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吉林大学远程教育课件

吉林大学远程教育课件. 离散数学. ( 第 十二 讲 ). 主讲人 : 杨凤杰. 学 时: 64. 第三章 谓词逻辑 §3.1 谓词逻辑的基本概念 3.1.1 谓词和量词 命题逻辑研究的基本元素是命题。 命题是有真假意义的一句话,而 对这句话的结构和成分是不考虑 的。 因此,用这样简单的手段,很多思维过程不能在命题逻辑中表达出来。 例如,逻辑学中著名的三段论: 凡人必死 张三是人 张三必死 在命题逻辑中就无法表示这种推理过程。. 因为,如果用 P 代表 “ 凡人必死 ”

Download Presentation

吉林大学远程教育课件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吉林大学远程教育课件 离散数学 (第十二讲) 主讲人: 杨凤杰 学 时:64

  2. 第三章 谓词逻辑 §3.1 谓词逻辑的基本概念 3.1.1 谓词和量词 命题逻辑研究的基本元素是命题。 命题是有真假意义的一句话,而 对这句话的结构和成分是不考虑 的。 因此,用这样简单的手段,很多思维过程不能在命题逻辑中表达出来。 例如,逻辑学中著名的三段论: 凡人必死 张三是人 张三必死 在命题逻辑中就无法表示这种推理过程。

  3. 因为,如果用P代表 “凡人必死” 这个命题,Q代表 “张三是人”这 个命题,R代表 “张三必死”这个 命题,则按照三段论,R应该是P 和Q的逻辑结果。但是,在命题 逻辑中, R却不是P和Q的逻辑结果,因为 公式 PQR显然不是恒真的,解释 {P,Q,R}就能弄假上面的公式。

  4. 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命题逻 辑中描述出来的三段论,即PQR, 使R成为一个与P,Q无关的独立命题。 因此,取解释时,可将P,Q取真, R取假,从而弄假公式PQR。 但是, 实际上命题R是和命题P,Q有关系的, 只是这种关系在命题逻辑中无法表示。因此,对 命题的成分、结构和命题间的共同特性等需要做 进一步的分析,这正是谓词逻辑所要研究的问题。 为了表示出这三个命题的内在关系,我们需要引 进谓词的概念。在谓词演算中,可将命题分解为 谓词与个体两部分。例如,在前面的例子“张三 是人”中的“是人”是谓语,称为谓词,“张三”是 主语,称为个体。

  5. 定义3.1.1 可以独立存在的物体称为 个体。(它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 具体的。) 如人、学生、桌子、自然数等都可以 做个体。在谓词演算中,个体通常在 一个命题里表示思维对象。 定义3.1.2设D是非空个体名称集合,定义在Dn 上取值于{1,0}上的n元函数,称为n元命题函数 或n元谓词。其中Dn表示集合D的n次笛卡尔乘积。 一般地,一元谓词描述个体的性质,二元或多元 谓词描述两个或多个个体间的关系。0元谓词中 无个体,理解为就是命题,这样,谓词逻辑包括 命题逻辑。

  6. 于是,用谓词的概念可将三段论 做如下的符号化: 令 H(x)表示 “x是人”, M(x)表示 “x必死”。 则三段论的三个命题表示如下: P: H(x)M(x) Q: H(张三) R: M(张三) 那么,在命题逻辑的基础上,仅仅引进 谓词的概念是否就可以了呢?下面的例子 说明,仅有谓词还是不够的。例如我们 想得到 “命题”P的否定 “命题”,应该就 是“命题”P。

  7. 但是, P=(H(x)M(x)) =(H(x)M(x)) =H(x)M(x) 亦即,“命题”P的否定 “命题”是 “所有人都不死”。这和人们日 常对命题 “所有人都必死”的否 定的理解,相差得实在太远了。其原因在于,命题P的确切意思应该是: “对任意x,如果x是人,则x必死”。 但是 H(x)M(x)中并没有确切的表示出 “对任意x”这个意思,亦即H(x)M(x)不是一个命题。因此,在谓词逻辑中除引进谓词外,还需要引进 “对任意x”这个语句,及其对偶的语句 “存在一个x”。

