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 likes | 525 Views
第二章 市场经济一般理论. 一、市场经济 (一)市场经济及其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1 .市场经济的概念 ( 1 )学术界的不同观点 共有 8 种观点,从以下三个角度考察: 第一种是从市场经济与所有制关系的角度来考察的。 有两种不同观点:一是认为市场经济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一种经济制度;二是认为市场经济是以私有制为基础、决策高度分散化、一切经济活动均由 “ 看不见的手 ” 来调节的一种经济形式。.
E N D
第二章 市场经济一般理论
一、市场经济 (一)市场经济及其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1.市场经济的概念 (1)学术界的不同观点 共有8种观点,从以下三个角度考察: 第一种是从市场经济与所有制关系的角度来考察的。有两种不同观点:一是认为市场经济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一种经济制度;二是认为市场经济是以私有制为基础、决策高度分散化、一切经济活动均由“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的一种经济形式。
第二种是从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关系的角度考察的。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认为市场经济就是商品经济;二是认为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一种形式,其中又有三种说法:有人认为市场经济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有人认为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还有人认为市场经济是高度社会化的商品经济;三是认为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一种组织管理体制。第二种是从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关系的角度考察的。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认为市场经济就是商品经济;二是认为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一种形式,其中又有三种说法:有人认为市场经济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有人认为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还有人认为市场经济是高度社会化的商品经济;三是认为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一种组织管理体制。 第三种是从经济形式的角度来考察的。有三种说法:一是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形式;二是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运行机制或经济调节方式、手段;三是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机制或配置方式。
结论: ——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形式或运行机制,而不是一种经济制度。 ●传统社会主义理论认为它是一种经济制度,因而反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经济形式就是经济运行的方式、方法、机制等的总和,它的对应面是经济制度。经济形式有三种: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有多种定义,而不是一种,最普遍的说法是“资源配置说”。——市场经济有多种定义,而不是一种,最普遍的说法是“资源配置说”。 ●“资源配置说”的历史考察 ※亚当·斯密的观点 ◎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的(经济人) ◎市场机制(自然秩序)是资源配置的最好方式 ※马克思的观点 ◎看到市场机制的弊端 ◎提出计划机制配置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 ◎中国28年的实践证实了计划经济的问题(没有市场机制的实践) ◎提出并实施市场机制,但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收入分配、社会矛盾、就业) ◎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中吴敬琏具有代表性
●改革初期四种不同的观点 ※“有计划” ※“吴市场” ※“厉股份” ※“杨承包”
自然经济 自用 自然经济 自有 生产要素 取得 企业生产 上缴国家 计划经济 产品去路 调拨 计划经济 市场销售 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 市场购买 (2)我的观点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即一切经济活动都要经过市场这个“中介”才能进行的经济叫市场经济。
结论: ●市场经济是销售经济(计划经济、自然经济是生产经济):“商品爱货币,但爱情的道路是不平坦的”。一是有些货币是不爱商品的;二是人们有储蓄货币的偏好。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生产型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生产经营型 ※企业改革的实质:生产型→生产经营型→资本经营型 ●市场经济是过剩经济:计划经济与自然经济是短缺经济。
●从机制上认识市场经济是过剩经济,自然经济、计划经济是短缺经济●从机制上认识市场经济是过剩经济,自然经济、计划经济是短缺经济 ※资金的来源方式 ※生产资料的取得方式 ※劳动者的就业方式 ※产品的去路 ●计划经济的影响 ※职业化的要钱队伍 ※生产经营中的市场观念淡薄
2.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是一个东西的两种不同叫法 ●两种叫法的来源及一致性趋势 ※两种不同叫法的形成(西方与东方) ※两种叫法趋于一致(国际化;西方化)
市场经济比自然经济的成本低 市场经济比自然经济更能创新 市场经济比自然经济活动的空间大 市场经济是自然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市场经济比自然经济能更有效的配置资源 市场经济比自然经济更具有制度性 市场经济比自然经济更能发挥人的积极作用 (二)市场经济的产生、发展与消亡 1.市场经济的产生 (1)市场经济产生的原因 ——从逻辑看:
——从历史上看,生产力水平提高,出现了剩余产品,因此出现了交换——从历史上看,生产力水平提高,出现了剩余产品,因此出现了交换 ●剩余出现引起了交换(偶然) ●交换促进了分工和生产力的发展
