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 likes | 526 Views
第四章 總體經濟表現測度 4.1 總產出與總所得的衡量. 意義:由生產面、支出面與所得面三個觀點來計算國民所得。其值相等,亦即 GNP=GNE=GNI 生產面 (value added method) : 從生產面解釋, 國內生產毛額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衡量總體經濟表現最重要的指標。一國國內 ( 或一經濟體系內 ) 在一段期間內所生產之最終商品與勞務的市場總價值 一國國內 不同的經濟體系通常以國家行政區域來加以區隔,不過也可能是某一地區,只要計算的基礎是以區域而非國籍或戶籍為準 一段期間
E N D
第四章 總體經濟表現測度4.1 總產出與總所得的衡量 • 意義:由生產面、支出面與所得面三個觀點來計算國民所得。其值相等,亦即GNP=GNE=GNI • 生產面(value added method):從生產面解釋,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衡量總體經濟表現最重要的指標。一國國內(或一經濟體系內)在一段期間內所生產之最終商品與勞務的市場總價值 • 一國國內 不同的經濟體系通常以國家行政區域來加以區隔,不過也可能是某一地區,只要計算的基礎是以區域而非國籍或戶籍為準 • 一段期間 國內生產毛額主要針對一固定時期,如一年或一季的資料來計算,其餘時間的產出資料則不能採計 • 最終商品與勞務 做為最終用途而非中間投入的商品與勞務 • 市場總價值 所指的是最終商品與勞務的產出是透過市場交易產生的貨幣價值
4.1 總產出與總所得的衡量 • 國民生產毛額(gross national product, GNP): 一國全體國民在一定期間內所生產之最終商品與勞務的市場總價值 • 本國生產要素在他國所獲得的要素報酬減去本國支付他國生產要素的報酬,在國民所得會計帳上稱此為國外淨要素所得(net factor income from abroad) • GNP與GDP的差異 • GDP以『國境』為界線,凡在本國境內生產的最終產品,不論是本國國民或外國國民的生產要素之生產結果,皆包括在內,但本國國民在境外的生產產值所得,則不計入 • GNP以『國民』為界線,凡在本國國民之生產要素所生產的物品,不論是在本國或外國,皆包括在內,但本國國境內的外資與外籍勞工報酬,則不計入 • 國民生產毛額與國內生產毛額之間的關係為 GNP = GDP + 國外淨要素所得;國外淨要素所得=本國國民的生產要素參與外國生產的報酬 –外國國民的生產要素參與本國生產的報酬
4.1 總產出與總所得的衡量 • GNP定義時應注意事項 • 非本國籍國民所得應剔除 • 舊物買賣的剔除 • 對本期生產無貢獻的活動的剔除 • 中間財貨的剔除 • 未經市場交易的經濟活動的剔除 • GNP的特點 • 流量的觀念 • 事後的觀念 • 毛額的觀念 • 是一種市價 • 附加價值的加總:將國內所有廠商生產的附加價值(added value to production)予以加總 • 附加價值 生產總值減去中間投入後的金額。利如麵包店買入100元的麵粉,製成150元的麵包,則附加價值為50元。又中古汽車行買入中古汽車10萬元,賣出15萬元,則附加價值為5萬元。 • 例子:麵包店買入麵粉100元,支出工資15元、店面租金10元,利息支出5元,製成麵包150元,則 中間投入為: 元;附加價值為 元;利潤為 元。
4.2 計算國內生產毛額 • 由支出面衡量(續):從支用面解釋,國民所得稱為國民支用毛額(gross national expenditure:GNE),亦即,一國的國民,在一年內,為購買最終財貨與勞務,所必須支付的貨幣總和。總生產是由四個最終消費單位所分配。GNE=C+I+G+(EX – IM) • 民間消費(private consumption, C) 主要由家計單位所消費的非耐久財(nondurable goods)、耐久財(durable goods)以及勞務所組成 • 自用住宅的購買不屬於民間消費支出,而是歸類於民間投資支出項下 • 勞務支出則泛指一切有關勞務的各項支出,其中包含房屋租金在內 • 民間投資(I):家計部門、企業部門、政府部門在一年內的投資支出,包含所有資本財,如新廠房、新設備的支出,房屋住宅的購買以及有關房屋修繕營建的費用、廠商存貨的增加等 • 國內資本形成毛額(gross capital formation) 我國的國民所得帳將民間投資支出稱之 • 民間投資支出指的是毛投資而非淨投資,淨投資是毛投資減去資本折損與消耗的折舊(depreciation)部分 淨投資 =毛投資 –折舊
