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 likes | 553 Views
傳統產業振興與厚植台灣 - 民生化工產業 石化、紡織、成衣、塑膠製品、保健食品、玻璃、製鞋 、襪類. 日期 :95.06.30 版本 :950630-V6. 民生化工產業競爭力分析 -- 化學工業. 市場競爭力高. 化學工業產業範疇. 篩選產業. 化學工業 2015 總產值 4.52 兆元 2005 總產值 2.81 兆元. 石化工業 18,000 億元. 化學工業 化學材料製造業 化學製品製造業 石油及煤製品製造業 橡膠製品製造業 塑膠製品製造業. 篩選產業 2015 總產值 2.18 兆元. 化學材料製造業 ( 石化工業 )
E N D
傳統產業振興與厚植台灣-民生化工產業石化、紡織、成衣、塑膠製品、保健食品、玻璃、製鞋 、襪類 日期:95.06.30 版本:950630-V6
民生化工產業競爭力分析--化學工業 市場競爭力高 化學工業產業範疇 篩選產業 化學工業 2015總產值 4.52兆元 2005總產值 2.81兆元 石化工業 18,000億元 • 化學工業 • 化學材料製造業 • 化學製品製造業 • 石油及煤製品製造業 • 橡膠製品製造業 • 塑膠製品製造業 篩選產業 2015總產值 2.18兆元 • 化學材料製造業 (石化工業) • 塑膠製品製造業 塑膠製品 3,800億元 市場競爭力高 石化工業 11,466億元 內需型 出口型 • 技術升級 • 人才培育 • 檢測驗證 篩選產業 2005總產值 1.4兆元 塑膠製品 2,638億元 市場競爭力低 具競爭力產業篩選分析原則 出口型 • 提供就業機會 • 具備產業群聚優勢 • 可拓展國內外市場 內需型 市場競爭力低
民生化工產業競爭力分析--民生工業近五年之成長產業民生化工產業競爭力分析--民生工業近五年之成長產業 民生工業產業範疇 篩選產業 民生工業 2015總產值 1.64兆元 2005總產值 1.26兆元 篩選產業 2015總產值 1,340億元 市場競爭力高 • 民生工業 • 食品及飲料製造業 • 皮革、毛皮及其製品製造業 • 紙漿,紙及紙製品製造業 • 紡織業 • 成衣及其他紡織製品製造業 • 木竹製品製造業 • 家具及裝設品製造業 • 印刷及其輔助業 • 非金屬礦物製品製造業 玻璃 550億元 • 保健食品 • 玻璃產業 • 襪類製造業 保健食品 750億元 織襪 40億元 內需型 出口型 市場競爭力高 • 技術升級 • 檢測驗證 • 品牌經營 篩選產業 2005總產值 686億元 市場競爭力低 玻璃 315億元 具競爭力產業篩選分析原則 保健食品 340億元 出口型 織襪 31億元 • 提供眾多就業機會 • 具備產業群聚優勢 • 可拓展國內外市場 內需型 市場競爭力低
民生化工產業競爭力分析--民生工業近五年之衰退產業民生化工產業競爭力分析--民生工業近五年之衰退產業 民生工業產業範疇 篩選產業 民生工業 2015總產值 1.64兆元 2005總產值 1.26兆元 篩選產業 2015總產值 5,733億元 市場競爭力高 • 民生工業 • 食品及飲料製造業 • 皮革、毛皮及其製品製造業 • 紙漿,紙及紙製品製造業 • 紡織業 • 成衣及其他紡織製品製造業 • 木竹製品製造業 • 家具及裝設品製造業 • 印刷及其輔助業 • 非金屬礦物製品製造業 • 紡織業 • 成衣業 • 鞋類製造業 紡織業 5,215億元 製鞋 95億元 成衣 423億元 內需型 出口型 • 技術升級 • 發展利基產品 • 培育設計師 • 品牌經營 市場競爭力高 篩選產業 2005總產值 4,619億元 市場競爭力低 具競爭力產業篩選分析原則 出口型 製鞋 77億元 紡織業 4,207億元 • 提供眾多就業機會 • 具備產業群聚優勢 • 可拓展國內外市場 內需型 成衣 335億元 市場競爭力低
