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likes | 549 Views
泌尿系疾病. 广东工业大学健教室. 泌尿道感染. 定义:是指病原体在尿中生长繁殖,并侵犯泌尿道粘膜和 / 或组织而引起的炎症。. 按部位可分为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输尿管炎),下尿路感染(膀胱炎、尿道炎)。女性尿路感染的发生率高于男性 8—10 倍。. (一)、病原体. 致肾盂肾炎的病原体,主要为非特殊性细菌,其中以大肠杆菌为最多(占 60 - 80 % ) 。 其次为变形杆菌、葡萄球菌、粪链球菌、产碱杆菌、少数为绿脓杆菌;偶为真菌、原虫、衣原体或病毒感染。. (二)、感染途径. ① 上行感染: 是肾盂肾炎的主要感染途径。
E N D
泌尿系疾病 广东工业大学健教室
泌尿道感染 • 定义:是指病原体在尿中生长繁殖,并侵犯泌尿道粘膜和/或组织而引起的炎症。
按部位可分为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输尿管炎),下尿路感染(膀胱炎、尿道炎)。女性尿路感染的发生率高于男性8—10倍。按部位可分为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输尿管炎),下尿路感染(膀胱炎、尿道炎)。女性尿路感染的发生率高于男性8—10倍。
(一)、病原体 • 致肾盂肾炎的病原体,主要为非特殊性细菌,其中以大肠杆菌为最多(占60-80%) 。 • 其次为变形杆菌、葡萄球菌、粪链球菌、产碱杆菌、少数为绿脓杆菌;偶为真菌、原虫、衣原体或病毒感染。
(二)、感染途径 • ①上行感染: 是肾盂肾炎的主要感染途径。 正常情况下尿道口及其周围有不同数量的病原体寄居,但不致病,在某些诱因(如机体抵抗力降低、尿流不畅、性生活等)存在时,病原体可侵入并沿尿道,经膀胱、输尿管侵犯肾盂粘膜,后经肾盏、肾乳头上行抵达肾实质而致病。
②血行感染: 病原体从肾外任何部位的感染灶,而经血循环播散到肾脏而致肾盂肾炎,如疖、痈、骨髓炎或败血症等并发的肾盂肾炎。 ③淋巴道感染: 下腹部和盆腔器官的淋巴管与肾的淋巴管有多数的交通支,结肠肝曲与各肾之间有淋巴管沟通,当盆腔感染或结肠有病变时,细菌可沿淋巴道感染肾脏。
④邻近组织感染的直接蔓延: 如阑尾脓肿、腹腔或盆腔脓肿直接蔓延,导致肾盂肾炎。
(三)、诱发因素 ①尿流不畅: 可助长病原体繁殖而致上行感染,如肾结石、输尿管或下尿道结石、前列腺肥大、尿道狭窄等均易诱发本病。 ②膀胱-输尿道返流: 指排尿时尿液从膀胱经输尿道返流至肾盂的反常,如正常膀胱过度充盈或炎症均可致膀胱-输尿管返流,诱发感染。
③机体低抗力降低: 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易并发本病。 ④尿路手术或器械操作; 尿路手术如尿道扩张术,膀胱镜检查、导尿、尤其是留置导尿管四天以上者,可高达90%。 ⑤性生活: 性生活时由于女性尿道口受压内陷,创伤或尿道过短,前尿道的细菌易被直接挤入膀胱而致感染。
临床表现: 1、全身表现: 起病大多数急骤、常有寒战或畏寒、高热、体温可达39摄氏度以上,全身不适、头痛、乏力、食欲减退、有时恶心或呕吐等。
2、尿路系统症状: • 最突出的是膀胱刺激症状即尿频、尿急、尿痛等。 • 部分病人有腰痛或向会阴部放射的腹痛。 • 体格检查有上输尿管(腹直肌外缘平脐处)或肋腰点(腰大肌外缘与第十二肋骨交叉处)压痛,肾区叩击痛。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尿常规: • 脓尿(每高倍视野≥5个白细胞)为其特征性改变,若平均每高倍视野中有0-3个白细胞,而个别视野中可见成堆白细胞,仍有诊断意义。 • 红细胞数目多少不一,常提示合并其它肾脏疾患的可能。