4.2 計算國內生產毛額 • 由支出面衡量(續) • 政府購買(G):即政府的消費性支出,含括各級政府對各種商品與勞務的購買,主要項目有一般行政、司法、公立教育、治安、國防等經常性支出 • 淨出口(EX – IM):進口(IM)是本國對外國產品的支出,出口(EX)則是國外對本國產品的支出。出口減去進口(EX – IM)的差額稱為淨出口(NX) • 淨出口為正表示我國享有出超或貿易順差 • 淨出口為負表示我國面臨入超或貿易逆差 • 2003年台灣地區生產毛額依支出用途分配比
4.2 計算國內生產毛額 • 由所得面衡量(income generated from production) • 從所得面解釋,國民所得稱為國民所得毛額(gross national income ;GNI )。亦即一個國家的國民在一年內,其各生產要素參與生產活動所獲得的報酬。 • 為工資(Wage)、地租(Rent)、利息(Interest ;i)、利潤(Profit;π)、企業間接稅淨額(IBT)、折舊(D)的總和。 • GNI=W+R+i +π+IBT+D 在國民所得帳中,要素所得可依所得賺取的方式分為 • 員工報酬(compensation of employees):工資與薪水的統稱 • 淨利息(net interest):本國廠商支付的利息減去收到的利息,再加上從外國收到的利息 • 租金所得(rental income):家計單位由其財產,如土地、建築物所賺得的所得 • 公司利潤(corporate profits) 公司的稅前盈餘部分,可分配在:保留盈餘(retained earnings)、股利(dividends)及營利事業所得稅(corporate profits tax liability),亦即利潤=公司企業所得+非公司企業所得+政府的財產及企業所得-公債利息。 • 非公司企業所得或自營業所得(proprietors‘ income)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及非公司組織型態的廠商如合夥(partnership)、獨資(proprietorship)、合作社(cooperatives)等,他們的所得即屬於自營業所得 • 間接稅淨額=企業間接稅+公賣利益-政府對企業的補貼
4.2 計算國內生產毛額 • GNP、NNP、NI、PI、DPI的關係 • GNP = C+Ig+G+(EX-IM) -折舊 . NNP國民生產淨額(net national product, NNP) =C+In+G+(EX-IM) -間接稅淨額=企業間接稅+公賣利益-政府對企業的補貼 . =NI國民所得(national income, NI) NI = 員工報酬 + 淨利息 + 租金所得 + 公司利潤(含自營業所得) -公司所得稅、未分配盈餘、社會安全捐、政府財產及企業所得 +政府移轉支付、政府公債利息、企業移轉支付、國外移轉收入淨額 . =PI;個人所得(personal income, PI) -個人所得稅 . =DPI;個人可支配所得(disposable income),即為稅後的所得 個人可支配所得 -個人消費支出(C) . =S;Saving 個人儲蓄
4.2 計算國內生產毛額 • 例題: • 民國94年年出有機器150台,折舊率為10%,該年度購進機器20台,則淨投資為多少? • 假設有下列資料,試據以回答下列問題?家庭耐久財消費50、家庭非耐久財消費100、家庭勞務支出20、家庭住宅購買80、企業存貨減少10、器誒添購新機器200、政府港灣建設支出300、政府消費支出60、政府移轉支出15、淨出口40。消費支出為.;投資支出為. ;政府支出為 . ;GNP為. • 甲把民國90年出廠的汽車,在民國93年以15萬元賣給乙,其中2萬元為車廠的佣金,則民國93年的GNP變動為何? • A公司自國外請來大牌藝人在桃園巨蛋開演唱會,門票收入為500萬,共支付租金﹝含水電費﹞50萬,員工薪資80萬、稅捐20萬、以及外國藝人酬勞200萬,則附加價值為何?右GNP與GDP各為何?
