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7

氣候變遷

氣候變遷. 劉紹臣 特聘研究員 中央研究院、環境变遷研究中心 物理所 Summer School 07/06/2013. 這場演講全部資料都是根据發表于正式科學期刋內的文章 , 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委員會 (IPCC) 的報告 , 及我目前的研究結果. 天氣與氣候. 天氣 (weather)﹕ 空氣的短期狀態與變化 (Variability) ( 短期 ﹕~ 10 天以內 ) 例如明天的温度,今天的天氣很好。 氣候 (climate)﹕ 天氣的長期平均值 (Steady State 穩定狀態 ) ( 長期:世界氣象組織定義 30 年平均才有氣候的代表性 )

Download Presentation

氣候變遷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氣候變遷 劉紹臣 特聘研究員 中央研究院、環境变遷研究中心 物理所 Summer School 07/06/2013

  2. 這場演講全部資料都是根据發表于正式科學期刋內的文章,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的報告,及我目前的研究結果.這場演講全部資料都是根据發表于正式科學期刋內的文章,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的報告,及我目前的研究結果.

  3. 天氣與氣候 • 天氣(weather)﹕空氣的短期狀態與變化(Variability) (短期﹕~ 10天以內) 例如明天的温度,今天的天氣很好。 • 氣候(climate)﹕天氣的長期平均值(Steady State穩定狀態) (長期:世界氣象組織定義30年平均才有氣候的代表性) 例如全球平均氣温約15℃,一年平均幾個颱風侵台? ------------------------------------------------ • 因此上個冬天有較多暴風雪及酷寒(幾次天氣事件),不表示要進入小冰河期(氣候)。 • 也不應說特殊氣象事件如莫拉克或歐洲熱浪是氣候暖化造成的。

  4. 中央氣象局十五個站每十年平均降雨強度分佈圖(1961-2010)中央氣象局十五個站每十年平均降雨強度分佈圖(1961-2010) (準正態分佈)(qusi-normal distribution) 降雨(mm) ↑ Morakot 降雨強度(mm/hour)

  5. 温室效應(Greenhouse Effect) • 全球平均地面氣温﹕15 oC 或 288 oK • 若無溫室氣體﹕-18 oC 或 255 oK • 相差 33 oC, 這是地球的溫室效應, 因溫室氣體可讓陽光透過大氣到地面,却阻擋紅外線散熱到外太空。 • 金星溫室效應有460 oC, 因金星CO2有100 大氣壓。Runaway greenhouse effect, 因之無水?行星之死? • 火星溫室效應只有 3 oC, 因只有0.06 大氣壓。 • 地球主要溫室氣體有 H2O, CO2, CH4, O3, N2O • 目前絕大部份溫室氣體是自然的, 但CO2, CH4, O3, N2O 過去100年來因人類活動而明顯增加。

  6. 联合國跨政府氣候小組(IPCC) 模式預測的21世紀各種溫室氣體情況之地表增温

  7. 中國東部 緯度 時間(千年前) 大禹治水

  8. 始新世氣候最佳期 全新世氣候最佳期 Out of Africa 智人 2-4oC 文明古國 Lucy 北京猿人 Wikipedea: Rob Rohde's palaeotemperature graphs pasted together on one page, with Royer et al's CO2-corrected Paleozoic - Mesozoic record substituted for Veizer et al's uncorrected record.

  9. Map shows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locations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10. 四大文明古國:中國、印度、埃及、小亞細亞,都是在距今約7000-4000年前發展出來,極可能都跟當時(全新世氣候最佳期)的良好氣候環境有關。但良好氣候環境是指什麼?絕大部份的人認為是北半球中緯度温暖的氣溫。四大文明古國:中國、印度、埃及、小亞細亞,都是在距今約7000-4000年前發展出來,極可能都跟當時(全新世氣候最佳期)的良好氣候環境有關。但良好氣候環境是指什麼?絕大部份的人認為是北半球中緯度温暖的氣溫。 • ”良好氣候環境”應當不是指北半球中緯度温暖的氣溫,因為若是為了温暖,人類可以在低緯度輕易找到,例如華夏族大可選擇長江而非黃河做為中華文明的母親河。並且自從Lucy(約3百萬年前)以來,人類大部份時間就生活在比現在至少低1 oC的地球上,早己習慣較凉的氣候。 • ”良好氣候環境”應是指自然災害的風險較低,包括水災、旱災、地震及海嘯,很明顯四大文明古國都遠離地震及海嘯頻繁區域,問題是古代水災、旱災的風險如何評估?以下我們以中國為例來討論這個問題。

