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0 likes | 1.01k Views
国民经济核算知识讲座. 绍兴县统计局 王坚根 2007 年 9 月. 内容提要: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基本理论. 第一部分 有关的基本问题 第二部分 GDP 三种核算方法 第三部分 不变价 GDP 核算 第四部分 GDP 核算的作用. 第一部分 有关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 二、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内容是什么? 三、国内生产总值由谁创造? 四、国内生产总值何时记录? 五、国内生产总值用什么价格核算? 六、国内生产总值如何分类核算? 七、与 GDP 相关的主要指标有哪些?. 一、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
E N D
国民经济核算知识讲座 绍兴县统计局 王坚根 2007年9月
内容提要: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基本理论 第一部分 有关的基本问题 第二部分 GDP三种核算方法 第三部分 不变价GDP核算 第四部分 GDP核算的作用
第一部分 有关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 二、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内容是什么? 三、国内生产总值由谁创造? 四、国内生产总值何时记录? 五、国内生产总值用什么价格核算? 六、国内生产总值如何分类核算? 七、与GDP相关的主要指标有哪些?
一、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指一国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是衡量生产活动新创造的价值指标,而不是一个福利指标。 考虑到Domestic一词有“国内、地区、当地、家里等多种涵义, 对于一个地区而言,将GDP的中文译名称为地区生产总值。如浙江省生产总值、杭州市生产总值、桐庐县生产总值等。
二、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内容是什么? •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内容是: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首先是生产活动的成果。 —同时必须是最终成果。即本期生产、本期不再加工,可供最终用于消费、投资和出口的货物和服务。
生产范围的界定 生产概念的界定:在机构单位的控制和负责下,利用劳动、资本、货物和服务投入,创造货物和服务产出的活动。 GDP核算的生产范围:①所有货物的生产②有酬服务的提供③自有住房服务。 自然资产的生长,如海中的渔、原始森林等生长不是生产。 土地出让收入不是生产活动成果。
三、国内生产总值由谁创造的? • 国内生产总值由常住单位创造。 —常住单位:在一国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单位。 —经济领土:一国政府控制的地理领土。 —经济利益中心:—单位(或个人)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固定场所(厂房或住宅)、从事生产活动、超过一定的时间(一年),则在该国具有经济利益中心。 对地区而言,常住单位就是本地区内所有单位,不管该单位是外资、合资还是中央省直属。
经济领土 经济领土是指一国政府控制的地理领土 地域范围的界定:国内=经济领土 经济领土=领陆、领水和领空 +国际水域的大陆架 +飞地 +免税区 +由境外企业经营的保税区
四、国内生产总值何时记录? • 各类交易的记录时间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定。 —总产出:在货物和服务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时间记录。 —中间投入:在实际进入生产过程的时间记录。 —增加值:与总产出的记录时间一致。 —最终使用:货物在所有权发生变更时记录。服务在提供的时候记录
五、国内生产总值用什么价格核算? • 按当期市场价格核算原则。 • 三种价格 —基本价格:不包括产品税,包括补贴。 —生产者价格:包括产品税、发票上列的增值税,不包括运输费和商业附加费。 —购买者价格:包括产品税、发票上列的增值税、运输费和商业附加费。
基本价格 +产品税(包括发票上的增值税或类似可抵扣税) -补贴 =生产者价格 (+购买者缴纳的不可抵扣的增值税) +运输费 +商业附加费 =购买者价格
GDP核算中的价格运用 —总产出:一般按生产者价格计算,在制品、非市场性产出、自给性产出按生产成本计算。 —中间投入:按购买者价格计算 —居民消费:按购买者价格计算 —政府消费:按成本计算
GDP核算中的价格运用(续)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按购买者价格、成本价格计算 —存货增加:出库货物按出库时的市场价格计算,入库货物按入库时的市场价格计算。 —净出口:进口和出口都按离岸价格计算。
六、国内生产总值如何分类核算? • 国内生产总值基本立足于生产法与收入法核算,按产业部门分类核算。 • 产业部门分类:产业部门是根据主产品的同质性原则对产业活动单位进行的部门分类。 • 产业部门分类目的是为了比较准确地反映各种类型产业活动的生产规模、结构等。 • 随着统计基础的改善,产业部门分类要逐步细化