人的需要的多样化 ——社会分工 人的生产的单一性 (2)市场经济产生的条件 ●解决矛盾的办法是交换 ●这是一般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产品交换 ※商品交换
——生产资料与劳动产品归不同的利益主体占有:产生了你我之分,存在着互相当作外人看待的关系——生产资料与劳动产品归不同的利益主体占有:产生了你我之分,存在着互相当作外人看待的关系 ●这是充分条件(商品交换) ●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存在,不是私有制 具体案例: ※学校内部各院系的教室都是国有资产,但存在着无偿分配与有偿使用之间的矛盾 ※两条狗交换骨头的例子 ※黄河边上老百姓对“产权排它论”的理解及其合理占有与交换“河财(柴)”的行为
2.市场经济的发展 (1)原始市场经济 ——概念界定 原始市场经济又称为初始市场经济,是以手工生产力为基础,以单家独户占有生产资料为特征,在自然经济夹缝中存在,并作为自然经济补充形式的一种市场经济。它的典型形式是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市场经济(小商品经济)。
——原始市场经济特征 • 生产资料高度分散,基本上以个体所有为基础 • 建立在以手工劳动为特征的上生产力水平之上 • 商品生产者目的不是为了买卖,商品价值是为使用价值服务的 • 产品的商品率较低 • 有竞争,但竞争不充分 • 只有部分产品市场,而且规模和交换数量有限,统一市场没有形成 • 生产过程中劳动职能与管理职能没有分工 • 劳动者占有和支配全部劳动产品,基本上不存在剥削 • 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范围和程度有限 • 主要存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定之前的社会形态中 • 不占统治地位,只是自然经济的补充 • 主要有三:①生产力水平低;②竞争不充分;③管理没有职业化
(2)古典市场经济 ——古典市场经济的定义 古典市场经济又称自由市场经济,是以机器生产力为基础,以单个厂商占有生产资料为特征,政府采取不干预的市场经济形式。古典市场经济的典型形式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市场经济。
——古典市场经济的特征 • 生产资料分散在单个厂商手里 • 生产能量得到释放,生产规模空前扩大 • 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交换,追求价值和剩余价值是唯一动机 • 产品的商业化得到发展,产品商品率较高 • 存在比较公平的外部竞争环境 • 不但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而且形成了国际市场 • 劳动职能和管理职能分工,出现管理者阶层 •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只是劳动产品的一部分 • 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范围扩大,程度提高 • 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势,自然经济成了它的补充 • 主要有三:①生产力高度发达;②竞争充分③管理成为一种职业
(3)现代市场经济 现代市场经济又称计划市场经济,是以现代生产力(电子化、信息化)为基础,以生产资料的集团化、社会化、国家化为特征,采取国家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它的典型形式是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市场经济。
3.市场经济的消亡 (1)关于市场经济消亡的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万岁论”(卓炯) ※“万岁论”的提出与意义 ※卓炯学派的情况 ※卓炯学派的评价 ●第二种观点:“补课论”(主流学派) ※“补课论”的理论观点与历史 ※“补课论”的局限论
●第三种观点:“长期存在论”(我的观点) ※“长期存在论”的主要观点 ※“长期存在论”的依据 ◎市场经济是否存在不只是“发达与否”的问题。如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发达的,还是现实中的社会主义是发达的? ◎“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 ◎“劳动是生存的第一需要”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市场经济消亡的条件 ——经济方面 ●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实现单一的全社会所有制 ●全社会范围内各个经济单位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不存在差别 ●劳动者实现了人人平等地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主人翁地位切实得到了保证 ●实行按需分配,劳动已不是谋生手段,而是生活的第一需要 ——政治方面 ●上层建筑完全为经济服务 ●政治上高度民主,劳动者的意见被高度重视 ●人事管理制度和干部制度完善,从根本上杜绝了以权谋私。 ——社会方面 ●生产力高度发达,使劳动不再具有谋生手段的性质 ●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使人们受教育的机会与程度均等 ●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三大差别”消失
(3)对市场经济消亡的理解 ●搞清市场经济消亡条件与产生条件、存在条件的区别,认清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内在统一性,把市场经济视为社会主义本身所固有的东西。 ●从市场经济消亡的条件看,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才可能具备这些条件 ●即使具备了市场经济消亡的条件,市场经济的消亡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三)市场经济的特征 ●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市场经济的主体无上级无级别 ※无级别:权本主义受到冲击(权本主义→钱本主义→人本主义) ※无上级:市场经济主体都是具有法人资格,自主决策 ●市场经济的利益性:正确看待“利己” ※“利己”是市场经济的原始本质 ※“利己”有多种层次,“己”不一定是个人 ※如何利己:两种方式的选择或者三种选择(机会成本起作用) ※案例:有些行业是不能“国营”的
●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优胜劣汰是第一准则 ※重要性:自然界进化与人类进步的保证 ◎竞争是残酷的 ◎但只有竞争才能进步 ※现实:竞争上岗走过场 ●市场经济的动态性:自然经济的静态性 ※时空上不变与变化 ※社会结构的稳定与变化
●市场经济的差别性:差别是动力,不仅是物质的,也是心理的●市场经济的差别性:差别是动力,不仅是物质的,也是心理的 ※有差别才有动力 ※富不过三代 ●市场经济的交际性:人际关系是重要资本 ※人和:和气生财 ※资本运行能力与交际能力有关 ●市场经济的国际性:资本是国际主义战士,在全世界安家落户 ※经济全球化的机制 ※国家及行政区划会受到一体化的影响