4.2 計算國內生產毛額 • 例題: • 假設某國的國民所得﹝百億元﹞統計資料如下表,是利用下列資料估算GNP、NNP、NI、PI。政府購買支出$150、毛投資$325、移轉支出$70、個人所得稅$25 、未分配盈餘$60 、消費$30 、折舊$110 、社會安全捐$75 、輸出淨額$45 、企業間接稅$20 • 假設某國2003年的國民所得帳﹝百億元﹞統計資料如下表,是利用下列資料估算GNP、NI。進口$102 、出口$1545 、公司營利事業所得稅$11 、國內資本形成毛額$72 、國內資本形成淨額$54 、未分配營餘$9 、公賣利益$30 、民間消費支出$108 、間接稅$28 、受雇人員薪資$131 、政府對企業的補助$2 、政府消費支出$32。
4.3名目GDP與實質GDP • 名目國內、國民生產毛額(nominal GDP、GNP) 以當期市場價格所計算的國內生產毛額 • 不同年度的名目GDP、GNP可能互有高低:產出變動但物價不變、產出不變但物價變動或產出與物價都變動 • 等於ΣPiQi,其中Pi為當期市場價格 • 平均每人名目GDP、GNP=名目GDP、GNP/人口數 • 實質國內、國民生產毛額(real GDP、GNP) 利用某基期的價格來計算總產出的價值,以用來衡量不同期間內實質產出的變化 • 等於ΣPoQi,其中Po為基期市場價格 • 實質GDP已排除物價變動的影響而直接反映產出的變化 • 平均每人實質GDP、GNP=實質GDP、GNP/人口數
帶動世界復甦的火車頭 • 國際景氣在2003年美伊戰爭及SARS疫情結束後,復甦力道逐漸轉強,尤其經濟規模約占全球四分之一的美國,在低利率環境以及減稅政策發酵下,帶領全球景氣穩步升溫,根據環球透視機構(Global Insight Inc.)(前身為DRIWEFA)2004年2月最新資料,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將由去年2.6%提高至3.8%(較三個月前預測上修0.5個百分點),為自2001年來新高,其中美國經濟成長將達4.8%,受此激勵,世界貿易量成長率亦同步走高,由4.6%增為6.9%(上修1.2個百分點),顯示世界經濟正朝持續復甦(sustained recovery)方向邁進。
帶動世界復甦的火車頭 • 根據環球透視機構2004年2月最新資料,美國經濟在布希政府減稅與低利率政策效果延續、美元貶值激勵出口、勞動生產力提升、企業獲利改善,以及股價指數回升鼓舞下,成長步調更趨穩健,並成為帶動全球經濟升溫的「火車頭」。日本雖面臨日圓升值之不利衝擊,加以經濟泡沫破滅之結構性病灶尚未全然調整,唯受數位家電與IT產品暢銷,以及亞洲區域內貿易活絡之助,外貿持續擴張,加以日經股價指數重登萬點,激勵消費意願及企業投資信心,整體經濟呈現好轉趨向,自去年下半年以來持續成長局面應不致中挫。歐盟受馬斯垂克條約中「穩定及成長法則」約束(政府預算赤字及債務餘額占GDP上限分別為3%及60%),財金政策相對保守,加以歐元大幅升值不利出口,
帶動世界復甦的火車頭 經濟表現相對美、日遜色,唯在美國景氣擴張之外溢效果帶動下,歐盟今年經濟成長率仍將較過去幾年為高。亞太地區因中國大陸經濟高速成長,帶動鄰近國家外貿擴增,加上美國景氣復甦之助益,今年經濟表現可望持續轉佳。整體而言,今年國際景氣在美國經濟強勁推升帶領下,成長動能將逐步增強。雖然近期中國大陸採取宏觀調控措施,以及主要國家為防範通膨正評估升息的時機與幅度,唯預期各國為確保經濟持續擴張,貨幣政策緊縮的程度不致過猛,全球經濟復甦的動能可望延續。 • 改寫自行政院主計處「經濟情勢展望」,2004年5月14日。
4.4 物價水準的衡量 • 物價指數(price index) 以兩組價格的比值來衡量物價的高低變化 • 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 CPI) 用來衡量家計單位日常消費的商品與勞務物價變動的指數 • 拉氏物價指數(Laspeyres price index) 以基期的產出做為權數 t代表當期,0代表基期 • 巴氏物價指數(Paaschc price index) 以當期的產出做為權數
