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0 likes | 593 Views
主要内容: 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及模型。 通信网的基本概念。 通信系统的技术指标。. 第一章 绪论. 重点: 通信系统模型。 通信系统的任务。 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无失真分析思路。.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通信系统的组成 §1.3 通信系统的分类及通信方式 §1.4 信息及其度量 §1.5 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现代通信与信息社会. 通信的任务 交流方式 / 技术特点的划分历史 现代通信系统是信息时代的生命线 电信的社会作用(有线无线及其有机结合) 第一类电信事业与第二类电信事业 现代通信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E N D
主要内容: 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及模型。 通信网的基本概念。 通信系统的技术指标。 第一章 绪论 • 重点: • 通信系统模型。 • 通信系统的任务。 • 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无失真分析思路。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1.1引言 §1.2通信系统的组成 §1.3通信系统的分类及通信方式 §1.4信息及其度量 §1.5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第一章 绪论 现代通信与信息社会 • 通信的任务 • 交流方式/技术特点的划分历史 • 现代通信系统是信息时代的生命线 • 电信的社会作用(有线无线及其有机结合) • 第一类电信事业与第二类电信事业 • 现代通信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第一章 绪论 §1.1引言 1.1.1 基本概念 1、通信:就是把消息从一地传送到另一地(要求准确、迅速) 完成信息的转换和传输。 2、电通信:是利用电(电流或电波,包括光的特征值)来传递信息 3、通信系统:完成传递信息任务所需要的一切技术设备和传输媒介所构成的总体。(点对点的单向传输) 4、电信网:多用户通信系统互联的通信体系。 (多点中的任意两点间的双向传输)
第一章 绪论 §1.1引言 4、通信网:包括电信网, CATV网,计算机网,移动通信网,广播电视网等。 5、网的结构:环型,星型,总线型,复合型,网型 6、网的组成: 以电话网为例 框图
第一章 绪论 §1.2通信系统的组成 1.2.1通信系统模型(总模型) 描述点对点的通信 框图 1.2.2 模拟通信与数字通信系统模型 1、模拟系统框图 2、数字系统框图 传输的信号是“离散”的 强调已调参量和基带信号之间的一一对应性。
第一章 绪论 §1.2通信系统的组成 数字通信的特点 1)数字信号传输中所受的干扰可通过差错控制编码控制并消除。 增加编码器、解码器 2)需要保密时可对基带信号人为“扰乱” 加密、解密 3)传输中是按节拍逐个传送脉冲单元信号,称之为码元。 收发须同步控制:包括码元同步、帧同步、群同步等。 数字通信系统的具体模型也根据其设计方法有所不同 常用的方式分两大类:数字基带传输系统和数字调制系统
第一章 绪论 §1.2通信系统的组成 数字通信的优点: 1)数字传输的抗干扰能力强,尤其在中继时,数字信号可以再生而消除噪声的积累 2)传输差错可以控制,从而改善了传输质量 3)便于使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来对数字信息进行处理 4)数字信息易于作高保密性的加密处理 5)数字信息可以综合传递各种消息,使通信系统功能增强 其优点的实现是用占据更宽的系统频带而换得的。 在系统频带紧张的场合这将成为其缺点。
第一章 绪论 AM、DSB、SSB、VSB 信号模拟 模拟调制 FM、PM 正弦波调制 信号数字:ASK、FSK、PSK、DPSK 数字调制 两类 信号模拟:PAM、PDM、PPM 脉冲模拟调制 脉冲调制 信号数字:PCM 、 ∆M 等 脉冲数字调制 §1.3通信系统的分类及通信方式 1.3.1 通信系统分类 1、按消息的物理特征分类(业务) 如电报、电话、数据、图像通信系统 2、按调制方式分类 针对频带传输信号而言
第一章 绪论 §1.3通信系统的分类及通信方式 3、按信号特征分类 最常用分为模拟与数字通信系统两大类 4、按传输媒介分类 最常用分为有线(包括光纤)与无线 5、按信号复用方式分类 频分复用:使不同的信号占据不同的频率范围 时分复用:不同的信号占据不同的时间区间 码分复用:用一组包含正交码字的码组携带多路信息