石化工業發展現況 石油化工原料業 6705 六輕量產 五輕量產 4091 1406 資料來源:工業生產統計月報,工研院化學工業研究所策略規劃室整理 • 2005年產業狀況: • 石化工業產值: 11,466億新台幣元(包括石油化工原料、塑膠原料及橡膠原料 ) • 工廠家數:55家 • 受雇人數:34,000人 • 內外銷比 : 3:2 • 乙烯年產能:300萬噸 • 乙烯自給率:89% • 乙烯產能全球排名:第11位 • ABS、TPE規模全球第1,PTA全球第2
石化工業發展趨勢與關鍵問題 • 發展趨勢 1.大陸市場興起,韓國、新加坡等與我國類似之工業發展國持續擴大生產規模。 2.站穩石化經濟規模之優勢下,結合國外石化技術資源,發展高值石化品。 3.中東石化廠乙烯系列產品威脅我國亞洲市場。 4.未來10年國內石化工業之發展未來主要於雲林離島工業區,高雄地區則以維持型為主。 • 問題 1.若高廠於104年結束生產,三輕更新適度擴充乙烯產能為必要且唯一可行之因應方案,惟目前面臨地方抗爭問題。 2.省政府都委會決議「仁大工業區」須於107年完成地目變更(由特種變成乙種),此後區內廠商無法擴產及從事新石化品生產之問題,區內石化廠將逐漸衰敗。 3.國光石化面臨環保(環評、二氧化碳等)問題之考驗。
石化工業發展策略 目 標 核心策略 行動方案 • 適度擴大石化規模包括協調溝通三輕更新及國光設廠以維持國際競爭力,並作為進行石化產品高值化之強力後盾。 • 推動台塑、中油雙體系發展,解決仁大工業區供料及地目變更以健全、平衡石化產業發展。 • 2008年: • 產值1兆3千億元 • 2015年: • 成為遠東地區關鍵性石化材料主要供應地區。 • 產值1兆8千億元。 • 乙烯產能排名全球第6位。 適度擴充規模維持雙石化體系整合發展 • 積極開發汽車、光學材料及五碳系列等高品級、高單價或關鍵性之上中游石化原料等高值化石化產品,與適度擴充規模進行雙軸發展。 • 結合日、歐、美等國際化工企業之能量,推動成為遠東地區關鍵性原料供應技術支援中心。 推動石化產品 高值化發展
塑膠製品業發展現況 • ~2001谷底:國內環保抗爭、工資高及業者紛紛外移中國及越南等地生產等 • 2002~起上升:自2002年起國內景氣逐漸好轉,民生用品需求成長,加上國內逐漸由傳統製造業轉向工業類高科技產業,對電子資訊類塑膠製品之需求逐漸增加 年產值(新台幣億元) 廠商家數(家) • 內銷/外銷比率: 6.5:3.5 • 主要出口市場:香港21 %、大陸19 %、美國18 % • 主要進口國家:日本54 %、美國16 %、大陸:13 % • 生產值新台幣2,636億 • 工廠家數:10,105家 • 出口值:1,855億 • 進口值:868億 2005年 產業現況
關鍵問題 發展趨勢 塑膠製品業發展趨勢及關鍵問題 • 歐盟2006年實施RoHS使符合規定相關塑膠製品有機會搶進歐盟市場。 • 台灣汽車碰撞零件廠商是全球AM (after market)市場最大供應商(2004年產值1,677億元),加上歐洲法令修改通過保險公司可以提供售後件理賠,以及大陸市場成長快速,汽車零組件市場潛力無限。 • 市場競爭激烈,利潤縮減,亟需提升技術,生產高附加價值產品。 • 由於電子產業磁吸作用,加上塑膠製品產業工作環境較差及辛苦,因此面臨高級人才短缺及勞工不足之窘境,尤其夜班勞力嚴重不足,部分工廠夜班甚至停擺。