4.4 物價水準的衡量 • 物價指數(續) • 台灣地區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變化趨勢 • GDP平減指數(GDP deflator) =名目GDP / 實質GDP= (ΣPiQi/ ΣPoQi)*100 • 包含所有商品與勞務的價格 • 不包含進口商品及原物料價格的變化
4.4 物價水準的衡量 • 物價指數(續) • 躉售物價指數 又稱為生產者物價指數(producer price index, PPI)或批發物價指數(wholesale price index, WPI)。躉售物價指數是衡量商品批發價格的物價指數 • PPI針對的對象是廠商部門,計入的項目通常為中間原料,但不包括勞務在內 • PPI有領先指標的功能:當廠商的生產成本提高時,將會反映在最終產品的價格上 • 台灣地區消費者物價指數與躉售物價指數
4.4 物價水準的衡量 • 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 物價指數持續上升象為通貨膨脹(inflation);若物價指數持續下跌為通貨緊縮(deflation) • 名目利率與實質利率 實質利率是金融資產購買力的變化率,它等於名目利率減去通貨膨脹率 • 費雪效果(Fisher effect) 名目利率隨著通貨膨脹率同向變動的趨勢
4.6 國內生產毛額與國民福祉國民所得在統計上的用途與缺失 • 用途 可以顯示國民生活水準的高低:一般人常以各國的平均每人實質GNP,來比較各國國民的生活水準,進而排定各國經濟開發的程度,其主要原因如下: 1.可以扣除物價變動的影響 (1)名目GNP的變動一般有兩個原因,一為實質GNP的變動,一為物價水準的變動 (2)所謂的名目GNP是以當期物價所表示的GNP,而實質GNP則是以基期物價所表示的GNP。 (3)兩者的關係如下: P=(Y/y)*100;y=(Y/P)*100;Y=(y*P)/100 其中,Y表示名目GNP,y表實質GNP,P表GNP平減指數 (4)將Y,y,P取對數並微分則可得下列關係式: dy/y=(dY/Y)-(dP/P); dP/P=(dY/Y)-(dy/y); dY/Y=(dy/y)+(dP/P) (4)結論:實質GNP成長率=名目GNP成長率-通貨膨脹率。因此,名目GNP增加1倍,並不意味著產出水準真的增加1倍,有可能是物價增加1倍,而實質產出並不變。故衡量一國國民所得水準的高低時,必須以實質GNP為主,亦即應扣除物價變動的影響。
4.6 國內生產毛額與國民福祉國民所得在統計上的用途與缺失 2.可以扣除人口增加的問題 因為平均每人所得=GNP/人口數,所以人口增加對平均每人所得的影響很大。關係式如下: 平均每人實質GNP=(實質GNP/人口數)= (名目GNP/物價)/(人口數),取對數並微分則可得下列關係式: 平均每人實質GNP成長率=名目GNP成長率-物價成長率-人口數成長率=實質GNP成長率-人口成長率 • 缺點 • 無法顯示未透過市場交易的經濟活動 • 無法顯示財貨與勞務結構的變動 • 無法顯示財貨品質的提高 • 無法顯示生產技術進步的程度 • 無法顯示社會收益和社會成本,例如公害問題 • 無法顯示經濟福祉的情況 • 無法顯示一國的國民所得分配型態 • 無法顯示財貨與勞務組合型態及無從獲悉生產過程
4.6 國內生產毛額與國民福祉 • 例題: • 假設某國僅生產及消費兩種財貨,衣服及食物,其1990年及1995年之產量及價格如上表所示。若以1990年為基期,則1995年之該國實質GNP為何? • 1995年的名目GNP為何? • 若以1990年為基期,則1995年的GNP平減指數為何? • 若以1990年為基期,則1995年的CPI為何? • 1990年的名目GNP、1990年的實質GNP為何? • 分別計算1990年到1995年的Y、y、P的成長率?
4.6 國內生產毛額與國民福祉 • 例題 • 設名目國民生產毛額為1200億元,物價指數為120%,則實質國民生產毛額為何? • 假設1989年的名目GNP為1190億元,GNP平減指數為110,則實質GNP約為 ? • 假定在某時間內,名目GNP由1000億元增加為1500億元。同時期GNP平減指數由125增為200。則該期間內實質GNP變動為何? • 假定在某時間內,實質GNP由1000億元增減少為800億元。同時期GNP平減指數由125增為200。則該期間內名目GNP變動為何?