2、尿的细菌学检查。 3、其它检查 急性肾盂肾炎一般不出现肾功能损害。 X线及肾盂造影检查可了解尿路系统有无结石、梗阻、畸形、肾下垂等情况、以利根治。
治疗: 1、一般治疗 • 急性期有高热者应卧床休息,鼓励多饮水、勤排尿、促使细菌及炎性渗出物迅速排出。 • 注意休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 急性期服用碳酸氢钠1克/次,每日3次,以碱化尿液,减轻膀胱刺激症状。
2、抗菌药物: 常选用抗革兰氏阴性杆菌药物。 • 如复方新诺明2片/次,每日2次口服; • 呋喃呾啶0.1g/次,每日3次口服; • 氟哌酸0.2g/次,每日4次口服。 • 疗程7-14天。 • 体温高,全身症状明显者,可静脉用药等。
选用的抗菌药物于48-72小时后无效时,应另选它药或采取联合用药措施。选用的抗菌药物于48-72小时后无效时,应另选它药或采取联合用药措施。 • 疗程为2周,疗程结束后每周复查尿常规,共2-3次,6周后再复查一次,均为阴性者方可认为治愈。 3、治疗诱发因素如尿路结石等。
预防: • 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 去除尿路结石,输尿管畸形,前列腺炎,阴道炎等。 • 避免不必要的导尿和泌尿道器械操作。 • 性生活后要注意及时排尿,注意外阴清洁。
尿石症 • 广东工业大学健教室
一、尿石症 • 是肾、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等部位结石的统称,是泌尿系统的常见疾病之一。 • 泌尿系结石多数原发于肾脏和膀胱,输尿管结石往往继发于肾结石,尿道结石往往是膀胱内结石随尿流冲出时梗阻所致。
肾、输尿管结石与膀胱、尿道结石比约为5.5~6∶1。肾、输尿管结石与膀胱、尿道结石比约为5.5~6∶1。 • 尿石症的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肾与输尿管结石多见于20~40岁的青壮年,约占患病率的70%左右。 • 膀胱和尿道结石多发生在10岁以下的儿童和5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
二、病因 (一)尿石形成机理 尿石形成的机理至今尚未完全明了,与下二项基本要素有关: 1.尿内晶体饱和度:尿内含有形成结石的晶体,主要成分有磷酸盐、草酸盐、尿酸盐等,如这些晶体在尿液中饱和度过高,则易引起析出、沉淀、结聚,以致尿石形成。
2.晶体聚合抑制因子: • 尿内存在晶体聚合抑制物质,如焦磷酸盐、枸橡酸、镁、多肽、尿素、粘多糖、透明质酸及甘氨聚糖等,这些抑制因子和晶体表面的某些特殊部位结合即可抑制晶体的再形成和聚合。
(二)尿石形成的诱发因素 • 1.全身性因素 • ①新陈代谢紊乱:可引起高血钙症、高尿钙症,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病人,血钙增高,血磷降低,尿钙增高;痛风病人嘌呤代谢紊乱,血中尿酸增高,尿中尿酸排泄增多。
②饮食与营养: 尿石的形成与饮食营养有一定关系,膀胱结石与营养的关系更为明显,主要是营养失衡。 ③长期卧床: 骨折或截瘫的病人,长期卧床常可引起骨质脱钙,尿钙增加,同时由于尿液滞留、并发感染,尿中很容易形成尿石。
④生活环境: 尿石在某些地区的多发,可能与地理、气候、水源及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 ⑤精神、性别、遗传因素: • 高度职业紧张状态的人群结石发生率较高,可能与下丘脑垂体对尿浓缩及成分的调节失常有关。 • 女性尿石发生率远较男性为低,可能与女性尿内枸椽酸浓度较高,有助于防止尿内结晶的聚合有关。 • 尿石形成与遗传的关系比较明显的只有胱氨酸和尿酸结石,而大多数结石患者找不到遗传因素。