塑膠製品業發展策略 目 標 核心策略 行動方案 運用「高級材料工業技術開發與輔導計畫」及「高性能及高功能性生質複材開發其應用三年計畫」輔導廠商開發3C及綠色塑膠等高附加價值產品。 • 2008年: • 產值:新台幣2800億元 • 2015年: • 產值:新台幣3800億元 • 出口值:新台幣2000億元 推動塑膠製品高值化發展 一、強化歐盟環保指令因應技術研發及輔導措施。 二、建構售後服務汽車零組件材料環境 及國際合作推動。 加強國際市場開發,帶動產業永續成長 一、推動建立國際級專業認證實驗室,以協助台灣塑膠廠商產品通過國際驗證擴展外銷。 二、輔導廠商開發認證產品。 建構國際級專業認證實驗室 一、加強培訓業者研發、製程、品管、設 計及行銷專業人才,使人力資源可以 順利移轉至高附加價值領域。 二、協調勞委會,順利引進3K外勞。 加強產業人才培訓及解決勞工不足問題
保健食品業發展現況 • 國際現況 • 健康及高品質之生活已成為現代人追求之目標,歐美日等先進國家已著手開發並應用保健相關食品來改善或提升國民健康狀況。 • 依據Nutrition Business Journal之資料顯示,全球保健食品之市場規模已由2002年之1440億美元攀升至2004年之1820億美元,其中營養補充品與天然個人保健食品2002~2004年之平均成長率分別到達20%及11 %。 • 國內現況 • 2005年國內產值約新台幣340億元,出口值為新台幣65億元,進口值為新台幣250億元,內外銷比例為81:19。 • 2005年國內工廠家數為140家,從業人員4000人。 • 研發費用佔營業額比例為1.2 %。
保健食品業發展趨勢及關鍵問題 • 發展趨勢 • 近年來全球市場對保健食品需求日益提升,加上國人保健養生意識抬頭,提供我國保健食品產業發展契機。 • 依據調查統計,國內保健食品產業之產值從2002年新台幣210億元,至2005年已達到新台幣340億元。 • 關鍵問題 • 國產原料供應不足且價格昂貴,大部份原料仰賴進口。 • 規格基準未完全建立,國產品保健功效與安全毒理方面的科學證據大部分尚不明確。 • 國人對國產品品質缺乏信心。 • 部分產品廣告或標示過於誇大,影響產業發展。
保健食品業發展策略 目 標 目 標 核心策略 行動方案 1.協調衛生署研議擴大開放可供食品使用之中草藥 材品目,並確立開放品項及開放時程。 • 2008年產值新台幣500億元 • 2015年產值新台幣750億元,外銷比例達40% 環境建構 1.建置諮詢單一窗口 2.建立產業顧問模式,辦理產業諮詢診斷 3.開發共通性技術、建立技術平台、產品/製程/新 素材技術輔導(著重本土及漢方特色) 4.協助業界申請健康食品認證 技術輔導 建立規格基準 • 1.建立具潛力之保健食品規格基準與檢測方法 • 2.提送標準檢驗局建立CNS標準 1.食品GMP認證 2.規格基準之推廣及輔導 品質管理 1.建立推廣保健食品共同品牌形象(如:食品GMP) 2.協助國內外市場之推廣行銷、篩選外銷重點項目 集中資源 市場拓展
玻璃業發展現況 • 國際現況: 全球玻璃產值預估將由2005年的468億美元躍升至2010年的590億美元左右,2015年將達到735億美元左右其中以顯示器用玻璃基板、建築用綠色環保玻璃、汽車用自潔玻璃、太陽能用玻璃等高附加價值玻璃成長幅度最高。 ‧國內現況: -傳統玻璃產業不含顯示器用玻璃基板94年產值約新台幣315億元,從業員工約5,000人,可再區分為:1.平板玻璃2.膠合安全玻璃3.容器、食器玻璃4.玻璃工藝品等。 -內外銷比例為75:25。
