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0 likes | 991 Views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部分 考查内容.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古代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年轻一代的学生很有掌握它的必要。 “ 浅易 ” 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没有绝对的标准。即使难度相同的古代诗文,对于古代诗文素养不同的人来说,对所谓 “ 浅易 ” 程度也会有不同认识。这里的 “ 浅易 ” 应当理解为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大体能够掌握的程度。. 浅易古文的标准 1.词汇为文言中的常用词与次常用词; 2.语法结构为常见文言句式,一般性 词类活用,典型的文言虚词用法; 3.文章体裁是叙事形式; 4.文章内容涉及的范围对古代文化背 景知识的要求较少;
E N D
第一部分 考查内容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古代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年轻一代的学生很有掌握它的必要。 “浅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没有绝对的标准。即使难度相同的古代诗文,对于古代诗文素养不同的人来说,对所谓“浅易”程度也会有不同认识。这里的“浅易”应当理解为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大体能够掌握的程度。
浅易古文的标准 1.词汇为文言中的常用词与次常用词; 2.语法结构为常见文言句式,一般性 词类活用,典型的文言虚词用法; 3.文章体裁是叙事形式; 4.文章内容涉及的范围对古代文化背 景知识的要求较少; 5.文章的整体风格属于典范作品。
考查内容 一、理解 B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二、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三、鉴赏评价 E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 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 观点态度
一、理解 B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既考查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况,又考查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常见实词”主要是常用词与次常用词 ①依据实词在运用中出现的频率; ②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③中学教材文言实词多次出现的; ④其他名篇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 “文中的含义”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要求在阅读材料中,根据上下文语境,具有懂得并能加以解释的能力,而不要求凭空历数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强调“在文中”,主要考查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辨别文言虚词不同用法的能力。考查“常见用法”,一因阅读浅易古代诗文遇到的文言虚词多为常见用法;二因文言虚词的特殊用法多较难理解,使用范围也小。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与现代汉语不同”是对特殊句式和用法的界定,理解这些特殊句式和用法,是指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理解辨别的能力,而不是要求抽象记忆特殊句式和用法。这种“不同”是指古今语法歧异的部分,根据“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这一总要求,这些“不同”被限定在歧异的主要方面。
不同的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判断句主要特点是主语谓语直接相续,无判断词,常在主语后加“者”表提顿,在谓语后加“也”助判断。 被动句指在结构形式上表被动的句式,分“于”字式、“为”字式、“为……所……”式、“见”字式等。
宾语前置主要表现为三种: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用“之”或“是”字前置宾语。 成分省略有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省略、介词省略等五种。
“不同的用法”指词类活用。即甲类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这一类语法现象。考查“不同的用法”主要结合理解文意进行。“不同的用法”指词类活用。即甲类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这一类语法现象。考查“不同的用法”主要结合理解文意进行。 不同的用法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活用如使动,形容词、名词活用如意动,名词活用如一般动词,名词用作状语。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是侧重语言形式也涉及内容的综合性考查手段。高考要考查对阅读材料的宏观掌握,更要从微观上把握。因此,试题主要采用直译方式,只有在难以直译或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蕴时,才酌情采用意译辅助。
直译,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在表达方式上同原文保持一致。 意译,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可采用同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
文言文翻译不是纯粹的主观题,也不是纯粹客观题。在客观性答案中有一定的主观成分,所以对答案的要求,也有一定的灵活性。正因为此,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要求较高,不能对关键词语正确把握,就很难准确译出文意。
二、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筛选信息是古代诗文阅读的重点。这种筛选,有时要求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有时要求答出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要点、概括中心也是古代诗文阅读重点。如单纯理解语言方面的内容,则只能讲通字句,无法对材料主旨深入领会,无法进行鉴赏评价。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归纳概括十分重要。归纳概括往往通过对理解文章进行。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要求能够分析概括作者在叙述事件或说明道理时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事件或道理本身。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直露明显,有时含蓄曲折,试题难度往往会相应增大。要求从材料中筛选作者看法,进行准确的分析概括。要求较高,考查也较少。
三、鉴赏评价 E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 技巧 鉴赏评价是阅读古代诗文的重要内容。它要求能评说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赏析其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这些评析是初步的,都必须建立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