2.泌尿系统的局部因素: ①尿路感染: 菌落、脓块、坏死组织等均可构成结石核心而形成结石。 ②尿路慢性硬阻: 尿道狭窄、前列腺增生症、动力性排尿功能障碍均可引起尿流不畅,尿液郁积可使晶体沉淀、聚合形成结石。
③异物: 尿路内存留的异物,如长期留置的尿管、不吸收的手术缝线、戏谑患者自尿道外口放入的异物等,使成为尿液中晶体附着的核心而形成结石。
三、临床表现 由于结石的大小,形状及部位不同,其出现的症状也各异。 主要症状是疼痛和血尿,极少数病人可长期无自觉症状,待出现肾积水或感染时才被发现。
(一)疼痛: • 大部分患者出现腰痛或腹部疼痛。较大的结石,多为患侧腰部钝痛或隐痛,常在活动后加重; • 较小的结石,在肾盂或输尿管内移动和刺激,引起平滑肌痉挛而出现绞痛,这种绞痛常突然发生,疼痛剧烈,如刀割样,沿患侧输尿管向下腹部、外阴部和大腿内侧放射。
疼痛常阵发性发作,或可因某个动作疼痛突然终止或缓解,遗有腰、腹部隐痛。疼痛常阵发性发作,或可因某个动作疼痛突然终止或缓解,遗有腰、腹部隐痛。 • 输尿管末端结石,尚可引起尿路刺激症状。 • 疼痛以后,有的患者可从尿内排出小的结石,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二)血尿: 由于结石直接损伤肾和输尿管的粘膜,常在剧痛后出现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血尿的严重程度与损伤程度有关。 (三)脓尿: 肾和输尿管结石并发感染时尿中出现脓细胞,临床可出现高热、腰痛,有的病人被诊断为肾盂肾炎,作尿路X线检查时才发现结石。
四、鉴别诊断 1、右侧肾及输尿管上段结石须与胆石症、胆囊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等鉴别。 2、右侧输尿管结石易与阑尾炎相混淆,都应根据临床表现的特点加以区别。 尿常规、B超、X光片、肾盂造影或膀胱镜检查对诊断有意义。
五、预防 (1)养成多饮水的习惯 • 多饮水可稀释尿液,降低尿内晶体浓度,冲洗尿路,有利于预防结石形成及促使尿石排出。 • 一般成人每日饮开水或磁化水2000毫升以上,对预防结石有一定意义。
(2)解除尿路梗阻因素 积极处理尿道狭窄、前列腺增生症等,以解除尿路梗阻。 (3)积极治疗尿路感染。 (4)长期卧床病人,应鼓励及帮助多活动,借以减少骨质脱钙,增进尿流畅通。 (5)调节尿液酸硷度,可预防尿石复发。 (6)防治代谢性疾病, 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者应行手术治疗。 (7)饮食调节 和药物预防
六、治疗 肾及输尿管结石的治疗: • 要根据结石大小、部位、数目、形状、一侧或两侧; • 有无尿流梗阻、伴发感染、肾功能受损程度; • 全身情况以及治疗条件等进行具体分析,全面考虑。
(一)肾绞痛的处理 • 1.解痉止痛: • 常用药物为阿托品或杜冷丁,用阿托品0.5毫克或杜冷丁50~100毫克肌肉注射; • 或口服654-2片5毫克,一天三次。
(二)非手术疗法 • 非手术疗法一般适合于结石直径小于1厘米、周边光滑、无明显尿流梗阻及感染者; • 对某些临床上不引起症状的肾内较大鹿角形结石,亦可暂行非手术处理。
1. 大量饮水: 大量饮用开水或磁化水,不仅增加尿量起到冲洗尿路、促进结石向下移动的作用,而且还可稀释尿液减少晶体沉淀。 2. 中草药治疗。 3. 针刺方法。 4. 经常作跳跃活动,也有利于结石的排出。 5.其它:对尿培养有细菌感染者,给与抗生素治疗。
(三)体外冲击波碎石。 (四)手术疗法 结石引起尿流梗阻已影响肾功能、或经非手术疗法无效,无体外冲击波碎石条件者,应考虑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