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0 likes | 1.02k Views
盛世皇朝祕寶 法門寺祕寶與大唐文物特展. 法門寺地宮蘊藏著兩個寶庫,一個是大唐文化,一個是佛教文化,這都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為重要、最為精彩的部分。 本特展共展出文物 120 組件,內容濃縮了唐代的政治、經濟、宗教與文化精華,透過此次展覽,將引領我們穿過時光隧道,探索法門寺神聖莊嚴的地宮,親眼觀看盛世的精采工藝,並進一步瞭解唐代社會,令人能夠觸摸到王朝的興衰軌跡,可以叩問歷史留下的榮枯成因,也可以尋訪人民祈禱和平的心境。 1. 這是佛教徒朝聖了解唐代佛教舍利聖物及宗教精神最好的參學!
E N D
法門寺地宮蘊藏著兩個寶庫,一個是大唐文化,一個是佛教文化,這都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為重要、最為精彩的部分。 本特展共展出文物120組件,內容濃縮了唐代的政治、經濟、宗教與文化精華,透過此次展覽,將引領我們穿過時光隧道,探索法門寺神聖莊嚴的地宮,親眼觀看盛世的精采工藝,並進一步瞭解唐代社會,令人能夠觸摸到王朝的興衰軌跡,可以叩問歷史留下的榮枯成因,也可以尋訪人民祈禱和平的心境。 1.這是佛教徒朝聖了解唐代佛教舍利聖物及宗教精神最好的參學! 2.是學生上唐代歷史、人文、藝術和宗教,戶外教學最好的參觀。3.是民眾認識大唐精美傳統藝術、思惟歷史文化背景最好參觀。4.這是最有教育性、藝術性、文化性和宗教性的特展。
法門寺簡介 法門寺位於扶風縣的法門鎮,東距長安110公里。因安置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為佛教聖地。法門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 法門寺名稱的變化 隋以前原名『阿育王寺』 隋改稱『成實道場』 唐初改名『法門寺』
法門寺廟宇興毀的沿革 東漢末年,始建寺廟。 北魏時,崇信佛教,香火更盛。 隋朝由帝王倡建寺宇,規模更加擴大。 唐朝成為"皇家寺廟"達於鼎盛。 唐高宗顯慶年間修建成『瑰琳宮二十四院』,建築極為壯觀。 宋代法門寺由地方官民維持一定規模。 明、清兩代法門寺雖然衰微,地方官民信眾仍盡力整修。
法門寺塔歷代的毀壞與修建 ※原塔名“阿育王塔”,唐代之後稱“大聖真身寶塔”“護國真身寶塔”。 ※唐高宗年間(約660年)改建成:四級木塔。 ※明隆慶3年(1569)木塔崩塌。 ※萬曆7~37年(1609),改建為:十三級八角形磚塔 ※清順治11年(1654年)因地震塔體傾斜出現裂縫。 ※民國28年底(1939)朱子橋將軍捐資補修寶塔。 ※1981年因陰雨連綿寶塔崩塌。 ※1987年,決定拆除崩塌的寶塔,重建明式的寶塔。 ※1988年11月,法門寺真身寶塔重建落成。 ※之後,陸續修建大雄寶殿、長廊、角亭、鐘鼓樓、禪房、寮房等仿唐工程。 1989年:寶雞市法門寺博物館正式成立。
1988年寶塔重建完成 1981年寶塔崩塌。
彩繪石雕獅子 通高59公分地宮前室北壁兩角各置有一護法石獅