产业部门分类 三次产业分类最早是英国经济学家阿·费希尔于1935年提出。他从经济史的角度对生产活动发展阶段进行了概括,认为: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初级阶段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第二阶段,以工业生产大规模的迅速发展为标志。第三阶段特征是各种形式的服务活动得到发展,大量的劳动力流入到旅游、娱乐服务、文化艺术、保健、教育和科学、政府等活动中。阿·费希尔将经济发展的三个不同的阶段分别称作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指出,第一产业为人类提供满足最基本需要的食品,第二产业满足人类更进一步的物质需要,第三产业满足人类除物质需要以外的高级的需要。三次产业划分后经其他经济学家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完善。目前国际上对三次产业划分还存在分歧,分歧较大的是采掘业是属于第一产业还是第二产业,建筑业、交通通讯及煤气、电力、自来水等公用事业是属于第三产业还是第二产业。目前,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国民经济按三次产业和产业部门分为以下20个产业部门: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1、生理需求:食物、水、住房、衣着等基本需求。 2、安全需求:人身安全和生活稳定 ,主要表现为安全而稳定以及有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退休福利等。 3、社交需求: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休闲、娱乐、团体活动、温馨和谐人际关系。 4、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如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等。 5、自我实现需求:自我价值实现或是发挥潜能。
第一、二产业部门分类 第一产业 1、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 2、采矿业 3、制造业 4、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5、建筑业
第三产业部门分类 三、第三产业 6、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7、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8、批发和零售业 9、住宿和餐饮业 10、金融业 11、房地产业 1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3、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1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15、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16、教育 17、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18、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9、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20、国际组织
七、GDP相关的其他主要指标 1、国民总收入(Gross National Income简称GNI):常住单位原始收入之和,是对收入的核算。 国民总收入=GDP+国外净要素收入=GDP+(来自国外的雇员报酬和财产收入-支付国外的雇员报酬和财产支出) • 对地区而言,地区生产总值+来自地区外的净要素收入称为地区收入总值,简称为地区GNI。 • 国民总收入过去称为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称GNP )。联合国统计委员会1993年通过的SNA修订稿指出:“以市场价格计算的国民总收入,在1953年的SNA中被称为国民生产总值,它与国内生产总值不同,不是一个增加值概念,而且表现为原始收入”。
GDP相关的其他主要指标续1 2、国民可支配总收入(National Disposable Income简称NDI):指一定时期内常住单位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后所得到的总收入。 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民总收入+来自国外的经常转移收支净额 经常转移收支是收入再分配,具有强制性、义务性或自愿性特点。如经常性的国际合作、政府间援助、保险费和索赔、常住居民与非常住居民间汇款等。
GDP相关的其他主要指标续2 3、国内生产净值、国民净收入、国民可支配净收入。 国内生产净值(Net Domestic Product简称NDP)=GDP-固定资产折旧 国民净收入(Net National Income简称NNI)=国民总收入(GNI)-固定资产折旧 国民可支配净收入(Net National Disposable Income简称NNDI)=国民可支配总收入(NDI)-固定资产折旧
第二部分 GDP的三种核算方法 当年价核算是按核算期的市场价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GDP),当年价GDP是GDP的名义值。有三种核算方法 一、生产法、 二、收入法 三、支出法
一、生产法 • 生产法是从直接衡量生产活动成果的角度来计算GDP的一种方法。它根据总产出减中间投入等于增加值,先计算出各产业部门的增加值,再汇总得到GDP。 • 计算公式: 产业部门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GDP=∑产业部门增加值
(一)总产出 • 总产出指常住单位从事生产活动生产的货物和服务的总价值。 可分为: —市场产出 —非市场产出 ﹂为生产者自己最终使用的产出。如农民自产自用的蔬菜、粮食等。 ﹂供他人使用的非市场产出。如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等。