經濟統計 各主要國家地區物價指數年增率
4.5 失業的衡量 • 台灣地區歷年別失業率
4.5 失業的衡量 • 失業率的定義 國內15足歲以上的人口區分為勞動力、非勞動力、現役軍人與監管人口 • 勞動力(labor force) 有能力參與生產活動,且積極尋找工作的民間非監管人口,不管就業與否,將其劃歸之 • 非勞動力 泛指學生、家庭主婦、想工作而未找工作、衰老殘疾無法工作者 • 就業(employment) 指在特定時間內擁有一份有酬工作,或是在自家事業工作15小時以上的無酬工作者 • 失業(unemployment) 15足歲以上,現在沒有工作,馬上可以工作且正在找工作的人 • 失業率(unemployment rate) 失業人口占勞動力的比例 失業率= (失業人口 / 勞動力)100
4.5 失業的衡量 • 失業的種類(續) • 台灣地區就業人數與失業率變化趨勢 歐肯法則(Okun‘s law) 失業率與國內生產毛額之間的反向關係,由最小平方法求得的迴歸估計式: 實質GDP = 3% – 2 失業率
痛苦指數能衡量啥? • 所謂的痛苦指數或民生痛苦指數係根據一地區之失業率加上通貨膨脹率所計算,也就是以數量化指標,量化居民對當地生活品質不滿意的程度。 • 此一指數的計算乃因物價上漲削減了社會大眾的消費能力,而失業則是完全剝奪了個人的消費能力。因此,在現今的經濟學上,特別將通貨膨脹率及失業率兩者合稱「民生痛苦指數」。
痛苦指數能衡量啥? • 但即使是痛苦指數相同,仍會因結構差異而產生不同的問題。例如近年來已開發國家面臨的通貨膨脹,尚可經由貨幣政策的調整來抑制,但經濟成長受壓制的同時,將導致大量的失業人口;同樣情形移至新興的開發中國家,因其經濟快速成長,創造高度就業機會,卻可能引來通貨膨脹惡化的問題。一般痛苦指數的判定標準為,當指數超過20%,即表示該國經濟處在悲慘狀態。
痛苦指數能衡量啥? • 台灣地區的痛苦指數一向不高,但這並不表示台灣就是「寶島」;實因在台灣的經濟發展初期,還有尚稱穩定的農業做為後盾,所以在經濟結構轉型時產生的結構性失業人口,有很大部分都被農村吸收了,因此,表現出來的失業率當然較低。但近年來,台灣的經濟結構已穩定地由農業轉向製造業,再轉為工商服務業,農業快速地萎縮,無法再吸納失業人口,甚至由於農產品逐步開放進口,農村自身也產生失業問題,所以一旦經濟成長減緩,甚至如2001年的負成長,將導致失業率較過去快速地提高,使得一些社會問題浮現,對於生活的安定產生了不確定性,以致國內各黨派人士為了取得政權以掌握資源分配的主導地位時,都將「拼經濟」掛在嘴上,但實際角力的卻是各自不同的意識型態。
地下經濟何其傷 • 地下經濟在哪裡?看一下學校門口的攤子,再看一下種種名目的小商品市場,你就會明白地下經濟其實就在我們身邊。當前地下經濟就在心照不宣中生存下來,有關部門定期的掃蕩式檢查並不會觸動其根本,他們總有辦法讓有關部門對他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下經濟也就成了一種主要經濟活動的形式。根據世界銀行的研究分析指出,台灣1990年代地下經濟平均值約占同期國內生產毛額的16.5%,相當於每年1兆1,235億元的規模,這是造成台灣實質稅收逐年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時也對政府在規劃制訂經濟政策時產生誤判。
地下經濟何其傷 • 世界銀行的報告顯示,一般而言平均每人國民生產毛額在9,206美元以上的高所得組國家的地下經濟規模占GDP比重約為13%,台灣雖在高所得組國家之列,但地下經濟的比重卻明顯偏高,在亞洲四小龍中也僅低於韓國的38%,位居第三。
地下經濟何其傷 • 根據主計處的定義,地下經濟泛指一切非法與隱藏性的經濟活動,例如,走私、盜採砂石、色情、無照攤販、民間融資公司等,這些行為部分因為我國市場開放、關稅下降而逐年衰退,但部分卻因為社會結構改變而日益壯大,但共有的特色卻是政府課不到一毛錢稅收。由於此類經濟活動的透明度甚低,使得各國政府無法對地下經濟做出精準的統計數據,導致國家整體經濟統計的誤差變大,進一步影響國家經濟政策制訂與預算的編列,甚至可能因地下經濟活動的猖獗導致社會秩序紊亂。 • 地下經濟活動規模愈大,將會致使失業率、物價膨脹率被高估,經濟成長率卻被低估的現象;從理論上而言,地下經濟除使國家整體統計數據失真造成政策誤判外,更會產生資源的浪費與錯置。