鉴赏材料应相对完整,近年高考试题往往选用唐宋诗词、元曲小令等材料。鉴赏不是只能选诗词曲,合适的、篇幅短小的、浅显易懂的散文,也可以作为材料。 鉴赏古代诗文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可以综合在一起考查。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 观点态度 评价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须建立在分析诗文内容及分析概括作者在作品中表现出的观点态度的基础上。鉴赏评价是中学语文阅读能力的最高层级。评价作品思想内容主要体现在现代文阅读中,在古诗词鉴赏中也有所反映。
第二部分 古文阅读
高效务实的意识 1.注重文言词语的积累。 2.注重文言模式的训练。 3.注重确认整合相结合。 4.把握古文句翻译要点。
[例1·2003年北京卷·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例1·2003年北京卷·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哀:悲伤 B.崧辞曰。 辞:推托 C.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 识:见识 D.君乃舍之 乃:就 • • • •
A.哀:悲伤 B.辞:推托 C.识:见识 D.乃:就 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公辞焉《殽之战》 汝识之乎《石钟山记》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答案: B
[例2·2003年新课程卷·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例2·2003年新课程卷·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 讽:劝告 B.咸私哂其矫饰焉 哂:讥笑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优待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务:致力 • • • •
A.讽:劝告 B.哂:讥笑 C.遇:优待 D.务:致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 夫子何哂由也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答案: C
[例3·2001年全国卷·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 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 • • •
A.拔:被攻取 B.附:归附 C.乘:巡视 D.北:指败逃者 拔石城《廉颇蔺相如列传》 齐人勿附于秦《六国论》 乘鄂渚以反顾兮《涉江》 追亡逐北《过秦论》 答案: C
[例4·2002年全国卷·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例4·2002年全国卷·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其李将军之谓也? ⑵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 哀。
⑴其李将军之谓也? ★ ★ ⑴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 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⑵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 哀。 ★ ★ ⑵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例5·2003年新课程卷·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例5·2003年新课程卷·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⑵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⑴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 ★ ⑴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
⑵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 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 ★ ★ ★ ★ ⑵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佞伪;国君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佞伪就会变为忠诚。
⑴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拒燕。 ⑵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
⑶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⑷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 ⑸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日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例1·1994年全国卷·14]对以下两句话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例1·1994年全国卷·14]对以下两句话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扶侍私庭。②顿绝方苏。 A.①在家奉养母亲。 ②困顿晕倒许久方才苏醒。 B.①扶助母亲理家。 ②困顿晕倒许久方才苏醒。 C.①扶助母亲理家。 ②叩首晕倒许久方才苏醒。 D.①在家奉养母亲。 ②叩首晕倒许久方才苏醒。
②顿绝方苏。 A.②困顿晕倒许久方才苏醒。 D.②叩首晕倒许久方才苏醒。 原文:母丧去官,哀毁逾礼,每至哭踊,顿绝方苏。
[例2·2002年北京卷·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其所宝者异也。 [珍爱] B.见一丈人,刺小船。[用篙撑] C.吾不受也。 [接受、承受] D.去郑而之许。 [离开] • • • • 答案: C
[例3·2003年新课程卷·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例3·2003年新课程卷·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为伯父让之所鞠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 • • • 被•介词 于是•连词
C.咸私哂其矫饰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D.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 • • • 啊•助词 他•代词 来•连词 答案: C
[例4·2002年全国卷·1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称代前文的(广军)”解鞍”、“士 皆纵马卧”。 B.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称代前文的“(李)广”。
C.饮食与士共之 称代前文的“赏赐”。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称代前文的(李广)“遂引刀自 刭”。 答案: C
[例5·2002年北京卷·9]文中画线的句子,暗换主语的一项是 A.五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 B.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 C.过于荆,至江上,欲涉。 D.五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 五员 五员 五员 五员 五员 五员 答案: A 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