節能 光學 太陽能 電子產品應用 高值化玻璃 玻璃業發展趨勢與面臨問題 • 發展趨勢: (一)傳統玻璃產品升級:傳統建材、民生、工藝製品藉由加強設計與製造工法的精進提升質感,可增加產品附加價值,表面二次加工可賦予其他的特性大幅擴充應用領域。 (二)擴展光電電子領域用玻璃:玻璃具有絕緣、高透光度、良好尺寸安定性及抗化性等優點,是電子材料及光電元件之重要材料。例如:半導體的石英晶舟、光罩用玻璃、觸控面板玻璃、平面電視用的抗眩玻璃、數位相機、投影機等用光學鏡頭及元件、網路用的光纖、太陽能電池用玻璃等,目前市場蓬勃發展中。 • 面臨問題: (一)產業聚落亟待建立,以減低運輸成本提高競爭力。 (二)中小企業研發設計能力不足。 (三)相關新型玻璃產品之國家標準亟待制訂並加強推廣。 (四)內銷市場飽和,易形成惡性競爭。
玻璃產業發展策略 目 標 核心策略 行動方案 推動彰濱玻璃專業區聚落形成,加強該區廠商輔導措施如以本局玻璃產業輔導計畫協助加工技術及產品設計能力提升、協助引進外勞及協助展示場所設立等。預定2010年有25家廠商進駐,產值達120億元。 • 2008年: • 產值: 新台幣390億元 • 2015年: • 產值: 新台幣550億元 • 產品外銷比率: 35% • 願景: • 積極發展符合環保、高品質、高附加價值之產品,並強化產業分工合作與異業間整合,使我國成為”東亞玻璃主要研發設計地區”。 推動彰濱玻璃專業區聚落形成,以利供應鏈整合。 運用工業局及技術處科專計畫針對日益蓬勃電子光電應用之玻璃產品,加強投入技術研發以開發新產品,必要時自國外引進國內業者所需要之關鍵技術。 結合跨領域產業技術,開發高附加價值產品。 因應油價高漲時代,結合相關單位研訂新世代隔熱透光之節能建築玻璃國家標準並協助業者開發低成本產品,擴展新市場。 發展綠色節能環保玻璃 協助台明將等10家業者成立聯合行銷團隊,並運用本部貿易局相關計畫協助業者辦理國際性招商活動或參與國際相關展覽會拓展國際市場,爭取客戶來台採購全球行銷。 加強國際市場開發
紡織業發展現況 我國紡織業歷年產值 資料來源:經濟部統計處;紡織所ITIS計畫整理 • 產業現況(2005年) • 產值: 4,207億新台幣元 • (含人造纖維製造業) • 工廠家數:4,954家 • 受雇人數:142,903人 • 外銷值:2,270億新台幣元 • 內銷值:1,529億新台幣元 • 我國為第五大紡織品出口國 • 我國化學纖維、尼龍纖維產量居世界前三名 資料來源:經濟部統計處
紡織業發展趨勢與關鍵問題 • 發展趨勢 • 提升技術,開發功能性或多機能性產品,透過國際驗證,取得國際市場認同,擴大與開發中國家之技術差距,擺脫其競爭。 • 整合現有技術及資源,加強設計,提升產品附加價值。 • 異業結盟,開發跨領域應用產品。 • 產業聚落升級轉型,整合上中下游產業價值鏈,以利接單。 • 研發平台與能力尚不足,發展創新產品能力受限。 • 機能性紡織品相關檢測,國內技術能量不足且認證標準仍太少,無法充分發揮台灣優勢。 • 歐美日國家已具有素材及纖維優勢,並已訂立相關標準,藉以提高進入障礙。 • 紡織產業屬高度勞力密集產業,基礎勞工需求大,本國勞工不願投入艱苦工作,又加上外勞基本工資無法與勞基法脫鉤成本太高,致使廠商因成本考量,紛紛外移。 • 區域經濟體及自由貿易協定漸多,而我國簽訂之自由貿易協定國家尚少,造成區域內外貿易成本不同,使我國競爭力下降。 • 關鍵問題