第四枚佛骨舍利棺 彩繪四鋪首阿育王石塔 塔高78.5公分 白石彩繪 石塔由銅刹,塔蓋,塔身和須彌座構成。塔身為四面,門兩側各一菩薩,分別為八大菩薩。地宮所藏第四枚佛骨舍利安置於此塔中。
持劍天王彩繪石雕高56公分 持斧天王彩繪石雕高56.2公分
地宮珍寶 作為皇家寺院,歷來皇室所贈與的禮物就是法門寺最重要的文化資產。數量之多、系統性之強、內容之豐富,均為唐代考古所僅見。重要者如首次發現的唐皇宮秘色瓷;來自古代東羅馬、波斯、阿拉伯等地的琉璃器群,更見證大唐的國際交流已到歐洲。 唐代珍品中的金銀器的蓬勃發展。其中茶具為唐代飲茶重要文物,這些文物可以作為探索中古時期唐代與其他地區交流的證據。
鎏金雙鴦團花紋大銀盆 通高14.5、口徑46公分此盆為佛誕節或佛成道日、盂蘭盆會浴佛供佛之用,器型規整,製作精細,在法門寺地宮遺物中獨樹一幟。
鎏金雙鳳銜綬紋 御前賜銀方盒 通高9.5、邊長21.5公分盒蓋上團花處墨書「隨真身御前賜」六字。
鎏金羯摩三鈷杵紋銀閼伽瓶 高21公分 閼伽瓶是壇場作法的閼伽法器之一,也稱功德瓶。主要于盛裝淨水以供諸尊澡浴洗滌煩惱塵垢,也可用來盛供奉諸尊的其他寶物,或插放花果枝條等。
鎏金雙蛾團花紋銀香囊 鏈長24.5、徑12.8公分 此香囊是目前發現最大的一件。在當時上層社會應極為流行
鎏金羯摩三鈷杵紋銀臂釧 外徑10.8公分 鎏金三鈷杵紋銀臂釧 外徑11公分
鎏金臥龜蓮花紋五足朵帶銀熏爐通高29.5公分 爐底為銘文。“咸通十年文思院造八寸銀金花爐一具,並盤及朵帶環子,全共重三百八十兩,匠臣 陳景夫,判官高品臣吳弘慤,使臣能順”。
茶具反映了唐宮廷茶道的流程和文化內涵,是唐代“茶供養”的佛教珍品。 鎏金鴻雁紋銀茶槽子、唐鎏金團花銀碢軸 長27.4公分唐代吃茶的習俗,是先將茶葉碾碎,然後沖水將茶末調成糊再喝。
鎏金龜形銀盒 高13、長28.3、寬15公分為唐代貯茶之具,這是唐代宮廷茶具的首次出土,反映了唐宮廷茶道的流程和文化內涵,是唐代“茶供養”的佛教珍品。
鎏金飛天仙鶴紋銀茶羅子 高9.5、羅長13.4公分碾出的茶末要過羅,唐代茶羅以前從未出土過,此為絕無僅有之一例,彌足珍貴。
鎏金摩羯魚三足架銀鹽台 通高27.9公分 咸通九年文思院造銀塗金鹽台一隻
鎏金人物畫銀香寶子通高24.7、口徑13.2公分為貯存鹽花用具。鎏金人物畫銀香寶子通高24.7、口徑13.2公分為貯存鹽花用具。 鎏金伎樂紋銀香寶子通高11.7、口徑5.6公分
鎏金飛鴻球路紋銀籠子通高17.8公分 籠子底部邊緣鏨“桂管臣李杆進”六字。
來自古代東羅馬、波斯、阿拉伯等地的琉璃器物,是世界琉璃器考古迄今的重大收穫,見證大唐的國際交流。來自古代東羅馬、波斯、阿拉伯等地的琉璃器物,是世界琉璃器考古迄今的重大收穫,見證大唐的國際交流。 盤口細頸淡黃色琉璃瓶 高21.3公分
來自古代東羅馬、波斯、阿拉伯等地的琉璃器物,是世界琉璃器考古迄今的重大收穫,見證大唐的國際交流。來自古代東羅馬、波斯、阿拉伯等地的琉璃器物,是世界琉璃器考古迄今的重大收穫,見證大唐的國際交流。 八瓣團花描金藍琉璃盤 口徑15.7公分
首次揭開了千峰翠色的秘瓷真實面貌。證實秘色瓷的燒造應在晚唐,為供奉之物。 八棱淨水秘色瓷瓶高21.5公分秘色瓷是翠色的青綠釉面,技藝達到高度成就
唐五瓣葵口圈足秘色瓷碗 高9.2、腹深7.5公分胎較薄,通體施青灰色釉,釉色均勻,晶瑩凝潤。
