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8

盛世皇朝祕寶 法門寺祕寶與大唐文物特展

盛世皇朝祕寶 法門寺祕寶與大唐文物特展. 法門寺地宮蘊藏著兩個寶庫,一個是大唐文化,一個是佛教文化,這都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為重要、最為精彩的部分。 本特展共展出文物 120 組件,內容濃縮了唐代的政治、經濟、宗教與文化精華,透過此次展覽,將引領我們穿過時光隧道,探索法門寺神聖莊嚴的地宮,親眼觀看盛世的精采工藝,並進一步瞭解唐代社會,令人能夠觸摸到王朝的興衰軌跡,可以叩問歷史留下的榮枯成因,也可以尋訪人民祈禱和平的心境。 1. 這是佛教徒朝聖了解唐代佛教舍利聖物及宗教精神最好的參學!

sunil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盛世皇朝祕寶 法門寺祕寶與大唐文物特展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盛世皇朝祕寶法門寺祕寶與大唐文物特展

  2. 法門寺地宮蘊藏著兩個寶庫,一個是大唐文化,一個是佛教文化,這都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為重要、最為精彩的部分。 本特展共展出文物120組件,內容濃縮了唐代的政治、經濟、宗教與文化精華,透過此次展覽,將引領我們穿過時光隧道,探索法門寺神聖莊嚴的地宮,親眼觀看盛世的精采工藝,並進一步瞭解唐代社會,令人能夠觸摸到王朝的興衰軌跡,可以叩問歷史留下的榮枯成因,也可以尋訪人民祈禱和平的心境。 1.這是佛教徒朝聖了解唐代佛教舍利聖物及宗教精神最好的參學! 2.是學生上唐代歷史、人文、藝術和宗教,戶外教學最好的參觀。3.是民眾認識大唐精美傳統藝術、思惟歷史文化背景最好參觀。4.這是最有教育性、藝術性、文化性和宗教性的特展。

  3. 法門寺簡介 法門寺位於扶風縣的法門鎮,東距長安110公里。因安置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為佛教聖地。法門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 法門寺名稱的變化 隋以前原名『阿育王寺』 隋改稱『成實道場』 唐初改名『法門寺』

  4. 法門寺廟宇興毀的沿革 東漢末年,始建寺廟。 北魏時,崇信佛教,香火更盛。 隋朝由帝王倡建寺宇,規模更加擴大。 唐朝成為"皇家寺廟"達於鼎盛。 唐高宗顯慶年間修建成『瑰琳宮二十四院』,建築極為壯觀。 宋代法門寺由地方官民維持一定規模。 明、清兩代法門寺雖然衰微,地方官民信眾仍盡力整修。

  5. 法門寺塔歷代的毀壞與修建 ※原塔名“阿育王塔”,唐代之後稱“大聖真身寶塔”“護國真身寶塔”。 ※唐高宗年間(約660年)改建成:四級木塔。 ※明隆慶3年(1569)木塔崩塌。 ※萬曆7~37年(1609),改建為:十三級八角形磚塔 ※清順治11年(1654年)因地震塔體傾斜出現裂縫。 ※民國28年底(1939)朱子橋將軍捐資補修寶塔。 ※1981年因陰雨連綿寶塔崩塌。 ※1987年,決定拆除崩塌的寶塔,重建明式的寶塔。 ※1988年11月,法門寺真身寶塔重建落成。 ※之後,陸續修建大雄寶殿、長廊、角亭、鐘鼓樓、禪房、寮房等仿唐工程。 1989年:寶雞市法門寺博物館正式成立。

  6. 1988年寶塔重建完成 1981年寶塔崩塌。

  7. 彩繪石雕獅子 通高59公分地宮前室北壁兩角各置有一護法石獅

  8. 第四枚佛骨舍利棺 彩繪四鋪首阿育王石塔 塔高78.5公分 白石彩繪 石塔由銅刹,塔蓋,塔身和須彌座構成。塔身為四面,門兩側各一菩薩,分別為八大菩薩。地宮所藏第四枚佛骨舍利安置於此塔中。