紡織業發展策略 目 標 核心策略 行動方案 • 加強技術升級,發展差異化產品(例如:異型斷面、特殊織物設計、及超細纖維等複合性產品;或高強力聚酯絲、聚酯/尼龍長纖梭織布等) • 開發功能性或多機能性產品 • 環保型、智慧型、光電、化學防護、防火等 • 功能性紡織品 • 抗菌防蟎、高導濕、抗UV、吸濕排汗等多機 • 能性紡織品 • 產值: • 2008年: NT4,493億元 • 2015年: NT5,215億元 • 使台灣紡織產業成為: • 全球機能性紡織品採購中心 技術提升 開發差異化商品 推動產品驗證 提高附加價值 • 加強機能性紡織品檢測驗證體系,並取得國 • 際認證 • 加強台灣機能性紡織品驗證標章之推廣,以爭 • 取國際市場認同 解決人才不足及勞工短缺問題 • 培訓經營管理、設計、行銷及技術人才 • 擴大引進3k外勞,提高外勞引進比率 • 結合上中下游廠商,推動產業整合策略聯盟 • 導入資訊管理系統,整合產業資源,提高接單及快速反應能力 • 促成異業結合,開發跨領域應用產品及市場 • 協助產業聚落升級轉型(和美織布,桃園染整業) 群聚輔導 提升整體競爭力
成衣製造業發展現況 我國成衣歷年產值 • 產值:335.4億新台幣元 • 廠家數:1,000家 • 從業人數:56,528人(含成衣及其他服飾品) • 內銷值:198億新台幣元 • 外銷值:221億新台幣元 資料來源:經濟部統計處;紡織所ITIS計畫整理 • 產業現況(2005年) 資料來源:經濟部統計處
成衣製造業發展趨勢與關鍵問題 • 發展趨勢 • 增強Total Solution能力,快速反應、彈性製造、流行創新、新產品研究、建立全方位服務系統,成為大品牌或大通路商的供應商或貿易夥伴。 • 全球多國佈局:生產基地集中化、大型化、專精化,以經濟規模分散風險增加生產彈性,減少總成本。 • 品牌推廣,強化品牌及通路,重塑品牌優勢。 • 關鍵問題 • 缺乏大型之自有品牌及通路,由於國內市場規模小且競爭激烈,導致廠商發展之自有品牌產量不夠大,且通路推廣不易。 • 品牌經營能力不足,國內品牌經營通路小,品牌發展時間不夠長,對國外發展能力欠缺。 • 多屬中小企業,原創設計及申請專利能力較弱,使自有品牌拓展受限。 • 品牌經營人才欠缺,企劃、行銷、設計人才不足。 • 成衣製造屬高度勞力密集產業,基礎勞工需求大,本國勞工不願投入艱苦工作,又加上外勞基本工資無法與勞基法脫鉤成本太高,致使廠商因成本考量,紛紛外移。
成衣製造業發展策略 目 標 核心策略 行動方案 • 開發運動休閒服飾(機能性服飾)及產業用服飾(如手術服、無塵衣、防護衣等) • 產值: • 2008年: NT358億元 • 2015年 :NT423億元 實現: • 發展台灣五個區域性大品牌 發展利基產品 強化資訊管理 達全方位服務目標 • 導入資訊系統,強化全球生產佈局快速反應能力,建立整體設計、生產、行銷體系,如e化聯盟 • 與國外知名服裝品牌合作,學習其設計或品牌經營之能力 • 推動國內知名設計師和紡織產業做緊密的結合,運用貿易局品牌創投基金之補助,自創品牌 • 運用大陸或東南亞市場,作為品牌試煉地,推動國內自有小品牌發展成大品牌 強化設計能力 及經營品牌能力 • 推動產業整合策略聯盟計畫,結合上、中、下游廠商,整合行銷通路 • 運用貿易局之推廣貿易基金推廣國內外市場 • 運用大陸市場與國外知名品牌做異業策略聯盟,建立通路體系 品牌通路經營 • 運用紡織時尚學院,培育優秀設計菁英及培訓管理、行銷及品牌經營人才 • 擴大引進3K外勞,提高外勞進用比例 解決人才不足及 勞工短缺問題
製鞋業發展現況 我國製鞋業年產值 資料來源:經濟部統計處;紡織所ITIS計畫整理 • 產業現況(2005年) • 產值:77億元(皮革製品) • 廠家數:1,730家(含家庭代工) • 從業人數:9 ,600人 • 主要市場:歐、美地區為主 • 外銷佔73% 資料來源:經濟部統計處