舍利崇拜 佛教傳入中國後,建塔瘞埋佛舍利的習俗也在中國流行,為符合中國的習慣,改用中國式的棺槨。唐代在佛塔塔基之下構築由甬道、宮門、隧道,墓室等組成的地宮,地宮之內納藏佛陀舍利、禮佛法器、供養器具及珍寶文物,形制結構模仿帝王墓室,並且融入中國傳統葬俗,形成金棺銀槨瘞藏舍利的定制。地宮中常有納藏小型尊像入內供養,有金銅、陶質或泥塑等尊像,可以看見唐代的佛教造像之美。
供養或迎奉佛骨的活動 三次開塔就地瞻禮舍利 元魏二年(555) 隋仁壽二年(602) 唐貞觀五年(631) 六次迎請至宮內供養 第一次:唐高宗顯慶四年(659~662) 第二次:武則天長安四年(704~708) 第三次:肅宗上元二年(761) 第四次:德宗貞元六年(790) 第五次:憲宗元和十四年(819) 第六次:懿宗咸通十四年(873~874)
第三枚佛指舍利盛裝物 五重寶函,在地宮後室地面。秘龕中用織金錦包裹的盝頂鐵函,鐵函內依次套置鎏金45尊造像盝頂銀函、銀包檀香木函、嵌寶石水晶槨、壺門座玉棺。檀香木函出土時已經散去。
鎏金四十五尊造像盝頂銀寶函 長17、寬17、高17公分
壼門座白玉棺 長6.8、寬3.3公分第三枚佛指舍利(靈骨)即供養於此棺內。
捧真身菩薩通高38.5、菩薩高21公分 地宮中室的鎏金珍珠裝捧真身菩薩,是唐懿宗李凗於咸通十二年(西元871年)十一月十四日,為其39歲生日時供養佛指舍利而敬造的。
蹀躞銅十二事 腰帶銅鏈殘長62.8公分 全套十二件,由銅絲做成鉸鏈,分別有銅剪、雙龍紋銅佩飾、魚柄銅鐫、銅杆文刷、小鐵勺、四瓣花圓形器、鑷、釺、耳勺等三件一器。
迎真身素面金缽盂高7.2、口徑21.2公分金缽盂為佛教聖物由純金製成,通體素面,光潔富麗。盂口沿鏨刻:「文思院准咸通十四年三月廿三日敕令,造迎真身金缽盂一枚,重十四兩三錢,打造小都知臣劉維釗,判官賜紫金魚袋臣王全護,副使小供奉官臣虔詣,使左監門衛將軍臣弘慤。」迎真身素面金缽盂高7.2、口徑21.2公分金缽盂為佛教聖物由純金製成,通體素面,光潔富麗。盂口沿鏨刻:「文思院准咸通十四年三月廿三日敕令,造迎真身金缽盂一枚,重十四兩三錢,打造小都知臣劉維釗,判官賜紫金魚袋臣王全護,副使小供奉官臣虔詣,使左監門衛將軍臣弘慤。」
迦陵頻伽紋金缽盂 高3.3、口徑9.4、底徑3公分 模鑄成型,通體鏨花。腹壁鏨四隻捧蓮迦陵頻伽鳥,襯以纏枝蔓草。此缽紋飾精美,為唐代皇家寺院的「行法」之物,堪稱絕品
迎真身銀金花紋十二環錫杖長196公分 杖杆徑2.2公分 錫杖雙輪上鏨刻:“文思院准鹹通十四年三月二十三日敕令,造迎真身銀金花十二環錫杖一枚,並金共重六十兩,內金重二兩,五十八兩銀。打造匠臣安淑鄖,判官賜紫金魚袋臣王全護,副使小供奉臣虔詣,使左監門衛將軍臣弘慤”。 錫杖造型精美,形制宏偉,工藝精巧,等級最高,堪稱佛門奇寶。它對唐代佛教,法門寺歷史文化的研究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四神石槨長75、寬40.6、高46.8公分 槨蓋拱形,槨體四周細線陰刻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紋,內納藏舍利聖物。 白石舍利石函 長32.5、高32.5公分四周有淺浮雕圖,分別有高僧說法圖、迎賓圖、送葬圖及迎送舍利圖等
