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1

首届初中物理课程改革论坛 暨刘炳昇物理教育思想研讨会

首届初中物理课程改革论坛 暨刘炳昇物理教育思想研讨会. 继承中求创新 对立中讲融合. —— 浅议刘炳昇老师物理教育思想的真谛. 南京师大附中 杨树崤. 刘炳升老师: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生导师,物理教育研究所所长,曾任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荣获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教育部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等。. “ 继承中求创新”既记录了他教育研究从实验 —— 教学 —— 课程逐步深入的轨迹,也描述了他教育思想从萌芽 —— 发展 —— 成熟不断积累的过程; .

sulwyn
Download Presentation

首届初中物理课程改革论坛 暨刘炳昇物理教育思想研讨会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首届初中物理课程改革论坛 暨刘炳昇物理教育思想研讨会 继承中求创新 对立中讲融合 ——浅议刘炳昇老师物理教育思想的真谛 南京师大附中 杨树崤

  2. 刘炳升老师: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生导师,物理教育研究所所长,曾任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荣获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教育部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等。刘炳升老师: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生导师,物理教育研究所所长,曾任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荣获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教育部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等。

  3. “继承中求创新”既记录了他教育研究从实验——教学——课程逐步深入的轨迹,也描述了他教育思想从萌芽——发展——成熟不断积累的过程; • “对立中讲融合”则总结了他的教育哲学思想,这既是中华文化精髓在物理教育中的体现,也是他独特教育行为的源泉。

  4. 3次机遇 挑战和机遇并存! 价值观 选择 风险和希望 同在 实力

  5. 1977.8.4邓小平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 1977~1990年 教育思想萌芽期 • 1977年,一场浩劫之后,阳光灿烂、万象更新,教育迎来了春天。 1 • 苏州大学朱正元教授针对当时中学办学条件简陋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的口号,指导广大教师想方设法地把物理实验做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6. 1977~1990年 教育思想萌芽期 教育理论 物理教育 物理学史 选 择 教育技术 物理实验 突破口

  7. 1977~1990年 教育思想萌芽期 • 刘炳昇老师高中阶段曾参加过航空模型小组,经常制作并试飞模型飞机。刘老师曾多次回忆这段不平凡的经历,认为航模活动潜移默化地使他获得了许多宝贵的东西:一是从学生时代就激发了对科学实践的浓厚兴趣和创造意识;二是奠定了较好的能力基础;三是从实践活动中磨炼了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这三点应该是他能够继承并发扬朱先生物理实验思想的内因。

  8. 1977~1990年 教育思想萌芽期 • 梳理完善中学物理实验内容、提升中学物理实验品质

  9. 1977~1990年 教育思想萌芽期 • 较早地提出了“中学物理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的观点 ⑴正确处理理论与实验的关系,将物理实验教学的地位提到新的高度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基础、重要内容和重要方法 ◆对“重理论、轻实验”思想的批评 ◆实验不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实验研究也不应只是纯技术的变通与改进! ◆中学物理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能为学生创设生动的物理学习情境;能发展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实验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10. 1977~1990年 教育思想萌芽期 ⑵最早明确提出中学物理教学必须培养观察能力、进行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和持之以恒的观察习惯;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要注意培养学生透过表面现象揭发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要引导学生特别留神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稍纵即逝的现象、偶然出现的现象以及在由量变转到质变的关节显示出来的现象;还要把观察和思维紧密结合起来。” 《谈谈观察能力的培养》物理教师,1982.2

  11. 1977~1990年 教育思想萌芽期 ◆针对有些学生学习成绩优异但实验思路狭窄的现象,提出了“思维训练性实验”的设想, 其重点环节应是:“运用基础的物理知识、基本的实验原理和技能去解决新的问题;训练科学化的思维、培养初步的科研方法”。教学特点是“以实践为主体。” ◆如从“积极创造激发思维的情境、帮助学生变换思维方式、注重知识的迁移和激励创新意识”等四个方面入手,进行思维训练是切实可行的。

  12. 1991~2000年 教育思想发展期 2 •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国基础教育更加开放,一些国际组织也加强了同我国的联系与交流。 • 1995年担当了世界银行贷款“理科实践教学和低成本实验”研讨班、“师范教学发展项目”物理教育国家级研讨班的中方主持人 选择:是犹豫徘徊,还是探索开创?