  11. 夏朝之領域 (2100-1600 BC) w:en:User:Gurdjieff (Lamassu Design)

  12. 黃河被稱爲中華文明的母親河。公元前5000-2000多年華夏族在黃河領域的中原地區繁衍。黃河被稱爲中華文明的母親河。公元前5000-2000多年華夏族在黃河領域的中原地區繁衍。 • 但據歷史記載在(公元前595年-1946年)的2540年間,黃河氾濫近1593次,平均1.6年氾濫1次。 • 作家柏楊曾說「黃河像一隻在大地上翻騰跳踉的巨龍,為中國人帶來無法抗拒的災難」 • 為什麼這條無法抗拒的巨龍會被華夏族在公元前5000-2000多年選為中華文明的母親河?

  13. 黃河流域在公元前5000-2000年間,氣温高出現在約2℃,黄土土質肥沃,耕作容易,黃河中下游流域有雷夏澤、大野澤等眾多湖泊。湖泊的存在証明當時黃河挾帶泥沙甚少,否則湖泊很快會被淤塞(現在黃河中下游沒有湖泊)。也顯示當時暴雨少,森林、草原植被良好。黃河流域在公元前5000-2000年間,氣温高出現在約2℃,黄土土質肥沃,耕作容易,黃河中下游流域有雷夏澤、大野澤等眾多湖泊。湖泊的存在証明當時黃河挾帶泥沙甚少,否則湖泊很快會被淤塞(現在黃河中下游沒有湖泊)。也顯示當時暴雨少,森林、草原植被良好。 黃河當時可能是「清」的!「河」字在秦漢以前是黃河的專稱,史記全篇不見黃河的說法,只曰河。 我們的理論: 當時熱帶海溫較低,降低全球降雨強度,即暴雨較少,而中、小雨相對較多,提供對農牧有利的降雨條件,森林、草原植被良好,黃河因而是清的。

  14. 中國東部 緯度 時間(千年前) 大禹治水

  15. 北半球中緯度降雨強度(P)隨 熱帶海洋表面温度(SST)降温 1K 之變化 小雨 中雨 大雨

  16. 熱帶海溫較低的影响 • 大雨減少可以降低水災、土石流發生的風險。 • 中、小雨是土壤保持溼潤的重要水份來源,中、小雨增加可以減少旱災,有利於森林植被的保育。 森林湖泊 黃河 不黃 熱帶海溫較低 降雨 強度低 風調雨順

  17. 肥沃土質+森林、湖泊+風調雨順+可靠的黃河+温和的氣温 = 華夏文化的搖籃 ------------------------------------- 假如在大禹治水時期(公元前2100年)也是平均1.6年氾濫1次,那在他治水13年內,黃河應氾濫約8次,大禹却成功,難道大禹真的比過去2500年間的所有治水專家高明嗎? 我們的推斷:在大禹治水13年內,黃河可能只有小型氾濫一、二次,換句話說,除了大禹的高超治水技術與努力之外,天時、地利都幫了忙。

  18. From Liu et al. (GRL, 2009) GPCP data Average precipitation intensity increases by 23% 全球降雨強度隨全球溫度之變化

  19. IPCC模式預測的21世紀各種溫室氣體情況之地表增温IPCC模式預測的21世紀各種溫室氣體情況之地表增温

  20. 2100 相對20世紀的0.6度增温,21世紀預測增温 約3-6倍,即1.8-4.0度。

  21. 二十一世紀的氣候變化 • 相對20世紀全球的0.6度增温,21世紀預測增温高達3-6倍! 即1.8-4.0度。 • 海平面上升18-59公分。 (不是 4-8 公尺) • 極高溫日數會增加,極低温日數會減少 • 旱災更嚴重。 • 颱風、暴雨可能會更多、更嚴重 • ------------------------ (前两項可先研究10-20年,後三項則急切須要調適措施)

  22. 氣候變遷:極端天氣 • 世界各地近十幾年陸續注意到有有大雨增加及小雨減少的現象,並且極高温如熱浪及極低温的變化也很大。 • 但極端天氣隨氣候的變化很難預測,不定性極高,尤其是區域性的變化更難預測。因此IPCC2007對極端天氣受氣候變遷影響的預測相當保守。

  23. 台灣的熱浪 (根据論文: Shiu, Liu and Chen 2009 in Journal of Climate)