二、现代市场经济 (一)现代市场经济涵义 现代市场经济,又称现代型市场经济或计划市场经济。它是指建立在现代生产力基础上,以生产资料的高度集团化、社会化和国有化为特征,采取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
(二)现代市场经济的产生 ●现代市场经济是古典市场经济矛盾的产物 ※古典市场经济的矛盾: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具体表现为: ◎个别企业的有计划与整个社会的无政府状态 ◎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大与购买力的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的认识 ◎背景:古典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重合 ◎把古典市场经济的矛盾视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从而得出“灭亡”的结论
●现代市场经济产生的表现 ※生产资料的社会化(股份制) ※计划调节产生(计划由个别企业的行为逐渐变为向社会行为) ※社会福利的发展(购买力的扩大) ※知识及管理作用的扩大(无人车间、机器人):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
(三)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 1.生产资料社会化 ●生产资料发展趋势:个体所有→社会所有 ●生产资料社会化的两层含义(宏观、微观) 2.宏观调控:“市场竞争的背后是政府竞争” ●宏观调控与计划调节、宏观管理的的关系 ●现代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3.以智力劳动为本位(古典市场经济以体力劳动为本位)3.以智力劳动为本位(古典市场经济以体力劳动为本位) ●关于管理人员与企业主劳动的不同看法 ※马克思认为是“监督”、“剥削”行为 ※中国人认为高级管理人员是“走狗”、“狗腿子” ※劳动人民即体力劳动者: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案例:西安有这么多的闲人要农民养活,知识分子辛苦还是农民辛苦? ●目前对收入分配不同看法的本质 ※什么是劳动? ※按不按劳动贡献分配? ※能不能做到按劳动贡献分配即如何保证按劳动贡献分配的实现?(合理性、规范性、法律性以及能致富)
具体来讲:12个特征 ※以信息化和高度自动化为特征的生产力为基础 ※生产社会化程度更高 ※接受国家的宏观调控 ※市场体系高度完善 ※市场机制健全 ※流通手段信用化 ※以技术劳动为本位 ※商品和价值的概念发生了变化 ※文明程度更高 ※产业体系完善,产业结构合理 ※更加注重宏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国际性更强
三、社会主义现代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认识的发展过程 ※“否定论”(否定商品经济阶段:商品经济与公有制排斥轮) ※“利用论”(利用论阶段:过渡时期利用商品货币关系) ※“外在结合论”(保留商品经济阶段: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结合的) ※“内在结合论”(发展商品经济阶段)
●学术界的几种不同观点 ※“排斥论”(现在很少有人这样讲,但从内心深处还是这样认识的) ※“统一论”(统一于谁?谁是主体?) ◎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服从于社会主义; ◎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适应于市场经济(改革); ●商品经济社会主义与产品经济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涵义的变化 ※两种社会主义的区别(所有制、分配、运行机制、个人利益)
(二)社会主义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 1.内在特征:一种平等互利的人际关系 (1)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平等互利的关系 ●马克思对商品、货币、资本的论述 ●现实中对商人的评价与商人自身行为 ●领导职务是职务的人格化 (2)现实中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三防”行为的出现 ●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缺乏了人情
2.外在特征: (1)生产资料社会化程度高 (2)宏观调控与侧重点不同 (3)收入分配的形式不同
3.建设社会主义平等互利的人际关系要走出六个误区3.建设社会主义平等互利的人际关系要走出六个误区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市场经济伦理道德建设): ●走出市场经济发展与伦理道德建设是矛盾的误区 ※市场经济发展与伦理道德建设的历史考察 ※中外比较的案例(公共服务) ●走出“利己”必然“损人”的误区 ※“利己”与“损人”的定性与定量研究 ※影响“损人”的因素 ◎机会成本 ◎伦理道德 ※案例: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
●走出“为人民服务”是无偿的误区 ※理论:等价交换就是为人民服务 ※现实:为人民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为人民服务能力建设:收益与服务能力成正比 ●走出“伦理道德建设”是政治行为的误区 ※精神文明建设是经济行为 ※不能搞突击 ●走出精神文明建设重在教育群众的误区 ※重在教育领导干部 ※“群众为什么不让座?” ●走出抓宏观的误区(重点加强企业与家庭伦理道德建设) ※伦理道德建设抓两个支点 ※家庭伦理道德建设是当务之急
四、中国现阶段市场经济 (一)中国现阶段市场经济的特征 1.发展不平衡,多层次、多水平的市场经济同时并存 ●运输生产力的多层次性 ●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性 ●市场经济“三世同堂”以及与自然经济“四世同堂”
2.在艰难曲折中发展起来,具有非规范性 (1)表现:竞争的非规范性;市场的非规范性;交换的非规范性。 (2)原因: ●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中断了的过程,在艰难曲折中发展起来的,不是按“原始—古典—现代”模式发展起来。 ● 30年来靠政治催化剂催化起来的,很脆弱,如同周至的猕猴桃。 3.具有非市场经济的外部环境 ●政治体制 ●户籍制度 ●社会保障体系 ●教育制度 ●医疗卫生体制
(二)中国发展的应当是现代市场经济 原因: ●从外部条件看,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允许我国发展古典市场经济。 ●从国内条件看,我们已经具备了现代市场经济存在的物质基础 ●从我国近30余年的改革实践看,不能把发展古典市场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三)中国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界定 ●市场经济发育程度的测定是一个大课题 ●处理好定性与定量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