  13. 1991~2000年 教育思想发展期 • 较早地进行了物理实验教学功能的研究 物理实验教学功能的要点是:“挖掘兴趣因素、激发学习动机;提高感知效果、培养观察能力;突出本质因素、建立科学图景;联系生活实际、向相关学科渗透;加强小实验、增加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加强探索性实验培养创造能力。”

  14. 1991~2000年 教育思想发展期 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深思熟虑下列问题:“①你打算选择哪些实验, 选择的依据是什么?选哪些器材, 选择的依据又是哪些?②你打算如何设计课堂教学结构, 安排实验教学程序,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③你打算如何运用语言技能, 边讲边演, 边讲边做, 引导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操作, 引导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讨论, 以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④你如何实施课堂的实验教学组织和管理, 使教学进程控而不死, 活而不乱?”等等

  15. 1991~2000年 教育思想发展期 • 较早地提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的观点 将中学生实验与科学工作者的实验情况列表做比较

  16. 1991~2000年 教育思想发展期 “现在学校的实验教学与科学实验的要求相距甚远,主要是教师告诉学生的太多,因此剥夺了学生自己学习的机会。而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解决科学问题、技术问题、还是生活中的问题,其基本模式有许多相似之处。为了学生的未来.我们必须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运用科学方法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离开了学生主动的实践活动,是无法发展的。” “把观察和思维紧密结合起来、纠正学生的错误的思维方法、按照认识规律和启发思维的原则编制演示实验的程序、带动学生共同‘发现’物理规律。”

  17. 1991~2000年 教育思想发展期 • 较早地提出了在物理教学中要加强科学实践训练的观点,并开展了相应的活动 ⑴正确处理笔头练习与实践活动的关系,实行教学训练的重心转移 由于科学实践训练符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符合中学生的认识规律并能满足社会对实践人才的需求,所以中学物理教学的当务之急是应该把教学训练的重心从笔头练习转移到实践中来。 《试论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途径》物理教师

  18. 1991~2000年 教育思想发展期 ⑵推进科学实践训练活动在我国的发展

  19. 1991~2000年 教育思想发展期 1995年,刘炳昇老师与T.Allsop(英国)主编的《中学理科实践教学》(图8)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反映了对上世纪后期国际理科实践教学改革(包括我国)的反思和经验,是一本较早反映科学探究思想的教学论著。

  20. 1991~2000年 教育思想发展期 • 最早将科学实践活动作为物理课程的组成部分 ⑴提出科学实践活动的课程框架

  21. 1991~2000年 教育思想发展期 ⑵利用科学实践活动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刘老师于1998年上半年,亲自在南京金陵中学高三教改试验班开设了一门新的物理实验选修课程《小型物理实验探索研究》。1999年下半年, 又在南京师大附中对高二学生开设了同样的课程。

  22. 2001年~ 教育思想成熟期 3 • 本世纪初,我国基础教育第八次课程改革快速推进。在教师们耳目一新、学生们兴高采烈的同时,课堂教学出现了泛化探究、虚假合作、散乱活跃、低俗表扬等形式化的倾向;出现了由于对结论追求而剥夺学生独立思考权利、限制学生思维自由的不平等行为;出现了教师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的困惑。 刘炳昇老师第三次选择——积极投入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克难攻坚、解决问题。

  23. 2001年~ 教育思想成熟期 • 刘老师物理教育思想的内核——对立中讲融合 ◆玻尔在对波粒二象性的研究中发明了互补原理 ◆玻尔后来将互补原理推广到互补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模式 ◆玻尔1937年到中国讲学,看到了象征鱼龙追逐、旋涡互动、星云旋转等的太极图,发现其苦心孤诣经营多年的互补原理,竟然能在中国的太极图所包含的自然图景和认知模式中找到完全的解释与概括。

  24. 2001年~ 教育思想成熟期 由于东西方文化中互补思想的潜移默化,刘炳昇老师在长期学习和教学的过程中,深深认识到不仅理论上要在对立中讲融合、交锋中求统一,而且必须要落实到行动上。他多次提出要辩证地认识和处理课改中看似对立的矛盾,并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从而克服了那种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的认识误区,理清了教师在课改中反映出来的思想困惑和行为偏差,创立了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的新局面。 哲学支撑

  25. 2001年~ 教育思想成熟期 • 辩证地认识和处理课程改革中的矛盾 结构主义理论的本质是“二元对立形成结构、事物本质在于结构、结构优良的整体效能大于部分之和”。 刘老师的贡献是在形成物理课程结构的诸多维度中,寻找出了六个最为关键维度,维度的两个极端构成对立的矛盾,观察每一矛盾对立双方的合理性,寻找双方结合最合适的平衡点,以便在对立面互补中达到新的和谐一致。这六个维度构成了刘老师教育思想整体结构的骨架。它们是: ⑴关于教材结构的思考——学科、认知结构与心理发展的统一 在儿童发展本位、社会需求本位和学科本位三者关系的权衡上,过于偏向某一个侧面而不讲三者融合就会犯错误 ◆儿童发展中心 ◆社会发展中心 ◆学科中心