鎏金舍利銀棺 長22.6、寬8.6、高14.2公分 釋迦牟尼佛涅槃時的情景,佛容貌端祥,右脇側身而臥。旁有身著袈裟佛弟子及婦人,似依依不捨神情。
智慧輪盝頂純金寶函高13.5、長14.5、寬10.5公分 此函為唐代皇室御用供養器。正面鏨刻:「敬造金函,盛佛真身。上資皇帝,聖祚無疆,國安人泰,雨順風調,法界有情,同霑利樂。咸通十二年閏八月十日,傳大教三藏僧智慧輪記」。
善業泥是以圓寂後的高僧遺骨摻入精選的陶土中燒造而成。善業泥的含義是祈求善業,去除惡業,累積功德。供奉在塔寺中。具有宗教、藝術、文物價值。善業泥是以圓寂後的高僧遺骨摻入精選的陶土中燒造而成。善業泥的含義是祈求善業,去除惡業,累積功德。供奉在塔寺中。具有宗教、藝術、文物價值。 善業泥一組 最大高14公分;最小高6.5公分1985年 西安市唐慈恩寺遗址
白石立佛高61公分 佛螺髮肉髻隆起,臉形豐腴,慈眉善目,流露出一絲的微笑。身垂領袈裟外衣,跣足靜靜立於蓮座上。 此尊雕刻技法寫實熟練,線條優美。將佛陀智慧端祥,雍容氣度的說法神情,展露無遺,是一尊相當完美富宗教意涵的雕刻作品。
藥師如來坐像佛高94、座高20公分 1950年 麟游縣太平寺出土 藥師佛是東方琉璃光世界的教主。佛面容端祥,身穿袒右肩內衣及袈裟,襯托出豐滿的身軀。雙手平放於腹前,持藥缽,結跏趺坐於蓮花座上。佛沉靜莊嚴、慈祥親切的神情,具有寫實的雕刻技巧和恢弘的氣度。
阿彌陀佛三尊像高74、寬58、厚28公分西安青龍寺遺址阿彌陀佛三尊像高74、寬58、厚28公分西安青龍寺遺址 這件阿彌陀佛三尊像,反映唐代造像寫實精美,體態豐盈,神情親切端祥的輝煌成就。左、右側及背面,刻《佛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和《佛頂尊勝陀羅尼咒》。
漢白玉浮屠寬12.7、高38.5公分長安區香積寺出土漢白玉浮屠寬12.7、高38.5公分長安區香積寺出土 有四個小龕,龕內各有一尊佛像,龕之間亦各有一尊菩薩像。具有唐代造像神情莊嚴安詳、雕刻寫實精美的特質。
鎏金銅佛像 高26.6公分 佛肉髻螺髮隆起,面容豐滿安祥。身著圓領袈裟,長及腳踝,衣紋貼體簡鍊流暢。右肘上屈微舉,掌心向外作施無畏印,左手垂下作與願印,跣足立於蓮瓣台座上。
菩 薩 像 菩薩頭戴寶冠,寶繒垂下,面容豐滿慈祥,下著長裙,身佩瓔珞並交結於腹前,頸飾項圈,跣足立於仰蓮座上。
獅子形香爐 通高12.1公分 半球形台座上蹲一半開口的獅子,台座中空,獅體底部一小孔直通口部,焚香時,底座爐內香煙通過獅體從口中冉冉飄出。
恢弘萬象 地下考古的進行,讓古代的生活景象逐漸鮮明。法門寺地宮出土的文物帶給世界一個美麗的讚嘆,而其他地區出土唐代有關的考古文物,也讓我們見識到唐代的恢弘氣勢。諸如墓室中壁畫與公主頭飾與金銀器,可以想建當時女性生活情事,那種以豐厚為體,曲眉豐頰,低眉順目,柔媚無限,風情萬種的豐腴形象,反映了唐人的審美風尚和對身體的賞識。
跪拜俑長100、寬70、高43公分 俑作五體伏地跪拜式,頭戴進賢冠,身著長袍雙臂合圈於面前,雙手合握笏板,(現笏板已朽),面龐豐滿端莊,神情莊重虔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