  9. 持劍天王彩繪石雕高56公分 持斧天王彩繪石雕高56.2公分

  10. 地宮珍寶 作為皇家寺院,歷來皇室所贈與的禮物就是法門寺最重要的文化資產。數量之多、系統性之強、內容之豐富,均為唐代考古所僅見。重要者如首次發現的唐皇宮秘色瓷;來自古代東羅馬、波斯、阿拉伯等地的琉璃器群,更見證大唐的國際交流已到歐洲。 唐代珍品中的金銀器的蓬勃發展。其中茶具為唐代飲茶重要文物,這些文物可以作為探索中古時期唐代與其他地區交流的證據。

  11. 鎏金雙鴦團花紋大銀盆 通高14.5、口徑46公分此盆為佛誕節或佛成道日、盂蘭盆會浴佛供佛之用,器型規整,製作精細,在法門寺地宮遺物中獨樹一幟。

  12. 鎏金雙鳳銜綬紋 御前賜銀方盒 通高9.5、邊長21.5公分盒蓋上團花處墨書「隨真身御前賜」六字。

  13. 鎏金羯摩三鈷杵紋銀閼伽瓶 高21公分 閼伽瓶是壇場作法的閼伽法器之一,也稱功德瓶。主要于盛裝淨水以供諸尊澡浴洗滌煩惱塵垢,也可用來盛供奉諸尊的其他寶物,或插放花果枝條等。

  14. 鎏金雙蛾團花紋銀香囊 鏈長24.5、徑12.8公分 此香囊是目前發現最大的一件。在當時上層社會應極為流行

  15. 鎏金羯摩三鈷杵紋銀臂釧 外徑10.8公分 鎏金三鈷杵紋銀臂釧 外徑11公分

  16. 鎏金臥龜蓮花紋五足朵帶銀熏爐通高29.5公分 爐底為銘文。“咸通十年文思院造八寸銀金花爐一具,並盤及朵帶環子,全共重三百八十兩,匠臣 陳景夫,判官高品臣吳弘慤,使臣能順”。

  17. 茶具反映了唐宮廷茶道的流程和文化內涵,是唐代“茶供養”的佛教珍品。 鎏金鴻雁紋銀茶槽子、唐鎏金團花銀碢軸 長27.4公分唐代吃茶的習俗,是先將茶葉碾碎,然後沖水將茶末調成糊再喝。

  18. 鎏金龜形銀盒 高13、長28.3、寬15公分為唐代貯茶之具,這是唐代宮廷茶具的首次出土,反映了唐宮廷茶道的流程和文化內涵,是唐代“茶供養”的佛教珍品。

  19. 鎏金飛天仙鶴紋銀茶羅子 高9.5、羅長13.4公分碾出的茶末要過羅,唐代茶羅以前從未出土過,此為絕無僅有之一例,彌足珍貴。

  20. 鎏金摩羯魚三足架銀鹽台 通高27.9公分 咸通九年文思院造銀塗金鹽台一隻

  21. 鎏金人物畫銀香寶子通高24.7、口徑13.2公分為貯存鹽花用具。鎏金人物畫銀香寶子通高24.7、口徑13.2公分為貯存鹽花用具。 鎏金伎樂紋銀香寶子通高11.7、口徑5.6公分

  22. 鎏金飛鴻球路紋銀籠子通高17.8公分 籠子底部邊緣鏨“桂管臣李杆進”六字。

  23. 來自古代東羅馬、波斯、阿拉伯等地的琉璃器物,是世界琉璃器考古迄今的重大收穫,見證大唐的國際交流。來自古代東羅馬、波斯、阿拉伯等地的琉璃器物,是世界琉璃器考古迄今的重大收穫,見證大唐的國際交流。 盤口細頸淡黃色琉璃瓶 高21.3公分

  24. 來自古代東羅馬、波斯、阿拉伯等地的琉璃器物,是世界琉璃器考古迄今的重大收穫,見證大唐的國際交流。來自古代東羅馬、波斯、阿拉伯等地的琉璃器物,是世界琉璃器考古迄今的重大收穫,見證大唐的國際交流。 八瓣團花描金藍琉璃盤 口徑15.7公分

