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likes | 620 Views
智能高分子材料 研究进展. 主要内容. 智能高分子材料概述 智能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及应用 展望. 智能金属材料. 智能无机非金属材料. 智能材料. 智能高分子材料. 优 点. 多水平结构层次 较弱的分子间作用力 侧链易引入官能团 便于分子设计和精细控制 质轻易涂覆. 集感知、驱动和信息处理于一体,形成类似生物材料那样具有智能属性的高分子材料. 利于感知判断环境 实现环境响应. 智能高分子材料的一般分类及应用. 智能高分子材料-- 智能高分子凝胶. 定义 体积相转变 制备 刺激响应性与分类 应用. 智能高分子凝胶.
E N D
主要内容 • 智能高分子材料概述 • 智能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及应用 • 展望
智能金属材料 智能无机非金属材料 智能材料 智能高分子材料 优 点 多水平结构层次 较弱的分子间作用力 侧链易引入官能团 便于分子设计和精细控制 质轻易涂覆 集感知、驱动和信息处理于一体,形成类似生物材料那样具有智能属性的高分子材料 利于感知判断环境 实现环境响应
智能高分子材料--智能高分子凝胶 • 定义 • 体积相转变 • 制备 • 刺激响应性与分类 • 应用
智能高分子凝胶 • 三维高分子网络与溶剂组成的体系 • 含有亲溶剂性基团,可被溶剂溶胀 • 最大的特点:体积相转变
智能高分子凝胶的体积相转变 外界环境因子的变化 溶胀相 收缩相 体积不连续变化 • 内因: 范德华力、氢键、疏水作用及静电作用力----相互组合和竞争 Robert, P. Advance in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 , 2000 , 85,32 -33
智能高分子凝胶的制备 • 起始原料: 单体(水溶或油溶单体) 聚合物(天然或合成聚合物) 单体和聚合物的混合物 • 两个前提: 主链或侧链上带有大量的亲水基团 适当的交联网络结构 • 制备方法: 单体的交联聚合 接枝共聚 其它交联或转化等 化学引发剂 自由基均聚或共聚 单体 智能凝胶 辐射技术引发 天然高分子(淀粉纤维素)及衍生物 烯烃类单体 共价连接
物理刺激 化学刺激 温度 光 压力 电场 pH 生化 盐 化学、相分离、形状、表面、渗透性、机械强度光、电 智能高分子凝胶的刺激响应性与分类 刺激响应性 分类 • pH响应性凝胶 • 生化响应性凝胶 • 盐敏凝胶 刺激 • 温度响应性凝胶 • 光响应性凝胶 • 压力敏感性凝胶 • 电场响应性凝胶 响应
智能高分子凝胶的应用--调光材料&组织培养 溶胀收缩循环 低温透明 调光材料 高温白浊化 细胞 组织培养
智能高分子凝胶的应用--化学机械器件 循环提供的动力 自振动凝胶作成毛状传动装置 Poly(NIPAAm-co-Ru(bpy)3) R.,Yoshida. et al.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Advanced materials, 2002, 3, 95-102
葡萄糖响应高分子配合物形成的胰岛素释放微囊葡萄糖响应高分子配合物形成的胰岛素释放微囊 感知葡萄糖浓度 交换键合释放药物 患者的血糖浓度维持正常水平 智能高分子凝胶的应用--智能药物释放系统 网孔的可控性 刺激响应脉冲释放 释放机理 聚乙二醇 A. Kikuchi, T. Okano. 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 2002, 54, 53 –77. 杨少华. 化工新型材料,2003,31,5-7.
智能高分子凝胶的应用--环境工程 溶胀收缩循环 凝胶用于污泥脱水过程
智能高分子材料--记忆高分子材料 • 定义 • 反应过程 • 种类 • 应用
记忆高分子材料 应力记忆高分子材料 形状记忆高分子材料 体积记忆高分子材料 色泽记忆高分子材料 • 利用结晶或半结晶高分子材料经过辐射交联或化学交联后具有形状记忆效应 • 先决条件:高弹形变,分子构象 • 分类:热致感应型;光致感应型;电致感应型;化学感应型 形状记忆高分子材料 A. Lendlein and S. Kelch. Angew. Chem. Int. Ed. 2002, 41, 2034 - 2057
热致形状记忆反应过程 T. Ohki et al. Composites: Part A 35 1066 ,2004, 1065–1073
热致形状记忆高分子种类 • 聚烯烃类: 耐高温 耐腐蚀场合 • 聚酯类:耐热 耐化学药品-医用 • 聚氨酯类:建筑 医学
热致形状记忆高分子的应用1 医疗器材-固定创伤部位的器材 医疗器材-手术缝合线 A., Lendlein and R, Robert L. Science, 2002, 296, 1673-1676.
热致形状记忆高分子的应用2 异径管接合材料---热收缩管
热致形状记忆高分子的应用3 ●包装材料●变形物的复原,如紧固铆钉等
展望 • 加快响应速率 • 仿生化 • 以细胞作为蓝本, 向生物体的多重功能逼近、功能上接近甚 至超过生物体组织 • 模糊化 • 刺激响应性不限于一一对应, 判断--依次发挥调节功能
参考文献 1 Andreas, L. and Robert, L. Science, 2002, 296(31), 1673-1676. 2 T. Ohki, et al. Composites: Part A 35 1066, 2004, 1065-1073. 3 Ryo,Y. et 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Advanced materials, 2002, 3, 95-102. 4 Kwon, I. C. Nature, 1991, 354, 291 -293. 5 W. S. Cai, R. B. Gupta. Journal of App lied Polymer Science, 2002, 83, 169-178. 6 Robert, P. Advance in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 2000, 85, 32 -33. 7 Andreas, L. and Steffen, K. Material Science Forum, 2005, 492, 219-224. 8 A. Lendlein and S. Kelch. Angew. Chem. Int. Ed. 2002, 41, 2034-2057. 9 He, H., et al.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2004, 95, 391- 402. 10 A. Kikuchi, T. Okano. 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 2002, 54, 53-77. 11 Hideki, H., et 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Advanced Materials, 2004, 5, 503-509. 12 Ipsita, R. Chemistry Biology, 2003, 10, 1161-1171. 13 杨少华. 化工新型材料,2003, 31(9),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