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 likes | 336 Views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 两汉 (二)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 (三) 北宋 (四) 元朝. 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 两汉 (二) 隋唐 (三) 北宋 (四) 元朝. 回顾一下秦代的政治制度?. 丞相. “ 九卿 ”. 三公九卿. 中央. 御使大夫. 太尉(虚设). 地方. 郡县制. (一)两汉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外朝制). 中朝:皇帝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决策。尚书令权力日显。. 1 、汉及历代王朝沿袭皇帝制度. 2 、西汉的中、外朝制度.
E N D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两汉 (二)魏晋南北朝至隋唐 (三)北宋 (四)元朝 • 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两汉 (二)隋唐 (三)北宋 (四)元朝
回顾一下秦代的政治制度? 丞相 “九卿” 三公九卿 中央 御使大夫 太尉(虚设) 地方 郡县制
(一)两汉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外朝制) 中朝:皇帝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决策。尚书令权力日显。 1、汉及历代王朝沿袭皇帝制度 2、西汉的中、外朝制度 外朝;以丞相为首三公九卿组成。且布衣为相。 3、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皇帝总揽大权
(二)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1、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并被后世沿袭 皇帝 中书省 (草拟、颁发诏令) 尚书省 (执行命令) 门下省 (审核政令) 吏、户、礼、兵、刑、工 2、评价: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 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 度的重大创造。
(三)北宋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二府三司) 行政:中书门下—— 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1、中央 “二府” 军政:枢密院——长官枢密使, 地位略低于宰相 2、增参知政事为副相,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削弱相权 皇帝总揽大权 3、设三司管理财政, 分割宰相的财权
(四)元朝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省二院) 1、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 领六部,行宰相职权 这是元朝 加强皇权 的新举措 2、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 3、统领宗教及西藏事务: 宣政院
(一)两汉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西汉初郡国并行 2、汉武帝后期,全国分13州, 州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与地方高官 3、东汉州“刺史”改为“州牧”, 地方行政区划转变为州郡县三级, 汉 武 帝 画 像 汉中后期 (州郡县) 汉初 (郡、国)
(二)隋唐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隋文帝废郡,形成州县两级制 2、唐初全国设10道,监察地方州县 3、唐中后期出现藩镇割据局面, 直到唐亡 唐 (道·州县) (藩镇) 隋 (州县)
(三)北宋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削减藩镇节度使权力, 派文臣做地方官 2、改“道”为“路”, 监察州县 北宋 (路·州县)
(四)元朝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省、路、府、州、县) 1、实行行省制(平章政事由蒙古人担任) 形成省、路、府、州、县级制 2、晋、冀、鲁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3、设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 意义:元朝行省制度 (1)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 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地方行政沿袭与变化: 隋 (州县) 汉中后期 (州郡县) 秦 (郡县) 汉初 (郡、国) 唐 (道·州县) (藩镇) 北宋 (路·州县) 元 (省、路、府、州、县) 中央行政制度的沿袭与变化: 秦 (三公九卿) 汉 (中、外朝制) 隋唐 (三省六部制) 北宋 (二府三司) 元 (一省二院) 皇帝削相权与将权,强化君权。
秦汉:三公制度,丞相“掌承天子、助理万机”秦汉:三公制度,丞相“掌承天子、助理万机” 隋唐:三省体制,相权一分为三,加强皇权 宋朝:“二府三司”,宰相多人,进一步分割、削弱宰相的权力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两汉 (二)魏晋南北朝至隋唐 (三)北宋 (四)元朝 • 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两汉 (二)隋唐 (三)北宋 (四)元朝 • 评价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皇帝 (1)中央严格控制地方 行政,不许有独立行政体系。 集中 1、不断 发展了 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 • (2)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 • 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 • 命于皇帝 中央集权 (3)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 次、多渠道管理;在分权基 础上,控制地方官的任免、 监督和考核 集中 2、这种高度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 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 地方分权 3、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 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小结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