 血液与细胞间液 碳酸盐体系 1.0 1.0 磷酸盐体系 0.3 0.3 蛋白质体系 1.4 0.8 血红蛋白体系 5.3 1.5
三、肺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 肺是通过对CO2排出量的增减,控制体内H2CO3浓 度,以维持NaHCO3/H2CO3的正常比值,调节体内酸碱平 衡。 CO2的排泄受到呼吸中枢的调节,而呼吸中枢的活 动又受血液中PCO2 、[H+]等影响。 四、肾排泄及其对机体酸碱平衡和水平衡的调节作用
肾的血液循环特点 肾小球毛细血 管压可6OmmHg →利于滤过肾 小管毛细血管 压低→利于重 吸收血液经过 两次小动脉(入 球和出球小动 脉)和形成两套 毛细血管网(肾 小球和肾小管 处的毛细血管 网)
(一)、肾脏的排泄功能 排泄:人体将代谢产物、多余的水分和盐类及 进入机体的各种异物,经血液循环由排泄器 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人体的主要排泄途径: 排 泄 器 官 排 泄 物 呼吸器官 co2、水、挥发性药物等 消化器官 钙、镁、铁、磷等无机盐, 胆色素,毒物等 皮肤及汗腺 水、盐类、少量尿素等 肾 脏 水、尿素、肌酐、盐类、 药物、毒物、色素等
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2、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 3、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尿的生成过程:包括以下三个过程
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肾小球滤过--血液经肾小球毛细血管网,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水和小分子物质滤入肾小囊内形成原尿的过程。 原尿:是血浆在肾小球毛细血管网的滤过液,其性质与血浆基本相同。 屏障 滤过三要素 动力 阻力
入球端 有效滤过压 =45 –(15+10) =15mmHg >0有滤液生成 出球端 有效滤过压 =45–(35+10) = 0mmHg ≤0无滤液生成 影响滤过的因素 1).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是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囊内压) 特点:①正常时,毛细血管压和囊内压基本不变,胶体渗透压易变(胶体物质滤不出)。②正常时,出球段除血浆流量快时外,一般无滤出,故为滤过的贮备段。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 (1)滤过膜结构 基质 三层 内膜上有孔,通透性很大 肾小囊上皮 机械屏障作用↓→血尿(大分子物质透不过) (如:肾炎时因免疫反应蛋白分解酶的释放导 致滤过膜孔、裂增大) (2)通透性 静电屏障作用↓→蛋白尿 (如:肾炎时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少或消失) (3)面积: 正常时肾小球都活动滤过面积=1.5m2 急性肾炎→毛细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滤过 面积↓→GFR↓→尿量↓ 2).滤过膜面积及其通透性
3)、肾小球血浆流量 肾血浆流量:单位时间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浆量 肾血浆流量↗→胶体渗透压升高速度↘→有效滤 过压升↗→滤过率↗→尿↗ 肾脏在血压变动于80-18OmmHg范围内时,依靠其自 身调节可使血流量保持稳定。正常人安静时两侧肾脏 血流量每分钟为1.2升,每昼夜从肾小球滤过的血浆 总量可达170-180升,约为体重的3倍。 激烈运动时,由于肾交感神经活动加强和体液性 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体内血液重新分配使肾血流量大 为减少。在紧急情况下( 严重缺氧、二氧化碳增多、 失血和中毒性休克等),也会使肾血流量显著减少。
不同物质 2、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 重吸收: 肾小管液内的物质经小管上皮细胞重新转到管外返回 血液的过程。 重吸收的特点 ① 选择性 不同物质、不同部位其吸收情况不同 全部吸收 Glucose Amino acid Vitamin 大部分吸收 H2O、Na+、 K+、Cl- 小部分吸收 尿酸、尿素 不吸收 肌酐 近球小管 主要重吸收部位 占60~70% 不同部位 髓袢、远球小管 占10% 集合管 约占10~20% ② 极限性 当某物质在血液中浓度达到某值时,重吸收达到 高峰。 如 血糖高于160~180mg%(8.88~9.99mmol•L-1)尿中可出现糖(肾糖阈)