  25. 首次揭開了千峰翠色的秘瓷真實面貌。證實秘色瓷的燒造應在晚唐,為供奉之物。 八棱淨水秘色瓷瓶高21.5公分秘色瓷是翠色的青綠釉面,技藝達到高度成就

  26. 唐五瓣葵口圈足秘色瓷碗 高9.2、腹深7.5公分胎較薄,通體施青灰色釉,釉色均勻,晶瑩凝潤。

  27. 舍利崇拜 佛教傳入中國後,建塔瘞埋佛舍利的習俗也在中國流行,為符合中國的習慣,改用中國式的棺槨。唐代在佛塔塔基之下構築由甬道、宮門、隧道,墓室等組成的地宮,地宮之內納藏佛陀舍利、禮佛法器、供養器具及珍寶文物,形制結構模仿帝王墓室,並且融入中國傳統葬俗,形成金棺銀槨瘞藏舍利的定制。地宮中常有納藏小型尊像入內供養,有金銅、陶質或泥塑等尊像,可以看見唐代的佛教造像之美。

  28. 供養或迎奉佛骨的活動 三次開塔就地瞻禮舍利 元魏二年(555) 隋仁壽二年(602) 唐貞觀五年(631) 六次迎請至宮內供養 第一次:唐高宗顯慶四年(659~662) 第二次:武則天長安四年(704~708) 第三次:肅宗上元二年(761) 第四次:德宗貞元六年(790) 第五次:憲宗元和十四年(819) 第六次:懿宗咸通十四年(873~874)

  29. 第三枚佛指舍利盛裝物 五重寶函,在地宮後室地面。秘龕中用織金錦包裹的盝頂鐵函,鐵函內依次套置鎏金45尊造像盝頂銀函、銀包檀香木函、嵌寶石水晶槨、壺門座玉棺。檀香木函出土時已經散去。

  30. 鎏金四十五尊造像盝頂銀寶函 長17、寬17、高17公分

  31. 嵌寶石水晶槨子 槨長10.6、寬5.6公分

  32. 壼門座白玉棺 長6.8、寬3.3公分第三枚佛指舍利(靈骨)即供養於此棺內。

  33. 捧真身菩薩通高38.5、菩薩高21公分 地宮中室的鎏金珍珠裝捧真身菩薩,是唐懿宗李凗於咸通十二年(西元871年)十一月十四日,為其39歲生日時供養佛指舍利而敬造的。

  34. 蹀躞銅十二事 腰帶銅鏈殘長62.8公分 全套十二件,由銅絲做成鉸鏈,分別有銅剪、雙龍紋銅佩飾、魚柄銅鐫、銅杆文刷、小鐵勺、四瓣花圓形器、鑷、釺、耳勺等三件一器。

  35. 迎真身素面金缽盂高7.2、口徑21.2公分金缽盂為佛教聖物由純金製成,通體素面,光潔富麗。盂口沿鏨刻:「文思院准咸通十四年三月廿三日敕令,造迎真身金缽盂一枚,重十四兩三錢,打造小都知臣劉維釗,判官賜紫金魚袋臣王全護,副使小供奉官臣虔詣,使左監門衛將軍臣弘慤。」迎真身素面金缽盂高7.2、口徑21.2公分金缽盂為佛教聖物由純金製成,通體素面,光潔富麗。盂口沿鏨刻:「文思院准咸通十四年三月廿三日敕令,造迎真身金缽盂一枚,重十四兩三錢,打造小都知臣劉維釗,判官賜紫金魚袋臣王全護,副使小供奉官臣虔詣,使左監門衛將軍臣弘慤。」

  36. 迦陵頻伽紋金缽盂 高3.3、口徑9.4、底徑3公分 模鑄成型,通體鏨花。腹壁鏨四隻捧蓮迦陵頻伽鳥,襯以纏枝蔓草。此缽紋飾精美,為唐代皇家寺院的「行法」之物,堪稱絕品

  37. 迎真身銀金花紋十二環錫杖長196公分 杖杆徑2.2公分 錫杖雙輪上鏨刻:“文思院准鹹通十四年三月二十三日敕令,造迎真身銀金花十二環錫杖一枚,並金共重六十兩,內金重二兩,五十八兩銀。打造匠臣安淑鄖,判官賜紫金魚袋臣王全護,副使小供奉臣虔詣,使左監門衛將軍臣弘慤”。 錫杖造型精美,形制宏偉,工藝精巧,等級最高,堪稱佛門奇寶。它對唐代佛教,法門寺歷史文化的研究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38. 四神石槨長75、寬40.6、高46.8公分 槨蓋拱形,槨體四周細線陰刻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紋,內納藏舍利聖物。 白石舍利石函 長32.5、高32.5公分四周有淺浮雕圖,分別有高僧說法圖、迎賓圖、送葬圖及迎送舍利圖等

