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醫病關係與溝通

醫病關係與溝通. 醫社三甲 94AA009 蔡函豫 94AA012 陳芷屏 94AA024 施孟萍 94AA027 楊千儀 94AA029 謝季純. ◎ 案例: 病人為一個 45 歲男性,打零工,有 HBV history ,近來因疲倦及右上腹痛來看診,病人之雙親皆死於 HCC ,病人目前育有三兒女,由妻子陪同看診,經住院檢查後,確定病人為 HCC ,且已有 lung meta 的情況,臨床上屬癌末的情況,併發肝腦病變,其意識不清楚,與家屬解釋病情後,妻子了解其病情與預後,拜託主治醫師讓病人安樂死。. ◎ 討論:

star
Download Presentation

醫病關係與溝通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醫病關係與溝通 醫社三甲94AA009 蔡函豫 94AA012 陳芷屏 94AA024 施孟萍 94AA027 楊千儀 94AA029 謝季純

  2. ◎案例: 病人為一個45歲男性,打零工,有HBV history,近來因疲倦及右上腹痛來看診,病人之雙親皆死於HCC,病人目前育有三兒女,由妻子陪同看診,經住院檢查後,確定病人為HCC,且已有lung meta的情況,臨床上屬癌末的情況,併發肝腦病變,其意識不清楚,與家屬解釋病情後,妻子了解其病情與預後,拜託主治醫師讓病人安樂死。 ◎討論: 對於一個癌末病人,其意識不清楚,家屬了解其病情,如果家屬堅持選擇讓病人安樂死,臨床看診醫師的處理事宜。

  3. ◎安樂死 定義:為減少病患的痛苦,以特定方式刻意結束 病患的生命。而若非使用此特定方式,該 病患的生命將可能被延長。 目的:在「消除一切痛苦」,方法有積極的作為 與消極的不作為二種,結果則是「導致死 亡」。 依據當事人對安樂死的接受與否可以分為「自願性安樂死」(Voluntary euthanasia)與「非自願性安樂死」(Non-or Involuntary euthanasia)二種。 自願安樂死 :是當事人自己願意接受安樂死。 非自願安樂死:是當事人沒有表示或無法表示 其意願。

  4. 其實又可分成二種情形,一是違反本人的意願,二是意願不明確。在當事人意願不明確時,就會產生家屬與醫生是否能代為決定的問題;如果是違反當事人意願者,不僅嚴重違反道德及醫學倫理,在法律上也構成犯罪行為,這是無庸置疑的,也是世人所不許的。其實又可分成二種情形,一是違反本人的意願,二是意願不明確。在當事人意願不明確時,就會產生家屬與醫生是否能代為決定的問題;如果是違反當事人意願者,不僅嚴重違反道德及醫學倫理,在法律上也構成犯罪行為,這是無庸置疑的,也是世人所不許的。 由於方法的差異,安樂死又分成三種: 一、積極(主動)安樂死(Active euthanasia) 二、消極(被動)安樂(Passive euthanasia) 三、雙重效應安樂死(Double-effect euthanasia)

  5. 一、積極(主動)安樂死(Activeeuthanasia) 指醫護人員為了解除病患痛苦的延續,而依病患之要求刻意的給予處方或藥物,以結束病人的生命。由於積極安樂死的對象通常並非只是需要維生設備的瀕死病人;對疾病疼痛難當、無法忍受的病人;或是預期病況必將惡化的病人也包括在內。因此,積極安樂死的爭議性很大。

  6. 二、消極(被動)安樂死(Passive euthanasia) 指醫護人員在病人或家屬的同意下,以不作為的方法,導致病人死亡。此法與現今歐美國家普遍合法的「自然死」不盡相同,容易混淆。依美國加州於1978 年6 月通過的「自然死法案」(Natural Death Act)來看,自然死是指:「按照病人的意願,不使用高科技的維生方式來拖延不可治癒病人的瀕死期,而讓病人自然死亡。」所以,消極安樂死是讓病人積極結束生命,自然死則是順其自然發展。我們可以這麼說:自然死和消極安樂死的差別在於,前者的病人必須是瀕死而且無法治癒的,後者則不一定(例如植物人或愛滋病患)。

  7. 三、雙重效應安樂死(Double-effect euthanasia) 又稱為「間接安樂死」,是指為了減輕病患的痛苦,而給予止痛或其他藥物,但其結果是造成病人死亡。這種方法與積極安樂死並不相同,因其目的是為了減輕病患的痛苦,加速死亡是副作用,故明知如此卻不得不為。此作法雖仍有爭議,但是大部份倫理學家已經可以接受。

  8. ◎問題: 一、假設家屬要求安樂死,醫護人員該如何處理? 醫生的職責是「救人」,救人有沒有界限呢?安樂死的問題在於,挑戰醫生救人的「天職」,在某些情況下,醫生不再是延長生命的執行者,而是縮短生命的實施者。反對醫生可以協助安樂死的人認為,安樂死與醫生救人的天職是相互衝突的,醫生不應該幫助病人死亡。但贊成者則認為,醫生應該尊重病人選擇死亡的自由,如果醫生自己也願意,可以協助病人安樂死。