③ 球管平衡 肾小球滤过率↗→重吸收↗ 一般重吸收率始终占滤过 率的65~70%左右,这样能保证尿不会大幅度变化及Na+贮量和 体液稳定。 重吸收机理 ①被动重吸收 滤液中的溶质通过肾小管 上皮细胞时,顺着浓度差和电位差起被 动扩散,将溶质扩散到小管外的血液中。 ②主动重吸收 肾小管上皮细胞能逆着浓 度差,将滤液中的溶质转运到血液内。在 转运过程中需消耗一定的能量。肾小管 的吸收大部分为主动重吸收。如葡萄糖、 氨基酸、Na+、Ca++等都是主动重吸收。
附:原尿与终尿的比较 到从量上看:原尿约为180升,而每天由膀胱经尿道排 出的尿量(即终尿)约1.5升,只占滤液的1%。 从成分上看:尿液的成分与去蛋白质的血浆相似,而尿 成分与血浆有很大差别。如滤液中有葡萄糖而尿中没有; 尿素、肌酐及氨在尿中的浓度却比滤液中的浓度增加许多 倍。
3、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作用 分泌:肾小管上皮通过代谢将其产物排到小管液的过程 排泄:肾小管上皮将血液中的物质送到小管液中的过程 (二)、肾脏在维持机体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肾脏维持酸碱平衡主要是通过排出过多的酸或碱, 保持血浆中的NaHCO3含量,保持pH值。
1、分泌H+,回收Na+ 代谢产物CO2进入小管 上皮,在碳酸酐酶作用下 生成碳酸,再离解成H+和 HCO3-,伴随主动重吸收, 而起到排H+保Na+的作用。 2、磷酸盐酸化 在近曲小管滤液中磷酸 盐比例与血浆相同。当流经 远曲小管时,上皮细胞不断 分泌H+,尿液pH降低,H+与 滤液中Na+交换,回收Na+而 排出酸。
3、分泌NH3 小管上皮将谷氨酰胺等代 谢产生的NH3扩散到小管液, 随后与扩散到小管液中的H+ 结合成NH4+而排出。排泄时 Na+、HCO3-被重新吸收入血, 保证的NaHCO3恒定。 4、排出多余的碱 正常情况下,血浆中的NaHCO3约为22~27mmol/L。 当其浓度在13~21mmol/L时,原尿中的NaHCO3全部重 吸收,当超过28mmol/L时,则重吸收减少,排出多余 的NaHCO3 ,维持血浆NaHCO3的正常含量。
肾小管 集合管 大出汗→血浓缩→晶体压↗大失血→血容量↘→血浆流量↘ 抗利尿 激素↗ 重吸收↗→尿量↘保持水平衡 → (三)、肾在维持机体水平中的作用大量饮水时尿量增加可达1500~2000ml•d-1--称水利尿 (四)、运动对肾脏泌尿机能的影响 1、运动对尿量及其成分的影响尿:无色或微黄色,PH 5.0~7.0 1000~2000 ml•d-1正常(与饮水量有关) 100~500 ml•d-1少<100 ml•d-1无尿 >2500 ml•d-1多尿
2、运动性尿蛋白质 正常情况下,尿中含微量蛋白质(约2 mg%),定性 为阴性。 1)运动性尿蛋白质:机体对大运动量不适应或长时 间大强度运动后,尿中不仅出现酸性物质,而且出现 蛋白质,经休息(24h)可处自行消失,健康人由于运 动引起的一过性尿蛋白。 2)运动性尿蛋白质测定的作用 ⑴ 评定负荷量和运动强度的大小; ⑵ 观察运动机体对负荷的适应能力; ⑶ 反映运动员的训练水平。 但只能在同一个体中进行比较。因为个体差异大。
3)影响运动尿蛋白质的因素 (1)运动项目 长距离跑、游泳、自行车、足球和赛艇等运动 后,运动员出现蛋白尿的阳性率高,排泄量也较大; 而体操、举重和射箭等项目在运动后,运动员出现蛋 白尿的阳性率低,排泄量也少。 (2)负荷量和运动强度 负荷量↑,阳性率和排出量↑ (3)个体差异 (4)机能状况 (5)年龄与环境
第三节 运动时机体酸碱平衡的调节 一、运动时骨骼肌和血液pH值的变化规律 不同运动强度pH值表现不同,随强度的加大,pH下降。 二、运动时体内酸性物质的来源 (一)ATP水解 ATP在水解时可释放H+,但对细胞内pH变化不产生 大的作用。 (二)6-磷酸葡萄糖和1-磷酸甘油的生成 剧烈运动时6-磷酸葡萄糖和1-磷酸甘油的生成,同 时伴有H+释放,对细胞内pH影响较小。 (三)乳酸的生成 剧烈运动,氧供不足,产生乳酸,而释放H+,影响 较大。 (四)不完全和完全氧化 完全氧化产生CO2,脂肪酸不完全氧化可生成酮体,而 释放H+。
三、运动时骨骼肌细胞内的缓冲作用 除血液中有缓冲调节外,肌肉细胞内也有缓冲调节酸 碱平衡的作用。 (一)化学缓冲作用 肌细胞内含有磷酸盐、碳酸盐、蛋白质等也具有缓 冲作用,但作用不太大。 (二)代谢缓冲作用 1.磷酸肌酸分解: CP+ADP+ nH+ ATP+C 2.次黄嘌呤核苷酸的生成: ATP+ nH+ IMP+2Pi+NH4+ 3.氨基酸的氧化: AA+H++O2 CO2+H2O+NH4+ 其中化学缓冲作用大于代谢缓冲作用。
(三) H+、HCO3-的跨膜流动 运动时,肌细胞内生成的H+、HCO3-可通过细胞膜跨膜流动, 从而稳定细胞pH值发挥一定作用。 四、口服NaHCO3对体内酸碱平衡和运动成绩的作用 口服NaHCO3可延长耐力运动的 时间;但只适应于1~10分钟大 强度运动;剂量不超过300mg/Kg 体重,加入1000ml水中,运动 前后分次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