製鞋業發展趨勢與關鍵問題 • 發展趨勢 健康、舒適之機能性及環保性材質之鞋款,更加受消費者喜好。 產業垂直分工之群聚特色明顯,善用網路科技,發揮群聚效益。 擁有技術或產銷策略聯盟能力業者,有助建立長期品牌夥伴關係。 注重研發設計、材料應用、快速回應、服務支援及國際行銷管理等能力之整合 • 關鍵問題 • 進口鞋低價傾銷,壓縮內銷鞋業生存空間。 • 內銷市場規模不大,影響提升自主研發及原創設計能力之資源投入。 • 鞋業基礎勞工需求大,在本勞不願投入,以及外勞不足情況下,影響產能、交期、及廠商回流意願。 • 上游鞋材商隨下游產業外移或減少國內生產線。 • 製作機能性產品之鞋材最新製造技術仍多仰賴國外。 • 欠缺國際行銷及品牌管理人才,不利拓銷國際市場及自創品牌。
製鞋產業發展策略 目 標 核心策略 行動方案 • 產值: • 2008年: NT82億元 • 2015年: NT95億元 實現 • 使台灣成為全球創新研發設計中心,以及機能性高級鞋款之製造重鎮。 提升台灣鞋品優質 形象 • 建立「MIT優質鞋品共同品牌」形象,以區隔市場等級 • 協助MIT國內外市場之行銷推廣 • 培養鞋材應用、結構造形設計、行銷管理等人才 • 舉辦國際設計競賽,聘請國際知名人士當評審委員,以提升設計能力及國際知名度 提升鞋類設計能力及知名度 • 透過技術引進,加強機能性 (抗菌、防臭、透氣、舒爽)及環保性鞋材及技術服務能量,發展機能性高級鞋品,以增加產品之附加價值 加強跨領域技術整合應用能力 • 協助蒐集國際鞋品檢測資訊 • 協助通過國際鞋品驗證規範 • 輔導廠商開發符合認證之鞋品 建立國際級鞋品專業認證實驗室 • 協助建立進口鞋品價量監控機制,並適時採取進口救濟措施,以保障國內業者權益 防止鞋品大量傾銷 解決勞工短缺問題 • 擴大引進外勞,提高外勞引進比率
襪類製造業發展現況 我國襪類歷年產值 • 產值:31.2億元 • 廠家數:157家 • 從業人數:2300人 • 內銷值: 9.9億新台幣元 • 外銷值:22.4億新台幣元 資料來源:經濟部統計處;紡織所ITIS計畫整理 • 產業現況(2005年) 社頭 70% 其他 其他 30% 94年 社頭織襪廠家佔全國織襪廠家分配比 資料來源:經濟部統計處
襪類製造業發展趨勢與關鍵問題 • 發展趨勢 • 開發抗菌、抗UV、芳香、防蚊、防霉、保暖、吸濕排汗等機能性紡織品,提高產品附加價值。 • 擁有品牌知名度,行銷能力強,有利通路順暢。 • 關鍵問題 • 大多為小型之家庭式工廠,符合ISO認證少,不利國外接單。 • 大陸進口襪低價傾銷,壓縮廠商內銷市場佔有率。 • 欠缺技術、設計、行銷及品牌管理人才。 • 多屬中小企業,籌資不易,不利製造設備更新,使新產品開發受限;自動化設備升級速度較慢,降低成本有限。 • 屬家庭式工廠,大多不符合環保法規,欠缺工廠用地,使之合法化。
襪類製造業發展策略 目 標 核心策略 行動方案 • 運用我國機能加工劑、人纖及染整優勢開發新素材,協助織襪業者技術及產品品質提升。 • 協助織襪業取得ISO品質認證,以符合國際買主標準。 • 產值: • 2008年: NT33億元 • 2015年 :NT40億元 實現: • “台灣襪品”為機能性襪品之代名詞 產品品質 及技術提升 • 培訓經營管理、產品研發、包裝設計等人才。 • 擴大引進3K外勞。 解決人才不足問題 • 推廣織襪MIT自有品牌 • 協助織襪產業國內外市場推廣與通路行銷 • 透過台灣全球採購中心,邀請國外買主採買台灣製襪品 品牌行銷推廣 • 推動『彰化社頭產業發展協地工作小組』,協調解決織襪產業問題,促進織襪產業升級,以利根留台灣。 • 整合上中下游能力,組成策略聯盟,以利生產接單。 發展地方 特色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