  26. 2001年~ 教育思想成熟期 指出“学科本位”课程观的局限性,并不意味要否定学科知识技能的重要性,也不否定学科逻辑结构作为课程教材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

  27. 奇妙的物理现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001年~ 教育思想成熟期 ⑵物理教育的灵魂的剖析——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20世纪后期,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观逐渐形成的原因: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显示高度社会化的特征 ◆对科学本质的社会性认识的深化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的形成

  28. 物理学史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物理学史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物理学的重大发现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 伴随着物理学发展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是对人类精神文明的巨大贡献 2001年~ 教育思想成熟期

  29. 通过物理学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能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的成果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通过物理学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能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的成果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2001年~ 教育思想成熟期

  30. 学生自主 教师指导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合作学习 独立学习 探究学习 接受学习 (学生与学生的关系) (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 2001年~ 教育思想成熟期 ⑶学生学习方式的设计——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的融合 ◆学生学习方式的三个维度 任何学习方式都包含上述三个维度,只不过偏向于两极的程度不同而已。就宏观而言,应当选择三维空间中合适的平衡点;就微观而言,应当综合考虑影响学习方式的多种因素,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以达到优化组合的效果。

  31. 1991~2000年 教育思想成熟期 ◆为什么要加强科学探究? ■从过程的意义来看, 科学的本质就是探究 ■无论是做科学家还是做一般的公民, 都需要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的学习活动, 有利于科学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态度、情感在学生自身人格中内化, 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以全面提升。 ◆学生探究活动的形式 整体探究与局部探究 过程的不可替代性 提倡多种模式的探究活动! 实践探究与理论探究 概念探究、规律探究与策略探究 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指导探究

  32. 1991~2000年 教育思想成熟期 ◆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各有自己的长处: 在过程感受和体验上,在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上,在对探究能力的培养上,探究式学习优于接受式学习;而在对知识结构的理解上,在课堂获得知识的效率上,接受式学习优于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的相互融合 科学探究的过程离不开应用知识和技能,所以科学探究需要接受学习;同样,教师讲授过程如能渗透探究的思想,就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识建立非人为、实质性、有机的联系,从而实现意义的建构,所以接受式学习也需要探究学习的影响。

  33. 2001年~ 教育思想成熟期

  34. 2001年~ 教育思想成熟期 ⑷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观察、动手和思考的统一 现实教学中,有人把重结果作为教学追求的目标。更有甚者,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影响下,用机械训练的方法,不问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用套用解决问题的类型来替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过程特征。 ◆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所造成的后果: ■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动机不强,容易忽视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缺少过程体验和感受,科学方法、能力的培养不能落实; ■对一些重要知识的理解容易浮浅,不能从实质上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

  35. 2001年~ 教育思想成熟期 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①应用归纳法建立概念的模式;②问题解决——从相依存的物理量中构建新概念的模式;③观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探究模式;④任务驱动——技术发明模式;⑤观察——猜想——收集证据——建立模型的模式;⑥观察——想象——理想实验模式;⑦与社会问题相联系的课内外结合模式。

  36. 2001年~ 教育思想成熟期 从思维角度看,首先应当关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它是形成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关注学习过程,给学生更多的观察、动手实验、思考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发现和提出问题,在积极的思维中去解决问题,这是对学生长远发展更有意义的东西。 重过程并不是不要结果,而是要用更科学、更符合学生远期发展的方法来获取提高教学质量的结果。 附中1997年对“升学率”的态度: “要升学率而且要尽可能高的升学率;不片面追求升学率,尤其是绝不以牺牲师生的身心健康等全面素质为代价片面追求升学率;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向教科研要质量、向课外活动要质量、向科学管理要质量。”

  37. 2001年~ 教育思想成熟期 ⑸课程资源的强大支撑——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实验的融合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现代教育技术能提供教学资源、创设学习情境、引导科学探究、满足实验需要、促进互动与实施评价,所以是时代性的反映与要求,是物理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果洽当地使用,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 如果不洽当地使用,就可能削弱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活动。现在有人上课不做实验而是放视频,甚至用计算机模拟可以动手做的实验,就是这种情况的的写照。

  38. 海狮戏球的探究 观察烧杯里的鱼 辉光球电场的探究 2001年~ 教育思想成熟期 ◆传统实验(尤其是非常规的实验资源 )具有重要作用 这些资源出于教师的创造,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能使学生感到亲切,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常常体现“小实验,大智慧”,蕴涵着创造教育的因素,另外成本也比较低廉。这些资源也体现了教育现代化的思想精髓。因此,这资源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而不会随现代技术的发展而消亡。