綠色國民所得的「得」與「失」 • 傳統國民所得帳計算市場交易之商品與勞務之總價值,僅包含市場及少數非市場交易行為,並未將環境汙染及自然資源消耗納入,卻造成汙染愈大,防治費用愈多,國民所得愈高的矛盾,無法正確衡量一國人民實質生活福祉。在追求永續發展的同時,我們不難發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育是具有抗衡性的;然而在其衝突過程中,目前仍未有一個總體環境經濟指標可用來顯示環境保育與社會經濟的互動關係。
綠色國民所得的「得」與「失」 • 因此聯合國十多年前開始研究一套整合環境及經濟之「社會會計帳」,亦即通稱之「綠色國民所得帳」(或綠色GNP),將自然資源消耗及環境品質變化等影響從國民所得中扣除,做為衡量國民生活與福利水準、生態平衡及環境發展的指標,以避免因傳統的國民所得帳忽略了自然資源的稀少性、環境污染的負面性、自然資源的耗竭與環境品質的衰退,但這些卻正是長期永續經濟成長與社會福利的基本要件之一,因而無法正確表達國民真正的生活福利水準。綠色國民所得帳的觀點就是要更正確的以環境及永續發展的立場來測量經濟社會的表現和成長趨勢,以達經濟社會成長的永續指標。
凱因斯不是凱恩斯 • 美國股市於1929年10月底崩盤,景氣墜底,百業蕭條,失業激增。羅斯福以凱恩斯(John M. Keynes)理論為基礎發表「我保證要實施新政」為題演說,在「新政」(New Deal)的號召下,羅斯福獲壓倒性支持,於1933年3月4日入主白宮。經濟史學家認為「新政」一開始並沒有周詳的計畫,大多是因應困境而生的,例如:為帶動百業復甦,美國在1933年通過「全國產業復興法」、「農業調整法」,以及新政的重頭戲──田納西河流域綜合改造計畫(TVA)。 • 興建田納西水壩和蓋兵工廠分別帶動了30年代、40年代的美國經濟成長,經濟學家蓋伯瑞斯(J.K.Galbraith)幽默地表示:「希特勒發動二次大戰不但為自己解決失業的問題,也幫他的敵人解決經濟蕭條問題,他才是凱恩斯思想的真正傳播者。」
凱因斯不是凱恩斯 • 事實上,凱恩斯提出其理論是在經濟處於大蕭條階段,而這種蕭條階段是經濟的一種特殊型態,而不是成熟經濟的一般狀況和長期趨勢,凱恩斯理論被愈來愈簡單化,開始成為政策規則的制訂依據,由於政策的「立竿見影」訴求效果,它可能產生的政治後果也愈來愈明顯;但造成這種結果不能簡單歸於凱恩斯或其追隨者,而是因為大蕭條;大蕭條只是激發了凱恩斯理論的產生並為之提供了「實驗場所」。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傅利曼(M. Friedman)曾指出政府從自身利益考慮,自然喜歡多花錢,而花錢的目標是 實現充分就業,自然有動力將凱恩斯理論付諸於政策實施;因此,凱恩斯理論被轉化為政策後得到的結果,並不是凱恩斯理論的必然結果。
凱因斯不是凱恩斯 • 一般所謂的「經濟成長」,是純指產品及服務的增長率,完全沒有把在經濟生產活動過程中對社會、環境所產生的負面影響計算在內。過去最受重視的環境汙染與生態破壞問題,從理論上而言,其實並非無法與經濟成長並存;因為,此一問題涉及經濟行為具有的外部性,使得行為者不必自作自受,而強迫他人買單。只要做好外部性內部化的設計,經濟成長與環境生態的維護即能自然地和諧並存。羅斯福「新政」的實施,放到今日來看是否也會引起環境保護衝突的問題呢?在2004年5月底時,我國行政院經建會為了帶動觀光產業的發展,提出「高山纜車興建計畫」,評估要在玉山、大雪山、合歡山區興建高山纜車,此一計畫立即引起國內多個環保團體的抗議。奧地利高山纜車專家維斯豪瑟表示:「興建高山纜車是一項政治決定,應該以一國具體的政策方向為考量。」
凱因斯不是凱恩斯 • 澳洲的「凱因斯熱帶雨林計畫」在推出之時,也有激進的生態保育團體不斷抗爭,後來修正保育生態概念,刪減餐廳、旅館的設置,反而成為舉世知名最受歡迎的原始雨林遊覽方式。在經濟發展的全球化思維下,提高觀光業品質是提升一國經濟競爭力的途徑之一,但「高山纜車興建計畫」必須審慎地從經濟成長、環境生態及政黨政治等多角度做宏觀評估其合理性與可行性,萬萬不可貿然付諸實施,衷心期盼台灣的「凱因斯」不要只有簡單的「凱恩斯」式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