第一章 绪论 §1.3通信系统的分类及通信方式 1.3.2 通信方式 单工、半双工、全双工 单工:单方向传输(一点发、一点收)。例如遥控 半双工:通信双方(两点)均能收发消息但不能同时收发。 例如无线对讲机 全双工:通信双方(两点)能同时收发信号。例如电话
第一章 绪论 发端 信 道 收端 ( a ) 发端 发端 发端 发端 信 道 信 道 信 道 收端 收端 收端 收端 ( b ) ( c )
第一章 绪论 §1.3通信系统的分类及通信方式 数字通信 串序传输:将数字信号按时间顺序一个接一个的传输,它占用一条通路。适合远距离。 并序传输:将数字信号码元序列分割成多路同时传输,适合近距离
第一章 绪论 发 接 0 1 1 送 收 … 发 接 设 设 送 收 备 备 设 设 备 备 ( a ) ( b )
第一章 绪论 §1.4信息及其度量 1.4.1信息的描述 传输信息的多少用信息量衡量 信息:消息中有意义的内容,消息理解为信源 由信息论知:消息出现的概率愈小,所包含的信息量愈大 (1) 定义:信息量为 I、消息出现的概率为 p(x ) 则 I=[ p(x )] I是p (x )函数 对由若干个相互独立事件构成消息,有: I [p(x1 ) p(x2 )… ] = I [ p(x1 )] + I [ p(x2 )] + …(2)
第一章 绪论 1 ∴ = = - log p ( x ) I log a a p ( x ) §1.4信息及其度量 ∵I 与 P(x ) 间的关系必满足(1)、(2) 取 a = 2I:bit比特 取 a = eI:net奈特 取 a = 10I:哈特莱
第一章 绪论 §1.4信息及其度量 1.4.2信息的度量 1、等概率 1)设有二进制,等概率出现的离散消息 0、 1消息 p (x1 )=p (x2 )= 1/2 定义:传送两个等概的二进制波形之一的信息量为 1 bit
第一章 绪论 §1.4信息及其度量 2) 对M进制,等概率出现的离散消息 0,1,2 ,┅ , M-1消息 p( x1 )=p (x2 )=┅ =1/M 从波形上看,M进制有M种波性,每一种波形等概率出现 所以M 是波形数,p (xi ) =P 是每一波形出现的概率
第一章 绪论 §1.4信息及其度量 2、非等概率 设消息由 n个相互独立的符号组成,称为符号集 且每个符号包含的信息量均不相等 所以用统计平均的方法来描述一个符号所含的信息量 定义信息源的熵 H(X )
第一章 绪论 §1.4信息及其度量 1.4.3 连续消息的信息量 依据抽样定理,一个连续信号的频带限制在0~W Hz内,那么它完全可以用间隔为(1/2W)秒的抽样序列无失真地表示。 求每个抽样点所包含的信息量,以与离散消息中每个符号所携带的信息量相对应,可把连续消息看成是离散消息的极限情况。则有:
第一章 绪论 §1.4信息及其度量
第一章 绪论 总 §1.4信息及其度量 解:方法一 因消息共57个符号,一个符号含有算术平均信息量为
第一章 绪论 §1.4信息及其度量 方法二 总
第一章 绪论 §1.5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通信系统的质量优劣,必须采用性能指标来衡量,即质量指标。广泛涉及到通信的有效性、可靠性、适应性、标准性、经济性及维护使用等。就传输来说,有效性和可靠性是最重要的基本指标。 有效性:指传输一定的信息量所需要的信道资源(带宽或时间)。 可靠性:指接收信息的准确程度。 有效性和可靠性通常是矛盾的,需要依据技术水平尽可能取得一定程度的统一。模拟通信与数字通信对这两个指标的内容不一。
第一章 绪论 §1.5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1.5.1模拟通信系统的质量指标 1.有效性 模拟通信系统的有效性采用有效传输带宽来度量。同样的消息采用不同的调制方式,需要不同的频带宽度。频带宽度越窄,则有效性越好。 2.可靠性 模拟通信系统的可靠性采用接收端最终的输出信噪比来度量。信噪比越高,则表示通信质量越高。
第一章 绪论 §1.5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1.5.2数字通信系统的质量指标 数字通信系统的有效性采用传输速率表示,可靠性采用差错率衡量。 1.传输速率 数字信号由码元组成,码元携带一定的信息量。 定义单位时间传输的码元数为码元速率RS,单位为码元/s,又称为波特(baud),即波特率。 定义单位时间传输的信息量为信息速率Rb,单位为比特/秒(bit/s),即比特率。
第一章 绪论 §1.5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一个二进制码元的信息量为1bit,一个M进制码元的信息量为log2M bit,所以码元速率RS和信息速率Rb的关系:Rb=RSlog2M (bit/s) 或 RS=Rb/log2M (baud)
第一章 绪论 §1.5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二进制码元速率和信息速率在数量上相等,有时简称为数码率。 数字信号的传输带宽取决于码元速率,而码元速率和信息速率有着确定的关系。为比较不同系统的传输效率,定义频带利用率为: 其物理意义为单位频带内传输的信息速率bit/(s*Hz)