总产出的计算方法 1、一般方法:适用多数产业部门市场产 总产出=产品产量×单位价格 总产出=销售收入+存货增加 加拿大统计局根据企业调查得到的销售额和库存增加计算制造业和采矿业总产出。 2、特殊方法:只适用特定的产业部门。如批发零售贸易业采用毛利额法,金融业采用间接计算法,公共管理采用成本法。
工业总产出的计算 从企业入手,采用“工厂法”计算。也就是把每一个工业企业作为整体,对企业从事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进行计算,同一企业内部不同车间相互之间提供的中间产品不允许重复计算。 工业总产值=产成品价值+工业性作业价值+自制半成品和在制品期末减期初差额 工业总产出=工业总产值+本年应交增值税。
批发和零售贸易业总产出计算 批发和零售业:总产出按毛利额计算。 总产出=毛利额=商品销售收入-商品购进成本=商品销售收入-商品销售折扣与折让-商品销售成本-正常损耗、被盗和意外损害等事故造成的损失+本年应交增值税 行业计算时还应加关税和海关代征的增值税和消费税 (基层企业难以取得资料)
金融业总产出的计算 金融业: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业。 银行和证券业总产出 =虚拟服务收入+实际收费服务收入 =利息收入-利息支出+金融机构往来收支差+手续费收入+证券发行收入+自营证券差价收入+买入返售证券收入+租赁收益+汇兑收益+投资收益-自营证券跌价损失-卖出回购证券支出 保险服务总产出=保险业务收入-赔款支出-退保金及各种给付-分保费支出-分保赔款及费用支出-准备金提转差-提取保险保障基金+利息收收入-利息支出+汇兑收益+投资收益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总产出的计算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的总产出:按成本法计算。 总产出=经常性业务支出加虚拟折旧。 经常性业务支出指支出合计中扣除投资性质的支出和转移性的支出。如基建支出、助学金、捐款等。
(二)中间投入 指生产单位在生产过程中实际消耗和使用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按购买者价格计算。 ①中间投入应该与总产出的核算范围相一致。 ②中间投入应在实际进入生产过程的时候记录,而不是在购买时记录。
对金融服务消耗的计算方法 ⑴对银行证券服务的中间消耗=间接计算的银行证券业总产出×生产单位的利息收支之和占金融业利息收支之和的比重 ⑵对保险服务的中间消耗=间接计算的保险总产出×生产单位支付的保费占保险业全部保费的比重
举例说明间接计算的金融业总产出在行业间分摊方法举例说明间接计算的金融业总产出在行业间分摊方法
二、收入法 • 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常住单位从事生产活动产生的收入的角度来计算GDP的一种方法。收入包括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 计算公式 产业部门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GDP=∑产业部门增加值
(一)劳动者报酬 指支付个人的全部报酬。包括货币工资、实物报酬、社会福利缴款、其他支付个人。 (1)货币工资是以现金或类似现金形式的工资、奖金、津贴和其他劳务收入。 (2)实物报酬是生产单位提供的、劳动者可以在自己的时间里享用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如发放的实物商品。 (3)社会福利缴款是为了保障劳动者未来的福利水平,企业替劳动者在当期所做的各种支付,包括劳动保险、失业保险、社会保险费等。 (4)其他支付个人:有关费用中支付个人部分。如出差补助等。
(二)生产税净额 生产税净额=生产税-生产补贴 1、生产税(包括各种利前税、规费及附加)包括: ⑴各类生产税金:指国家对生产单位销售产品和从事经济活动所征收的税金,即指各种利前税。 ⑵进费用税:指企业会计核算在有关费用中列支的税。主要有:车船使用牌照税、房产税、印花税、土地使用税、烧油特别税等。 ⑶各种附加和规费:指国家征收的一些固定费用,用来发展某种公用事业。主要有教育费附加和水、电、煤附加、排污费和养路费等。
生产税净额续1 2、生产补贴与生产税相反,是政府为了影响生产单位的生产水平和产品价格水平,对生产单位做出的无偿转移支出,它通常被看作是负生产税,包括政策性亏损补贴等。
(三)固定资产折旧 • 固定资产折旧是核算期固定资产减少的价值,应按现价衡量。尽管它是一种补偿性价值,不是新产生的价值,但GDP核算中,“总值”意义上的增加值包括它。
固定资产折旧计算方法 • 计算方法 —提取折旧的单位利用会计资料近似计算。取专业统计报表中本期折旧。 —不提折旧的单位利用固定资产存量和折旧率计算虚拟折旧。
(四)营业盈余 • 营业盈余是增加值扣除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的余额。它不包括生产单位提供金融资产和出租土地等获得的利息、红利和地租等财产收入。 • 营业盈余与营业利润不同:一是营业盈余不包括存货持有收益或损失,营业利润包括存货持有收益或损失;二是计算范围不同产生的影响。营业盈余是从当期生产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出发,不管它们是否被销售,而营业利润从当期销售收入出发。
三、支出法 • 支出法是从常住单位对货物和服务最终使用的角度来计算GDP的一种方法。最终使用包括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 支出法GDP =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产品和劳务净出口 =(居民消费+政府消费)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 +(出口-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