  39. 2001年~ 教育思想成熟期 ◆怎样处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实验的关系? 取长避短,既要充分发挥和利用现代技术的优势、优化实验教学,同时也要处理好现代技术与学生特点、传统实验手段的关系。对于现代教育技术要具有不可替代性,凡是能用传统方法解决的实验绝不用现代技术去替代。 心理化选向 生活化选向 技术化选向 典型史例选向 课题化选向

  40. 2001年~ 教育思想成熟期 ⑹评价主体与评价方式的多元融合(冲击瓶颈) ◆传统学习评价的局限性与改进方法 评价手段单一 评价内容狭窄 评价功能不全 评价主体错位 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 成长档案 综合性活动的交流和汇报 笔试 实践技能 评价手段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拓展化 促进学生学习发展

  41. 2001年~ 教育思想成熟期 ◆中考命题五项原则: ①避免出现“繁、难、偏”试题,保证中考评价的正确导向 ②发挥试题的教育功能,合理渗透对人文精神与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考查; ③注重从真实的学习和生活情境中提取编制试题的素材; ④突出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查; ⑤关注物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42. 2001年~ 教育思想成熟期 • 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课改中出现的问题 在对立中讲融合,并不是对待课改中出现的问题一味迁就、不要批评和交锋。但是这种批评和交锋应当是善意的,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坚持正确,修正错误。特别对学术问题,不简单肯定,也不简单否定,讨论会使我们思考,无论是赞同还是不赞同自己观点的人,都对我有帮助。 ◆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不做实验、少做实验、以视频、动画替代实验 ◆教学中存在的“一步到位”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模块结构”实施偏差

  43. 2001年~ 教育思想成熟期 这套教材(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我对她有浓厚的感情,因为她凝聚了我三、四十年工作过程中的思想的结晶;凝聚了我们教材编写组的一些智慧,她反映了江苏省许多优秀教师教学的经验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物理教学改革一步一步的变化。 ——刘炳昇2011.8.2在无锡召开的《苏科版课标教材修订送审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

  44. 2001年~ 教育思想成熟期 刘炳昇老师的教育思想不是上级领导任命的,也不是在温室里培养出来的,他是在课程改革的实践风雨中产生的、在教材实施的实践中成长的。从上世纪80年代实验教学的研究,到90年代科学实践教学的研究,再到新世纪课程研究,经历了由单一向多元、由平面向立体、由阶段体验向全程覆盖拓展,特别是经过十多年的磨练、近千万学生和数千教师的检验,他的物理教育思想已经进入了成熟期。 根据教育部2011年抽样调查,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教师们的欢迎;刘炳昇老师撰写的《继承与创新——初中物理新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996年由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这些都是他课程理念和教育哲学思想精彩的结晶,也记载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学物理教学改革坎坷而又辉煌的历程。

  45. 刘老师的人格魅力 • 刘炳昇老师人格魅力在于他对学生无比的关爱 反复强调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将其有效地转化为学习动机。 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直觉兴趣、操作兴趣和理论探究兴趣

  46. 刘老师的人格魅力 • 刘炳昇老师人格魅力在于他对教师无微不至地关心 对于一位追求成功、善于反思的物理教师来说,每堂课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因为每堂课都要设置不同的情境,要面对学生的不同反应,教学中的每次师生互动、教学冲突都会激发新的思考和创造。

  47. 刘老师的人格魅力还在于他不知疲倦的开拓进取精神。刘老师的人格魅力还在于他不知疲倦的开拓进取精神。 • 刘老师不谋官、不贪财,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 • 刘老师的人格魅力,符合以人为本的宗旨和平等、民主、尊重的价值观,与那种体现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精神,更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文化相吻合,而这种文化恰恰是课程改革得以实现的根本依托。 • 刘炳昇老师学术上是大师、是专家,做人上是良师、是益友。向刘老师学习、向刘老师致敬!

  48. 谢谢大家

  49. 起步——朱正元教授的教育与熏陶 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著名物理教育家、苏州大学朱正元教授就当时中学的办学条件,提出了“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的教育思想,指导广大教师想方设法地把物理实验做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朱正元先生在实验教学研究领域给我们留下宝贵的遗产, 突出的两点是:一、对物理实验, 特别是自制教具的研究持满腔热情和高度重视的态度, 他对物理实验的思想观点有长远的指导意义;二、对看似简单的物理实验及教学问题有极深刻的见解, 他的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令人敬佩.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