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 likes | 341 Views
交握式並列傳輸. 當電腦與介面裝置之間進行連續性資料的並列傳輸時,倘若使用前節所介紹的基本方式,很有可能在接收資料的一方尚未讀取資料,傳送資料的一方已經改變了下一筆資料,造成傳輸時的遺漏。雖然我們可以降低傳送資料的速率來謀求改善,但終究無法確定對方已經讀取資料,一個可以徹底解決的方法,就是使用交握式並列傳輸 (handshake parallel transmission).
E N D
交握式並列傳輸 • 當電腦與介面裝置之間進行連續性資料的並列傳輸時,倘若使用前節所介紹的基本方式,很有可能在接收資料的一方尚未讀取資料,傳送資料的一方已經改變了下一筆資料,造成傳輸時的遺漏。雖然我們可以降低傳送資料的速率來謀求改善,但終究無法確定對方已經讀取資料,一個可以徹底解決的方法,就是使用交握式並列傳輸(handshake parallel transmission)
平行埠或並列埠(Parallel Part)是早在1981年IBM公司發表它第一台個人電腦時就有的介面,當時這個介面主要是為了連接列表機,所以採用了Centronics Data Computer這家公司所定義的標準,因此有人會稱Parallel Part為Centronics Part。 • 並列式介面列表機是一種典型的握手式並列傳輸
由於並列埠的資料使用握手型傳輸,控制線的輸出有一定的間隔時間,所以傳輸速度僅在150Kbyte/Sec上下。而且這個早期應用於列表機的並列埠,只能輸出資料給週邊,所以僅能算是並列輸出埠由於並列埠的資料使用握手型傳輸,控制線的輸出有一定的間隔時間,所以傳輸速度僅在150Kbyte/Sec上下。而且這個早期應用於列表機的並列埠,只能輸出資料給週邊,所以僅能算是並列輸出埠
1991年網路列表機聯盟(NPA)為了解決網路列表機傳回列表機狀態資訊的需要,向電子電機工程學會IEEE(Th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提出個人電腦上並列埠雙向高速傳輸標準的提案,IEEE接受了這個提案,並於1994年完成此介面標準的訂定,取名為IEEE 1284
五 種資料傳輸模式: • 1. Compatibility Mode(Standard Mode,SPP) • 2. Nibble Mode • 3. Byte Mode • 4. EPP • 5. ECP
1.相容模式(Compatibility mode),相當於原來並列輸出埠的規格。為標準並列埠模式(簡稱SPP),此種模式是利用8 位元傳輸線只能單向輸出,控制器與週邊設備的交談方式採取軟體控制方式,每傳送一筆8 位元的資料都必須經過5 個I/O Cycle。此種模式的傳輸速度約為150Kbytes/sec
2. 半位元模式(Nibble mode),利用DB25端子的15、13、12、11四個接腳,將8位元資料從週邊分兩次傳回電腦,達到雙向傳輸的目的,但每次只傳半位元組傳輸率很低,回傳速率只有50Kbyte/Sec,只適合傳送少量的參數,不適合大量傳輸。 • 3.位元模式(Byte mode),直接將DB25端子的Data1~Data8定義成雙向的,配合其他控制線達到雙向握手型傳輸的目的,傳輸率為200~300MBytes/Sec。
4. 增強並列埠模式(Enhanced Parallel Port ;EPP mode),主要特色為(1)支援定址功能,可讓匯流排上的邊裝置有自己的識別編碼。(2)CPU不在負責握手型控制的低階工作,轉交硬體負責產生。(3)8位元雙向傳輸可達500~2MBytes/Sec。 • 5.延展相容埠模式(Extended Capabilities Port ;ECP mode),除了先前的EPP功能外,(1)接收裝置必須內藏16 Byte(以上)的先進先出(FIFO)記憶體,作為資料緩衝區以提昇傳輸率。(2)支援RLE(Run Length Encoding)資料壓縮技術。(3)支援記憶體直接存取(DMA)。
FIFO:先進先出 DMA:記憶體直接存取
一、資料線埠:有8 條資料線,其在D 型25Pin 連接頭之編號是為Pin2~Pin9,這8 條在SPP 模式下,只做輸出用。其餘模式之資料埠就為可讀、可寫之資料型態。 • 二、狀態埠:有5 條線,其在D 型25Pin 接腳位址為Pin10、Pin11、Pin12、Pin13 及Pin15共5 條線。功能是把印表機的各種狀態傳回電腦,讓電腦知道由外輸入的電位情形。這5 條狀態線是輸入信號。 • 三、控制埠:有4 條線,在D 型25Pin 接腳位址為Pin1、Pin14、Pin6、Pin17 共4 條線。此4 條線是輸出信號。對外做電壓控制用。 • 其他為地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