第一章 绪论 §1.5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2.差错率 定义误比特率Pb为:Pb=错误比特数/传输总比特数 定义误码元率PS为:PS=错误码元数/传输的总码元数 二进制中,Pb=PS ,误信率和误码率相同。
第一章 绪论 §1.5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差错率越小,通信的可靠性越高。对Pb要求与所传输的信号有关,如传输数字电话信号,要求在Pb 10-3~10-6,而传输计算机数据则要求Pb <10-9。当信道不能满足要求时,必须加纠错措施。
第一章 绪论 §1.6 通信技术发展概况 1.6.1电信发展简史 通信技术50年代以来发展尤为迅速。如50年代出现了同轴电缆和微波系统,使通信的容量大幅度增加,成本大幅度下降,促进了长途通信的发展。60年代使用了海底电缆和卫星通信,使国际通信得到迅速发展。70年代以来,大规模集成电路、光纤通信系统得到应用,数字通信进入全盛时期,包括语言、文本、数据、图像等信息,传输的综合业务数字网崛起,标志世界开始进入“信息时代”。
第一章 绪论 §1.6 通信技术发展概况 电信发展的原因 1.传输信道的发展: 多芯电缆---同轴电缆---光纤 2.通信用元器件的发展: 真空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 3.传输方法的发展: 电报、电话、多载波调制(AM),PCM时分多址等
第一章 绪论 §1.6 通信技术发展概况 1.6.2主要传输手段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电缆通信 架空明线工作频率:3HZ~300KHZ 同轴电缆工作频率:300KHZ~60MHZ 与架空明线相比同轴电缆抗干扰能力强,容量大,(能传送数于乃致万路载波),是长途干线的主要通信手段。
第一章 绪论 §1.6 通信技术发展概况 2.微波中继通信 60年代开始发展,工作频率:50MHZ~15GHZ,容量大,带宽达几十至上百千兆赫,有几十个分频段,每个频段又有6~10个频道,每个频道占有约30兆赫带宽,每频道可传输数千路话路;传播比短波稳定;但需要每隔约50公里设立微波中继站。目前主要用于国内长途通信和广播电视节目传送。其发展方向是数字微波及采用多电平调制技术。
第一章 绪论 §1.6 通信技术发展概况 3.光纤通信 70年代开始发展,工作频率:105 GHZ~107 GHZ。容量大,成本低,不受电磁干扰。由于长波长光纤(波长为.0~1.6μm),使每路光纤通话路数可达百万路,且由于其低损耗性,中继距离将超过100公里。发展方向是长波长光纤通信,大容量数字传输技术和相干光通信
第一章 绪论 §1.6 通信技术发展概况 4.卫星通信 短波通信容量小,不稳定,微波中继通信不能越洋,海底电缆费用太高。如在远离地球三万六千公里的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上设置一个“微波中继站”,则通信距离可长达18000公里,范围覆盖的三分之一以上。在地球赤道上空均匀地分布三颗卫星,基本上可实现全球范围的通信。其发展方向也是数字调制、时分多路及向更高频段发展。地面系统的发展趋势是小型化。
第一章 绪论 §1.6 通信技术发展概况 5.移动通信 公用移动通信(移动电话、无线寻呼)近几年发展迅速,专用移动通信(导航、卫星定位等)。移动通信发展方向是数字化、微型化和标准化。
第一章 绪论 §1.6 通信技术发展概况 1.6.3当前热门的前沿技术 软件无线电原理; 蓝牙技术; 宽带接入技术; 卫星定位及测量系统。
第一章 绪论 返回 §1.1引言 局内传输 局内传输 局间传输 交 换 机 交 换 机 信道 噪声 终端 终端 电话网结构示意图 为用户 构成网的基本要素: 终端设备,传输链路,交换设备。(硬件)
第一章 绪论 §1.2通信系统的组成 发送端 接收端 信 道 发送设备 接收设备 受信者 信号源 噪声源 各处的噪声之和 通信系统总模型
第一章 绪论 返回 §1.2通信系统的组成 通信系统由五部分组成。 信源:消息信号转换为原始电信号或基带信号; 发送设备:对基带信号处理,适合于信道中传输; 传输媒介:传输信息的电通道,如有线、无线信道; 接收设备:作用与发送设备相反,恢复基带信号; 信宿:还原出原始信号,如声音、图象等; 噪声干扰:信道中的噪声及其它噪声。 通信原理的讨论是围绕通信系统的模型而展开的 根据具体的通信形式有具体的系统模型与之对应
第一章 绪论 噪声源 返回 §1.2通信系统的组成 信 道 信号源 调制器 解调器 受信者 基 带 信 号 频 带 信 号 模拟系统框图
第一章 绪论 返回 §1.2通信系统的组成 译 码 器 调 制 器 受 信 者 信 息 源 加 密 器 解 密 器 编 码 器 解 调 器 信 道 噪 声 源 频带信号 基带信号 数字系统框图 注:缺省同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