  8. 定义3.1.3语句 “对任意x”称为 全称量词,记以x;语句 “存在 一个x”称为存在量词,记以 x。 这时,命题P就可确切地符号化如下: x(H(x)M(x)) 命题P的否定命题为: P=(x(H(x)M(x))) =x(H(x)M(x)) 亦即 “有一个人是不死的”。这个命题确实是 “所有人都要死”的否定。

  9. 有了谓词和量词的概念,就可以 建立起谓词逻辑了。三段论的三 个命题,在谓词逻辑中是如下这 样表示的: P:x(H(x)M(x)) Q:H(张三) R:M(张三) 以后可以证明:在谓词逻辑中,R是P和Q的逻辑结果。

  10. 设G(x)是一元谓词,任取x0D, 则G(x0)是一个命题。于是xG(x) 是这样一个命题 “对任意xD, 都有G(x)”。故对命题xG(x)的 真值做如下规定是自然的。 xG(x)取1值对任意xD,G(x)都取1值; xG(x)取0值有一个x0D,使G(x0)取0值。 类似地,xG(x)是命题 “存在一个x0D, 使得G(x0)成立”。对命题xG(x)的真值规 定如下: xG(x)取1值有一个x0D,使G(x0)取1值; xG(x)取0值对所有xD,G(x)都取0值。

  11. 对于一个谓词,如果其中每 一个变量都在一个量词作用 之下。则它就不再是命题函 数,而是一个命题了。但是, 这种命题和命题逻辑中的命 题毕竟有所不同。因为终归这种命 题里还有变量,当然这种变量和命题函数中的变量还有区别。因此,使用量词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量词的论域,即D中都有那些元 2.在多重量词时,应注意量词的顺序; 3. 量词的作用域。

  12. 3.1.2 改名规则 定义3.1.4 在一个由谓词,量词, 逻辑联结词,括号组成的有意义 的符号串 (实际是指下一节将严 格定义的公式)中,变量的出现说 是约束的,当且仅当它出现在使用这个变 量的量词范围之内;变量的出现说是自由 的,当且仅当这个出现不是约束的。 例如, x(P(x,y)Q(x,z))R(x)。 从左向右算起,变量x的第一,第二次出 现是约束的,第三次出现是自由的;变量 y,z的出现是自由的。

  13. 定义3.1.5 变量说是约束的, 如果至少一个它的出现是约束的; 变量说是自由的,如果至少一个 它的出现是自由的。 由定义可以看出一个变量可以既 是约束变量又是自由变量。 例如,上例中的x既是约束变量,又是自 由变量;y,z只是自由变量。 显然,xG(x)与yG(y)的真值一样, xG(x)与yG(y)的真值一样,亦即,谓 词逻辑中的命题的真值,与命题中的约束 变量的记法无关。这就引出了谓词逻辑中的改名规则。

  14. 在由谓词,量词,逻辑联结词, 括号组成的有意义的符号串 (实际是下节定义的公式)中, 我们可将其中出现的约束变量 改为另一个约束变量,这种改 名必须在量词作用区域内各处以 及该量词符号中实行,并且改成的新约束 变量要有别于改名区域中的所有其它变量。 显然改名规则不改变原符号串的真值。

  15. 例如,对于x(P(x,y)Q(x,z)), 可改名为u(P(u,y)Q(u,z))。 但下面的改名都是不对的: a. u(P(u,y)Q(x,z)) b. x(P(u,y)Q(u,z)) c. u(P(x,y)Q(x,z)) d. y(P(y,y)Q(y,z)) e. z(P(z,y)Q(z,z)) 因此,在谓词逻辑中的一个表达式里,我们总可以通过改名规则,使得该表达式中所有的约束变量都不是自由变量,于是所有的自由变量也都不是约束变量了。以后的讨论,我们总是在这种假定下进行。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