  24. 台灣温度變化 (1961-2005) 白天 晚上 藍色是減少,紅色是增加。

  25. 白天最高温超過36度的日子

  26. 最低温超過25度的晚上,即須要冷氣的晚上

  27. 台灣的熱浪 • 台灣的熱浪主要在台北,其成因主要是都市熱島效應,不是全球暖化的結果。今後空氣汚染改善後,熱浪將更嚴重。 • 晚上温度增加是熱島效應加上全球暖化的結果。今後對冷氣的須要將變本加厲。

  28. 全球暖化對極端降雨的影響 主要根据: Liu, S.C., Congbin Fu, Chein-Jung Shiu, Jen-Ping Chen, and Futing Wu, GRL, 2009.

  29. 極端降雨的重要性 • 大雨增加會導至水災。 • 小雨是土壤保持溼潤及地下水的重要來源,大雨容易流失。 • 小雨長期減少會加重旱災,尤其是台灣西南部。

  30. Updated from Liu et al. (2002) Hsu & Chen (2002) also noticed the loss of light rain.

  31. 中央氣象局十五個站每十年平均降雨強度分佈圖(1961-2005)中央氣象局十五個站每十年平均降雨強度分佈圖(1961-2005) (準正態分佈)(qusi-normal distribution) 降雨(mm) 降雨強度(mm/hour)

  32. 美國每十年平均降雨強度分佈圖(1961-2005) (準正態分佈)(qusi-normal distribution)

  33. Linear trends of precipitations ( in mm/4 hours) at different intensities in Japan, (a) for 3 time periods, (b) for 4 seasons, (c) for 3 regions, and (d) for 3 urban population ranges. (Fujibe et al., 2005)

  34. 台灣降雨強度隨全球溫度之變化 中央氣象局15站資料 (mm/hr) 1961~2005 降雨強度(十等份)

  35. 強降雨隨全球温度變化的理論 • Clausius-Clapeyron equation 預測大氣水蒸氣隨全球温度增加7 %/K。強降雨的降雨率取決於邊界層的水氣輻合,因而有相同的增加率。 • Trenberth et al. (2003) 認為強降雨增加的程度會因為高空潛熱排放的增加而比 7 %/K更大。 • 全年總雨量隨全球温度增加值很小,約2%/K。而高空潛熱的增加會使大氣穩定度增加,因此強降雨增加會使小、中雨減少。 • 但14個IPCC氣候模式估算降雨強度的增加却只有~2%/K,遠小於 Clausius-Clapeyron equation 預測值.因此IPCC2007對極端天氣受氣候變遷影響的預測相當保守。

  36. Convection that Powers Tropical Cyclones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37. From Liu et al. (GRL, 2009)

  38. 我們的分析顯示IPCC2007嚴重低估極端天氣的變化,也就是水、旱災發生的機率遠超過IPCC2007的估計。我們的分析顯示IPCC2007嚴重低估極端天氣的變化,也就是水、旱災發生的機率遠超過IPCC2007的估計。

  39. Amounts of precipitation vs. precipitation intensity in bins of 2 mm/day bin-width, blue bars are the average values of two coolest years (1984, 1985) in the GPCP data period (1979-2007), red bars the average values of two warmest years (1998, 2005).

  40. 1950-2005全球温度約增加0.7C,~140%x0.7 = ~100%,即全台灣前10%強降雨己增加約100%,而最小20%的小雨則己減少約40% 。 • 台灣前10%強降雨絕大部份來自颱風或其挾帶的西南氣流,由此可推論夏、秋季之洪水及土石流的發生機率己於1950至2005增加約一倍。(I.e. 莫拉克非偶然事件) • 台灣冬、春季之水資源主要靠中小雨, 1950至2005中小雨的減少使旱災發生機率明顯增加。

  41. 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報告(IPCC2007)估計2005-2035可能會再增0.7C,即台灣前10%強降雨會再增加1950年之100% ,而最小20%的小雨則會再減少1950年之40%。 • 因此台灣的防洪、防土石流及防旱措施在今後25年須要較1950年增加三倍。

  42. 基本解決之道(mitigation)須要阻止地球暖化,節能減碳、甚至地球工程如大量反射陽光都應在考慮之內。基本解決之道(mitigation)須要阻止地球暖化,節能減碳、甚至地球工程如大量反射陽光都應在考慮之內。

  43. Global Emissions of CO2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