  9. 在這個案例中,病人是否知道自己的病情並未說明清楚,假設病人還不清楚自己的情形,則醫師必須告知病患,讓他有心理準備;另外一方面,病人的妻子了解丈夫的病情與預後,了解到之後的治療對於先生來說只是一連串的痛苦與折磨,妻子認為安樂死對於丈夫是最好的選擇,但是安樂死在台灣並未合法化,而且在案例中也沒有看到病人的個人意志,病人並未表示什麼樣的醫療方式對於他才是良好的,所以我們認為醫護人員應當扮演一個解說者的角色,告知家屬台灣安樂死不合法的情形,並且告訴家屬與病人,讓他了解除了安樂死的方式以外,安寧療護目前是癌末病患的最佳選擇。在這個案例中,病人是否知道自己的病情並未說明清楚,假設病人還不清楚自己的情形,則醫師必須告知病患,讓他有心理準備;另外一方面,病人的妻子了解丈夫的病情與預後,了解到之後的治療對於先生來說只是一連串的痛苦與折磨,妻子認為安樂死對於丈夫是最好的選擇,但是安樂死在台灣並未合法化,而且在案例中也沒有看到病人的個人意志,病人並未表示什麼樣的醫療方式對於他才是良好的,所以我們認為醫護人員應當扮演一個解說者的角色,告知家屬台灣安樂死不合法的情形,並且告訴家屬與病人,讓他了解除了安樂死的方式以外,安寧療護目前是癌末病患的最佳選擇。

  10. 二、假如不行,則該如何處理會比較好? 提倡對癌末病患進行身、心、靈全人照顧(即安寧療護)的桑德士醫師曾經提到,如果有人因病痛而想放棄生命時,醫療同業應該為自己對病人的照顧不周而慚愧,病人想結束自己生命的想法,在良好的醫療下是可以消弭的。所以真要令重症末期病人安樂,可以安寧療護的精神來照顧他們,並且不實施心肺復甦術,以避免延長病患的痛苦,方能達成真正的目的。 而「安寧療護」並非「安樂死」,它是一種醫療的理念及策略,提高病人生活品質,絕不縮短生命,但也不英雄式地用儘一切醫療設備去拖延臨終期。

  11. 在「安寧療護」的實務運作上,若一位肺癌末期,且肝、腎、心臟功能已衰竭的病患,若併發肺炎而拒絕接受人工呼吸器的治療,或已接上人工呼吸器而病患要求拔除,此時不予或撤除人工呼吸器是符合醫學倫理的行為,並非安樂死。在「安寧療護」的實務運作上,若一位肺癌末期,且肝、腎、心臟功能已衰竭的病患,若併發肺炎而拒絕接受人工呼吸器的治療,或已接上人工呼吸器而病患要求拔除,此時不予或撤除人工呼吸器是符合醫學倫理的行為,並非安樂死。 提早結束病患生命或無意義地延長病人痛苦的臨終期;減少提供病患該有的醫療(under treatments)或過度地使用醫療科技(over treatments),二者皆違反了醫學倫理。安寧療獲即在審慎的評估及專業的療護之下,使病患獲得高品質的生活,最後能達善終。

  12. 在這個案例中,假設病人與其妻子都了解了病情,而且也可望透過安樂死的方式結束痛苦,但是由於安樂死的不合法,病患與其家屬的期望顯然無法達成,這時候可以建議病患與其家屬接受安寧療護,並且告訴他們,只要病人不想要接受安寧療護,就可以馬上停止安寧療護,以建議的方式,讓病患嘗試安寧寮護;而且研究指出,一般接受過安寧療護的病患,通常不會有想要立即死亡的想法,所以我們認為,安寧療護對於癌症末期病患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在這個案例中,假設病人與其妻子都了解了病情,而且也可望透過安樂死的方式結束痛苦,但是由於安樂死的不合法,病患與其家屬的期望顯然無法達成,這時候可以建議病患與其家屬接受安寧療護,並且告訴他們,只要病人不想要接受安寧療護,就可以馬上停止安寧療護,以建議的方式,讓病患嘗試安寧寮護;而且研究指出,一般接受過安寧療護的病患,通常不會有想要立即死亡的想法,所以我們認為,安寧療護對於癌症末期病患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13. ◎參考資料 1.試論安樂死的倫理問題 http://www.awker.com/hongshi/mag/38-11.htm 2. 以優雅的姿態道再見? 淺談「安樂死」 http://www.wretch.cc/blog/newatai&article_id=3720470 3. 安樂死、自然死與安寧療護 http://gigabyte.fxsh.tyc.edu.tw/professer/chaokshih/2EuthanasiaH.htm

More Related