  39. 鎏金舍利銀棺 長22.6、寬8.6、高14.2公分 釋迦牟尼佛涅槃時的情景,佛容貌端祥,右脇側身而臥。旁有身著袈裟佛弟子及婦人,似依依不捨神情。

  40. 智慧輪盝頂純金寶函高13.5、長14.5、寬10.5公分 此函為唐代皇室御用供養器。正面鏨刻:「敬造金函,盛佛真身。上資皇帝,聖祚無疆,國安人泰,雨順風調,法界有情,同霑利樂。咸通十二年閏八月十日,傳大教三藏僧智慧輪記」。

  41. 善業泥是以圓寂後的高僧遺骨摻入精選的陶土中燒造而成。善業泥的含義是祈求善業,去除惡業,累積功德。供奉在塔寺中。具有宗教、藝術、文物價值。善業泥是以圓寂後的高僧遺骨摻入精選的陶土中燒造而成。善業泥的含義是祈求善業,去除惡業,累積功德。供奉在塔寺中。具有宗教、藝術、文物價值。 善業泥一組 最大高14公分;最小高6.5公分1985年 西安市唐慈恩寺遗址

  42. 白石立佛高61公分 佛螺髮肉髻隆起,臉形豐腴,慈眉善目,流露出一絲的微笑。身垂領袈裟外衣,跣足靜靜立於蓮座上。 此尊雕刻技法寫實熟練,線條優美。將佛陀智慧端祥,雍容氣度的說法神情,展露無遺,是一尊相當完美富宗教意涵的雕刻作品。

  43. 藥師如來坐像佛高94、座高20公分 1950年 麟游縣太平寺出土 藥師佛是東方琉璃光世界的教主。佛面容端祥,身穿袒右肩內衣及袈裟,襯托出豐滿的身軀。雙手平放於腹前,持藥缽,結跏趺坐於蓮花座上。佛沉靜莊嚴、慈祥親切的神情,具有寫實的雕刻技巧和恢弘的氣度。

  44. 阿彌陀佛三尊像高74、寬58、厚28公分西安青龍寺遺址阿彌陀佛三尊像高74、寬58、厚28公分西安青龍寺遺址 這件阿彌陀佛三尊像,反映唐代造像寫實精美,體態豐盈,神情親切端祥的輝煌成就。左、右側及背面,刻《佛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和《佛頂尊勝陀羅尼咒》。

  45. 漢白玉浮屠寬12.7、高38.5公分長安區香積寺出土漢白玉浮屠寬12.7、高38.5公分長安區香積寺出土 有四個小龕,龕內各有一尊佛像,龕之間亦各有一尊菩薩像。具有唐代造像神情莊嚴安詳、雕刻寫實精美的特質。

  46. 鎏金銅佛像 高26.6公分 佛肉髻螺髮隆起,面容豐滿安祥。身著圓領袈裟,長及腳踝,衣紋貼體簡鍊流暢。右肘上屈微舉,掌心向外作施無畏印,左手垂下作與願印,跣足立於蓮瓣台座上。

  47. 菩 薩 像 菩薩頭戴寶冠,寶繒垂下,面容豐滿慈祥,下著長裙,身佩瓔珞並交結於腹前,頸飾項圈,跣足立於仰蓮座上。

  48. 獅子形香爐 通高12.1公分 半球形台座上蹲一半開口的獅子,台座中空,獅體底部一小孔直通口部,焚香時,底座爐內香煙通過獅體從口中冉冉飄出。

  49. 恢弘萬象 地下考古的進行,讓古代的生活景象逐漸鮮明。法門寺地宮出土的文物帶給世界一個美麗的讚嘆,而其他地區出土唐代有關的考古文物,也讓我們見識到唐代的恢弘氣勢。諸如墓室中壁畫與公主頭飾與金銀器,可以想建當時女性生活情事,那種以豐厚為體,曲眉豐頰,低眉順目,柔媚無限,風情萬種的豐腴形象,反映了唐人的審美風尚和對身體的賞識。

  50. 跪拜俑長100、寬70、高43公分 俑作五體伏地跪拜式,頭戴進賢冠,身著長袍雙臂合圈於面前,雙手合握笏板,(現笏板已朽),面龐豐滿端莊,神情莊重虔誠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